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楚门的世界影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6 21:08:5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影评《楚门的世界》

影评《楚门的世界》

(非影评部分)

写在前面的话:我想我是有必要交代一下的。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我之所以没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泰坦尼克号》,是因为我怕我最喜欢的电影经过自己的剖析后,不再是原有的那般至纯至美。就像交换礼物的时候收到圣诞礼物一样,我怕打开它的包装,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谢谢朋友的一些建议,最后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选择电影《楚门的世界》作为评论对象。 (非专业影评部分)

The Truman Show是一部1998上映的美国电影,中文名为《楚门的世界》、《真人show》亦或《真人电影》,片长103min,类型为剧情|喜剧|心理电影。导演:彼德·维尔。主演:金·凯瑞等。《楚门的世界》荣获1999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剧情类)、金球奖最佳男配角、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以及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原创编剧提名。

剧情简介:从小生活在小镇的楚门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人,除了一些稀奇的经历之外——初恋女友玛丽突然失踪、多年前溺水身亡的父亲突然出现在眼前,他和大多数美国30岁的男人没什么不同。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阴谋”之中,无论走在哪里,干什么事情都有一种“被跟踪”的感觉。其实,楚门生活的小镇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曝露在大约五千部摄像机下,他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妻子、朋友甚至父母都是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的演员。原来,早在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但这一切只有一个人蒙在鼓里,就是该剧唯一的主角楚门。然而,既是《楚门的世界》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玛丽对楚门的遭遇深感同情,给予了楚门善意的暗示,在一连串怪诞的事情发生后,楚门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最终,楚门凭借着对玛丽的爱以及对正真生活的追求,不惜一切代价走出了克里斯托弗(奥姆尼康制作公司兼任制作人、导演、监制)所设计的几乎完美、牢牢控制自己30年的超现实世界,回到了真实的世界。

电影《楚门的世界》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我认为在于电影思想的高度,即电影的idea。当我们在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主观上会不知不觉在剧情或是古典配乐的带动下,把自己当作楚门,反思: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自己能走出这虚假的世界吗?这就是电影《楚门的世界》不同于一般电影的娱乐化,它是有深度和力量的。

1981年,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哲学、真理与历史》中提出一个经典的哲学故事——缸中之脑,与电影《楚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意义上可谓异曲同工。缸中之脑是一种设想。设想一个人被一位邪恶的科学家做了手术,把他的大脑从头颅中取出,放进一个营养缸里,以使之存活。大脑的神经末梢同一台超科学计算机相连,这台计算机使这个电脑的主人具有一切的幻觉。人群、物体、天空等,似乎都存在,但实际上,此人所经验到的一切都是从计算机传输到神经末梢的电子脉冲产生的结果。较电影《楚门的世界》,这个被做了手术的人就算得上是楚门了。楚门就是缸中之脑的主人,不同的是,构建虚拟的不再是一台与大脑相连的超科学计算机,而是楚门所处的那个小镇。小镇这台电脑的主机箱就是克尼斯托弗,他通过所有镇上的人——全部都是演员,给予楚门感觉与刺激,使其生活在一个虚拟的幻觉中。如上所述,楚门的世界与缸中之脑是如此的类似。其实,电影《楚门的世界》

正是将缸中之脑这样枯燥乏味、枯涩难懂的哲学思考,借用电影这门综合艺术,通过楚门这一典型人物的特殊经历进行诠释,但又不失缸中之脑这样哲学思考引人趋向怀疑论者的作用意义,这当然使人百看不厌。观众百看不厌的不是电影画面的美与真亦或其他具体表象,而是观众本身深深陷入通过观看电影《楚门的世界》而获得的哲学思考中,欲罢不能,从观众主体上看就表现为观众百看不厌了。(其实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的区别罢了。)由此可见《楚门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深度与力量。

写到这里,似乎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思想局限于真与假、实与虚。可当我再一次看《楚门的世界》发现自己找到了新的东西。 初看《楚门的世界》,多数人都会被开头的莫名其妙弄得晕头转向,可是多看几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我发现了片头金·凯瑞的话可能是有深刻含义的。我之所以说是“金·凯瑞的话”而不是“楚门的话”,是因为我认为开头的话语是导演或者编剧借金·凯瑞所饰演的楚门一角色来表达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出影片中楚门这一角色。

开头的话语如下:

‘我不行了,你们先去吧。你不能放弃,就算跛着腿也要爬上高峰。„„答应我一件事,如果我不幸身亡,请把我当作食粮„„。’

这开头的话语在电影接下来的约100分钟里没有任何台词与之对应或者有明显的联系,我更坚定了这句话是导演或编剧借楚门之口想传达点什么,而不仅仅是楚门个性语言的体现。

那么,导演或者编剧想表达什么呢?答案在电影里。

每当电影中土耳其进行曲响起,楚门便在“摄影棚”(小镇)里“扮演”自己的角色。他拥有自己作为保险推销员的职业,有着爱他的父母、妻子、好友以及热情的邻居,哪怕是演的。如果不是电影本身随剧情的发展揭露了假的实质,谁又能分辨呢!所以,导演或编剧告诉我们,楚门这个角色具有个体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主角”的身份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具有与镇上普通人一样的普遍个性,这也是楚门被禁锢了30年的原因。试想,如果楚门并未被视作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对待,而是充分体现他的特性,他能被禁锢30年之久吗?换位思考,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与周遭也存有同与异,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也是楚门。不同的楚门,被锁在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摄影棚里,面对着虚假的世界。而当我们某天像楚门一样,为了爱、真正的生活亦或其他追求而向禁锢我们的事物发起冲锋时,我们必定会像楚门一样受到莫大的阻碍,不同的是,楚门是孤身一人,而我们不是,我们每个人还有楚门。他将作为精神食粮给以我们慰藉,鼓舞我们继续前行。我想这大抵就是导演或编剧要传达的。

最后,我想以纽约著名影评人雷吉·史密斯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评论结尾。从表象上看,影片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非影评部分)写在后面的话: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楚门的世界》与《肖申克的救赎》某种联系?楚门面对克里斯托弗最后的抉择仍值得思考!希望朋友你内心比较平静的时候,抽空去看一看《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将会很有收获„„

推荐第2篇:影评 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活出真实的自我

如果忽然有一天你无意中发现,在你的周围,你所生活、工作的区域隐秘地安装着5000台摄像机,偷偷记录着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上偶遇的行人都是些训练有素、演技精湛的演员;你的房间、小区、绿化、碧蓝的海水以及迷人的落日只不过是摄影棚中的道具,而你的出生、成长、恋爱,以至整个一生都是一部以你的名字命名的真人秀的剧情,这时的你会作何感想呢?

面对这么残酷的事实,你或许会愤怒,会痛哭,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现实,希望能若无其事地在虚构的生活中继续着不知是自己或是别人的故事。但当《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得知自己的不幸遭遇后,他不顾一切地寻找,争取并最终获得了真实的,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22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惟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桃源镇,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他有着看上去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隐藏在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上千部摄像机,不知道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他无法忘记初恋女友,她口中的菲济成为了他唯一的寄托。他要逃出去,用尽所有的方法,电视制作人克里斯托弗和他一次又一次地斗智斗勇,但最后他还是走到了那个世界的边缘。令他震惊的是,那个世界的尽头是幕天席地的蓝天白云大布景!此时克里斯托弗走了出来,他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

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如果他愿留在桃源镇就可以继续明星生活。但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其实,在影片中年近三十的楚门生活得还算不错,有稳定的工作,有漂亮的妻子,有要好的朋友。可以说,尽管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但这虚构的富裕生活却是美好的,能让人接受的;这样的生活决不会让任何人抱怨自己的命运,从而产生逃离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这三十年来虽然不停地有观众成功地闯入拍摄现场,提醒楚门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场现场秀,而楚门却依然相信生活的真实性。

然而,两次小小的意外改变了楚门的命运。一次无意中,通过车载收音机,他收到了描述他动向的无线电波。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秒种,但这激发起了楚门心中早有了的疑惑。紧接着,他发现了某大楼的电梯后面竟然是摄影棚。就是这两次意外在楚门心中彻底撕毁了生活的假面具,但也是这两次意外燃起了楚门对于新生活的渴求。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结局,为了逃出“囚禁”自己三十年的摄影棚,楚门克服了从小就有的“恐水症”,驾着船寻找出路。途中虽然遇到了导演的阻拦(导演控制了天气,想要用狂风和巨浪吓退楚门),但此时,没有什么能挡住心意已决的楚门,面对折断的桅杆,翻覆的小船以及被淹死的威胁,他不露丝毫的畏惧。最后,导演退缩了,他停止了狂风,平息了巨浪。在楚门打开那扇通向真实世界的门时,绝望的导演打出了最后一张牌。他劝楚门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他说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欺骗和不真实,与此相比,他创造的“楚门的世界”更安全,更真实。但他的话没能左右结局,毕竟,失去真实性的生活就不能被称之为生活,楚门还是幽雅地跨过了那扇具有象征意义的门,作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楚门选择了真实的生活,他做了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欺骗和失败,但不会再有人将事先写好的剧本套用到他的身上,不会再有人对他说早已编好的台词,不会再有人阻止他坐飞机,也不会再有这么多人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他拥有了个人的生活,他从生活的主演,过渡到了编剧和导演,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楚门秀”。

(网易河南

作者:芦靖)

推荐第3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以及世界里的我们

看看还有什么节目,这是影片的最后一幕的台词。没有拯救,他们喜欢这个世界,结束了以楚门为粮食的历史,最直接的反应是看还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自我麻醉。有人说,电视的最大功用在于消磨时间,让易于感染,情感丰富,时间充足,困顿迷惑的人们在别人编造的故事里付出自己的时间感情还有渐渐流逝的生命,还好他们心甘情愿。

