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医学博士的经验集锦

发布时间:2020-03-03 23:34: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博士苦短难过五,何必长恨十年愁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当然也包括博士生涯!

国内主流医学院校医学博士顺利3年毕业,不顺利最多5年毕业,所以博士苦短难过五。 我们是成年人,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考博前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必须认识到博士生活肯定是艰苦的。所以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博士了,就不要再抱怨苦,因为所有的博士都苦。 科研型博士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熬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实验10次有5次失败也是正常现象,科研型博士一般都要经历选题1-3个月,预实验3-6个月,顺利的接着做下去,不顺利的还要换课题重新做,还有更不顺利的换了2次课题才找准自己的方向,如果换了2次还没找到方向只能说明你的能力不够。

博士一般都有半年理论课,怎么过得充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但是衡量是否充实的标准有2个:

1.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全面的认识(博览文献,自己写综述);2.掌握了最新的技术或方法(实验技术、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与人的交流,记得多交几个好朋友。

理论课结束了,要开始痛苦的科研生活了,正对自己所在单位的科研平台,评估一下自己可以做到什么水平的实验。毕竟你在的平台基本决定了你的产出,并不是每个博士都能做高大上的实验,发高大上的文章,比如你的同学老板很有钱,做大规模标本的筛查,前期投入可能就要话费接近100万,而你的老板没这么多钱,所以你就不要好高骛远了,从实际出发,可以做个小样本筛查;再比如你在平台只能做普通动物实验,什么构建各种转基因动物模型就不要想了。总之,要充分利用自己平台的优势。当然,也有同学连自己实验室都没有,老板或自己联系去科研院所做实验的,同样道理,也要评估一下自己要去的这个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能做什么实验。

接下来就要按部就班,合理安排时间去做实验了,没有捷径,就是提高效率,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刚开始实验,人比较兴奋不觉得累,而且实验初期往往比较顺利(大部分人是这样),过了半年,实验变得乏味,因为各种不顺利的事情接踵而来,这时开始感到累;过了10个月,实验变得揪心,就像一个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让人看不到希望,这时不要抱怨,冷静一下,再坚持一下也许就豁然开朗了,如果过了这个槛,后面的实验就会有的放矢,如火如荼了。再到后面,基本上进入一个麻木状态,天天加班加点做实验,实验结果也会有不如意,但此时会看淡,偶偶自嘲一下。等到博士第三年的开学的时候,大部分顺利的博士生进入冲刺阶段,边做实验边写文章,大概在圣诞节前后能将自己的实验文章投出去。当然有一些同学在平时利用实验休息之余,收集一些临床资料,写了一些临床研究的文章,实现多产,但对大部分学生生来说,没有那么多精力。 普通人认为的成功的博士大概分为2类:1.毕业前发了高影响因子文章的;2.毕业前发了很多篇文章的。的确这是一个看文章的年代。但是细数这些成功的博士毕业以后,还能有多少继续发高影响因子文章,继续发很多文章。其实很少的,我们评价别人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通过3-5年的博士生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达到了,那么你也是成功的。

博士文献阅读一般规律(读临床文献follow杂志,读科研文献follow实验室): 医学博士生基本需要阅读2类文献:1.自己专业的临床文献;2.与自己科研有关的基础研究文献。

对于临床文献,每个专业都有业内几个固定的专科杂志,一般不会太多就那么几个,美洲1-2本,欧洲1-2本,亚洲1-2本,你可以订阅这几本杂志的RSS源,随时跟踪临床研究进展,毕竟自己以后要做临床医生。临床文献看什么?两点:1.看最新的诊疗结果,2.看临床研究方法。

对于科研文献,相对较难一些,因为基础杂志除了本专业领域的杂志,还有一些公共杂志,还有一些交叉学科的杂志。那怎么办呢?跟踪在自己相关研究领域做的非常出色的著名实验室,把这几个实验室发表的文章浏览一遍,你会找到方向感。科研文献主要读思路和方法,别人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自己的实验提供研究理论基础,别人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我所用,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养成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

博士时间因为短,所以高效利用,养成高效率的习惯很重要。可能和自己最相关的就是3个:

1.锻炼身体的习惯;2.安排实验时间的习惯;3.交流学习的习惯。

第一点,人人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按时锻炼身体的人不多,如果你做到了,说明你很有毅力,而且一定会受益匪浅,保持锻炼,才能保持清醒,才能抗得住压力。

第二点,合理安排好一天的实验时间,有的人白天看文献,喜欢晚上做实验,有的人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文献。因人而异,但我还是推荐后者,毕竟比较符合人的生物钟,晚上看完文献后,睡一觉,给大脑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文献,第二天不觉得累。

第三点,现在这个年代,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惊天伟业。一定要和同学多交流,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候,他人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启发了你的灵感,在你陷入困境时,尤其显得重要,一定要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想和别人交流的潜意识,换位思考一下,你的同学和你一样,也许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大家经常相互交流,这样不觉得在孤军奋战,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就是战友的力量。

尽量多汇集原著论文资料(建立好自己的文献库);按自己理解的“思路”(idea)进行层次分明、合逻辑的归纳(可分几个节、段写;忌零乱堆积);“描述式”的语言;资料要准确、正确(不确切不要收入);不要直接发表评述,可用资料归纳的方式反映出作者的观点。

读博不易,且行且珍惜

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

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带给我惊喜情不自已

但你从没在我不知不觉中消失的消失 你就这样随着时光流转融入我的血液

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灵和肉

——— 记我在南京读博的日子

你是一枚神奇的种子,在我还是懵懂青年时候就被埋入了我的脑海。为之我曾不顾车马劳顿一路向东,在大雪飘零的日子里来到南京,不为其他只想敲一敲梦想之门。虽然开门的人给了错误的信息,让我少了三年与你在一起的时间。但正因为这三年的蹉跎岁月,我才更珍惜今天能与你朝夕相处的日子。也正因为有了这三年的艰难过渡,我已经熟悉南京、爱上南京,我经历了刚入社会的青涩、幼稚,犯错和醒悟。在一山之隔的地方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今天站在你眼前的已不是五年前那个为了一份情缘愿意远走他乡的我,今天站在你眼前的仍然是五年前那个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种子的自己。佛家云―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缘起则聚,缘灭则散。爱已成往事,随风扬之,抓不住的是指尖萦绕的温度,留下的只有沉沉的伤痛。经历过伤痛的心更坚毅,真正爱过的人更懂爱。当伤痛用时间这剂良药治愈以后,抹去内心阴霾,看见的是那颗已经在生根发芽的种子,它指引着我。

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我把自己深埋在清冷的教室。没有战友陪伴,只有一盆绿萝静静守候在窗前;没有太多的嘘寒问暖,只有每天两点一线,按时吃饭睡觉。2013年南京的冬天异常的寒冷,窗外常常飘着鹅毛,我就这样抱着水杯过了一个月。身体冻得不行但我的心窝暖暖的,我能感觉到流过种子后充满能量的血液在我身体里循环,它正滋养着我的心灵。有了这股力量,我便不再害怕一个人寂寞,不再害怕一个人睡医院。我唯一想的事情就是一定要考上,为了当初一句情话,为了这些年他乡求学的艰辛。

这条路不太好走,但还是走过来了,结果还行。这样的结果让我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只要坚信,你就能成为自己坚信的那个人‖。是这的考验让我明白了很多,为我今后的读博生涯奠定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使我什么技术都不会,但我有信念,我相信技术都是熟能生巧,相信勤奋是成功地一条捷径,相信今天受的苦都会变成明天的甜头。人都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记录生活中的伤痛与忧虑,算是给青春的尾巴留点纪

2014-02-13 22:26 第一天,淡淡的忧伤。。。

来北京也算半年了,没有任何成就,也没有任何paper 昨天发现处女作被rejected了。。。挺伤心的。。。

不过呢,生活还要继续,我还得面对,作为临床型硕士转攻科研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面对一无所有的科研基础,一切都从头再来吧。。。 痛苦,说明,自己在成长,如此而已。。。 为了成长,痛苦就痛苦吧

不付出代价,怎么能化蛹为蝶?? 化蛹为蝶,从某种意义上还是可行的

这也算是自己新的思想寄托,只为某天能化蛹为蝶!!! 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谬论或许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小时候读童话读多了,总是相信丑小鸭努力后就可以变成白天鹅 所以,一路走来,虽然一直在努力,也在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可,到头来发现,丑小鸭再努力,最后还是丑小鸭 而白天鹅,再不努力,长大后,最后还是白天鹅。。。 曾经为此失落过,甚至愤怒过 最后依旧无法现实

既然,无法改变,也只能学会接受现实 慢慢的

丑小鸭明白了丑小鸭有丑小鸭的生活,何必要去追求白天鹅的生活

过好自己的生活,面对现实,懂得珍惜眼前,不对挫折低头,不被失败打倒就好 自己不是白天鹅,为何非要羡慕白天鹅的生活,或许,白天鹅有着白天鹅的烦恼 有如这么忧伤,不如,就做一直快乐的丑小鸭。。。

丑小鸭,算是禽类,不算鸟类??都不是一个类别的怎么转换呢??? 额。。。看来,如今的比喻混乱了。。。难怪实现不了呢。。。 从此抛弃丑小鸭化成白天鹅这个童话

在2014-02-13晚上开始,活在新的童话世界里:化蛹为蝶! 此刻,我证处于茧中煎熬,被折磨着。。。 改变不了痛苦,改变不了现实

那就在茧中享受痛苦与折磨,储备力量吧。。。 2014-02-15 00:07 从家里回到学校已经一周多了,从来了到现在,基本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东西,课题也没有进展,整个人不再状态,或许,这就是假期综合症吧。

