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方思想文化史习题整理

发布时间:2020-03-01 18:2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二)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和其意义

思想:

1、怀疑方法:普遍怀疑。追求真理中,最基本的第一步就是拒绝相信不能确切证明是真理

的一切先前所持的信仰,包括自己的感觉在内。现有的知识因其基础不可靠所以也都不可靠。怀疑的普遍性在于对一切一般被认为的不可怀疑的对象都进行怀疑,自己的感觉完全可以在外物不存在时发生。所以是可疑的。数学是思想的对象而且我们无从知道数自身是从哪来的,所以数学也是可疑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身是不可怀疑的

2、我思故我在:这是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得出的结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

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因为这个“怀疑”的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活动。而这个正在思想者、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我思”指一切没有具体内容的纯粹意识活动。“我思”是实体的本质,“我在”是此实体的存在。“我”是一个实体,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鉴于此,得出的结论是,“自我”观念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一切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3、主张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

“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思想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是清晰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是三类观念中的一类,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理性演义法则包括两个方面,即直观(理性直观)和演绎(从已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带有必然性的推理)。

4、心身二元论。心灵与物质的相互差异是笛卡尔二元论哲学的精髓。笛卡尔从普遍怀疑的

观点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物体三种东西的存在,称之为“实体”。笛卡尔提出了“广延”的概念,广延是上帝在我们心灵中造成的,属于一个与心灵实体不同的实体,以广延为本质属性的实体是物质,而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思想与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心灵能思维而不占空间,物质占空间而不能思维,二者互不决定,互不派生。

5、企图证明上帝存在。上帝拥有无限的完满性。无限圆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

实所产生的,所以必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另一方面,“上帝”是实在的终极原因,从终极原因出发,对外界只是的确定性有了保证。他认为物质与心灵皆受上帝支配,上帝是尽善尽美的,他将物质与精神截然分开,将哲学划分为“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两部分。“我思”不仅仅是认识的主体,它同时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这个实体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但它本身确实不变。笛卡尔从对思维的直接认识上升到了反思的形而上学,从而把“我思”建立为实体,并从这样一个实体出发,又建立起上帝这个绝对的实体。

6、笛卡尔将他的哲学体系即人类知识体系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

树枝是其他科学。

意义“

1、笛卡尔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批判性的思反思、科学方法和理性精

神清理了经院哲学的废墟,重建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是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崭新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

2、笛卡尔天赋观念的提出,为日后经验论与唯理论围绕认识论问题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3、他在近代哲学中第一个将几何学方法引入哲学,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

原理,以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二元论的难题,由于我是思想实体不能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所以不得不借助上帝。在身心关系上也不得不借助“松果腺”来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但这也违背了“二元论”。

4、他发展了怀疑论的怀疑观,将怀疑观由一种目的变为一种探索的手段和方法。

(十三)洛克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

思想:

1、政治思想:社会契约论

(1) 洛克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洛克启蒙思想总最重要的是对“主权在民”

思想的明确界定和阐述。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

家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他反对霍布斯的

“社会契约论”,不同意国家是一个使社会成员畏惧的“利维坦”。

(2) 国家由公民组成,政府的目的是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国家的主权

属于人民,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的时候,是放弃了对某些权利的判决和执行的

权利,并没有放弃像财产权这样的重要权利。公民出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交给

统治者,要求这些人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国家治理。这就是国家立法权和行政

权的原始权利。

(3) 洛克强调天赋人权,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利、财产权

和惩罚权。公民的自由是必要的,保护公民的自由是政府和政权的一项最基本

义务。

(4) 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人民的目的相违背时,人民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

方式将权利收回。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和保护个人财产,社会可以拿起武装反

对自己的统治者。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都受到洛克这一思想的影响。

(5) 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利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

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享有最高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全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

也为国王行使。孟德斯鸠发展了此学说。

2、哲学:

(1) 洛克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创造者,提出了白板说。洛克否定了笛卡尔的天赋观

念说,肯定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知识通

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来自感觉

经验(观念的外在来源)和反省经验(内在来源)两类。二者相互联系形成观

念。

(2) 感觉和反省是观念的双重来源,被称为双重经验论。有些观念在外部世界找不

到原型,所以心灵也是一个实体,精神实体。洛克认为心灵活动加上外物形成

思想和知识的原因。

(3) 洛克区分了第一性质的质和第二性质的质。这是按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区分的。

第一性质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例如形状运动静止等,是

物体自有的。第二性质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质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

引起的观念。例如色声味,是人的知觉中。第二性的质虽然只是观念,但产生

这一观念的原因却是物体的能力,物体的第一性的质造成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4) 洛克为知识做了定义和分类。心灵使用观念的材料建构知识,因此知识存在于

