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岱庙双龙池

发布时间:2020-03-02 16:52: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岱庙双龙池简介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池位于岱庙遥参坊南,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双龙池每两栏板之间用一望柱,柱身断面为正方形,立在通长的地栿上,柱头作仰覆莲,柱身分别浅浮雕花卉纹、狮纹,栏板为整块的石板,线刻委角长方形纹,北面正中栏板内侧阴刻行书“龙跃天池” 四字。池周围有《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引水竣工的记事碑,池西有古槐一株。

双龙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一,它是城市记忆的 “名片”。双龙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泰安历史文化轴线上,南接泰城最古老的街道——通天街,北依帝王登封泰山的古御道起点——遥参亭,在古代这里一直是古泰城的中心,被称作“亭子门首”,成为泰城的主要地标。其二,它是古代城市饮水工程的典范。在双龙池建立前,由于泰城内井水多苦涩,被称为“苦水井”,居民吃水都要肩挑人抬,往返数里到山上泉溪中汲取,十分辛苦。清光绪初年,泰安的官员为解决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修“曹公渠”,专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内。曹公渠每隔五十步留一井口,供居民打水。现池旁有“曹公渠记碑”、“双龙池记碑”等,记述了当年修建水池的经过。

附:相关资料

双龙池记碑

泰郡多山而少水。辛巳夏,余来守是邦,邑令曹亦后先莅任焉。民以城无蓄水为憾,既饮泰山而甘,问于泰人,得于城西数百步之遥,其上则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有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天地自然之利,不引之适于用,弗贵也。城中每遭回禄,救援莫及,守兹土者,莫不以兴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梅公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余暇,余与泰人共创此议,具有同心,始犹疑其难,继访羽士张传彬,具述水源,众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爰不辞艰巨,力图其成,博采众议,禀请上宪,酌同捐廉以兴是举。时维盛夏溽暑,登山相其机宜,观其流泉,导泰山之源,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颜曰“双龙池”,都人士具大观焉。因溪理沟,节次开池以蓄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民之所共适。县署前结池于左,混混原泉,盈科而进,取用称便。是水也,发源于泰山之巅,绕城中,达汶河,二百余里之源流,一以贯之。夫惟政通则人和,人和则百废兴,踊跃从公,不日告成,欢乐之象,感召天和。是岁雨旸时若,乃亦有秋,有自来欤。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将见人文鹊起,科甲蝉联,于文教风俗大有裨焉。好恶同民,未之能信,窃愿成此志云尔。因弁数言,以为之记。泰安府知府曹濬澄撰。(以下题名略)光绪七年十月十□□。

说明

此铭文刻在“双龙池”碑碑阴,刻于光绪七年(1881)。

双龙池的传说

在泰山脚下泰安城的通天街北边,紧靠遥参亭有一座方形水池,人称双龙池。

相传很久以前,泰城里的人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山根下的王母池去挑。一年夏天,久旱无雨,泰山上的树木花草大都被烈日烤焦了,王母池中的水也只剩下一小湾,挑水的人成群结队,从山脚一直排到岱庙城墙。这天,有一个白发老太太从山根的红门宫里走出来,手提小瓦罐,出了岱庙南门,把小罐摔在了地上,飘然而去。接着那儿出现了一个清澈的泉眼。人们说这是泰山老母来搭救泰城百姓了。这泉水很旺,涌流不断,四外漫淌。 后来有位姓曹的员外出钱,修了个方形水池,水池两角刻着两个龙头,东南一个吐水,西北一个吸水,把水排到奈河里去了。打那以后,人们便把这池叫作双龙池。

选自《泰山区民间文学集成》

泰安日报20080715期

探索·发现

“曹公渠”与“曹公”的百年误解

2008-07-15 徐春燕) “曹公渠”石刻位于泰山王母池下梳洗河西岸的崖壁上,是为纪念清朝末年的引水工程而立,该水渠将梳洗河水引至城内,极大地方便了泰城居民用水。因当时主持其事的地方官姓曹,泰城百姓为表达感激之情,将水渠命名为“曹公渠”。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记载,曹公即时任泰安知县的曹钟彝。记者近日获悉,市文物局田承军硕士经研究证实,曹公并非知县曹钟彝,而是另有其人,《重修县志》及之后的一些文献有关曹公渠的记载是失实的。

据田承军考证,“曹公”乃是当时的泰安知府曹浚澄,时任泰安知县的正是曹钟彝。赵步灜撰写的《曹公渠碑》称,“辛巳(光绪七年)春,太守曹老公祖、邑侯曹老父台来莅兹土”,太守即知府曹浚澄,邑侯即知县曹钟彝。