楚门的生活,说真的,还不错。有美貌佳人,挚友兄弟,一份稳定工作,可爱的邻居,普通人一生也就这点儿追求。这就是基耶督给他安排的幸福生活,干净,却无比虚假,不过要说感觉就是真实的话,倒也无可非议。不过,谁又给了基耶督掌控别人生活的权力?而且,没有人会去审判这些基耶督们,他们活跃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道貌岸然,接受着无数的尊崇和信奉。或者说,我们需要他们,世界需要规则,建立规则维护规则,所以他们始终不会失业。

当楚门试图反抗这个世界的时候,显出了他的幼稚和不堪一击,可是他至少不愚蠢。当台下的我们为这一切笑的前仰后合的时候,好像也不太聪明。你觉得自己自由吗?你试图去反抗过吗?你郁郁不得志,对吗?有人会说,世界就是如此,你最好改变自己。经历种种,被生活的真实阉割了以后,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里也可以看起来很美,不是吗?生活充满阳光,至少我应该这么告诉自己。

后来,摆脱了命运的楚门,走出了桃花港。基耶督说,外边的世界,一样的虚假,一样的狡诈,而且不见得会有更多的真实。某些角度讲,他是对的,这也是影片所展示的人类的生活困境之一,即使在今天。诚然,科技的确营造出一个人类无所不能的世界,但它排斥真实。不过自由,虽然我怀疑它的存在,可是它总在那里。楚门追求的,是自由。不是什么被安排,不是什么都被禁止,不是应该如何,是我想,我要,是真的世界。

可是楚门为什么现在都不知道一切?影片中,主持人如此问。基耶督说,我们接受现实,就是如此简单。接受了,就意味着相信不去怀疑,安定不去反抗。现代媒体的使命很大一部分就是让我们渐渐相信,习惯,简单的符号,激昂的口号,不需要判断力,相信我,服从我,我给你幸福。于是歌舞升平,阳光灿烂,人们在阳光下幸福的微笑,憧憬明天。一切都好。我相信你,我用我真诚忐忑的眼神看向你,你却欺骗我,出卖我。婊子的行径,这没什么奇怪。真假混淆的世界,搞的每个人精神紧绷,寻找真实的道路曲折艰险。那就放弃,去做一个彻底的戏中人,无知即幸福。媒体一步步把羔羊一样的民众逼向了一个混乱危险的境地,然后说,来吧孩子,伸出双手,以拯救的姿态。是不是几乎要心动了呢?

楼越盖越高,墙越筑越厚,你我惶惶不安,守护着各自的城池。世界很大,四顾茫然一片,世界很小,几乎窒息,每天以战斗的姿态应付明枪暗箭,总是伤痕累累,来不及看一眼不怎么明朗的蓝天。当我们都抱着一个发烫的手机,电脑,平板一类,笑了哭了,终于忘了自己寂寞苍白的生活,幸福真的存在吗?

所谓自由的生活,应该是真实的,不是苍白的物质,不是虚假的感觉,不是活着如同一个一个工具。我们需要阳光,不是人工制造的打光灯,需要星空,不是人工制造的霓虹,需要温暖,不是你贫瘠的语言和身体,我们希望,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给予真诚。

推荐第4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剧情介绍:《楚门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叫楚门伯班的人生活在一个叫桃源岛的地方,他自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海景小岛上,有慈爱的母亲,温柔的妻子,清闲的工作以及诚挚的好友。但是,这三十年来他生活的一举一动每分每秒都曝露在隐藏在岛上各处的五千架摄影镜头面前。他是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记录片肥皂剧的主角,桃源镇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摄影棚,而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每天碰到的人全都是职业演员,全球上亿观众都注意著他的一举一动,而他全然不知。类似逃狱一般,当他意识到自己被囚梏以后他开始艰难的逃离。这是一部电影的黑幽默励志片。热热闹闹的一场自由与功利的斗争,夹杂主流媒体对电视节目滥化的抨击,当然,这里的媒体可以代指纸质媒体。

媒介发展到今天,电视演义固然轰轰烈烈,《楚门的世界》在近年越演越烈,生存大挑战此类的真人秀层出不穷,《楚门的世界》发展到用一个小国的财力30年的时间来记录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是电视媒介展示给世人拥有完满结局的闹剧。《楚门的世界》用看似温情浪漫的夸张把对窥私欲与功利主义的攻击升级到极致,在媒介社会对社会心理学进行解读,尚在1998年出产的片子已经透露了如此多的不安和对希望的悲望,来到现在,互联网同样轰轰烈烈发展的今天,记者已经是google时代的记者,倡议使用网络实名第一人伪装成好公民也同样是在网络上被揭下假面具,更何况blog,msn

space,qqzone等个人门户的出现,自愿透露隐私越来越多,挖掘隐

私又算得了什么?由此感叹一下,去年网络变故频繁的一年,单单是女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由一个论坛发展到网友亲身调查到各大报纸,cctv,上海东视等等全部掺上一脚,霎时间专题,深度报道满天飞,后来患病母亲在舆论压力下主动要求去做了那成功率本来就很低的手术,魂归天国,女大学生自动退学,悲剧落幕。再回说到blog,忽然又想起在两会期间,新快报的记者向温总理建议,总理赶紧开一博客吧。。

这又何尝不是媒介社会带来道德问题困扰的表现呢?

回归电影本身,电影的开头就向我们预示着这是一个节目,整场电影可以被成是导演专门做给我们看的一期特殊的电视节目,与别的电视节目没什么两样,都是叫做:《楚门的世界》,又或者是仅仅讲述电影里的一个电视节目的兴衰繁盛。我们姑且按照第二种理解来看吧。电影的开头是那个《楚门的世界》的制片人,导演及桃源岛的创造者基督徒说着一些话,我们可以先从这个名字“基督徒”(英文)可以得知这是一场幽默的游戏。导演用他的幽默告诉我们,嘿,小伙子们,人要成为控制一切的神,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基督徒说现在世界上虚伪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是我们给你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楚门(Trueman)。这这里,导演的幽默再次告诉我们一个活在全都是虚假世界里的人居然被叫做真人,这又莫不是对存在主义的一个善意的嘲笑?

接下来出现的那个演员纷纷地站出来告诉我们导演想要我们知道的一些东西,例如,表演中的人生;没有ture和real,只有控制与

被控制等等。楚门对着镜子充满幻想地自言自语的确是很多人的日常行为之一,那个差点砸在楚门头上的摄影灯则被爆笑地解释成飞机落下的零件,而楚门本身也对着车里的广播摇头晃脑地相信了。

作为一个被世界上十多亿人共同关注着的直播电视节目,《楚门的世界》必然要求着高收视率和高广告收入。于是为了提高收视率,楚门被强迫接受莫名其妙的生活危机,例如公司裁员,供房供车,妻子出走,父亲过世。同时,基督徒又在制造莫名其妙的惊喜,例如父子重逢,基督徒在控制台用麦克风跟下属说把烟雾减少,第几号摄影机准备,特写,精心打造楚门真情流露的动人场面,观众们在浴缸里,酒吧,值班室,日本,丹麦同性恋家庭中眼泪哗哗。

而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则化身为书报亭的《狗迷》杂志,售楼牌,铲草机,可可饮料,那个美丽的妻子在被面对楚门愤怒的质问的同时还指着可可的商标迅速流利的念出一大堆广告词,楚门说你在干什么在干什么。现今的电视观众也是活在了广告信息无孔不入的“恐怖”时代

幸好的是楚门还是推门走出了桃源岛,而电影里的观众们开始拿起手中的遥控器寻找下一个好玩的节目,或者是另外一个楚门。尽管有人说结局是完满的,充满激励意义的,在我看来,冷漠的按台转台或许才是导演所想告知我们的不安与绝望。我们只是感动了一会而不能控制道德的继续流失,麻木才是最可怕的。

说到桃源岛,一个与世隔绝的后乐园,没有办法接触到“现实”的楚门,他惶恐,不安。而急切欲知一切的真实。但是,我们永远都没

有办法得知所谓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媒介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是目前在地球上都被认定的真理。

我们不全都基督徒,又或者是佛教徒,亚当和夏娃虽然离开了伊甸园,带着惩罚出发,但是伊甸园外面的世界依旧是上帝掌控下的世界,只是上帝不经常在身边叮咛不能吃苹果,而让他们以为自己选择了更真实和自我的生活。而我认为在媒介社会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鼓吹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更具自主性和能动性,但是新闻传媒单位采编分离以后也依旧是事业单位。电影中的赞助商也有权喊停。再继续回到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窥私欲是人的本性,这是无需讨论的。传媒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控制这个度,控制好了是欢迎,金钟奖,控制过头了,连性交,谋杀都不得不赤裸裸恶意展示出来的是狗仔队。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皆是一样的本质和运作模式。楚门离开前说了最后一句话,即使再也听不到见不到我,我也还是祝你们早安,午安和晚安。开始与结束的台词一致,这是一个完美落幕的闹剧。就好像是我们无论是身处这个还是那个“桃源岛”,我们能不能亲手触摸得到稍微真是一些的事实,至少不是被伪基督控制的事实,都应该保持满心欢娱,这是导演最后的呼唤,我们要尊重生活。

或许这里我再以专业的角度来结束这个文章,传播理论在大众行为中所研究的控制力在个体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均衡,势力和行为选择上的均衡,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媒介社会。

