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明清文化史专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7: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的一些理解

尽管有所耳闻清代之时中国文化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形象流入欧洲大陆,但在听到老师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讲述时,在看到了歌德、伏尔泰等关于中国文化近乎夸张式的记述时,我还是不得不表示十分震惊。作为明清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一段历史却更像是欧洲人的历史,故而并未怎么出现在历史教材里,也并未被太多国人关注。然而其对于中国制度、道德、社会等众多方面的高度赞扬及其带给我们的冲击感却着实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西方人会在个时期如此看待中国、如此夸张甚至近乎荒诞的赞美?

1. 儒家文化的影响

从这个时期西方的记述资料中不难看出,孔子及其推崇的,以“克己复礼、人性本善、仁者爱人”等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成为西方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儒家文化深入中国社会之深,使得后者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处世之道、社会风气等众多方面都与前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这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缩影,与之形影不离,也致使关注东方的欧洲人不得不对其表示极大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儒家文化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太过于不同,使得其以一种极具新鲜感的存在方式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欧洲人认为,这才是建立社会应当参考的价值标准,也是最完美的价值标准。

然而究竟为什么在欧洲人眼中,儒家文化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以下仅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而理解。

1) 宗教

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无宗教信仰的民族是在世界大背景下显得格外另类的,这一现象也是被基督教的支脉深入渗透的欧洲人无法理解的:一个没有宗教作为信仰核心的社会究竟靠什么支撑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呢?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多多少少的发挥了一些宗教在其他社会体系之中的作用,深入了中国的制度及人民日常生活。这样一种思想的完全浸透在欧洲人眼里便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正如欧洲人对耶稣的信仰一般。然而与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孔子并不是如耶稣一般的神,而是纯粹的凡人。而这样的一个凡人的影响力竟能达到如此之大,欧洲人的讶异与慨叹也便不难理解了。

此外,由于欧洲随宗教信仰而来的教会制度的腐败现象以及其他种种漏洞都给欧洲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相处之道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就显得格外完美,其推崇的克己复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观也似乎远远强于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而带来的弊端。这就更像是一群关注社会的人在努力的尝试学习“先进”,尝试寻找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2) 等级

“在远东有一个与罗马同样古老的帝国,现在依然存在,人口和整个欧洲一样,没有世袭贵族及教会特权,由天赐的皇权通过官僚机构来统治。”

从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赞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格外认可的。然而在今天的历史教材在评判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却总是批判大于赞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客观评析的时候,也要指出其“克己复礼”思想的封建保守型。我们认为孔子所强调的礼制、等级观念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然而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像伏尔泰一样的大资产阶级清楚的意识到教会统治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弊端故而渴望中国一样的君主制度。似乎中国这样的等级相对于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教权统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崇拜变得理所应当,把中国古代的层级分明的官僚体制、甚至包括今天被我们一再否定的科举选拔制变成了时欧洲人眼中的一剂良药。

2. 西方发展的需要

从欧洲历史记载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其关于中国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实的。这种差别除了其关于古代中国的不完全了解外也有一定的人为成分。

“18世纪的耶稣会士们不仅毫不犹豫地在汉文文献中加入了一些原文根本不存在的词,还毫无愧色地从中国历史或神话中删去可能会危及他们希望树立的形象的所有具体内容。一名耶稣会士如此陷入迷途,居然写到孔夫子又叫仲尼,‘尼’意指‘丘’,因为其母前往一座山丘起到某尊神灵以求子。”1

这样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于中国的夸大抑或歪曲的宣扬是有意为自己所欲表达的思想服务的。作为遥远东方的古老国度,中国为太少的欧洲人所了解。人们往往信于流传的关于中国的文字讲述、信于有学问的教士关于中国的宣扬。统治者欲要规范国家的道德礼数,便歌颂中国的礼法制度;革命者欲要推翻教皇的黑暗统治,便赞扬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来教化大众,希望通过对古老中国的描绘为自己的论述观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文化之间的隔膜

1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然而那个时期的欧洲人真的了解中国吗?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呢?我们先从“中国热”学者伏尔泰说起。

“正如他自己所讲和当时人们所说的那样,伏尔泰从未到过中国,但他曾会见过‘20多名从事过这种旅行的人’,而且还自认为‘阅读过所有讲述过该国的作者们的著作’„„这难道就可以说如此熟悉情况的伏尔泰始终都是尽最大可能了解情况了吗?绝非如此。”2

可以看出,尽管对中国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对汉字只字不识、又没有亲自到达过中国的伏尔泰所认知的中国也不过是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经更多的媒介转述的信息堆砌而成的而已。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欧洲同时代的其他关于中国的记述。

当我们看到布歇所做的《皇帝御宴图》中“中国皇帝”在有椰子树装饰的花园里办“Party”,当我们看到意大利版画中中国官吏的小脚,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对于本文化的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想象。他们并不是描绘他们所见到的中国,而更多的是描绘他们想象中的中国而已。正式因为不了解,因为并未深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所以他们只看到了等级的森严,忽视了许多官员的腐败,只看到了皇权专制、等级分明的规整,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选拔的公正,却忽视了封建传统相当大的对人的局限性。别人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好的,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最多的。当他们试图弥补本社会的漏洞时,就把学习的榜样定格在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

4.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欧洲人关于古代中国夸张式的描述主要缘于中国对于儒家思想的信仰与其关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的极大不同,缘于其个人的需要,也缘于他们对中国的不了解。这些因素复杂的融合致使中国变成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完美国度。他们纷纷将聚光灯打在了这片平凡的土地上,使之熠熠生辉。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于实物的认识与定位。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陌生事物所下的定论是不准确的。这种认识基于我们已有的意识形态,受到我们主观偏见的导向,甚至基于我们的来自陌生感的猜想。尽管人们无时无刻地不在受着社会软强迫的影响,但尽量的客观也是我们最大程度地获取真实认识的有效途径。过去的欧洲人不了解中国,今天的欧洲人也未必了解中国。那么今天的中国人,今天的我们,了解欧洲吗?

2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明清

欧洲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古代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文化史读后感

德国文化史

明清文化史专题
《明清文化史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明清史专题 文化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