一个寒假十天的时间,感冒了一大半,基本上从27睡到年初一。感冒好了之后不是同学聚会就是同学结婚,直到初六,算是在家呆了一天,然后初七从家里返回北京。整个十余天的荒废,使得自己的状态从顶峰直接下滑到低谷。。。

回来时,想做很多事情,又总是拖拉,半天下来进展极为缓慢。用了八天的时间,才把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大致翻了一遍,若是在年前的状态,估计三天足够了。。。 明天就过了十五了,年也远了,也该脱离假期综合症了,更该全面进入状态了。

从年前到现在,生活极不规律,从明天早晨开始,不论晚上多晚睡,还是要坚持早晨七点以前起床,上班的时候,六点半起床。。。

调整好作息,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更提高斗志,以便全面恢复自己的状态,然后可以融入新学期。早日收集好标本,早日全面开展课题。

时间很快,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若不抓紧时间,自己只会越来越被动。。。 青春无悔,读博无悔,只要自己对得起自己,做到问心无愧。 新学期,一切再次,从零开始。。。

2014-02-16 00:49 journal这么多,IF 值这么耀眼。。。哪一个会是我的突破?? 慢慢长夜路,绵绵无绝期。。。 一个人走路 陌生了美丽 一颗心被缚 伤害了无辜

虽然,paper被拒,sadne挥不去 但是,

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必须撑得起!

2014-02-18 19:06 今天又打开曾经备考GRE用的账号,再去看看小马过河,G托天下,还有对应的材料,才发现自己老了。。。

曾经那个血气方刚的自己,变得低沉了,考虑的更多了,也不敢这么义无反顾、毫无顾忌的去闯去拼了。。。

很多路,没有对和错,选择了,只能一路往前,哪怕是黑暗,也得坚持走过,毕竟,不突破黑暗就会一直活在黑暗中。。。

看着这么多曾经一起备考GRE的战友,基本都在国外发展了,而自己因为一些原因,选择放弃出去,在国内发展。。。

眼前面对的困难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不过,所有的困难都是机遇吧,只是,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实现突破了。。。

如果自己能突破,将是机遇,不能突破,就会再次沦落被动。。。

曾经被动一次,受伤一次,而今,还早,必须克服曾经的失误,尽早走上自己的轨道,重新站起来,发展起来。。。

明天又要早起门诊,课题却没有任何进展,也无法向导师汇报。。。不过呢,自己在努力摸索着。。。

回忆我国内顶级学校的土博士生活

曾经我也是这个版的拥趸, 每天看各种考博信息和经验, 上了博士之后,就逐渐远去了,

因为这里确实没有我再需要的信息了。 但我觉得自己该为这个版做点什么, 或者说自己也是过来人, 该留给后人点经验。

曾经本版为我服务,如今为本版填瓦。 有人说“读博是个坑,跳进毁一生”,

也有人说:“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也有人说不想后悔一辈子,退学了, 还有人站在楼上什么也没说,就跳楼了, 还有人没有按时毕业,延期了。 写写我的博士生活吧, 因为我跳进了这个坑, 上了这条船,

没退学,没跳楼,没延期。

知道自己考上博士那会确实是挺兴奋的, 牛校+牛导。

刚到学校那会也很HIGH的, 可惜这种感觉没有维持多久,

因为入学教育就提到毕业发SCI文章的事。 虽然学校没规定具体分值, 但自己医院要求是最低2分。

之前没有发过文章,从没搞过什么基础实验, 确实觉得2分,真是有得拼啊。

很多人都认为你们那么好的学校怎么也得要求个5分毕业吧?

我说,但凡是考到这里的学生,都是刻苦努力的,对自己未来有很高追求的, 哪个不是希望自己发个高分文章毕业的, 哪个会只希望定位个发个核心毕业的。

但确实,博士期间,也见过混日子的,这真实罕见的少数,所占比例

临床方面的文献还行,英文的1小时也能看一篇。 基础的就真看不懂了,随便一篇2分左右的英文文献, 查着金叶的新编医药大辞典,

看了1天还是不懂。只有不断的google。 但还是糊里糊涂的,这个不懂,那也不懂。 博士的生活当然不止SCI和文献了, 其实学校的资源还是不错的, 虽然不像某些地方院校的楼那么新, 食堂的饭菜也不错,至今也是很怀念。 美女呢,也不少的,

各种年制的学妹,3年制,5年制,和8年制的,其中不乏白富美与甜素纯, 虽然近视,也觉得她们很养眼。 爱党爱国爱师妹, 防火防盗防师兄。 一个永恒的主题。

可是,博士的永恒主题也有科研,逃不开科研的。 大多数的博士都是为了一纸名校的毕业文凭, 出去能找个好工作,

极少数是真的为了一个学习的理想。

于是博士就是人生中一段非常特殊的日子, 毕业压倒一切。

还得说学校资源不错,数据库齐全,想下的文献都能下。 看文献吧,英文的,一篇1篇看,看5分以上的杂志, 我看一年文献,总是糊里糊涂的,

直到有一天,发现本领域10左右杂志的文献, 随便找一边,全都能看懂了。

又过了大半年,我终于能看懂《Cell》上发表的本领域的文献了, 至此文献关是过了。

除了看文献,大部分时间我都为拥有一篇IF2.0的SCI而奋斗, 其实,我也希望是5.0,或者10.0,最好是20.0以上的, 但,那些发大文章的,确实不是一般战士,

SCI 2.0的分值,在很多人看似一个简单的分值, 但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鸿沟。

实验结果非常好的,希望再做深入点,不甘心只发2.0,最好做到10以上。 而结果不好的,是非常难发到2.0以上的。 科研,或许是我没什么天赋吧, 当毕业不远,就业来临, 我还没有文章在手, 纵然壮志依旧在胸。

此时才明白,20分和30分的大文章, 那文献看了是很过瘾,

但日子还得过啊,太先进的凭我这基础一时半会山寨不了。 彼时之情形,不是狼狈,不是郁闷,

这种感受就是深夜了,大脑疲惫,但内心彷徨,无法入眠。

详见拙贴 毕业求职是条布满荆棘的路,惟坚韧者胜出 - 丁香园论坛 自己也知道愁其实没用的, 但还是没办法开脱。

自己是个学生,就必须要搞好学术,否则就得延期。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写血泪史的, 其实不是,我觉得读博对人生确实是种提高, 人生观的改变,近乎偏执的把事情做好的风格,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 “读博一定要找个好老板”, 绝对的肺腑之言。

我庆幸,我遇到的是好老板,

于是我的博士,除了应有的苦难以外, 也有很多乐趣。

科研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的饭, 但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成功, 虽然和电影太极有些相似, 这是俺老板的风格。 老板也确实非常成功, 一个苦孩子凭借自身努力, 成为院长,成为主任委员。 这是博士期间最好的励志电影。

我经常看到老板在科室办公室待到很晚, 具体有多晚,半夜12点到1点之间吧。 常常见他手捧着英文书, 或者在IPAD上看文献。

还有一次,我自觉做实验很晚了,大概半夜1点半回宿舍, 遇到他刚从手术室出来, 最狠的是第二天早6:30, 他就又去科里查房了。

我老板,没有硬逼着去发5.0, 找工作方面,老板也推了我几把,

直到文章受的那一刻,内心的压力开始有了消退。 很快,工作也尘埃落定, 随后是毕业答辩,双证到手。

博士找工作那会,也曾去找过硕士老板,

他也尽力帮了我,但是因为其他原因我没有回去。 老板肯帮你,真的要感谢。

我也见过学生怒称和老板老死不相往来的,

过去说一日为师,众生为父,当今的社会可能吗? 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会员制, 考上了,也就算是就入会了, 作为学生的你多在老板那露露面, 老板就会对你印象深刻些, 多换位思考帮老板做点事,

老板也许就把你列为VIP级学生了, 不是VIP也不要紧, 就当普通会员吧。

读期间迫于毕业压力的心态, 感觉就像个蜜蜂,一直在嗡嗡着,

大千世界就在周围,却无心多去留恋昙花般的美好。 强大的内心,一丝不苟的认真, 疯癫一样偏执的坚持,

都是博士压力下赋予我“能力”,

这与工作后迫于生活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进入社会工作后,你的见识和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 社会上什么样的活法都有, 但钱和位置很关键。 人生这样的机会很多,

只有坚持渡过了最为的艰难那段险路, 才有坦途供你把酒言欢,千里婵娟。 博士就是艰难的那段, 一段考验心智的人生之旅。

走上博士之路的科研规划

昨天和一位学妹聊起了科研之路,颇有感慨,遂总结了哈自己的一点拙见,望各位博友不要拍砖!