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知识按照我们对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分

为三类:直觉知识、证明知识、感性知识。

意义:

1、洛克思想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

义哲学的理论源泉。他对人类理智的性质和能力、知识范围和界限的考察,影响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也影响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的宗教观促进了18世纪自由主义政治和哲学。他的政治思想被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发展构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

2、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论被后来的贝克莱和休谟等人继承发扬,成为欧洲两大主流哲

学思想。抛弃了常识思想,形成了唯心论和怀疑论(贝克莱和休谟),坚持尝试立场则形成了日后的苏格兰常识哲学派。

(十四)简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自然神论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启蒙运动涉及领域广泛,在批判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重要理论:自然神论和主权在民说。

1、自然神论

(1) 自然神论认为,相信自然之神——一个非干涉主义的造物主。允许宇宙按照自

然法则运行。它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虽然上帝创

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

响。人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认识上帝,通过研究上帝

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

(2) 自然神论把上帝的作用限制在单纯依据可为人类了解的理性法则创造世界的

范围之内。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3) 自然神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超自然世界观的抛弃,是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为启

蒙运动挑战传统神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成为18世纪人们抨击宗教和批判教会

的有力思想武器。

(4) 自然神论也可以被称为理神论,与宗教宽容思想并存。17~18世纪欧洲的自

然神论者一般都反对正统神学教条﹐反对教会专横和宗教压迫﹐要求信

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知识﹐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

对封建的进步要求。尽管他们在哲学观点方面不尽一致而各有特点﹐但

是他们哲学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同唯物主义相联系的。马克思说:“自然神

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罢了。

2、主权在民

(1)“主权在民说”是启蒙运动对专制主义进行批判的武器,也是近代民主理论的核

心内容。狭义的主权在民说是指的是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广义的主权在民说

的内容包括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契约论、以及权力制衡在内的一系列思想。

(2) ①自然法论:是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中的重要理论,自然法在孟德斯鸠的学说

中意味着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否定了神迹和启示。并且认为自然

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独裁专制。用自然科学方法批判封建专

制。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自然法论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向往自由平等,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

②自然权利学说:最著名的是伏尔泰的自然权利说。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

求人人享有各种天然的“自然权利”。他认为,以平等、自由和财产为基础的社

会秩序是最公正的秩序。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

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权利学说坚定提倡和维护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然权利。

③契约论:卢梭发展了前人的社会契约论,是代表人物。在他的《社会契约论》

中,他以社会契约的观点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指出国家是自由人民订立的

社会契约的产物,代表了人民主权的愿望。此外,政治思想家格劳修斯也提出过

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学说。

④权力制衡:孟德斯鸠继承和发展了洛克提出的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

行政论。把国家的权利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同时规范了三种权力

的范围,以求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最有效地保证权力的制衡作用,保障和促进

自由。

(十五)康德启蒙思想及其意义

思想:

1、康德为启蒙定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除了自由而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启蒙的自决——摆脱未成年状态。启蒙

不仅是个体的义务,也是人类的神圣权利。由于主观的懒惰与怯懦和客观的

恫吓管制欺骗,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处于未成年状态。指出要发挥奠基于人自

身理性能力之上的启蒙之道,呼吁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

2、关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上,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是指“纯粹”

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一般认识能力”;“批判”是研究、考察,把

认识中先天的和经验的、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区别开来;“纯粹理性批判”

就是要对这种一般认识能力进行考察、研究和界定范围,并对唯理论和经验

论在这个问题上造成的错误进行清理。

3、康德提出人要摆脱这样的未成年状态,要改善思想方式。感性:接受经验质

料,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知性:对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

识,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将知识构成体系,追求完满性,先天形式

是理念;判断力:超越判断的主观条件而立于一般立场反思自己判断的思想

方式。人通过感性、知性、理性为自然定立法则,发挥自己的理性批判能力,

使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4、康德的启蒙观中,贯彻着人的自由平等独立原则。主张人要走出受监护状态,

通过自由交流、公开使用人的理性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即启蒙)。在实

践理性观念中,康德证明了实践是理性的,并且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的,一

种以道德律令为前提的自由。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是目的而非工具。每个

人都有责任、有限度的运用理性进行判断,以图使社会得到发展。从而达到

思想自由、命运自主的启蒙作用。实现良性社会,公共启蒙。

5、康德的启蒙观中,贯彻了理性原则和公共性原则,上帝存在不可为理性所证

明,宗教事务成为个人信仰问题,归属于私人自律的领域而非公共性领域,

由此规避了祛除宗教的霸道与蛮横。

意义:

1、康德将启蒙的立足点放在“理性自决能力之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对公众进行

教化的知识经营的外在启蒙。

2、由于贯彻了理性原则和公共性原则,上帝存在不可为理性所证明,宗教事务

成为个人信仰问题,归属于私人自律的领域而非公共性的领域,由此得以规

避祛除宗教的霸道和蛮横。

3、康德视启蒙为过程而非终点,强调启蒙是一个不断批判反思的自我重塑过程,

并注意到自我启蒙的缓慢性与艰巨性,以此区别于18世纪末宣告完成的、作

为历史时期的启蒙运动。

4、康德将“自由”确立为启蒙的宗旨,既强调反对家长制极权的自由取向,又

关注思想方式本身的革命性内涵。

5、康德启蒙观体现了康德对其哲学的焦点问题“人是什么”的诠释,经由其三

大批判最终确立了现代人的自我理解、为现代社会奠定了根本性的主体性原

则。

(十六)康德黑格尔哲学比较

1、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① 康德把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立,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对立。

黑格尔认为,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是有机内在联系的。

首先,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一理论中,康德区分了感性、知性、理性不同领域,把经验和理性分开。一切知识都是后天质料与先天形式的结合,但是二者之间没有内在关系。康德还提出了“物自体”,即超验实体或自存物体。

与康德不同,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指出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在逻辑学上,黑格尔主张逻辑学与本体论的统一。自然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精神哲学是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统

一。黑格尔认为真理就是过程和全体,一切实存着的东西都被看作本质的表现,从而被看作概念的外在化,也就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

总体来说。康德更注重把质料与形式分开思考,他综合了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时空观“先验实在论”以及贝克莱的“经验唯心论”,虽然既否定了独立与经验的思考方式又否定了完全出自心灵的主观经验,但还是没有做到辩证统一。而黑格尔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始终贯彻了辩证法的原则,二者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② 黑格尔批判康德二律背反,肯定矛盾的积极意义。对立的康德和统一的

黑格尔。

二律背反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提出了四对二律背反命题。康德的二律背反命题揭示了理性矛盾的必然性,证明了矛盾并不仅仅出自推理过程中违背普遍逻辑。但是也是他哲学思维上对立的体现。针对于此,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通过批判康德肯定了辩证法和矛盾运动,每一方只有在与与它相反的一方相联系时才能将自己的本质规定。黑格尔批判了康德提出的“物自体”,认为这些极端抽象的对象应该被取消,反对不可知论,确定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实现了矛盾的积极意义。

③ 黑格尔对康德的美学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先验的、有目的的但又不合目的的。黑格尔则认为美不仅仅只是主观,而是理念与感性形式的统一,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只强调了形式。

2、黑格尔对康德的继承

肯定了二律背反中的辩证法因素并且发展了这些因素。黑格尔认为康德明确指出在知性范畴内所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并承认这些矛盾是必然的,是近代哲学界最重要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这这种继承在他批判二律背反、提出自己的美学理念以及绝对精神理念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

(十八)叔本华思想与尼采思想异同?

1、同

① 叔本华与尼采同是意志主义的代表。叔本华提出了唯意志主义,是意志主义

的创始人,尼采则提出了强力意志,成为意志主义的最大代表。二人都把意

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叔本华提出意志世界是表象世界的基础,尼采的强力意

志可以取代上帝的地位以及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动

力。

② 叔本华与尼采都主张认识论上的非理性方向。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是一种非

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求生存欲望冲动。在人的生存中,人应该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尼采大胆的宣称“重估一切价值”,攻击欧洲传统基督教精神和道德观,否定了之前的真理,认为人成为理性的奴隶,失去人生价值和意义。

③ 二人都很重视伦理观的发展,认为伦理属于实践哲学,理论哲学为它服务。

2、异

① 叔本华的意志世界,不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

生存意志。生存意志强调的是人求得生存、温饱、性性本能满足的意志。他认为生存意志是唯一的实在,人的本质。而尼采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生存意志的理念,他提出的强力意志强调自我表现、自我扩张、自我创造,而不仅仅局限于生存。尼采认为人的强力意志不仅使人生存更使人获得支配世界的权力,比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更进一层。

② 二者在伦理观上的具体认知存在差异。叔本华持有苦难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人性是险恶的,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这是一种人本恶的虚无主义和禁欲主义。尼采的伦理基础不是对人性苦难的同情,而是超越。他提出了末人和超人的概念。末人是基督教的受害者,超人冲破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具有鲜明自主性和激情。尼采否定了神人等级,肯定了人的等级,他认为强者更有能力追求幸福,统治弱者,实现人生快乐。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考试题

西方文化史 博雅

西方文化史笔记

《西方文化史》章节复习题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材料)

西方经济学习题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西方思想文化史习题整理
《西方思想文化史习题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