这个电影具有很强的社会和心理学色彩,对于人生充满着启示。

虽然影片开头部分会让观者有点摸不到头脑,但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幽默和意义。它在某种程度暗示早期的故事原型的发展。当亚当和夏瓦走出上帝为他们安排的乐园时,其实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更真实和自我的生活。因为上帝的世界是一个“非我”的世界――一个别人的世界。但走出这一步需要有勇气,许多事件会来挫折我们建立新生活的勇气。但还是必须走出去。这个电影我几年来就看了好几遍。但百看不厌。特别是结束时候的音乐,真实令人振奋精神。

在生活中有困难的、心理问题的朋友,我则十分的推荐找这个片子来一看。当然没有问题的也可以看看。这个电影实际指出自己选择的重要。一个缺乏自己选择的人很难真实的生活,而一个希望真实生活的必须有所付出和勇气。楚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勇气和启示。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其主干是讨论;两种生活模型,一种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无知无识而放弃责任的一般生活,一种是觉醒自己应该怎么去为意义而有的生活。

对于第一种生活的觉悟导致意义的生活之开始,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观点。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活着,也是不值得过的,加缪在其哲学作品中在开始就问,我们为何活着而不去自杀? 在《加缪短篇小说集》,有“不贞的妻子”等等似乎更通俗的阐述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所在。当一个人在人生中反观自己已有的人生,理解人生的空虚荒谬之后,所重新负责的自己去选择的一种具有意义且和整个人类相关的人道生活,这一生活是存在主义哲学所追求的真正存在。但当人有对于自己负责生活的选择时,人需要一种勇气

的培养,因为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是只有自己对于自己负责,因此它是有压力的。这一压力导致一些人的逃离,而宁愿选择世俗得过且过的生活。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选择会万一失败则自己需要承担那悲剧性的后果。

不过存在主义者则选择一种勇气的生活而使自己能成为真实的存在。在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马丁布伯那里,他曾经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世俗的物化生活),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十分的体现了存在主义的目标所在。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很好的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以至我在教学里多次给学生放映这部电影以解释存在主义心理学.

推荐第5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姓名:董东磊

学号:

学院:航海学院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是我“上法律与电影”课上第一次看的电影,感觉挺好看的,电影又叫《真人秀》,《真人世界》,这种电影的题材和其他电影不一样,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世界,而他身边的人都是演员,只有他一个人是真的,这种类型的电影我也是第一次看。

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庞大的电影公司领养了一个婴儿,在他的身边安插了无数的摄影机,让他从小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长大而自己却不知。这个婴儿就是楚门,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他的一生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在全球220个国家 24小时滚动播出,整个电视中间没有广告,一秒不停歇。本来一切都在天才导演克里斯托的掌握之中,但忽然有一天,曾经饰演楚门已过世父亲的演员的再度出现,改变了一切,它让楚门发现了这个骗局并离开了这个谎言。

在此影片中,色调最开始以明亮的基调为主,但在楚门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后,影片的画面就开始主要以较暗或者黑暗的基调为主。然后摄影机的拍摄角度有着很多的不同,有的是固定在某个地方的,比如楚门家里的时钟摄影机、前院摄影机、厕所镜子中隐藏的摄影机、楚门车上隐藏的摄影机和楚门在婴孩时代悬挂在他上方的摄影机;有的是佩戴在人身上的针孔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角度一般会跟随着楚门;还有海上的悬浮摄影机等。只要在画面的四周有着圆形的黑色边缘时,就证明,这是在对楚门进行偷拍。它们有的会随着楚门的动而动,有的则不会动。这种镜头的记录方式很奇怪也很神奇,因为一般拍摄电影所记录的故事都要靠摄像机的镜头把画面收纳进去,但是我们在看的时候并不会想到我们的角度与镜头是在同一个角度,然而,在观看楚门的世界的时候,我就会感觉似乎是我拿着一台摄像机在对楚门进行拍摄。

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得出,长剧《楚门的世界》已经记录了楚门30年的人生,但是影片一开头就是从楚门的第三十个年头开始的。虽然我们并没有看到楚门前三十年在镜头中的样子,不过影片在中段有穿插了几个片段,分别是楚门在上学时暗恋一个女孩子、楚门在年幼的时代父亲丧生于大海、楚门婴孩时代抬头悬望记录下他点滴的摄像机,还有一些一闪而过的小片段。

虽然我们都没有完整的从楚门的小时候观看到楚门的三十岁生活,但是我们却能通过一点小小的片段及几句简单而又重要的台词清楚的明白三十年间在楚门的世界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楚门的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把我带入了它的世界。这部电影,充斥着太多元素,虚假与真实,美好与残酷,刺激与平淡,荒诞与惊奇。当我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以欣赏的角度,人在戏外。但是结束电影,走入真正的生活中,突然发现,其实,人在戏中。电影中的桃源作为戏中导演的拍摄基地,其实也是一个压缩后的社会组织基地,这里面有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存在着各种人物冲突,而电影中体现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组织价值问题。

楚门从刚开始出生,就注定了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就像是一个玩偶一样被人操纵着,成为他真人纪录片的男主角,巨大商业利益的创造者。世界上的17亿人见证着他的成长,他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他的妻子,最好的朋友马克,

朝夕相处的同事等等,每个人都是演员,都围绕着他这个唯一的主角。不仅如此,就连蓝天,雷电,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的用一些高新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还有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广告产品,都那么商业化,当然,最悲剧的是,他整个人就已经被导演商业化了。但是,这一切他还没有意识到,直到死而复生的父亲偷偷潜回片场,这个导火索让他的生活起了变化。他慢慢地发现自己像被人密切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掌控着,身边的事物和人都是在接连不断的重复,身边的一切故事和情节都是预先设定的。这让他对自己的生活起疑,他向身边人求证,却得不到任何答案。当然,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目的地,斐济。这是他的初恋女友施维亚的所在地。施维亚当初善意的提醒并没有给楚门的世界作出根本改变,但是,却给了楚门一个希望,一个寻找自由的,寻找真实世界的希望。可是,他最终发现,他终究无法逃离桃源,任何的交通工具对他来说都是行不通的,周围的一切信息都在阻止他离开,更可怕的是,他一直无法战胜自己心灵里的恐惧。最后,父亲的一场闹剧被导演完美的解决了。

当所有人都认为楚门会回归到导演为他安排的生活中时,楚门却悄悄离开了,他想找寻这场闹剧的源头,他想重回自由,他想突破自己,想拥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终于,当他独自驾着一艘小船在海上航行时,导演基斯督用几乎疯狂的方式让他留下,但是海面上的狂风暴雨阻挡不了他的决心,他终究在与基斯督的博斗中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然而,当他驾驶的小船戳破海平面上的蓝天时,在他不愿意伸出手去触摸蓝天的那一刻,楚门才真正的发现,他所在的世界是虚假的,除了他自己。当时的他痛苦万分,沮丧无比,但他还是依然的站了起来,甚至使基斯督通过空中对话方式说服他回到桃源,然而,楚门终究是向上帝罢工了,他依旧走向了的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

电影中的楚门是不屈服的,是充满挑战精神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安逸和幸福的生活都是虚假的时候,他毅然决然选择跳出这个囚笼,踏向一个未知的世界。所以这部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隐喻,其实我们个人都是楚门这个角色内在的演绎。最让我深思的,是这部片让以真实人物的视角展现给观众的,而这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组织社会问题,当你所处的世界背叛你时,当你拥有一个选择的机会的时候,你是否会勇敢的踏出出口呢?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组织中,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被欺骗,被操纵,被利用,被愚弄。你身旁的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是虚假的。此时的我们是向现实妥协,继续沉浸于谎言之中,把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甚至自娱自乐,在狂欢的瞬间,出卖我们的隐私,尊严甚至生命。还是,我们能勇敢一些,撕开这个虚伪的世界,用真实的自己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

楚门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物,在他的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个平常的人会经历的,没有什么太大跌大落的起伏,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平凡,人们才更愿意去接受他,因为他更贴近平凡人的生活。但是,相反,他却又是不平凡的,虽然他正常的成长着,但他身边的一切,包括他本人,都是被安排了的。从出生,到学走路,到失去父亲,到初恋,到结婚,甚至如果不出意外,到他生子老去死亡,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天才导演克里斯托的掌控之中。幸好在最后的最后,楚门终于找到了真相,并勇敢地走向了门外的世界。

我很佩服楚门的勇气,因为对他来说,门外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他对外面一无所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出勇气走出去的。在影片的最后,所有的观众都为他的抉择感到无比的开心,虽然他们即将失去一个楚门,但是他们心中却多了一份楚门的勇敢为他们带来了启发,他们三十年来观看《楚门的世界》总算

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楚门这样的事情可能是不存在的,但类似的人却绝对有,比如从小就被家长固定了生活模式的可怜孩子、又如为了家庭每天做着同样重复的事情的家庭主妇,他们都可以有楚门的精神,勇敢的去冲破被束缚的一切,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并让它精彩无限。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你怀疑的,那就去证实,下定决心,就请像楚门一样勇敢的踏出那扇门,不要向现实妥协。活在真实的世界,做真实的自己。

推荐第6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当白昼的光芒渐渐隐去,喧嚣杂沓随街上的灰尘慢慢淡定,昏暗的天幕如一张无际的网蔓延,暮归的你是否伸展腰身,冷风中抖落一身的疲惫,在无人的街角深呼吸,长舒一天的积闷?微弱的星光下,你可曾抬头仰望?面对如此浩瀚的青灰色苍穹,感慨过自己的渺小;你质疑过么,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是谁;来到这世上莫名的肩负何种责任,又被谁无端的寄予厚望?