学妹是研二结束后因为发了SCI被保送读博的,而且是他们学校的第一个,意义非凡。但是读了博士后因为学校要求较低,两篇国家核心就可以毕业。手头有两个导师的国家自科和一个省级课题,按道理说应该很忙才对。但是课题涉及的均是代谢组学方面的高大上的课题,病例入组后抽血、离心后送生物公司分析,然后就是数据的报告和分析,过程很简单,似乎也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所以学妹感觉课题做得很无聊,并且课题的设计基本上都是师兄们写的标书,导师也似懂非懂的。其实对于这种学术现象我自己倒是很理解这种由专门的公司做标本的处理和分析的,这跟医院里的医生只负责开化验单和分析化验结果没有什么分别,毕竟一个医生没有必要会看病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去照片和做检验科的操作是同样的道理。一个科学家泡在实验室去鼓捣那些瓶瓶罐罐的的仪器做实验的年代已经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科学家要的是科学的思维和灵敏的捕捉本专业发展前沿的嗅觉,利用现代化的医学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科研假设的构建(construction)。一个课题的设计如果不能用最快的现代化方法去实践它,可能你所做的工作会被那些利用高科技手段(短平快的技术平台,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ncRNA等)所做的成功所淹没。这好比是一场战争,当美国鬼子们和西方列强们拿着飞机大炮来轰打我们时,我们还用原始的弹弓和刀剑等和他们战斗,其结果不言自明。所以读博伊始,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至少5年的规划是有必要的。第一个学期修完学分后,第二个学期开始接触导师的科研或者你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的科研,当然这期间科研设计和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和积淀必不可少,学习几种软件是必须的,像SPSS、SAS、易侕、R语言、graphpad、Adobe Illustrator CS

6、Endnote、Origine Lab等,不仅可以让你对很多有关的科研的东西不用求助于别人,他们甚至都是帮助你完成科研工作的利器。设计一个课题,需要至少十个以上专题的文献,对Endnote驾轻就熟的使用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轻松自如,而且可以无限制的拓展; 掌握至少两种以上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互相印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不是所有杂志都认可某一种统计学软件分析的结果,有时候需要用几种软件进行分析印证后才能给做到真正可靠,且具有可重复性;

掌握两种以上图片加工的工具,毕竟统计学分析软件分析制作的图片比较粗糙也难以达到直接发表的要求,这需要进行很好的加工处理,包括统计量在图片中展现及各个杂志对图片几乎均有特殊的要求,而这种软件就是干这活的。

如果读博之前,你对专业领域内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一定的积淀,甚至有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科研假设,那么恭喜你。可能你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毕竟不是每一个考上博士的人都是抱着真正的想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够走很远的人。相信很多考博的人也有同样的心理。抱着能够发一篇文章达到毕业要求就了事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但是如果你抓住这三年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去做事情,相信可以完成很多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英语中有句谚语说得好: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己的能力!)因此建议你在考上博士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自己的最近五年要做的科研做一个科研规划。看看你的导师或者师兄师姐们所做的研究课题跟你的初始想法有没有想通之处或者能够桥接起来的连接点。找到它,把它当成自己打开属于自己的科研之门的缺口并不断的完善它,最后当你沉浸其中并有很多想法开始迸发出来时,说明你的科研思维被激活了,请抓住这想法并记录下来,任由这种思维往外拓展、驰骋,然后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让这些想法变得成熟,思路越来越清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假设。然后用细节性的实验模型去实践它。

要过读文献这一关!

前天下午给研究生上文献阅读汇报课,开学前几周给修课的学生每人“量身定制“挑选了一篇英文文献(因为对我们这类学校的一年级研究生来说,基本上没有文献检索和筛选的能力),考虑到学生基础比较弱,特意多给了两周的时间,两三周阅读精读一篇文献是要求太低了,但是起步阶段只能这样。

当天下午从3点开始到6点半,7位同学准备了PPT轮流进行了汇报,中间穿插着进行了点评,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压力还是蛮大的,不时暴露出各种问题,但感觉这样逼迫一下,他们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总结一下这堂课的收获:

布置任务时候的要求:

1)该文献提出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具体分解为几个研究目标?

2)研究总体方案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数据来源是否可靠? 3)列出主要的研究结果(图表形式),根据图表结果你能看出什么规律或者解读出什么学术意义?与原作者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

4)作者给出了什么结论?这些结论是否响应了前言中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证明或者证伪了文章中提出的科学假设吗?结论部分有讨论吗?这些讨论是否客观给出了结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适用范围?

5)整篇文献阅读下来,论文选题是在什么领域的什么方向上?对你的主要启发是什么?文章中存在的什么漏洞或者不足?在此基础上是否有继续拓展的空间?与此高度相关的文献有哪些?

学生基本能做到的几个方面:

1)基本上读懂了原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2)能梳理出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 3)对图表能够进行自己的判读和分析;

4)制作PPT汇报条理比较清晰;5)有初步自己的思考和启发。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作者提出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是否合适基本没有能力进行分析,也不清楚这个问题在整个专业领域或者学科方向上的位置(这点对博士生应该是基本要求,硕士生情有可原);

2)论文中涉及到一些比较生僻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主动去深究,不懂就不懂,等着老师来帮忙找答案(这点很要命,不会主动学习的人不适合读研究生);

3)大多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反映出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相关知识储备与专业基础薄弱(导师在旁边引导性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4)修课的7位同学都没有根据本文献进行相关文献追踪,没有尝试进行模仿训练; 5)深入思考和批判能力还有不具备(这点暂时不要求这么高)。

互联网时代,对研究生学习来说最大的便利就是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文献检索和学习,想起当年我们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趴在图书馆里一上午也就能发现

一、两篇有价值的文献,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复印和抄笔记,现在可以足不出户进行高效的文献检索,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作者及各种大牛请教,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可惜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幸福”。

经过这么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一条,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如果不能过文献阅读关,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的培养前途了,如果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等导师来安排、催促,等导师来给点数据,手把手地教授方法技术,这样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工作中也做不出什么大的成绩。经常有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安排这个学生去参加这个学术活动而不安排我?为什么老师推荐工作单位不选择我?„„。

其实这不是导师决定的,是学生自己决定的,你在学习和工作过程的表现,就决定了导师放不放心委派你的工作任务,就决定了导师敢不敢推荐你到某个单位求职就业,换句话说,就决定了导师认不认可你,用不用心培养你,导师也是人不是神,孔子弟子三千,说的是有教无类,其实有成绩的也就72人。

成功的研究生学习,主动性最重要,主动学习就从文献阅读学习开始,没有过这一关,最好还是别读下去,干点别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更好。

博士毕不了业的10个最可能原因

编者按:博士的肄业率挺高的。每个学校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没能拿到学位。实际上对研究生院来说,一直以来这也是非常苦恼的一个问题。这个学期我正在辅导一批新的毕业班博士研究生,为了帮他们一把,我把失败的共性原因列出来。以下是导致博士肄业的十大原因。

1.执着于成绩或者课程设计

没人关心研究生的成绩。研究生院计算最优GPA(optimal GPA)的简单公式是这样的:Optimal GPA =Minimum Required GPA + ε。

GPA高于这个就意味着你在课堂上浪费了不少应该用于你研究课题的时间。其实,4.0的GPA足以让你的导师对你刮目相看啦。

在最开始的两年里,研究生们应该去找到一位导师,选取一个研究领域,然后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尝试去做一些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显然,你在课程设计上花太多时间无助于你实现以上目的。

2.学得太多

有的学生来读博是因为他们有学习的渴望。

这并没有错,读博的过程就包括了大量的学习。但是,应该将精力集中在你的毕业论文方向上。大多数情况下,选修或者旁听一些与你研究方向无关的课程是浪费时间,也是没有必要的。

到第三学年末,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50到150篇与你研究方向最新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当然,有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上走得太远了,专研了一大堆他们将来打算做却还没有着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料。导师们对这些“志向远大”的学生失去了耐心——这些学生醉心于为人类知识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目标。

在我当年读博的时候,为了实现对自我潜力的挖掘,我在“什么都想学”上吃了不少苦头。在我读博的头两年,学校里开什么课我都跑去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数学、心理学。我耗了不少时间在计算机科学课上,但这个跟我的研究方向一点关系都没有。

作为以上这些“提升”的代价就是——我不得不延期毕业一年。我之所以能这么走运,主要是因为当我瞎折腾的时候,我也在担任助教,对我的导师而言这笔助教费挺值的。

3.完美主义期望

在学术界,追求完美主义是痛苦的经历,尤其是对那些最聪明最用功的学生来说。 完美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最大限度的去接近它。如果研究生们用在修饰学术论文上的精力一旦超过边际效应点,想去达到所谓的完美,那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就没个谱了。

那些没有完美论文大纲就死也不动笔的学生是永远也开始不了论文的。对于这些在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动笔有困难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写论文是一系列重复性的步骤:一开始是有个框架和一些粗略的论点;把论文大致过一遍并稍加改进;删减;重复以上步骤。当你最后重复这些步骤到论文基本没有改动时,这就是边际效应点了。在这个基础上,把论文多过两遍就成啦。

“足够好”比“完美”要强。 4.拖延症

完美主义者往往也是拖延症患者。因此,那些“志向远大”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动力取代了搞研究的。看上去,研究生院简直就是各种拖延症者的磁铁。不幸的是,研究生院也是筛选出效率低下者的筛子。拖延症者们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博文“提高工作效率的诀窍”。

5.选题过早或过晚

在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充满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需求角色的互动。早期,导师应该亲手帮学生选好题并构思好论文框架。在接近毕业阶段,研究生应该比导师更清楚之间的选题。一旦角色对调,她就得“去芜存菁”开始选题进行调研并着手开始写论文。她必须这样去做哪怕她的导师坚持让她去做别的事儿。

关键是时间点的把握。 在学生明白如何选好题、开好题之前让她去选题,最后不光她交上来的论文是废纸一堆,导师也要被气个半死。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坚持要到某一个点以后才放手让学生去做选题会则让导师精疲力竭,同时,导师也会开始期望这些时间投入是有“回报”的,也会让导师觉得赚这个培养费真是辛苦。

导师们期望毕业年级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达到讲师(proto-profeor)的水平——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熟悉。他们应该有能力去做好选题,并以合适的篇幅和视角去解答研究课题。

