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楚门的世界 影评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9: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楚门的世界》: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虚拟生活

[摘 要]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通过楚门、配角演员们与媒体导演所共同营造的欲望下的秩序与矛盾世界,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向往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 传媒 隐私 秩序 矛盾

好莱坞一贯倡导的封闭式叙事结构,已经使我们习惯了把电影作为一种虚拟的视听体验,而非对现实的真实观照。然而,看了影片《楚门的世界》,现实中的我们怕是会多多少少有些感触,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被任意窥视与现场转播的世界呢?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自由”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想尽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然而,当有别人的隐私暴露在自己面前时,却又毫不犹豫的贪婪窥视。正是这些自私与丑恶的欲望,编制了一个秩序又矛盾的《楚门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冲动,同时又有控制别人的欲望……

一、矛盾之源——扮演上帝的世人

影片的开篇,“敬业”的楚门就在那样一个“山寨”的世界里努力“演绎”着正在为媒体现场转播与观众任意窥视的“真实”生活。一切都是安排的那样天衣无缝,可怜的楚门就在这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切的隐私暴露在观众面前。而我们一边正在为主人公不能拥有真正的友情、爱情甚至生活感到无比痛心时,怕是一边更多的在向往着拥有如上帝般能力的媒体导演的权利去“安排”世界万物,去“戏弄”芸芸众生。那点微薄的同情善念不知觉中被那罪恶的窥私欲望冲击的体无完肤。由此,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我们竟然感觉不到传媒导演的丑恶,反而充满的是无尽好奇与窥私向往。

我们所渴望的自由,往往是尽量的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宽容对别人隐私的窥视,这是一种矛盾的“亚健康精神状态”。正如片中的观众,他们对楚门那么的喜爱,更多的是为了能天天看到楚门,让其成为自己的娱乐对象。他们宁愿把楚门紧紧锁在小镇这个巨大的演播室中做一只可怜的笼中小鸟,而无视他内心的痛苦与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人们就这样以此为乐喜,爱着楚门却又生怕自己变成同物,怕失去楚门而又希望他与自己的价值观吻合。他们欣喜于楚门努力的去争取自由,又再为他的自由之路设置重重障碍。或许你会说,这是“导演”的“程序”,人们只是响应了他的“安排”。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导演”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广告费,满足的仍是广大“看者”的收视欲望。也许,人们最后在楚门获得自由面前的欢呼声,是对这一秩序与矛盾最好的“挣扎”。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希望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金钱的追逐与对人权的尊重,哪个更重要?难道利益真的永远才是真正的主宰么?

二、利欲之渊——身不由己的局人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楚门觉察到自己被监视后,为了“自由”而努力寻找朋帮助,最终靠自己逃脱了“牢笼”。这些荒诞的故事情节会让你领悟到人生的深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人生命运就像那个“天才”的媒体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人生度量:它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它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痛苦推动着剧情的波澜,也保持着关注度与收视率——我们能希望的则是“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影片的编剧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这出不平凡的平凡人生活的戏剧。楚门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所有的生活经历都被完整设计与安排。成长的环境是在一个无比巨大的布满摄像机的摄影棚,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演员,而他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那些楚门身边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制造者——那些配角们,为了自己的生活与同样窥私的欲望,而联合起来上演了一季又一季的“悲欢离合”、“感人肺腑”的直播连续剧集。他们的行为话语都是在机械地按照导播的设计而实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楚门似乎并不是那个最可悲的人,他只是一个牺牲品和受害者。而他身边的那些演员们明知是“演戏”还是如此卖力倾情的演出,更带有几分“善意的谎言”或“无知的囚徒”的悲剧色彩!而片中的那个媒体导演,他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以安排与控制他人的命运为乐。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加了解和熟悉他人的思想,并认为自己早已把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扰看得清清楚楚。也许越是这种歇斯底里式的自我挣扎,才更能反映他对现实世界充满的悲观和绝望,也因此他才会试图通过营造这样的世外桃源来弥补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心理吧!这样一个自我玩耍的“上帝”或许更应该博取更多的同情与眼泪。

三、围城之争——未来渺茫的楚门

楚门的最终理想,是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走出这个虚假的“真人秀”演播厅,去找寻一个真实的生存环境,还原自己真实的本来生活。为此他放弃了一切,抛开了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相濡以沫的亲人、肝胆相照的朋友,以及前途光明的事业,甚至还克服了平生最大的恐惧——海洋。