或许挣扎过,如片中的楚门,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毅然抛却所有虚幻,那怕前途黑暗叵测;抑或早已被现实洪流磨砺的毫无棱角,在平淡的快乐忧伤中安稳度日,如千千万万个你我他。

亲情,友情,爱情,多么温暖的字眼,当惨遭背弃遭遇挫折,我们总笃信亲情是世界上最后残存的美好;总相信那个亲如兄弟的朋友,可以月下对酒当歌解千愁;总相信有一扇窗在暗夜里守候,为自己照亮来路。可对于楚门,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讽刺,所有的都是假的,父母、爱人、铁哥们,他的世界,一个小小的城镇---桃源镇,竟然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摄影棚,30多年来,从出生到乳牙的脱落,对心爱的姑娘暗送秋波,对着镜子自恋般自言自语,大到工作婚姻,小到睡容做爱姿势,总有5千部摄像机追随着,并同步直播到世界各地的各大媒体、电视台,成为全球人类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悲哀的是,所有人都知情,只有他浑然不知。想想都不寒而栗。如果换身

如他。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否如他,有如此的勇气冲破虚构却美好的牢笼,去投奔现实残酷的真相。

我无法想象一个心智健全四肢发达的男人,因何在30多年中没有走出去,难道那个变态的导演果真如上帝般强大?其实不是,他虽然可以安排楚门30年的一切,可以在楚门的世界里呼风唤雨,可以调控他的喜怒哀乐,却无法控制他的思想,“你无法在我的脑中也按一部摄像机”。是亲情友情迷惑了他,有谁会怀疑父母的爱,当那个养育他30多年的妈妈语重心长的安慰他的惶恐与忧伤,慈祥的笑着向他索要小孙子,以享天伦的时候,他怎会怀疑这只是一出敬业的表演?当那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微笑着谈起过往,讲到动情处几欲潸然泪下的时候,他又怎会想到那只是一段预先烂熟于心的台词?弥天大谎和真实本无距离,只要你一直被蒙蔽,一直做那只笼子里的小白鼠,没被揭穿的谎言都可以被错认为是真实。仔细想想,或许会有一些不寒而栗,不知自己身边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剧情,抑或幻想自己就是楚门,活在另一个摄影棚里,日复一日,在别人的视野里,别人的谈资里。而存在的意义仅仅就是可怜的娱乐他人的工具。看似真切的一切,都是虚虚假假的演技。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情愫或曰心结,它可能源自心底最原始的对美的渴念,也可能出于人性最本能的追寻,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故时常萦绕心怀,遂演化成理想和追求。楚门的理想也是如此,他最大的心愿是去斐济,那里有他日思夜想的姑娘,他要的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爱情。当他驾驶那艘导演预先准备好的,与哥伦布探险队其中

一艘船同名的“圣玛丽亚”号帆船,怀揣无数明星照碎片拼凑起的爱人照片,扬帆“出海”,经历暴风雨几乎命丧“大海”时;当他战胜死亡重新前进,阳光下满脸惬意的笑容,面对海天一色时,那一刻他错觉自己就是那个与哥伦布无异的英雄。电影结尾处的这一幕情景,把反讽基调演绎到极致。人在被真相愚弄的时候,虚假反而会让人觉得甘之若饴。

我无以言表此时的悲哀,电影仍在继续,一切已没有悬念,楚门正如大家希望的那样,面对如此大的侮辱和愚弄,优雅的一鞠躬,展开他招牌似的笑容“早上好,假如再也见不到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从容的走出那道窄门,走入黑暗和未知。我深知走出去的他是自由的,是可以完全自主的人生,而且美好的爱情正迎面而来,可我却完全没有那种冲出牢笼的愉悦和欢呼。或许,这也正是残酷和苦难的开始,没有人会知道,接下来的未来,楚门将会面对什么,将会成为什么。当目睹人生的大起大落只是一出荒诞至极的闹剧,所有人把一个人愚弄到如此地步,全球的人以此为乐、以此为生活的主要精神娱乐,只感到彻骨的冷。

我不知道那个疯子一手打造的“乌托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差别有多大,哪一个更真实,哪一个更虚假?戏如人生,上场锣,下场锣,冥冥中总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一切,曾几何时,我们怎样努力的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人生有时只有经历了方才顿悟是该为自己活一回的时候了,无奈现实

中自有一套规则律法把它击得粉碎,我们惟有感叹命运的多舛和上帝的不公。

此刻坐在屏幕前的我们是冷眼的旁观者,不敢想下一刻会怎样,不敢想...亦不敢去质疑...忽然记起《七宗罪》结束时,那位黑人警官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海明威说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之奋斗,我只相信后半句。

人生,纵然虚假。

人,纵然虚假, 生……

推荐第7篇:楚门的世界 影评

一,楚门到底在讲什么?

一场盛大的全民游戏,一场看似愚弄别人的自我愚弄。我们生活着,不辨真假,当我们试图给自己求解的时候,忽生恐惧。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真实,楚门困惑的东西,为之抗争的东西,我们又得到了吗?

二,人物分析:很有意思的事,故事在设定上把导演即基耶督明确指向万物的创作者——上帝。导演创造楚门,正如上帝创造我们。我们将从几组对比开始。 1.基督——基耶督(导演),同样无所不能,掌控命运,一个只是为了盈利,我们只是上帝的作品。人是最伟大的生物,那是我们美好的意淫,就好像我们曾经认为太阳必须围着地球转一样。我们不是要探究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我所说的上帝,有点像道家的道,就好像宇宙为什么运行,为什么有我们,为什么这一切存在,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这个问题,我找不到答案。上帝仁慈吗,天地无道,使万物为刍狗。我们被动的被抛至这个世界,上帝又被证明是不存在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必然无所归依。

2.桃源岛——伊甸园以无知为幸福,智慧给人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从前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工业机器压榨了人们的休息时间,现代媒介恰好刺激了人们的欲望神经,规则林立保证了社会的良好运行,个人与批量生产的机器无二。我们不会再有伊甸园。 3.现代社会——荒原当时由于亚当夏娃违背了契约,被驱逐到了荒野自生自灭。为了生存辛苦劳作,和今天我们一样,生存是第一要务。资源有限,不过人的欲望和贪婪却是无限的,相互倾轧,你是踩着他的头努力往上爬。结合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的那么光鲜,还有社会媒介只给了我们一种价值观,权钱之类。捐钱举例。事实上,我们身不由己。 4.楚门的反抗——亚当夏娃的背叛我们暂且认同两者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自诩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怎么都忍受不了自己棋子一样的命运,就是给人玩儿的,还不付钱。楚同学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奔向了他认为的自由幸福的现实社会。身在这个看似幸福自由的社会里的我们,活的比楚门更坑爹。人们互相算计,门对门形同陌路,老人倒地各种纠结,你哭你笑,关我何事。电视里我要我要各种广告,女人忙着丰胸,男人忙着补肾,民工在太阳底下添砖加瓦,官员和地产商忙着声色犬马。挤地铁上班,看老板脸色混饭,熬完一天又要挤着地铁下班,最大的幸福就是睡一个好觉。这样的我们,怎么能不羡慕楚门,这样的我们,还有什么精力抗争什么自由与真实,这样的我们或许比楚门更悲哀。 三,我们为什么反抗:为了自由,与真实。自由,是个伪命题。国家需要统一思想,宗教需要建立信仰,家庭也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生活其中的我们,得到自由就是以丧失自由为代价。要好好爸爸妈妈的话,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要与人为善,要成熟稳重,要吃苦耐劳,不要欺负女人和小孩。具体请参看小学生守则。这些,我们都超乎寻常的不知不觉的全部做到,不知道应该表扬吗?有人说,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可是就算你是一头猪,还要被人杀。缓解一下,我们说说关于真实的问题。你接触过这个世界吗?读读新闻,刷一刷微博,逛一圈论坛,就觉得自己掌握真理了吗?看到图片,听到声音,视频也看了,这就是真的吗?你没有听到谎言吗,爸爸说下次再也不打你了,女朋友说你是她的初恋,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政府说房价一定会降,媒体说我们只报导事实,商家说货真价实,假一赔十,老婆说,孩子绝对是你的。有些谎言你知道,有些不知道,

我们的梦想努力,有时只不过是别人达到目的的工具。看到了就了解吗,如果说你看到的就是假的呢,信息爆炸般砸向智商一般的我们,追求真实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反抗吗,蝼蚁之力,看几条新闻,读几篇独家报道,你就说你获得了真实吗?用一种说法更正另外一种说法,可是这里面没有你的看法,当然也不会有真实。在这里,我要向那些追求真实的猛士致敬,比如好的记者,好的官员,好的学者专家,他们在做一件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然后结局总是令人唏嘘。

四,反抗胜利之后

我们得到了什么

1.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累成为一个共同表情,背叛了上帝,物质厚待了感官,精神无比空虚,麻醉之后继续麻醉,我们终于无所归依。喜欢看一些恶搞段子,呵呵,对着电脑手机,不是忘我的战斗在虚拟的游戏里,就是对着屏幕上女神男神们开始美好的意淫。今天愁考试,明天愁房子车子,后天开始愁着找谁结婚生个儿子,接着开始为一大家子愁,愁升职,愁赚钱,愁养老,一大堆的愁。真的忘了有精神幸福这回事儿,每天状况百出,孤独,无聊,苦闷,每个人如同困兽,一生未能走出笼子。

2.物质对人的奴役。忽然想到一句话,你轻轻地来,正如你轻轻的走,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反正活不长,努力享受吧,多跑几个好山好水,看一眼赚一眼,多吃几道特色名菜,吃一口赚一口,多换几个公司,经历肯定不一样,多换几个老婆,毕竟每一个都有不同味道。沉迷与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总以为这样我就算对得起这辈子了,看不出这样的追求和一头猪有什么区别。开上了车,烧油,挣到了房,还要付租金,娶到了老婆生了儿子,花钱养,创建了公司,苦心经营,混到位子,战战兢兢,当我们得到物质,必然失去部分自由。其实这是很无奈的事,我们也是要吃饭的。只是,吃饱了的时候,最好想点儿别的事儿,人毕竟不是猪。