6.把研究生院当成了学校或者公司 研究生院既不是学校也不是公司。

读博应该是一场修行的体验过程,同时,还有享受被嫉妒的乐趣。解决难题、完成一篇漂亮的论文获得同行的好评需要日以继夜的苦思冥想。

要看完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需要对宗教那样的狂热才可能。伴随读博期间的是清贫与服从。毕业时你将得到一件僧袍(博士服)和一顶僧帽(博士帽)。

那些把研究生院看成公司的研究生们得花上至少7年才能获得学位,或者只能拿到准博士(ABD)。

7.忽视学位委员会

有的研究生忘记了学位委员会有权取消他们的学位。 对于学生们来说,在最后几年里和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们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委员们需要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而且这些委员会成员可不像你导师那样可以成天见到,你会很容易忘记他告诉你的建议。

这不常发生,但是我曾见过一位学位委员会的老师和答辩人因为实验中对方程矩阵的运用意见不一致而大吵起来。这位老师曾在这位学生请教他的时候告诫过他对矩阵的选取有问题。而这位研究生忽视了他的建议。不过,这位学生还是挺走运的——他只是被延期毕业了一个学期。我知道还有一位研究生,不是在答辩期间,而是在他提交论文初稿的时候就无视学位委员会老师的建议,结果没有获得答辩资格。学位委员会告诉他——整个初稿推到重来。他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他的博士学业。

8.目标过低

有的研究生指望花最少的力气拿到博士学位。这样态度可想而知将来不会有教职留给他们的。而且,十有八九是毕业答辩要挂了的。

这些人挂掉基本上都是因为不幸选题不好或者计划做得太随性。

目标过低将导致你无法应对任何的不确定性。而研究恰恰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 9.目标过高

博士学位对博士研究生来说,那就是读博期间的主要目标。而且它的确就是的。但是,不是终极目标。

博士学位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研究生不必能治愈癌症或者实现冷聚变。不少顶尖的化学家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拿到学位的。爱因斯坦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number)的基本方法的。他没整对,因为他把一个因素设成了3。不过,他还是拿到了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能对人类知识领域的突破做出贡献。 研究生们应该以这样的影响力为毕生研究的奋斗目标。但是,你想在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一鸣惊人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就好像你头一回拿枪就打了个十环。只要你学会怎么开枪,多尝试直到你命中。

另外,读博的过程就是你为今后积累弹药的机会。有的导师会给你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课题清单,如果他们同意的话,在里面挑一个你感兴趣的而且最容易的试试。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怎么拿到博士学位的,关键是你接下来干啥。这才是读博期间训练的目的,而不是毕业课题本身。

10.误解了真正的里程碑

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合格、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写在纸面上的要求。

实际上,真正的里程碑是能发表三篇像样的、和你研究课题(大致)相关的好论文。 课程设计和课程合格的机制设置是为了能挽回在招生时的失误。一位学生如果发表了论文就证明了她每科顺利过关是货真价实的。

一旦一位学生发表了两篇好论文,而且她也能使答辩委员会相信她即将发表第三篇,那她就可以开题了。

假如一位学生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鉴于她可以持续的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报告并获得同行的认同,那么她就可以满怀信心的参加答辩了。如果她的这些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又有论题,还把她发表过的东西都装订成册,那她连毕业论文都弄好了。

我幻想去买一个工业订书机,把发表的三份学术期刊装订在一起,并把它称作“答辩天书”(TheDiertator)。

当然,三篇发表论文远不足以获得教职——哪怕是在一个烂学校。不过,对拿到博士学位来说,够了!

不得不清楚的一些事

时光匆匆,三年的博士生活就这样过去了。三年前我带着理想,来到了上海攻读博士学位。

回首往事,好像就在昨天。马上要离开了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些失落。今天出去买东西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女孩,背着一个旅行包,有些青涩,有些害羞,打着电话,从电话的内容上来看,也是刚刚来上海闯荡的。看到了她,想到了三年前来上海读书的我,感慨万分。

我知道每年有许多怀着理想的同学,来到上海攻读博士。你们有着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我一个过来人,因为我当年和你们一样,也有着这些想法。因此有些东西要和你们说说,共勉之,希望你们都好。

读博士当然好,毕竟有一个高的学历,对于以后的发展,对于就业都是有帮助的。但是读博士之前你要清楚几个事:

1、一颗平常心对待你将要就读的专业。有许多东西,看上去非常美,但如同一个美的泡泡,一样,你来了之后,才会发现这个东西会破的。因为许多的东西,你来到了之后才知道,和你想像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来之前,许多美丽的光环会告诉你,你来的这个专业如何如何好,但是你来了之后,你会发觉怎么都是忽悠你的。所以记住一颗平常心,有些东西是有共性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这就是中国特色。

2、成功的关键首先是依靠你自己,第二是依靠你周围和环境和氛围。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只有你自己帮助你。你来之前可以不懂SCI,但来之后,不代表你马上就会懂,因为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你的!东西要依靠自己,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多认识一点同学和朋友,他们会给你带来许多帮助。来北京上海有这样一点好,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许多有才的人,他们也是带着理想来的。多交流,你会发现,在日常临床工作和科研上,这些同学和朋友会给你带来许多的收获,你最后的成功与这些同学是分不开的。

3、关于导师。还是那句话,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于学业和就业非常有帮助。我不否认有许多的导师是好的,是负责的。 但我还是要负责的告诉你们,在当今研究生扩展的大环境下,在当今功利的今天,你心态要放好,千万不要想像什么导师和你能够促膝长谈,秉烛夜谈科研,这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在你周围的同学身上,但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那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想这种的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还是比较渺茫的。所以你的心态一定要摆正,还是那句话,依靠自己,一颗平常心!

4、关于学术以外的东西,关于为人处事。人在江湖走,那有不湿脚。对于许多工作过的人,来读博士,对于这点会非常清楚。许多没有工作过的,应届的同学可能就会不适应。你来到之后,会发现有许多学术以外的东西存在于科室,存在于实验室。许多东西的存在,是和一些科室的传统,一些人的脾气密切相关的。 你不能改变它,只有了解它,才能去适应它。 你必须得了解,因为这就是现实。你倒不如换一个思维去看,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有矛盾这个社会才有发展。否则你会无所适从!

5、关于目标。来读博士,还是要有一点收获,也就是说读之前要给你自己立一下目标。应该学会了一些科研方法,一些科研技巧,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打下了一点基础。对于人性,也要有了更多的感悟。因为你人生有几个三年?失去了,浪费了,有钱也追不回来!真的不要浪费这三年,真的

优秀博士如何养成

(一)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

―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与苦闷中的博士生共勉

没想到,第一次在这里发帖子,是在毕业的日子里。无论怎样,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博士毕业了,对几年前的我来讲,博士毕业只是一个传说。 回首辞掉还算不错的工作读博至今的这段日子,有孤寂和苦闷,有挫败与艰辛,但也有身心成长的快乐。尽管工作还没有最终落实,也先不去想接下来征程中的诸多坚忍与挑战,只想在此刻跟朋友们分享我瞬间的快乐!

自己属于资质平庸的群体,博士是踉踉跄跄读下来的。看了大家的帖子,感觉总要说点东西,跟与我相似平庸的或者在苦闷中的学弟学妹共勉,资质很高、水平很高的学弟学妹可以忽略下面的内容:

1.当自己很烦躁的时候,就对自己要求低点,例如多睡点觉,每天工作2-4个小时就行,总比2-4周啥也不干强;

2.找一项出汗的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无论是打球、跑步、健身还是别的,流汗不但强身健体,而且是发泄情绪的最有效手段;

3.睡不着觉的时候,尽量少上网聊天、发帖子或者看电影,可以看点闲书,如果有缘的也可以看看宗教的书(仅供参考),学会让自己放下;

4.如果感觉精力很不充沛,睡眠很差,精神恍惚,或者长时间无法让自己精力集中,不妨尝试一下中医,喝点中药调理一下,有时候身体也需要加油;

5.可以用电子日历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工作状态,例如每天的睡眠情况、工作状态、每天工作时间,做了什么事,写重点,几句话就行,积累下来,就知道一段时间以内做了什么,状态怎样,是否需要调整等等;

6.学会去爱护和帮助别人,尤其工作效率不是特别高的时候,发现周边有需要帮忙的人,别怕浪费时间,不求回报地义无返顾的去帮(出汗的体力活更好),你留下汗水,却会积累下爱意,这回让你身心愉悦,对工作状态帮助很大;

7.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要准备8个月左右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因为第一篇文章很难写,第二篇也要半年左右,两篇文章下来,以后就好办了;写文章开始不要追求完美,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出来,然后再慢慢改,切忌开始就追求完美; 8.状态的切换很重要,尤其是从闹心无所事事的状态切换到正常状态,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强制做一点简单的又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例如听学术报告,跟同学或老师讨论问题,或者随便跑跑程序,做点试验,记住是简单容易上手,而且又有点相关,切换过去,接下来就容易进入好状态了;

9.睡眠调整是首要的,因为睡眠不好,一天没有精神,影响状态,也影响心情,也影响身体,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非常影响状态,晚上早点结束科研状态,可以出去运动一下,10:30以前就要上床睡觉,如果失眠严重者,可以尝试中医中药+运动,坚持一段时间,就调整好了;

10.即使之前浪费了很多时间,发现读了3年了,论文还没有很好进展,也不要灰心,按照上述的方法,逐步调理自己,慢慢静下心来,到什么时候都不晚,别担心,别放弃,最后总会走下来的。