在电影里,他最后成功了,因为这只是电影。试想,如果电影继续下去,将会是一个什么境况呢?楚门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崭新问题:他根本无法适应外面其实才是最“真实”的世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被观众认出,依然没有秘密,更无隐私权可言,更可怕的是连在摄影棚里那种虚假的安全感都会丧失;他不容易找到工作,因为电影中我们已经知道他就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即使有了爱情,结局会怎样也很难说,因为真正的爱情也会伴随着真正的伤害,激情之后一切归于常态……。求职糊口,供房供车……,楚门若想要获得现实世界的成功,只能靠再次出卖自己的名声来娱乐大众。然而,他绝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快乐了。即使他可能会是个好演员,但是之前的精彩演技统统来自他全无意识的本色“演出”啊。

真正的世界就是这么现实而残酷,没有那么多感人肺腑和温情脉脉。就如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台词——“生活要比电影难得多”。于是,问题的关键出现了:楚门要追求的梦想原来就是现实的生活,而“现实”天生就是与“梦想”互换的,现实就是梦想 ,梦想即为现实。楚门的行为本身就是矛盾的辨证统一。相信影片中的“上帝”——媒体导演最后对楚门所说的话“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欺骗和狡诈”是出自真诚和善意的。显然,生活是复杂的,楚门“出去”以后的日子注定不会太舒坦,那么他又何必自讨苦吃呢?被窥视的楚门如果值得同情,坐在电视机前那些无聊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被同情呢?那么,谁又来同情看着电影痴笑的我们呢?

四、结语

笼中鸟的欲望,总是带着少许的悲壮与凄凉,或许笼外的看客是被更大笼子之外的上帝所细观,也未可知。就如卞之琳《断章》中写到的一样“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矛盾中的矛盾永远才是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真谛才是那美妙不绝的欢呼声!这是影片《楚门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边剑.从《楚门的世界》看媒介拟态环境下的群体失衡[J].电影评介,2008(02).

[2]郭永红.真实的荒诞与决绝的逃离——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哲学解剖[J].名作欣赏,2009(18).

[3]邢润梅.电影《楚门的世界》与媒体权力的文学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楚门的世界》:大众传媒下的现代性

《楚门的世界》是1998年的一部经典电影,电影讲述的是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电视台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小镇布景,高科技卫星全天24小时将一个男孩真实的生老病死作为肥皂剧的内容,向全球观众播放,于是,楚门的一举一动,都感动着几十亿人,他每天所面对的人—母亲、妻子、朋友、客户、邻居、乞丐等每一个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演员。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楚门像只困兽般快乐满足地生活着,终于,影片的结尾,楚门在强烈的自由欲望的趋势下最终探明真相,并下定决心闯出自己被控制的世界,选择了自由的生活。 纵然,我们没有人会像楚门所生活的环境那样一切都是在做戏,自己的成长不是别人所规划的,自己的初吻,自己的婚姻并不是别人一手策划好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巨大的片场,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影片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于现代人的探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改变。影片所讲故事,其中的一段,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真人秀的巨大作用,真人秀是建立在一个宏大的片场中的,片场里潜藏着超过5000个隐秘的摄像机,是靠着高科技卫星转播的,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众传媒业的巨大进步,才有了拍摄真人秀的可能。而我认为,这也是切中暗含的主题。这部电影之于我的强大的共鸣,更多的,是我们对于高速发达科技下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改变,这更像是一种从媒介狂欢和人类的异化。

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带给我们的信息,感受着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充实。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媒业的神话,一个又一个传媒巨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一个又一个新的名词的提出,现代社会中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告诉高速传播,数码产品、流行时尚、名车豪宅成为了现代新型文明的代名词和人类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大家在前台和后台都会侃侃而谈的话题。一个以数字为记录的世界慢慢取代了一个以实物组成的客观世界,现实的世界变成了谷歌地图里面的街景,世界变成一个虚拟的地球村,储存在互联网的“云端”里,一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变成“云端”里以比特为单位的文件。千姿百态的世界多样性文化在大众媒体的的作用下趋于西化,慢慢同一为单调、机械的“美利坚文化”,多民族的世界在媒介的建构下,被划分成失去地理跨越感和时间跨度感的“地球村”。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可能感到自己是传媒的主人,掌握着文化传播的工具。美国《纽约时报》专栏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他关于全球化的书《世界是平的》上把互联网誉为“碾平世界的第一大动力”,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是平坦的。可以说我们被自己每时每刻创造的“文化产品”包围,并从中得到乐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享受着所谓“平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以便利的渠道向全世界人们发布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网络把世界连为了一体,信息爆炸性的发展,比特的字符单位代替了文字所构成的世界。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从事商业交易,医疗保健,社会交际,参与政治。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给人们提供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占据了人本该享有的真实时空。