3.媒体对人的蒙蔽提到城管,校长,提到中国大妈,提到岛国美女,你脑子里出现的是什么?他们是真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们所知有限,不得不靠媒体去获知信息,这样接触到的其实是一个符号化的拟态环境,媒体的第一要务并不是为你提供真实。媒体可以是党的喉舌和国家机器,可以是贩卖信息的出卖受众眼球的的商人,可以是审判社会事务世俗上帝,不过,他并不一定诚实。距离。药杀大妈,人体艺术,av女优的世界,我的抉择。生活很不容易,我们更需要造梦的世界。喜剧片大行其道,就连看悲剧也只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洒几滴自己的故事而已。这就是我们习惯的生活。

4.自我拷问当我们去追求自由,发现世界充满规则,当我们去质问真实,却发现真实有不同的标准,我们终究不是楚门,可能永远走不出这个扭曲的世界。

五,重要的是你

想到了所有,如果你依然信仰真实相信自由,你可以选择走下去,当然,也可以留在这里,那是你的选择,而我们最幸福的地方,是我们至少能够选择。

推荐第8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影评

——《楚门的世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句话客观描述了楚门的状况,但太诗意,太有情调,远远不能表达出楚门的无助与凄凉,我们在桥上看的风景是真实的,它确确实实是属于你的,流水确实是欢畅的书写着自己的写意,月亮确实在淡淡的流转光波,身边的朋友,亲人确实在用着他们的心灵感受着你,我们能真真切切的触摸到这个世界,哪怕它粗糙而残酷,但我们每个人沉浸其中,品味着自己的幸福与苦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谢生命赋予我们的许许多多丰富意蕴,我们不得不对生活的多彩和戏剧性顶礼膜拜,由此也可以得知,当楚门揭开这美幻的面纱,露出丑陋的事实时,对他是怎样的一种冲击。

看过一本小说,叫《天机》,是蔡骏写的,谁抄袭谁的思路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种血腥的人性同样让我不寒而栗,究竟要怎样的冷漠与扭曲,才能在一旁冷眼旁观着别人的生死离别,把它当成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全民性的窥探就不算卑鄙吗?在楚门身边演戏的演员们,真的有短短一秒真心的爱着这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吗?人们与楚门在一起,想着的是怎样表演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出名,包括对楚门来说最重要的人们,他爸妈,他好朋友马汉,他媳妇儿,当看见他爸爸为了抢镜头露出的丑态,看见他好朋友和他妈妈在他失踪之后,冷漠无情的从牙缝里蹦出的一个个字眼,看到他媳妇儿对他又俱又怕,但有要装做很爱他的表情,不由对人性中的冷漠与自私再一次寒心,观看者,编剧,制作组,演员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无尽的欲望之中,没有一个人站在楚门的世界中去看(除了他的初恋女友),没有人问问有谁愿意接受这样一个没有隐私,没有未来的生活,楚门满足着人们的一切欲望,对别人私生活的窥探,对名利的追求,这样的丑恶人性如此之张扬,甚至人们都已经不以为耻。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曾不是这样,为探听别人的私密,不择手段,三人成虎,八卦,人肉,我们伤害着别人,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和窥探欲,等没有什么可以再值得喷口水,这个八卦没有新鲜价值了,我们拍拍屁股就走,转身投入另一段隐私,我们有想过被八卦的人吗?也许他的确有错,但这样对他是多大的伤害,我们有这样的权力去做吗,有必要吗,用八卦的时间读一本无用的书,品一首无用的诗,意义也比这个大吧。在他人看戏的眼光中生活,会是怎样的无助与晦涩,我们真的有资格这样宣判一个人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禅师对康熙说,偌大的江河上,便只有这

两条船。我们又愿意为这两艘船做出怎样的牺牲呢?楚门的爸爸只是丑相辈出不顾一切的跑回楚门的世界,楚门的好朋友只是在他失踪后疯了似的恨恨的找他,那个导演只是不顾楚门的生死,启动海洋的风暴模式,死活要阻止楚门开始他的新生活。纵眼俯瞰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为这两个字奋斗终身的人纵然不少,但为其使用卑鄙手段,心怀肮脏的不堪入目的冷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人者,也比比皆是,曾有的誓言,曾有的信任,都抵不住名利的轻轻一击,真正能做到“乘物以游心”的人,又能有几个,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黄花翠竹中蕴含着无穷的般若,山河大地自有其不假造作的实相,生活里自然有一粥一饭的简单幸福,抛开诱惑的名利,尽力而为,生活充实而不单调,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别人的生活,在这一趟短短的人生旅途中,要做好自己,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红尘的怀抱,用激情与毅力达到自己的梦想,珍惜着身边一粥一饭的小小幸福,在一片春光明媚中,扬帆起航。

推荐第9篇:楚门的世界 影评

学会理性的怀疑

文化与传播系 20146202 杨京川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1998年美国派拉蒙影业所出品的电影,所讲述的内容就是主人公楚门(Turman)作为从出生开始就被选作一档真人秀节目的主人公,他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影片从楚门发现他早已溺水身亡的父亲重新出现作为转折的开始,楚门慢慢开始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表示怀疑,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出这个虚假世界这样一个过程。

影片从楚门的一天正式开始。他每天都在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自己却对此不以为意。包括每天按时出门和邻居问好,按时经过报刊亭卖报纸,按时和自己的同事打招呼寒暄。影片多用明亮的色调表现楚门每天被刻意规范过的生活,说明楚门自己在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异样的情况时,也是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生活的。那个叫做克里斯托弗的导演用覆盖了全岛的五千台摄像机记录了楚门在他的世界中的一举一动。在外界的人们看来,楚门正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真人秀中火得一塌糊涂,但在楚门自己看来,他只是在经历自己极为平常的一生:包括他的妻子,他从七岁时就就结为伙伴的发小以及他周围的所有人。

楚门习惯性地接受人们为他设计好的一切,在他的世界里,一旦有什么差错就自然而然地会有相应的报道来解释这一切。无论是电视还是广播,都是欺骗楚门相信他所处世界是真实的一个重要物件。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楚门能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中三十年,每天都发生相同的事情却对此没有丝毫的疑虑呢?电影的主题或许是想表达楚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这个世界是虚假的之后毅然决然地逃离,从而鼓励人们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这样的行为。但是更需要探讨的一点,为什么楚门可以从这个看似完美的片场中逃脱呢?

楚门在逃脱之前,大抵可以被称作一个十分可怜的人:从他出生起,他就是这个时代里大众所偷窥和茶余饭后被谈论的对象,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观众都可以将他的隐私一览无余。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妻子兄弟甚至包括他所有成长的经历,这些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导演所一手操办的。从他出生开始他就成为这个时代大众偷窥的对象。加之以信息的阻断和隔绝,楚门在这个世界里看似无路可逃。若不是发现作为他溺水身亡的的父亲的那位演员的无意出现,他恐怕根本无法挣脱了一个导演为自己精心准备的牢笼。

更让楚门下定决心去寻找真相的是他的初恋女友罗兰。罗兰告诉楚门自己的真实名字是丝薇亚,而他正处在一个庞大的假象中,“所有人都在骗你”。这被导演聪明地用神经分裂的理由蒙混过关了,就像一开始从天而降的道具灯广播偏偏被说成是飞机落下的零件这样般荒谬一样。,楚门对此也仅仅是将信将疑。

楚门便是每天从广播与电视中得到自己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信息,也从广播中听到了奇怪指令,似乎知道他正要去什么地方,将要出现什么人和发生什么事。对于楚门而言,他可以从导演的疏漏中发现这不是真实世界的蛛丝马迹,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即便是自身周围的相关信息,我们也会随着周而复始的重复而丧失了对于“为什么”的渴求。对于楚门而言,他未对每天重复的事情有任何疑问,只是因为他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这样的生活。类比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人们每天望着太阳的东升西落,看四季周而复始,却也不是轻而易举地相信了书本对此的解释吗?这样看来,我们和楚门所处的世界或许并无二致。作为每天被各种信息所淹没的人我们,是无法判断对这个世界上与自身无关信息的准确性的,因为我们或许信息的方式是极为有限的。在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信息在传播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是经过传播者的再加工的。楚门能够从他年幼时身亡的父亲再次出现这一件事中发现端倪,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们在发现异样时也只是会以眼拙而作为欺骗自己的解释吧。

楚门在克服了离奇的堵车,核泄露事件以及自己幼年关于水的恐惧后,毅然决然地坐上船,向着他所处的世界边缘进发,无惧于巨大的暴风雨和幼年时对于航海的恐惧。最终,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让他衣食无忧的世界,离开了这个被规范好自己人生的世界。我们都看到了他的离开,然而谁又能确定他进入的那个新的世界不是一个被操纵好的世界呢?

我们应当承认的是,即便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也无法去被认定是真实或是虚假。最近有一篇报道称: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有可能只是存在于电子程序或是更高级生物的实验中。看到这样的报道,许多人会认为这是空穴来风,抑或夸夸其谈。从笛卡尔到休谟的怀疑主义,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怀疑中进步与发展。在影片中的楚门对周围不和逻辑的事情进行了怀疑和追寻,这才致使他最终走出了生活了三十多年之久的片场。而反观我们自己,恰恰就是因为麻木与日渐往复的平庸而丧失了怀疑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最需要的。

除了这部电影的深刻内涵之外,影片的细节也值得为人称道:比如,楚门在海边的时候突然下起的雨,居然跟着他走;堵车的时候每辆车都那么的井然有序;处理核辐射事故的警察能直呼楚门的名字等。这些细节的描绘更加突出了楚门是在一幕“戏”中,也起到了使得影片更加真实这一特点。因此,无论是这部影片所表现出的内涵还是叙事的剧情,甚至包括台词都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我很难将这部影片进行分类,作为一部探讨人性的影片,楚门也映射着许多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选择的边缘时,是否会像楚门一样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抉择呢?