即使有文章了,大论文写完了,也可能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外审不如意,工作不如意,还没有对象等等,但也都不要怕,一点一点来,坚持下来,最后总会过去的。

当最终这些都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博士以前心里有底的很多。因为我们都经历了博士生涯,而这个过程,充满孤寂、苦闷、挫败与艰辛,是身心磨练、心智提高的过程。 身心磨练、心智提高,逐步成熟,这也许就是我们除了一纸文凭以外,博士生涯给我们带来的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尽管读博士可能放弃不少东西,尽管可能陷入尴尬境地,尽管仍有诸多不如意,但永远不要后悔读博士的选择,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绝不只是一纸文凭或者一个敲门砖,还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强大与安宁,而这是所有成功者与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酵,让我们受益终身。

如何看文献做科研发文章

 如何做出好的科研:

一.查国际大牛的最新会议和期刊论文。

就知道目前最火的热点是什么。如果你要做的,没几个人搞,或者只有几个中国院士在搞。那就是没多大意义的课题。

二.查国际大牛最新的刚毕业的博士生的博士论文。

这个最有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其实呢,换句话也是高徒出名师。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人一辈子,最牛最牛的东东,一般就是博士论文了。文如其人。看其文章, 就知其智商和道德。牛人的博士生,往往就是未来的大牛,而他的博士论文,又往往是他成为大牛的敲门砖。 三.在一二在手的基础上,深挖坑。把此方向的所有文献全部查到手。搞清来龙去脉。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数学模型是什么,有多少解法,目前是什么状态,还有什么难点没解决。绝窍,不能跟着他们屁股后面照抄,要找他们的毛病。如果你能找出他们最基本的立论是错的,哈哈,此生足矣!做人是学别人的优点, 做学问则是专挑他们要命的短处。如果十全十美了,说明本方向没必要再搞下去了。得换方向了。 四.在一二三的基础上,尽量用最新的数学工具。

偏微分方程用在材料力学 就成了弹性力学。复变函数用到在弹性力学 就成了断裂力学。 所以,要不断地学最新的数学,不断地用在工科,说不定你就是开山鼻祖啦。 五.如果是工科,还有注意,一定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六.最后一点,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就是,你占有资料的多少, 也决定着你出科研成果的多少。尽量收集最牛最新的资料、图书。特别是数学书,大牛的专著。

 论坛的利用: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 1 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 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 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 一位博士生导师谈如何检索文献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www.daodoc.com/)

推荐理由:无需注册,选择搜索数据库,搜索完,选择好文章(一次不要超过5篇),然后点击―返回检索结果‖直接填写邮箱即可。免费索取。

如何在保证睡眠的情况把各种事情做好

每天都过的很快,好像起床以后忙活几下,又到了晚上,很快又要睡觉了。To-do-list上的事好像总是做不完,有的时候积压地太多以至于都不想去碰了。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忙碌状态,但是总觉得做不了几件事,要是给我1天48小时该多好。

事情太多时间不够,但是睡少了又效率低下,这实在是个悖论。似乎很多牛人都可以睡的很少,每天4-5小时睡眠,或者间歇式的睡眠,就可以高效地做事。这个境界我总是达不到,也没有想去达到。少睡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高效地管理时间。

我今天和一个朋友请教了这个问题,很受启发。我朋友是卡内基梅陇大学的计算机在读博士,发表了好几篇顶级论文,科研做的很牛。除学术以外,他还忙活不少其他的事,他是云飞跃留学平台的兼职编辑,他业余时间喜欢研究摄影,最近又在开发一款手机游戏,他周末也会花不少时间陪女朋友。尽管做那么多事,他告诉我说他每天都精力充沛,做事效率很高!

但是他每天可以睡8小时!

他讲了好几条高效做事的经验:

1.作息要规律,这是重中之重。他的作息大致是这样的: 6:00 起床和早餐

7:15 – 7:30 跑步到学校 7:30 – 8:15 健身 8:30 – 11:30 做事

11:30 – 13:00 午饭+午睡 13:00 – 18:00 做事 18:00 – 19:30 晚饭 19:30 – 22:30 做事 22:30 睡觉

所以每天约有11小时在做事。他说只有作息规律了,身体机能才能达到最大的发挥。就像生产线一样,只有流程化了,效率才能提高。作息经常不规律,身体就要不断调整,这个调整很消耗能量,影响效率。就像一个GPS,总是在re-calculating,还怎么指路呢?

2.不要熬夜,熬夜伤身。很多人觉得12点,1点睡觉没关系,只要习惯就行了,人的适应能力很好的。但是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会引发很多病,而且这些病一旦爆发,往往后果很严重。我知道卡内基梅陇的人很能熬夜,刚来的时候我有几次半夜2点回家,等校车的有不少人。但后来我感觉这边的课程和科研压力很大,一直熬夜下去会一发不可收拾,我就强迫自己改变。改变前你要先明白一点:只要睡眠不减少,不管早睡晚睡,每天做事的时间实际是差不多的。

3.每天要有固定的时间锻炼,至少半小时。锻炼可以促进新城代谢,调节身体机能。每天经常锻炼的人,虽然消耗了体力,但是换来的是精神充沛,相反那些不锻炼的人,经常觉得累。 4.做事之前多想想。想明白你为什么做这件事,怎样做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很多人是拿起事情就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股脑的做完了事。这实际上是非常不明智而且低效的做法,因为目的不清晰就会走岔路,做事方法不优化就会浪费时间。有的时候你花5分钟多想想,可以节省你好几个小时。

5.做事不要拖。很多人喜欢拖,事情就不断积累下来了,然后被一个又一个的deadline折磨。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尽快处理掉。一件事如果比较耗时,要做好规划,每天做一点。

6.每天要做的事尽量写下来,不要只是放在脑中。

7.做事要专注。很多人做事的时候,开着renren、Facebook、weibo、QQ和其他网页,不时会去看看有什么新情况。你以为它们只会占居你很少的时间,其实这些时间碎片严重影响了你的效率。就像睡觉一样,你如果被断断续续的声音影响,你就没法进入深度睡眠。所以,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把这些务必都关了,邮件也尽量定期去查看,免得经常被新来的邮件打断。

8.控制好做事的节奏,张弛有度。从早到晚做事不可能保持一样的效率,如果你早上精神好,那就在早上尽量做重要的事,下午和晚上做一些相对轻松的事。在1小时内做事,也要把握节奏,可以高强度地做50分钟,然后低强度的做10分钟或者休息。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人一忙起来就不能自拔了。

我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2条吧:

9.如果你喜欢multi-task,尽量减少task之间频繁切换,并且每个task的时间要控制好。我一般一小时内就做一个task,如果1小时到了,我通常就会换下一个(如果没有deadline限制)。长时间做一个task往往会效率低下。

10.知道什么事你能做,什么事你不能做。我们经常想做很多事,但是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使得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有些事你如果做不好就尽量不要去接受去承诺。选择是一种智慧,有所放弃才能保证你的睡眠~

希望这些经验对你有帮助!

我读博士的心理历程

自己出身于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说理想时,希望自己以后成为科学家,现在回想当时的确是―白日做梦‖、―童言无忌‖,随便怎么说吧,但是却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冒出想当―科学家‖的念头,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我一直努力学习,用―一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尽管不总是第一,但是很少出前三,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一个―准学霸‖(因为与清华―真学霸‖相比还有差距,嘿嘿!),我承认自己对世事的了解远不及自己某些同学,而且有时候羡慕这些同学的成熟与圆滑,而自己却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时候甚至发表一些―书生之言‖,可能―书生误国‖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家长、老师、长辈一提到博士,都是羡慕得要死,感觉就是属于―人中龙凤‖的人物,但是自己对于博士的概念一直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这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进入大学后,我的母校也算是牛校,可以说是高端人才汇聚的地方,任课老师大部分都是副教授、教授,碰见一个博士更是容易得很,但是自己仍然不知道博士为何物,甚至对读研都没有什么清楚的认识。后来在第一次老乡聚会的时候,听说其中一位老乡正在读博士,我当时就―酸酸地‖说了一句―博士不过如此‖,但是现在我承认这叫做―羡慕嫉妒恨‖。后来,随着自己成为学长,听到了很多调侃博士的语言,比如:世界上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也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此时,每当自己说起这些话时,现在我承认自己当时只是掩盖自己羡慕博士的酸酸心理,其实正应了一句话―爱之切、恨之切‖,那时博士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情根‖。通过大学本科的―准学霸‖式学习,自己顺利地以比较优异的成绩(第二名)校内保研,也顺利地找了一位校内牛导师,进入实验室后,屋里塞满了博士,一部分师兄、师姐天天抱怨博士生活,天天阴着脸埋头苦干,生活很苦逼,抱怨满天飞,当时自己感慨―原来博士生活是这样子滴‖,但自己也很贱地说―我也要读博士‖,之后自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总算硕博连读了(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差点没连成,汗!),在以后就是读博了,我想用一个―赌博‖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态,因为从我这一届,学院提高了博士毕业要求,感觉自己成了―吃螃蟹的人‖,真的很苦逼,有时候甚至后悔读博,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家长也整天打电话问是否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整的自己压力的确很大,自己的心态简直到了人生低谷,自信心很受打击,不忍回忆。(N个省略号……)