曹浚澄到任后,体察泰城民情,探询百姓疾苦,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他尤其关注泰城居民的饮水问题,当时泰城“民以城无蓄水为憾”,“城内外无水,虽有井而咸苦不可食”,当时居民多去城西汲水,摩肩击毂,抱甕挈瓶,极为不便,现今的泰城打水胡同就是当时百姓到城外取水的明证。曹知府咨询士绅百姓,博采众议,最后决定修建引水渠。他邀请岱庙道士张传彬相地理察水源,动员府县两级官吏捐款资助,委托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当时正值盛夏,他跋履山川践行险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整个工程付出了极大辛劳。为方便蓄水,又便于百姓取水,他命人在位于泰城中心的遥参亭前开挖水池,命名为“双龙池”。水渠修成后,水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注入“双龙池”。城内各处又依次开挖小蓄水池,水流穿行于通衢陋巷之间,清且涟而清且沦,有左右逢源之乐。水渠的修建极大地缓解了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曹浚澄的《双龙池碑》(候补县傅锟代撰)详细记载了他修建水渠的经过,该碑称:“守兹土者莫不以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增瑞)、梅公(梅启熙)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务之暇,余与泰人共创此议,具有同心”。民国五年泰安知县沈兆祎撰写的《郡城内外水道记》亦记载:“水道轫(初始之意)议于前清光绪四年增太守芝田……曹太守继成之……是举(指泰城水道)始于增太守成于曹太守扩张于段(友兰)太守及毛(瀓)冯(汝骥)两大令”。

田承军分析,在开渠过程中,作为泰安知县的曹钟彝肯定也参与了很多工作,但由以上资料看,知府曹浚澄确是整个工程的主持者。退一步讲,即使知县曹钟彝做了很多工作,从中国传统的政治规则分析,只要有知府曹浚澄的参与,在水渠的最后冠名上,“曹公”肯定还是曹浚澄。同时期在泰任职的知府、知县都姓曹,且均参与了修渠工程,二位大人的这些巧合之处竟最终导致了几十年后《重修泰安县志》编纂者的失误,百余年来使得“曹公”一直名不副实、不得其所。囿于资料,我们对曹浚澄其人还不甚了解,《山东通志》载他是江苏如皋人,光绪七年任泰安知府。任职泰安期间,还曾主持修理泰山盘道。总的来看,曹浚澄是一位在泰安有所作为的知府。(记者 徐春燕)

遥参亭:老城墙前的“亭子门首”

2011-06-14 21:52:00

来源: 齐鲁晚报

关键词:

[提要]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慧娟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

10日,记者来到岱庙前的遥参亭附近,远远望见亭子前双龙池白色栏杆,明亮的阳光下双龙池内两棵古树愈发显得郁郁葱葱。

遥参亭后岱庙坊内的一名导游介绍,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亭前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坊前为双龙池,清光绪六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池北有1929年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老城中心的地标参照物

泰城附近有一些以里程命名的地名,如城西南之三里庄,城西之七里埠、二十里埠,城东之八里庄、二十里埠等。很显然,三里、七里、八里、二十里,是这些村庄与某一特殊地标之间的距离。这一地点到底是什么地方?问及上了年纪土生土长的泰城人,都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这个地方就是“亭子门首”。

亭子即遥参亭,“亭子门首”就是遥参亭附近。遥参亭位于泰城通天街的北首,坐落在岱庙正阳门外,为岱庙的前庭。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成为二进式完整的庭院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南山门、仪门、正殿、配殿、方亭、北山门。正殿内祀碧霞元君神像。南山门前的遥参坊,为四柱三门式牌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有清代铁铸狮子一对。

“亭子门首”成为泰城地标的具体年限已经无法考证,以“亭子门首”为参照物,于是就有了三里庄、八里庄、七里埠、二十里埠这些与亭子门首相关的地名。就连一家挑担子卖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粥)的,因其常年在遥参亭前,从早卖到晚,随要随盛,于是乎和亭子门首一起成就了泰安城的一句歇后语:“亭子门首的甜沫──现盛(现成)”。

据考证,遥参亭前为泰城南北干道通天街和东西干道升平街的丁字路口,东离泰安府衙很近,南距泰安县衙不远,附近有城隍庙、文庙、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等祠庙,饭馆、药店、布店、成衣店、杂货铺、肴肉店等商铺林立,是城内居民日常消遣、购物,城郊农民进城买卖生活用品的主要去处,加上南来北往的官宦、客商和香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华的市井景象。

因岱庙之于泰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南门至遥参亭附近也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光绪年间增添双龙池

泰安市相关历史文件记载,光绪年间为解决城内居民吃水问题,泰安地方官员捐资开凿水渠,自王母池而下引东溪梳洗河之水入城,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势旺盛,清流滚滚,极大方便了泰城居民用水。渠曰“曹公渠”,池即“双龙池”。由此,遥参亭前又多了一项为泰城居民供应生活用水的功能。

岱庙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双龙池位于遥参亭南19米处,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

如今的泰安城,面积和人口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岱庙和遥参亭附近也已不再是这座城市惟一的中心。按照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该处作为老城区的中心,被赋予了旅游、休闲、文化等新的城市功能,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千百年来,“亭子门首”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惯了街道上鼎沸的人群,阅尽了这座古城的冬来暑往。作为老泰城的地标,将和那句歇后语,和那些地名一起,永远“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里。

岱庙导游词(优秀)

山东岱庙导游词

山东岱庙导游词

龙池镇统计工作总结

游龙池山有感

龙池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龙池免费开放总结

龙池人大选举工作总结

双龙小学情况汇报

双龙集团公司企业简介

岱庙双龙池
《岱庙双龙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