推荐第10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自由是人的天性——《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人们都说,生活是最真实的。然而,当你发现每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是按照别人写好的剧本精心安排的,你的亲情、感情甚至一切都被别人操控着,这样的生活还有意义吗?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虚构了一个关于人生与自我救赎的寓言,这部电影发人深思,看似荒诞无稽的手法,却表达了极为深刻的含义。楚门是一个孤儿,从一出生就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作为被选中的一个受控受观测的对象。他生活的美丽的“桃源镇”是剧中导演克里斯托弗一手打造的巨大摄影棚。这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道具,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派出上万个群众演员;为了维持收视率,安装了5 000部摄像机塞满了楚门的生存空间,对于楚门生活的记录采用隐蔽拍摄获得,他生命中的一举一动分分秒秒都曝露在隐藏在各处的摄影镜头面前,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全球上亿观众的面前。楚门的世界,就如同一个大秀场一样:从他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他站起来迈出人生第一个步子;从他第一天走入学校做紧张笨拙的自我介绍,到他将初吻献给心爱的女孩儿。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了大屏幕上,被千万观众所观赏、议论,他人生每一个宝贵的足迹,都只是导演事先安排好的剧情。楚门自小梦想探险,基斯督在楚门小时候用老师打击和恶狗狂吠的方式使楚门慢慢打消探险的念头,但这显然不够,因此只能安排楚门的“父亲”却克浸水而死,这种残酷的方法很奏效,使得楚门从小怕水,天真的基斯督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楚门安心地在桃源岛上度过一生,可天性岂能如此容易因为这个而退步?基斯督控制了楚门的世界,桃源岛上除楚门之外的所有人都是他的演员,包括楚门的同事、妻子、母亲和从小到大的朋友,甚至连日出降雨都由他来操控。五千多部摄像机使基斯督能够监视一切,但就差一部摄像机没装,导致了他最终困不住楚门,但不怪基斯督,因为他没法在楚门的脑中装摄像机。

这部有史以来最长的连续剧,30多年来在世界多个国家卫星转播,而在全球上亿观众关注中的“明星”楚门自己却浑然不知。成年后的他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一个温柔美丽的老婆,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活圈子。从哲学角度解析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的话,人本主义认为“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人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无”。同理,黑格尔说:“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 只有当人与自然达到统一时,才能显示出自由的境界。由此可见,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外在自然界才能体现自身。 影片中的导演创造的楚门的成长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都是借助于科技制造的人为的无所不在。在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阳光、空气、大海、城市、降雨、海浪的翻腾、天空的色彩、雷电霹雳都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模拟和操控的。导演从巨大的监控室掌控楚门生命中的所有环境,他按照剧情需要选择场景,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从经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完全虚拟的社会自然环境,是用现代电子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制造出的一个延续30年的谎言。究其根源是在现代商业社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急功近利动机之下导致的技术生存异化现象。也就是说,伴随着科技进步,在消费社会大背景之下,“桃源镇”是一个以科技为发动机而构建出来的高度商业化的虚拟生态空间,传达出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楚门全天24小时的私人生活都向全球直播,身边的一切全是广告布景。楚门这个人没有被当做独立的实体,而是被当做维持收视率、谋取商业利益的工具。 精心打造出的这个平和安宁的“桃源镇” 如制作人所言,一切都是美好的,有如伊甸园般安静祥和,到处是友善的笑脸和问候的话语。但是导演的“创造性生存”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的破裂,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和谐在这里最终无法实现。它触犯了人道主义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这里尤其凸显的是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唯利是图、践踏人性的丑恶。所幸的是,5 000多个摄像机操控了楚门的生活,却无法锁住他的大脑。在这个某种意义上与世隔绝的地方,“个人”楚门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急剧恶化。被剥夺了人性自由的楚门内在的个人价值和真实的自我的存在精神开始复苏,这种不协调愈加放大、扭曲、几近畸形,终于使得楚门义无反顾地决定走出错位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踏上了追寻自由、寻找真实自我的征程。这大概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的心都是自由和向往自由的。维克多·法兰柯曾经说过:“外在环境或许会剥夺人的一切,但夺不走他最后的自由。”

意识到自己的周围可能都是谎言后,楚门义无反顾的选择出逃,这体现了人生来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制度操控的反抗。楚门克服了自己怕水的弱点,驾船出海,扬帆起航,想着自己梦想中的新世界进发。中途他遭遇了导演基督斯恼羞成怒为他安排的大风暴,但他没有屈服,在风浪中坚强的支撑了下来,相信当他说出:“你还有什么法宝,就尽管拿出来吧!

”的时候,他已经赢了,因为一颗自由的心是无法被困住的。勇敢的楚门最终走到了摄影棚的大门口,告别这个他生活了30年却活在别人的操控下的地方。“假如再碰不见你,祝你早、午、晚都安。”这是楚门对着摄影机说的最后一句话。人生而自由,楚门终于挣脱了枷锁,去活出他自己的人生。

1412021038

第11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过自己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 影评

我第一次知道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我很喜欢看CCTV10的第十放映室,有一次刚好就在赏析这部影片,我当时就十分感兴趣,我对这样的剧情很着迷,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去找完整的来看,直到老师说期末作业要交一份影评,我才一下子想起,我想要把这部很有深度的电影看完。

剧情简介:一个庞大的电影公司领养了一个婴儿,在他的身边安插了无数的摄影机,让他从小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长大而自己却不知。这个婴儿就是楚门,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他的一生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在全球220个国家24小时滚动播出,整个电视中间没有广告,一秒不停歇。本来一切都在天才导演克里斯托的掌握之中,但忽然有一天,曾经饰演楚门已过世父亲的演员的再度出现,改变了一切,它让楚门发现了这个骗局并离开了这个谎言。

画面造型:在此影片中,色调最开始以明亮的基调为主,但在楚门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后,影片的画面就开始主要以较暗或者黑暗的基调为主。然后摄影机的拍摄角度有着很多的不同,有的是固定在某个地方的,比如楚门家里的时钟摄影机、前院摄影机、厕所镜子中隐藏的摄影机、楚门车上隐藏的摄影机和楚门在婴孩时代悬挂在他上方的摄影机;有的是佩戴在人身上的针孔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角度一般会跟随着楚门;还有海上的悬浮摄影机等。只要在画面的四周有着圆形的黑色边缘时,就证明,这是在对楚门进行偷拍。它们有的会随着楚门的动而动,有的则不会动。这种镜头的记录方式很奇怪也很神奇,因为一般拍摄电影所记录的故事都要靠摄像机的镜头把画面收纳进去,但是我们在看的时候并不会想到我们的角度与镜头是在同一个角度,然而,在观看楚门的世界的时候,我就会感觉似乎是我拿着一台摄像机在对楚门进行拍摄。

时空探索: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得出,长剧《楚门的世界》已经记录了楚门30年的人生,但是影片一开头就是从楚门的第三十个年头开始的。虽然我们并没有看到楚门前三十年在镜头中的样子,不过影片在中段有穿插了几个片段,分别是楚门在上学时暗恋一个女孩子、楚门在年幼的时代父亲丧生于大海、楚门婴孩时代抬头悬望记录下他点滴的摄像机,还有一些一闪而过的小片段。虽然我们都没有完整的从楚门的小时候观看到楚门的三十岁生活,但是我们却能通过一点小小的片段及几句简单而又重要的台词清楚的明白三十年间在楚门的世界里都发生了什么事。

蒙太奇:在影片中一开头就有用到呼应式蒙太奇的手法,刚开始导演克里斯托对着镜头介绍《楚门的世界》,说到楚门虽然生活在虚构的世界里,但他本身却半点不假,这是一部生活的实录,接着,镜头里马上出现了楚门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的画面,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也是电影中长剧的男主角。然后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工作人员名单,就像正常的电影一样。当显示了制作人:克里斯托后,马上就跳出了导演克里斯托继续介绍楚门的世界的画面;然后显示汉娜吉尔饰演梅丽,马上又跳出了影片第一女主角接受采访的画面;然后接下来显示路易斯克托恩饰演马龙,马上又跳出了影片第二男主角接受采访的画面。

然后还有相似性蒙太奇,在影片放映到11分钟的时候,楚门肚子坐在海边,然后天空中一声惊雷,画面切回到楚门年幼的时候在海上大声呼喊了一声“爸爸”,也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楚门最终没有拉住父亲的手,父亲葬身于无情的大海。

影片中还有出现物件式蒙太奇,在影片放映到19分钟的时候,楚门在妻子离开地下室后,偷偷地拿出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件女性红色毛衣外套,然后画面切回到了楚门在海景大学念书时的时光,我们看到了楚门的初恋对象,这件红色毛衣正是他心目中喜欢的女人在被强行带出摄影棚时所穿着的毛衣,因为最后毛衣被留在海边,所以被楚门捡到了。然后楚门又拿出了一张纸,纸上粘贴了由很多张女性照片剪切局部而拼贴成的一个女人的脸,然后楚门把一对从另一张海报上撕下的女人的眼睛往上一凑,说了一句:“很像,但不是。”这个时候,镜头忽然跳转到了现实的世界中-------电视机面前正在收看《楚门的世界》的思薇雅,因为楚门所拼凑的脸越来越接近她的面孔,她露出了难以掩饰住的笑容。这个地方影片连接着用了两个物件式蒙太奇,节奏很紧凑。