后来,自己终于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导师也同意让我答辩,应该说自己总算舒了一口气,现在面临一个工作选择的问题,到底是应该选择企业、研究所还是高校,莫名其妙的,我坚定选择了高校,而且是我家乡的一所重点高校,面试后等待了半年,总算收到了offer。这半年里自己又是在煎熬着,在没有收到正式offer之前,我联系了其他面试单位,天南海北地到处面试,就差没联系出国了;家里人又是在不断地催促―offer下来了吗?‖,有时候甚至反对我去高校,而我却跟他们大吵了好几次;另外我们实验室里也不得安生,自己的同门跟自己在找工作等方面存在了冲突竞争,关系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想说当时的自己的确―鸭梨、鸭梨大、鸭梨大‖。(几个省略号……)最后自己总算顺利进入了该重点高校成为―青椒‖,毫不隐瞒地说,我现在的工资收入与我某些硕士同学有很大差距,其实自己心理也有很大的落差,我现在租着房子,还着房贷,对于一个快要三十的大龄青年,我不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很成功,但是我依然在坚毅地往前走。自己能够博士毕业,我引以为傲,现在我不后悔自己读博、不后悔自己进高校。现在作为一名―工科青椒‖,在给学生上课时,我依然是鼓励以后想从事本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好好学习,如果条件允许,争取还是读博士,这种鼓励是发自内心的期望,当然如果以后不从事本行业,比如要去做销售、考公务员,等等,我觉得就没有必要读博士了,因为这时读博士的―性价比‖太低。

下面说说我读博士的收获:

(1)总算勉强踏入了科研的门槛。在毕业的硕士和本科生中,个人觉得他们大部分人不知道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所做的某些工作,一个硕士生,甚至本科生就能做好,比如:做一个常规试验,研究生也就仅仅承担数据处理工作,这种工作,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编一个计算程序,我觉得高年级本科生应该是能够完成的;对某些学术问题的解决,硕士生肯定没有问题,可以说在某些实验室里,硕士完全是主力军。但我想说,―科研‖不只是―数据处理‖,也不只是―编程‖,甚至不完全是学术问题的解决,科研的核心是提出new idea,发现新问题,最后解决该问题,科研最后是让人认识―问题本质‖。老爱科学家不也说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总算比较系统地了解了某个领域。我的母校有―尖子班‖,就是和高中一样,从新生中挑选出好苗子重点培养,尖子班的学生,他们学的知识非常多,特别是力学知识,而且几乎涉及了学院里各个专业的重点课程。因此,学院里每一个专业都多少懂点,但每一个专业都懂得不全。进入研究生后,很多学生发现很多专业知识没学到,而本科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现在专业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是我想说,你们已经具备了读博的潜质,因为你们的基础非常好,而且适应性非常强,谁敢说博士就一定从事你本科书本里面学的知识,而且对于工科来说,课本本身就更新缓慢,因此,打好数学、力学基础可能比学一些过时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等你读博士时,从一个研究点出发,很快就会将知识从点扩展到面,然后又会浓缩到点上,这时你就开始编织了一个真正有用武之地的知识网,也就真正了解了专业领域。这种织网能力对你的科研、生活,甚至人生,都是受用不尽的,因为你掌握了―渔‖的能力。

(3)总算有机会成为―科学家‖了。高校老师应该算是科学家的预备军,而读博士是进入高校从事科研的基本条件。维基百科对科学家的定义如下:科学家广义上指使用系统化活动来发现新知识的人,狭义上指使用科学方法做研究的人。 如果从狭义上来说,博士和高校老师都是科学家,只不过是不知名的科学家,哈哈!因此,我可以说,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一想到这里,我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成功感(感觉有点意淫)。

(4)总算有机会成为高端人士了。重点大学的硕士生,甚至本科生,工资完全有可能比很多博士生工资高。然而,如果家庭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再加上自己能力不是非常突出,在前几年的发展机会一般较少,甚至有可能终此一生。尽管现在社会上的博士已经很多了,但是与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相比,还是―凤毛麟角‖,这就表示博士还是值点钱的,在很多普通人中大家也会多看你两眼的,这样你的发展机会就大大的了,那你成为高端人士的机会也就有了,在某种程度上,博士已不仅是个学位,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读博是农村孩子成功风险最小的一种方法。

(5)总算懂得了前途比钱更重要。能够坚持读完博士的人,性格应该比普通人更加坚毅,只要有了坚毅,何愁大事不成。博士毕业时,我差点进入了一些非重点高校,这些高校给一笔客观的安家费,甚至小窝,以后尽管不能保证你大富大贵,但是衣食无忧肯定没有问题。对于我这种农村出身的人,其实挺羡慕这种生活的,过几年再买一辆小车车,一家三口出去旅个游,发一点―人生不过如此‖的感慨,呜呼哀哉!可是,那样人生真的就是不过如此了,对于博士来说,物质的短缺肯定都是暂时的,面包总会有的,难道读了博士就是追求衣食无忧、就是就是追求一个小窝,当你有了这些物质之后,你接下来的人生怎么过呢?我想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借用我们院长的话,人应该拿钱去换前途,而不是拿前途去换钱。

读博士,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一样,有些人是面子工程(特别是某些高官),有些人是无奈选择,也有一些是为了更好的前途。但是,对我来说,读博士时我后悔了三年,但如果不读博士,我一定会后悔一辈子! That’s all.Thank you!

一个刚毕业的在职博士的一点个人体悟

刚刚毕业答辩结束,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回想近7年来的经历,感觉收获很多,尤其心灵的体悟,更多的是一种感恩和欣慰之情。 我个人的体会是:

1)要集中精力。作为在职的博士,时间精力有限,很多要工作,要家庭,还要带孩子。如果想完成学业,还得有所取舍,至少要花1,2年时间集中攻克课题难点,起码也要保证1年的时间集中精力,连续作战才可以。

2) 讲究方式方法。很多在职博士做的课题和以前的相差较大,这就需要求助相同领域的老师,甚至外单位的博士和老师,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加快课题进度,否则一个地方卡住了,长时间停滞,对自信心也是个打击,拖延也就开始诞生了。

3)分阶段进行。先做起来。无论如何,思路不清晰的时候,就要多查询文献,尤其国外文献,在找的过程中寻找创新点。很多时候可能找不到创新点,那就再现别人的成果,一定要动起来,通过做实验,编程等方式让自己进入状态,否则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可能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但每天能看到自己在做一点事情,也会有所成就感。

4)不要追求完美。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完美,所以博士一旦进入攻坚阶段后,整体提纲也都明晰的情况下,果断收网,不要拘泥于细节。

5)功夫在诗外。建议多看点心灵鸡汤方面的书,切记不要看什么励志类的,多看些放松心情,了解人生目标的哲学心理类的看看,有助于放松心情,更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以上啰嗦了半天,仁者见仁,希望更多的在职博士们能顺利坚持下来,其实我的课题主要工作也就在近1年来的时间完成的,回想过去的一年,虽然很痛苦,但是走过了,收获更大,尤其面临困难的勇气给了我生活继续战斗的动力和自信,而这在我看来是读博士最大的收获吧!!

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会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者Stanford, Harvard, UC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上面说的比较抽象,那再给各位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大家考虑:现在你阅读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献,在字典帮助下,能否在3小时(研究生)或6小时(本科生)内完全读懂和理解?现在你阅读一篇本领域的文献时,能否自然地联想起3篇以上相关的文献?如果您还做不到,那就还没有跨入研究的门槛,还需加油。

2.如果平时几乎没看过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

这儿有个好办法: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仅看某一节你感兴趣或与你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可用电子词典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你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你也许只要一天;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然后你一定会真正发现读英文文献的快感!人家的文章分析真的透彻,内容丰富!当你需要重点研究时,一般先通览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献的摘要,有选择地读几篇好文。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篇 Science、Nature、Cell等高级别文章。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

3.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研究生期间为人、为学要注意方式方法。

(1)作为低年级研究生,你的师兄师姐(尤其是马上毕业,即将离开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是你不容错过的资源!无论他们的工作做得是不是特别出色,最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向他们请教,将他们掌握或领悟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学到手,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由于毕业有诸如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实验室内部也存在隐形竞争,有的师兄师姐不大可能在平时将所掌握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花很大精力摸索总结的东西)全部告诉你,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向老板汇报,而这些恰好是你需要的。也许他们教你,只需一句话,指点一个实验步骤,但对你来说可以节约几个月的摸索时间。放下你的架子,不要以为你师兄师姐掌握的东西你很早就完全学会了,很可能他们留了一手!但实事求是地讲,师兄师姐本身没有教你的义务,他不是你的导师!如何学到手,看你的表现了!记住:这可能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对于研究来说,文献是你的生命之一!注意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即使你的学校或研究所没有某种资源,你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文献传递等来获取你要的资料。文献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收藏或向他人炫耀的,不要仅仅成为文献收藏家。而且要学会看文献,只有少数文献才需要精读或反复读,反复领会。

(3)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将你要解决的难题分步骤逐渐解决。虽然全局很重要,但你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各个击破。不要急于三下两下就解决而弄得自己焦躁不安,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研究生就不必几年才能毕业了。

(4)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留意同领域人员的意见(虽然他们的意见未必正确),他们(包括导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综合你的思考,很可能对你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留意你的导师对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指导(包括―训斥‖),在你的工作中加以利用或避免。

(5)对于有一定基础(高年级)的研究生来说,文献在你看来不可能十全十美,带着审视的眼光去读文献,从中寻找你的方向和突破口,你可能做出比你说看文献更好的东西。

(6)向你感兴趣的文献作者请教,或与他们交流!你注意到他们的成果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不要担心自己是小字辈别人不理你。我曾给国外一大师级人物发电子邮件索要一篇较早的论文,他告诉我他也没有电子版,可以寄给我纸板论文,让我告诉他地址,最后真的很快就将论文寄给我了。

(7)研究生第一年上课,第三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答辩,很快就过去了,因此,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头脑要清楚,要主动!确定导师以后就该主动多与导师联系,多与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联系,早着手准备,哪怕随便在网上浏览相关领域的新闻也好。不要总是等导师催你做什么,你才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研究生!