所以,渐渐的,人们只会对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现实中该怎样用笔写字;只会在虚拟空间上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只会在论坛上对着某场赛事品头论足,而忘记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只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140字的简洁感慨,而忘记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只会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风情的图片,而忘记亲自踏上那些神秘辽阔的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渐渐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行为动力,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和亲近,那样,我们不也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楚门么,虽然,我们周边的东西是可触的,但是这种可触的世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大众传媒狂欢中的世界里,一切都在被重新建构。

人的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谈到,人的异化,是人与其创造的客体的分离。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和反对人的东西。一方面,媒介给人们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的、物质极端发达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沦为整日为物质而疲于奔命的忠实奴隶,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马尔库萨也曾这样描述社会文化领域的“单向度”: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也在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商业化、世俗化、物质化、标准化、大众化。文化一反前工业时代精英文化的那种个性的、理想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的,保持否定限度的特性。在技术理性极大发展,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距离减小,乌托邦的幻想失去源头的现代社会,文化也低下其高贵的头。不再是人类理想的载体,而是与它曾努力批判的社会同化,由批判的文化、否定的文化,变成肯定的文化,即肯定现实的文化。

现在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沉浸自以为是的物质海洋里,做着“自由”的美梦,我们满足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构的“平坦”的世界里,并不断的赞赏我们这种“平坦”的世界,可是,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依旧是崎岖不平的,只是我们自己不清醒,不知道自己已经戴上了社会舆论的镣铐,套上了媒体宣传的枷锁。而这个世界正以所谓的“楚门式自由”取代不自由,以互联网的快速点击和网页的快速转载来麻痹人们的思考,以铺天盖地的实体广告和点对点的数字广告来刺激人们已取得各种经济效益。人越来越脱离人的自然本质状态,一步步的趋向符号化,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而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更加的具有社会性和社会化。所谓的高雅音乐会,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些怀旧的古典符号一样,带给楚门的与带给我们的一样,是一种调侃,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对于处于建构中世界里被麻痹人们的嘲笑,是一种虚幻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媒介对所谓“大众文化”的大批量机械的复制,使文化产品堕落为商品,使人类的最内在的反映也已被彻底的僵化、和单调化,每个人的个性都被泯灭在了乌合之众的海洋里;任何特殊的呐喊都被湮没在各种声音的海洋中,没有较大的影响力,被当作一种非主流的形态被视为社会的异端,任何特殊的情感,都被既定成了一种单一的模式,经历着似曾相识的际遇。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像是生产车间上一个个被流水作业加工后的机器零件,没有独立鲜活的生命,只能井然有序的列队迎接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命运,就像《单向度的人》所描述的,现代是一个崭新的“奴隶”社会,不同于以往,这是一个高贵的“奴隶”社会,努力得到的是充分的满足,而与之而来的,是“奴隶”思想价值的单一,他们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而社会得以延续下的要求,便是不断的生产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奴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介不再是提升人类灵魂境界,而成为帮大众消磨时光的,让空虚的生活很快的过去……我们整日看到的是报纸给我们呈现的“世界”,接触到的是电视给我们营造出来的“天下”,谈论的是网络提供给我们的“议题”,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接受媒介信息都是被媒介选择过、加工过的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建构。

不仅如此,媒体猛烈的宣传使大众自动放弃思想。变得麻木平庸,成为文化中的被奴役者。电影用它的内容感化观众,用一个又一个众望所归的结局赚取观众的欣赏;电视用它的价值观教育观众,让每一个观众都自觉的遵守主流的价值观;报纸精心编排的内容,努力为公民塑造一种看似真实的民主。人们的生活仅仅局限在了媒介为我们的建构中,人人都像楚门一样经历人生,即使有苦,有乐,有欢,有笑,可是,这是什么?完全是一场梦!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描述的,我们喜欢在梦的深层中,喜欢在迷失域里,喜欢沉浸而不愿清醒,喜欢梦,喜欢梦中建构的美好生活。

我们社会是被我们的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一切的价值观都是被大众传媒所引导和建构,每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特征,各种的社会越轨和失范被舆论的宣传作用所打消,这种建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人的满足,社会福利的发展,意识形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带来的,是人的单调和服从,及时的满足促及社会价值观的延续和社会阶级的稳定。在《单向度的人》中,我所看到的,是没有任何情感、生气、个性的人的躯壳,而非人的灵魂,人,已经不是人所应该有的样子。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一种持久的动力。试想想,我们人类在尽享媒介高科技技术带给人无限便利的同时,是否会拿出一点点时间,从价值层面反思一下人性的道德世界,以批判的角度审视一下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怪兽?马尔库塞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告诉我们,不要在让“单向度机器人”成为自己墓志铭后才躲在对祖先的无限追思中黯自神伤。也许,这正是对我们这个现代文明的一种警告!

影评《楚门的世界》

影评 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 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 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  影评
《楚门的世界 影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