声画结合:影片的在音乐上可能没有留下什么千古传唱的经典音乐,但是影片在音乐与剧情的结合上绝对做得很到位。影片从刚开始一直是用的很愉悦或是平淡的音乐或是根本就没有音乐,第一次采用紧张的音乐是在第15分时楚门已过世父亲以流浪汉的身份出现然后有紧急地被强行带走时,这意味着第一次剧情的转折到来了,楚门的生活将由此改变;第二次出现同样的紧张音乐是在41分钟时楚门跟踪妻子前往妻子所谓工作的医院,这意味着楚门已经开始不相信周遭发生的一切,他开始要向真实的世界靠拢了。在影片31分钟的时候,电影用了一个很幽默的音乐,来搭配剧情:因为电台一不小心用错频率,导致楚门的汽车广播接收到了本该由演员收听的内容,使他感觉像是有人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随着音乐的播放,楚门检视着海景镇上的一切,他发现了很多秘密,这在我们外界的观众看来,确是很可笑、很滑稽的。在影片的最后,楚门驶船出海,在经历了导演给他添加的多重困难后,他终于还是没有放弃,太阳出来了,舒缓的音乐逐渐响起,这样的音乐听着虽然让人放松,但并没有充满斗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接下来发生了更可悲的事,楚门的船桅撞破了摄影棚,原来连天空都是假的,然后又一段音乐响起,楚门绝望地撞着天空的边缘,让人不禁想要落泪。但当他发现了一条路,沿着路走上楼梯并向导演说出了午安晚安后,真正让人愉悦的音乐想起来了,楚门转身走向了未知的世界,让所有的人都为他欢呼,为他高兴,而思薇雅也赶忙穿起外套奔出门去迎接楚门,影片到此结束。

个人看法:楚门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物,在他的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个平常的人会经历的,没有什么太大跌大落的起伏,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平凡,人们才更愿意去接受他,因为他更贴近平凡人的生活。但是,相反,他却又是不平凡的,虽然他正常的成长着,但他身边的一切,包括他本人,都是被安排了的。从出生,到学走路,到失去父亲,到初恋,到结婚,甚至如果不出意外,到他生子老去死亡,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天才导演克里斯托的掌控之中。我对开头的那段克里斯托的台词映像十分的深刻,“我们不想再看演员装模作样,也厌倦了爆破场面及电脑特效。楚门虽然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他自己本身却半点不假。没有脚本或者题词卡,虽然未必是杰作,却如假包换,是生活的实录。”是的,除了楚门是真的,什么都是假的,这种表演的方式近乎完美,却又太过残忍。他的父亲、母亲、妻子、朋友,一切都是假的,甚至如果不出意外,他以后生子老去死亡,这一切都会充满了虚假。

当然这部影片除了剧情吸引我,它的拍摄手法也是非常奇特的,在影片中,主要有三个世界。第一个是楚门的世界,也就是楚门在海景镇被镜头所记录下来的一生;第二个是观众的世界,也就是全世界电视机前收看《楚门的世界》的观众;第三个就是在月球室里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工作的剧组。三个世界在影片中穿插进行,提醒我们,楚门只是在“演戏”而已。

这部电影中的情感十分的可悲。在楚门的周围,他的父亲、母亲、妻子、朋友对他都是假的。还记得他的朋友马龙,总喜欢约他在海边聊天。他最后一次和他在海边聊天,说到:“我唯一不可能做的事,就是欺骗你”但是此刻他的耳朵里正播放着导演克里斯托为他编制的台词,显得更虚假。他的妻子梅丽,在丈夫已经发疯崩溃的时候,她还在为摩可可饮料打广告。本来我以为他的父亲在被安排死去后千方百计地想要重回片场,我本以为他对楚门是真的有爱的,但当楚门失踪后,他和其他演员一起外出寻找楚门,我再也不相信在摄影棚里还有人对楚门有真的感情。这部电影到处都充满了广告,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双胞胎兄弟非要把楚门摁倒墙上打招呼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墙上的广告,妻子在骑车回来后告诉楚门她在超市买了厨房帮手、后来说应该把除草机换一个牌子还有摩可可饮料,都是在打广告。

幸好在最后的最后,楚门终于找到了真相,并勇敢地走向了门外的世界。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因为对他来说,门外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他对外面一无所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出勇气走出去的。在影片的最后,所有的观众都为他的抉择感到无比的开心,虽然他们即将失去一个楚门,但是他们心中却多了一份楚门的勇敢为他们带来了启发,他们三十年来观看《楚门的世界》总算没有白白浪费时间。

在我们生活中,楚门这样的事情可能是不存在的,但类似的人却绝对有,比如从小就被家长固定了生活模式的可怜孩子、又如为了家庭每天做着同样重复的事情的家庭主妇,他们都可以有楚门的精神,勇敢的去冲破被束缚的一切,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并让它精彩无限。

第12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真实的虚幻

——楚门的世界

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用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以一种寓言式的叙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

很显然,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完全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

但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然而,文明发展的吊诡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声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初中时候我写过一篇日记,描述了我一天的日常生活,结尾是上帝与手下的对话,大致上是说我们设计这个世界观察冉某的生活真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随处可见的故作深沉的初中生,我还在最后加了很装逼的话例如“我们都是上帝的羔羊”啥的。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很好,看了我这篇日记也没说什么,其实当时我已经病态到了认定她看过之后一准会把我敲晕然后带到上帝那汇报:“老板,这家伙已经看穿了。”想想那时的我的确符合妄想症的所有特征。

现在分析一下,也许那时正是因为我的自我意识太强烈,而生活过于模式化,接触新鲜事物太少,与社会脱节,因此无法产生融入感,以至于想入非非走火入魔。不过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正常初中生的通病,为啥别的娃虽然也是一副被作业压得蔫不拉即的样子但其心灵却如此单纯如此阳光如此灿烂呢?不由得令我怀疑---莫非我有人格缺陷?我是无法接受的如此可怕的事实的,于是我只能用“他们其实都这样想,只是憋着不说”来安慰自己。

后来看了《楚门的世界》,我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我那篇日记的现实版么!再后来我发现手冢治虫有若干个短篇说的是同样的主题,于是特别兴奋,找到了知己!因为既然这么多人都为这个想法辗转反侧过,那它最多最多被划分为“青少年成长阶段中的一个常见心理误区”而不是“晚期偏执型妄想症的常见症状。就像另一种奇异感觉“既视感”一样,这种20%妄想+10%偏执+40%不真实+30%不信任的感觉也应该有个心理学名词才对,但我一直没找到。藤子不二雄的短篇里确实给这种感觉起了个名字,港版书翻译的是“疏离感”,我认为这个词只有七八分准确。

话说回来,那个语文老师也许真的是上帝的手下。因为当时我想如果她把我敲晕那就证明我想的是正确的,那么她也可能在想:这家伙现在肯定在想我如果把他敲晕就证明他想的是正确的,所以我偏不把他敲晕。于是我想:她知道如果把我敲晕就会证明我是正确的所以才不把我敲晕,所以正是不把我敲晕才证明她心里有鬼所以我是正确的...其实这就像玩剪刀石头布之前一人说“我要出锤”于是两人开始浪费脑细胞到最后两人都想晕了发现还不如蒙着出一样,一条无穷无尽的猜疑链,没意义没结果。

所以说呢,事实上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然不敢肯定这个世界是否就像我所看到的那样。

系别:机电工程系

班级:环境 171 姓名:汪 泽 坤

学号:1702312107

第13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评《楚门的世界》

假如这个世界为你而造,假如你能操控你生活中的一切,假如你是世界的中心,你的生活万众瞩目;假如你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甚至包括刮风下雨、日出日落,假如你的人生从出生就已经被设定,假如你身边的人都是说着台词的演员,你的人生现场直播。

美国喜剧天王金凯瑞主演的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颠覆荒诞而又寓意深刻,它以一种极度夸张的手法讽刺了现代传媒的逾格行为。影片中克里斯托是一个天才导演,他建造了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却又如假包换的世界——海景镇,用五千多个镜头直播了一个孤儿从出生开始的点点滴滴并将其做成史上最长的肥皂剧——《楚门秀》。结果大获成功,很多国家的人日夜追看。而这一切只有一个人不了解内情,就是这部戏唯一的主角,楚门。他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演员,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别人拿来评长论短的肥皂剧,他更想不到自己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然而纸里终究还是包不住火的,他慢慢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他跟踪“妻子”到她上班的医院,发现那里的医生护士根本不会做手术!而自己所在的保险公司的“员工”在自己来了之后才开始“做事”。终于他用障眼法骗过了所有人独自架船克服重重险阻来到“海的尽头”,那竟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楚门哭泣着撞击摄影棚将影片推向最高潮。克里斯托试图劝楚门留在海景镇,“你不能离开这里,外边的人很自私、虚伪”楚门却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做了最后的谢幕。

“表情帝”金.凯瑞是美国喜剧大师,代表作有《变相怪杰》《冒牌天神》《月亮上的男人》等。他因夸张多变的表情、搞怪无厘头的表演和精湛娴熟的演技而深受观众的喜爱,而与他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周星驰则曾被称为东方金.凯瑞。金.凯瑞在这部影片中驾轻就熟地运用他丰富的面部表情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笑料,同时又恰当的含蓄内敛使影片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里.沃伯进行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条铁律。而他这一结论又被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称作“后院篱笆原则”。按照丹.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新生儿子,那么人们会趋于谈论哪件事呢?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