(8)当你很忙时,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你是忙,还是―茫‖或―盲‖!无论如何,都要留时间思考和总结,投入很重要,但不要一味地埋头做实验!

(9)做完实验,尽早处理结果,这对你后续实验设计非常重要!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象的结果,要分析,调整实验方案,不要等到毕业再来处理,到时候有问题已经来不及了。

(10)若有可能,在研究生期间尽早投一篇文章给好一点的杂志,即使不能发表,也会很有收获,因为好杂志往往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你评审,会给出很详细的评审意见,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11)当你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以后,答辩就只是你展示的舞台了。因为所有在场的人中,你才是对论文中的工作最熟悉的―专家‖。剩下的就是做好ppt了。

(12)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要抱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导师、课题组成员、经费......正确处理,努力工作,与人为善,开心生活!

我的博士生活系列

最近看到本板块有人发传奇连载,我想了想,也准备开个连载,分享下自己的思考,抛砖引玉!系列就叫:我的博士生活系列--

首先我想谈谈我的导师,俗称―老板‖!

我导师是典型的荷兰人,上次刚过了56岁的生日。我觉得他很英俊潇洒,略有―啤酒肚‖,秃顶!平时穿着干净利落!现在是我们部门的掌门人!

尽管是掌门人,我最佩服的是老板非常勤奋,每天8点就到办公室,待在那里一天不出来,每天晚上8点左右才离开!天天坐在他的电脑面前,好像天天写程序,之类的!我最近在看老板以前写的程序,说真的相当的棒,对C语言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是一个非常牛的算法程序员了!我发现他们写程序,除了标准库以外,从来不用其他的库。 关于图象处理的程序,所有的接口都是自己写的,包括图象的读取,图象格式的转化,颜色通到转化等等!他们对图像的各种格式的优缺点,以及读取存储等都非常熟悉!他们对基础的东西是如此的重视和了如指掌,令我非常的感慨! 我也不敢用OpenCV, Visual Studio等可视化的编程环境了,老老实实的用记事本写程序了!

我觉我老板还有一大本领,坐功非常好!上次一起去开会的时候,有天下午去一个酒吧,从下午6点开始,天南地北海聊到晚上11点,到最后看了时间,说―我们可以回去休息了‖!中间没挪动一下屁股,我着实抗不住啊!老板太能聊了!

前几天当地有个―二战解放纪念日‖,我一大早去办公室,听见有人开门,出去一看,老板背个包包来了,我很诧异地问―今天不是放假么?‖老板笑着说:是啊,但我不是当地人,所以不过节了,有很多事要做‖!过了中午我离开的时候,整个那层楼,就老板一个人!

老板人非常nice,我们每周开会一次!每次开会,我都很紧张,等到听到老板哈哈一笑,就放松了。老板很喜欢笑,来我们办公室的次数不多,每次来的时候,都 带着笑脸,感觉略显羞涩的样子!他讲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半句,后半句就不会用英语说了,只好用―You see!‖代替了,好在我大概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了。他从来不批评人,每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总是说―我认为咋样,你同意不?‖事实上,有时我不咋么同意。当目前不会当面提出。

当目前,只是一次对我不满,说了句―你看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谈论过很多次了,你一直没做‖。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搞懂了那个问题!还有一次,因为程序没跑玩,没得到任何数据!老板委婉得说―在机器跑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其他事情‖。结果那个程序跑了整整两个月!

我老板写的字非常难辨识,只有我们的秘书能看懂!每次开会,他都写一大堆,这可害苦了我们,尤其是在英语还不能流利表达的时候!

老板对项目更多的是提建议,而且都是实用型的!而老板重视项目的实用性,不杂么关注创新,当然学校现在要求发文章了,所以,他还是给我制订发文章的计划!但是,他不咋么关注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咋么和我讨论文章!讨论更多的是项目的进展,而且认为很多―二区‖会议是Top会议。因此,他不咋么关心我们发文章的事情,大概只要满足学校的毕业要求就可以了!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自中国的,以后想回去发展的,有点不利!

记 得第一天(1月7日)去报道的时候,预约上午10点。这天刚好是他们新年第一天上班,我们聊了大概2个多小时。我当时大概只听懂不到30%的内容。再后 来,我们每次开会大概在2个小时左右,大多情况下是老板再讲,以至后来―阶段考评‖会上,老板说我的听力―非常棒‖!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猜老板在讲什 么,不过现在好多了!

刚开始,老板经常给我写程序!当然,程序都是他自己写的,他教我如何使用这些!有次我说―太感谢你了,每次都教我‖,老板说―那当然,我要让你用他们开来工作‖。现在,我被迫习惯了Linux,习惯用命令行工作,习惯用编辑器写代码!

总之,老板人非常好!我要好好向他学习!

老板最近没钱招博士了,和我提到过几次要找项目,招博士。现在只带4个博士了!老板还让我明年申请项目,好等我毕业了,如果我还想留在欧洲的话,就有钱留我了!或者我不能按时毕业,也可以有钱支持我博后了!

由于老板非常的忙,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交流。每次除了每周五的规定时间,其他时间预约开会,总是说,时间短点,我还要工作!我想说:和我讨论,也 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不过,刚开始时每次讨论,都能讨论两个小时以上!现在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了,只有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和他讨论比较长的时间。有些时候,他也给不出明确的思路,乱七八糟说一堆,然后就进行下一个议题了!很多时候,还是靠自己!

我老板无可挑剔,但是有一点是:有点固执!不太赞同我的观点,不过现在好多了!我开始从小处着手,每次创新一点点,然后老板再补充一点点。每次开玩会,都让老板说―I am verry happy, I like this idea‖!然后给老板说玩―Have a nice weekend‖后,背上书包,踏上火车去和老婆团聚去了!

教师节就要来了,准备给老板送束花,让老板过个―中国版的教师节‖。

如何管理博士项目

最近,研究生院开了一门课叫―Master Your PhD‖,是每个博士的必须课。这们课,分好几个阶段,贯穿整个博士学习阶段。我这次参加的课是属于第二次课。尽管这种课有种老生常谈的味道,但是我觉得收获也是非常大的。

上课的方式是workshop方式,人数只有10人。我特别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不仅仅是有咖啡、茶和甜点,更喜欢的是这种方式不是主讲人满堂灌输的方式,而是互动的,分组讨论式的进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相互讨论。每个主题都没有正确的方式,不要担心正确与错误。主讲人只是类似主持人的方式进行授课,基本没有PPT,没有大段理论,都是比较实际的内容。

第一个主题是,进入博士学习和项目以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最不喜欢的事情,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大家共同喜欢的事情就是学习,研究等。还有研究环境,能和导师进行交流等,但是普遍的问题是导师特别忙。基本上,每周大概有1-2个小时的讨论时间。大家最不喜欢的事情,主要是写作和工作时间。有个荷兰人,每周工作56个小时,在哪里不停的抱怨。那个葡萄人很能侃,抱怨自己不知道项目正确与否,在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对我自己来讲,最喜欢的是这里的环境比较好,有机会参加会议,自由打印文献等。最不喜欢的就是写作了。最后,对于不喜欢的问题,大家简单地讨论了下如何克服。

第二个主题每个人用白板列出自己4年博士的计划。由于我是3年博士,所以我自己列了3年的计划。综合所有人的计划,我在这里列出了比较主流的计划如下:

图1:一般的博士项目计划表

图2:下图是我现场做的关于自己项目的计划图

由于博士毕业,有文章的硬性要求(基本上都是三篇文章),所以发文章是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每个博士培养里面,还包含了―teaching‖能力的培养,所以,基本每个博士都有助教的任务,研究生院也有相关的―如何teaching的课程‖。而我的老板明年有申请funding的任务,所以我也要协助老板申请项目。每个博士必须参加一次暑期学校,必须参加学术会议。而主讲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去哪里旅游,就选在哪里的会议,投文章去参加会议‖。这点,是我参加本次课的最大收获。最后,这个计划越详细越有利于你的博士有序的展开。

到第三个主题的时候,接近了午饭的时间。主讲人让我们每个人画一副画:描述下两只兔子的房子。其实刚开始我没太听懂他的问题,就随便画了个山,山上有个兔子洞,旁边画了个萝卜。其实,午饭回来的时候,大家看了看每个人画的画,有画沙发的,有给兔子画房子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的完成不同。而这个主题的主要思想则是:和导师的沟通的重要性。一定要明确导师的目的,否则就想刚才的那副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没有一个的作品是老板,或者客户原来的意图。因此,在和老板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注意理解的方式以及老板的意图。(PS:我觉得老外对沟通的重要性看的比较重要。)

图3:下图我现场画的兔子窝

第四个主题则是关于和导师的交流频率和时间。我们每个人发了一页纸,上面列了几个问题,然后小组一起讨论。主要问题是:和导师讨论的频率,每次多长时间,是否可以随时讨论(大部分讨论是要预约的),每天的什么时候最合适你,每次讨论前多长时间要交讨论的报告,你工作的独立性有多强,你的导师是否会离开较长的时间,是否会影响他对你的指导,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很多老外都喜欢收到负面的反馈,因为收到老板负面反馈的机会太少了】你希望得到老板什么样的帮助(内容上的,过程中的,社会交往中的),你认为你的导师是什么样的:开导者?专家?教练?老师?老板?还是灵感启发者?… 你认为导师的强项和弱项在哪里,你认为如果你是导师的话,你的强项和弱项在哪里?这个主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认真思考自己的导师,利用好导师的长处,想办法弥补导师的弱项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图4:关于导师的讨论问题

第五个主题是标准的时间管理。

在主题开始前,每个人拿到一个时间浪费的检查表(如图5所示),上面列了很多种情况,然后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有某种情况。这个图大概分为:在做目标决策上的时间浪费(比如你是否会在做决定前咨询他人);在制定计划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比如你是否在开会的时候经常迟到);在做具体决策上的时间浪费(比如你是否在开始一项具体的事情前做评估);在组织管理项目上的时间浪费(比如你是否最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在开始工作上的时间浪费(比如你是否为明天的工作制定计划);在每天工作安排上的时间浪费(比如你是否清楚你的工作规律);最后是在信息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比如是否有选择地阅读文献等)。

图5:时间浪费检查表

然后,每个人将自己每天时间的浪费记录下来,并对别人提出三点建议。我们组的建议是: 1,

每天早上,不要打开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不要查看新闻;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做这些事件;

2,

合理地安排每周的计划,而每天的计划可以适当的灵活。 3,

这个忘记了。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用二维坐标表示如下。这样,平面被划分成四个方块,然后将计划的事情放入到对应的方块中。由上角对应的方块是非常重要并且非常紧急的事情,需要我们立即施行和完成,而左上角表示很紧急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画点时间完成,右下角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画较大的精力事实。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右下角的事情会逐渐移到右上角。下面右图是一个列子,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右上角部分,而适当忽略左下角部分。

图6:关于时间管理

关于时间管理的周期,我们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最好每周制定一个时间安排,每天可以适当的灵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无法预测的事件,比如说调代码的时间,做实验的时间,以及实验失败等事件。

第六个主题则是风险管理。每个阶段都要对自己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同样用图来表示,对于自己博士项目计划中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主讲人澄清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efficient‖和―effective‖。―efficient‖是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而不在意事情的质量,―effective‖则是做正确的事情。风险管理的表格类似于九宫格了,其中的意思很了然。右图同样给出我们当时讨论的一些可能情况。 图7:风险管理图

最后一个主题是博士的人际管理,以及和项目相关的人员分析。首先,列出所有和你有关的人员,包括导师、师兄妹、恋人、父母以及其他与项目和自己有关的人;其次,将所有的人按照对项目的影响进行排序,排序主要参考人员对项目的影响力以及重要性。最后形成项目人员关系图。根据这个关系图,合理的进行交际和沟通活动,使得项目得以顺利的进行。

图8:人际管理图

江湖启示录

科研如金庸手里的―江湖‖。江湖中高手的修炼过程,能给我们一点点启示。

研究生阶段,就是拜门学艺阶段。江湖人首次见面时,都会报出自己的师承门第。师从高人,其功力也不可小视。因此,选择门第,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然后,金庸的江湖中很多高手,往往没有正式的―师傅‖。那么,要成为顶级高手,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要经受磨难,才能遇到奇遇。张无忌从小遭受玄冥神掌的折磨,便去蝴蝶谷求医,学的神医技术。凭此项技术,他便可在江湖顶天立地。然而,成就他的却是那个世外桃源的峡谷,遇到了―九阳真经‖,这个决定他命运的真经,并静心修炼数年之久。终于将其修炼成功。

当我们遭受困境时,会本能的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和途径。在其中会慢慢地学会,或者掌握一项技能。而这些技能,对于遇到那个决定自己―真经‖或者―人‖,或多或少起到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每个专业都有大量的科研人员,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受到―那个决定你命运的人‖的重视和青睐,除非有杰出的成绩。因此,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看似―毫无用处‖的技术,往往是一块非常关键的敲门砖。因为,你不知道何时,何地和何种方式能遇到那个―那个决定你命运的人‖。张无忌凭借着其医学技术,为猴子疗伤,而意外得到―真经‖。同样,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自己的一技之长,能―意外‖结实一些人或者参与一些活动,这些都蕴藏着―那个决定你命运的人‖。困境是福,并不意味着遇到困境就是福气。而是取决于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以及采取的行动。张无忌面对神医的拒绝诊疗,以―自学‖的方式为自己减轻痛苦。慢慢地学得了―神医‖技术。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任何事情都―自学‖的方式解决,尤其是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必须得到导师的指导。但是,所谓的―导师‖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老师。导师可以是广义上的导师,他可以包括你的导师、你所读的文章以及作者、你的师兄妹、以及自己。由于我的导师非常忙,而却偏重于工程,每周一次的交流也导致从―导师‖那里得到的精华知识有限。开辟自己广义上的导师,不仅对自己学业很重要,而却对自己的生活也同样重要。现在我所依赖的两个广义导师,就是自己慢慢挖掘出来的。一个是论文,一个就是写作。一篇好的论文,从头到尾,都隐藏着作者的思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要考自己的思考来发掘。而写作,是将自己的不成形的思想、思路等慢慢整理,归纳成文。这两个过程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那么得到真经是否就能修炼成高手?金庸告诉我们:不一定。要看真经在谁的手里,有什么环境。张无忌实在一个世外桃源遇到―真经‖。他终日无所事事,拿炼经来消磨时光。没有争强好胜,没有任何争斗和社会压力。就这样,花费了数年的时光才修炼成功。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寻找―真经‖,寻找那些―真正的书本‖。然而,殊不知,那些真经就是我们手中的课本。最近在硕士课程的练习课上,每次都练习那些简简单单的、经常被轻易忽视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使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一层。以前高中时,经常听说某个高考状元,把课后的习题做了好几十遍。现在想想,这才是真正的―真经‖,学习的―葵花宝典‖。―真经‖往往简单,关键是在于读者的思考程度。另外,这个世外桃源对张无忌修炼真经很重要,同样对于我们的研究也很重要。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使我们坐在电脑面前,就能了解到全世界的信息。我每天都禁不住网络的诱惑,看看新闻,看看论坛。同样,来源于各种压力,社会的和个人的。太多的抱怨、太多的和同行同学在待遇的比较,这些,都给塑造自己的―世外桃源‖造成很大的阻力。―心静自然凉‖。经常听说某个大牛,以前在学校读博士期间,天天在图书馆里推公式。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静心修炼一门技术,慢慢地、悄悄地、轻轻地思考,你就会走在―高手‖的路上,离―高手‖一步一步的靠近。

张无忌在掌握了―九阳真经‖以后,在光明顶上几个时辰,就将别人花几十年、甚至是毕生都无法修炼的―乾坤大挪移‖踏入囊中。是―九阳真经‖威力之大吗?是他已经懂得内力的修炼之法,―乾坤大挪移的第一层心法,都是运气导行、移宫使劲的法门,悟性高者7年可成,差一点的14年才能练成。张无忌因身上有九阳真经相助,只在片刻之间就练成了。‖我个人觉得是其内力修炼之法―一通皆痛‖,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的效果。张无忌能练成―乾坤大挪移‖,因―身上有九阳真经相助‖。可见,―九阳神功‖是张无忌的深厚的底子,是其快速修炼和领悟其他功力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讲,要在研究学习阶段修炼自己的―九阳神功‖。不止一次听说,大牛们都是从几本经典书籍开始学习,并时常阅读,以至于成了―大牛‖之后,还经常阅读温习。大牛们都有自己的―九阳神功‖,那么我呢,你呢?还在为找―九阳神功‖而费力劳神,还在为得不到大师的指导而寻找借口,还在为学哪门技术而纠结。那么,在网络上寻找评价较好的几本教程,然后找个安静的图书馆,慢慢地开始修炼吧!使自己的―九阳神功‖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张无忌的―高手‖之路,可谓―奇‖和―巧‖。―奇遇‖只是一个机会,更多的是他能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奇遇‖也是具备某些知识或者品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医技‖,他能得到―九阳神经‖?如果没有对―圆真‖诡计的愤慨,他能得到―乾坤大挪移‖?人生会遇到很多―能改变命运的‖人或者某些事件。然而,很多时候,当他们出现时,我们却束手无策。当我们不能预测时,那么多储备,多学习,多修炼自己的性格品质,多为自己创造机会。

在金庸的江湖里,不时会有关于内功和招式的较量。有些人赢在内力上,有些人赢在招式上。我们从张无忌身上来看,他首先学习―九阳神功‖,5年时间,又学习了―乾坤大挪移‖,几个时辰,后来在光明顶上,不会一招一式而打败所有武林高手,并有少林高僧的―龙手抓‖打败高僧。究其原因是拥有强大的内力。研究学习中,内力对应的则是我们的基本知识,以及对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程度,所谓―打通其经脉‖。

那么,拥有了强大的内力是否就能称霸天下呢?张无忌后来的华山上,零时领悟了―太极拳‖的奥秘,以―圆套圆‖的招式击败武林第一剑手。对我们来讲,―招式‖对应与创新的方式。因此,对于创新方式的领悟也是同等重要的。勤于看论文,并思考作者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角度,

医学博士自我鉴定

医学博士分类

医学博士作文

医学博士个人简历

Oracle经验集锦

钓鱼经验集锦

医学博士词汇P

医学博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医学博士毕业自我鉴定

医学博士个人总结

读医学博士的经验集锦
《读医学博士的经验集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