现代传媒获取注意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报道和谈论与名人有关的事情。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就要有一批名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名人媒体就要把他制造出来。 随着媒体的发展,一种新型的人物开始取代真实的男女英雄,公众所仰慕的对象不再是具有非凡个性的人,而是媒介英雄。这些媒介英雄之所以闻名是因为电影屏幕上的形象或迷人的声音他们以棍击球的技巧、在电影或电视中塑造人物的真实性,这一切却深深地吸引着观众。这些人有唱歌的、当演员的、讲有趣故事的和耍把戏的。以致当代英雄愈来愈与历尽毕生艰辛的深邃思想家无缘,愈来愈与十年磨一剑甚至几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无缘,甚至也愈来俞与苦练童子功几十年才绽放出一两朵艺术之花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无缘。昔日的思想家、文学家、技术发明家正在行进之中的西方当代历史中渐渐趋于消失,代之而起成为大众引路人的是根本没有思想的球星、拳星、歌星、影星以及众多大肆诲淫、诲盗、诲毒、诲暴的下流文星!他们凭借肌肉的技巧、嘹亮的歌喉、俊美的长相或擅长罗织感官刺激材料的文笔尤其在可以获取高额经济收入的现代传媒的炫耀和宣传之下而纷纷成为大量庸人们心中的偶像!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原始的、本能的、强有力的部分;“自我”是在适应现实和环境中形成的,遵循“现实法则”;“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遵循的是“道德方向”。现代传媒过多的根据“本我”确定内容,以快乐原则为主线使受众放纵身心,从原始欲望的满足中获得短暂的欢乐。

“楚门”的字面意思是真人,它也许是暗指斯多葛主义中的四项人类基本美德:慎思、勇敢、自我控制和正义。实际上在我看来,楚门歇斯底里的撞击摄影棚,导演应该是在表达对现代传媒的控诉。现代传媒最大的罪恶与其说是理智的堕落毋宁说是对年轻的一代代人类的一切可能成长的人类原精神——古希伯来人的信仰精神、古希腊人的求知精神和古中国人的仁爱精神的无情的扼杀。人类神学的信仰意志的死亡,人类哲学的求知愿望的死亡尤其是人类人学的爱人情感的死亡,这些人类原精神的日益被扼杀而趋于彻底消亡不能说不是全人类文化乃至全人类自身彻底趋于消亡的先兆。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可能感到自己是传媒的主人,掌握着文化传播的工具。美国《纽约时报》专栏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他关于全球化的书《世界是平的》上把互联网誉为“碾平世界的第一大动力”,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是平坦的。可以说我们被自己每时每刻创造的“文化产品”包围,并从中得到乐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享受着所谓“平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以便利的渠道向全世界人们发布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网络把世界连为了一体,信息爆炸性的发展,比特的字符单位代替了文字所构成的世界。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从事商业交易,医疗保健,社会交际,参与政治。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给人们提供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占据了人本该享有的真实时空。

马尔库萨也曾这样描述社会文化领域的“单向度”: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也在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商业化、世俗化、物质化、标准化、大众化。文化一反前工业时代精英文化的那种个性的、理想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的,保持否定限度的特性。在技术理性极大发展,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距离减小,乌托邦的幻想失去源头的现代社会,文化也低下其高贵的头。不再是人类理想的载体,而是与它曾努力批判的社会同化,由批判的文化、否定的文化,变成肯定的文化,即肯定现实的文化。

现在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沉浸自以为是的物质海洋里,做着“自由”的美梦,我们满足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构的“平坦”的世界里,并不断的赞赏我们这种“平坦”的世界,可是,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依旧是崎岖不平的,只是我们自己不清醒,不知道自己已经戴上了社会舆论的镣铐,套上了媒体宣传的枷锁。而这个世界正以所谓的“楚门式自由”取代不自由,以互联网的快速点击和网页的快速转载来麻痹人们的思考,以铺天盖地的实体广告和点对点的数字广告来刺激人们已取得各种经济效益。人越来越脱离人的自然本质状态,一步步的趋向符号化,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而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更加的具有社会性和社会化。所谓的高雅音乐会,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些怀旧的古典符号一样,带给楚门的与带给我们的一样,是一种调侃,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对于处于建构中世界里被麻痹人们的嘲笑,是一种虚幻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媒介对所谓“大众文化”的大批量机械的复制,使文化产品堕落为商品,使人类的最内在的反映也已被彻底的僵化、和单调化,每个人的个性都被泯灭在了乌合之众的海洋里;任何特殊的呐喊都被湮没在各种声音的海洋中,没有较大的影响力,被当作一种非主流的形态被视为社会的异端,任何特殊的情感,都被既定成了一种单一的模式,经历着似曾相识的际遇。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像是生产车间上一个个被流水作业加工后的机器零件,没有独立鲜活的生命,只能井然有序的列队迎接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命运,就像《单向度的人》所描述的,现代是一个崭新的“奴隶”社会,不同于以往,这是一个高贵的“奴隶”社会,努力得到的是充分的满足,而与之而来的,是“奴隶”思想价值的单一,他们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而社会得以延续下的要求,便是不断的生产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奴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介不再是提升人类灵魂境界,而成为帮大众消磨时光的,让空虚的生活很快的过去……我们整日看到的是报纸给我们呈现的“世界”,接触到的是电视给我们营造出来的“天下”,谈论的是网络提供给我们的“议题”,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接受媒介信息都是被媒介选择过、加工过的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建构。

第14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的是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为了获得巨大成功以赚取巨额利益,经过千挑万选收养了一个婴儿楚门并把他培养成为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楚门却浑然不知。

近三十多年里楚门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演员。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他, 但这些都没有他太过于在意。由于节目组的疏忽,一次偶然楚门看到了自己已故的“父亲”,他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虽然最终节目组为他安排了“父子相见”的美好结局,但这一直困惑着他。他又想起了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想念且默默寻找的女孩施维亚的相遇,还有她给自己的暗示以及被强行带离片场的结果。

渐渐地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他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无论他认不认识的人都认识他,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终于他决定克服自己的恐惧逃离这个地方去寻找自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他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三十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海景的超现实世界之中。终于经过了重重阻碍,眼看着就可以越过海洋到达彼岸的时候,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场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没有剪辑,没有NG后重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的主角,我们带着戏子的面具在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或许是这个大时代的物欲横流,我们不得不带着或真或假的面具去演绎自己或别人的人生。所以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虚假与真实,美好与残酷,刺激与平淡,荒诞与惊奇无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就像这部电影,其实有时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楚门呢。

假如所有的真实都是虚假,你身边所有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言,你身边所有的温暖都只不过是剧本的演练,当你发觉了真相颠覆了你的所有,你该何去何从。是选择继续沉沦,在这永不止境的陷阱中陷落,还是选择奋力一搏去拥抱未知?小的时候我常在想人死后会是怎样的存在,是继续的生活在天堂还是就此消失,直到现在我想所有的我们对着一问题也未可知。楚门选择的走向自由就仿佛是一种重生,他做了近三十年的梦,如今梦醒了面对未知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会有足够的勇气。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后被刑满释放,然而他却不愿去面对“未知的世界”,他害怕所有的改变,终于他出狱一周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义无反顾,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还能够坚定不移的不改初心。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很令我困惑,不知所云。影片开始的一段我以为楚门是一个演员,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的疯子,到了后面才明白,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被人摆布却

浑然不知的木偶。我想我们从未想过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这一定不会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正是由于这部电影的荒诞滑稽才是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么我们是真实还是虚假,是舞台上的小丑还是幕后的操纵者?

这部电影仿佛是一个时代的隐喻,我们都是“楚门”。它以真实人物的视角展现给观众的,而这更容易使我们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组织社会问题,当你所处的世界背叛你时,当你拥有一个选择的机会的时候,你是否会勇敢的踏出出口呢? 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组织中,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被欺骗,被操纵,被利用,被愚弄。你身旁的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是虚假的。此时的我们是向现实妥协,继续沉浸于谎言之中,把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甚至自娱自乐,在狂欢的瞬间,出卖我们的隐私,尊严甚至生命。还是,我们能勇敢一些,撕开这个虚伪的世界,用真实的自己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可变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就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或者说是模式化的事物。我们不能被教条束缚,不能被假象迷惑,不能被诱惑套住。所以,如果你怀疑,那就去证实,拿出勇气坚定不移,想楚门那样奔向自由之门。

电影中导演为了给观众们更强烈的视觉感受,让工作人员不停的切换镜头,或放大或远视,或照耀明月使观众们更加的感同身受。然而这些画面确实采用无以计数的摄像机的角度来拍摄,它们全部充斥着楚门生活的各个角落,观众们自由的观看电视节目当做消遣的同时楚门却一只被束缚在笼中的鸟儿任何宰割,毫无隐私可言,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是一种讽刺,也为影片增添了压抑氛围。

导演把楚门生活的小岛命名为桃源岛顾名思义是想构建一个虚拟的世外桃源,然而可悲的是它并不是想陶潜所想象的和谐安乐,天下大同。它是一个用谎言堆砌的“幻境”,一旦谎言戳穿一切便将不复存在。其实,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们也会人为的创造出某些情境。在这些可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设定一定的变量和定量,来研究某些变量间的关系,或是了解这些设定的情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楚门就像是一个试验品,为了验证电视剧的收视率及大众评价。然而,这终究是用来娱乐消遣的,当电影结局楚门终于走出了“幻境”后,人们除了为楚门的胜利而欢呼外并没有很在意,而是商量着找更好看的节目。楚门成为了一个大众牺牲品,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于走出了虚幻,奔向自由之路,回到了本应属于他的真实世界。楚门的完全不知情,从一开始就确定克里斯托的桃源世界,是一个地位完全不相等,结构完全不平衡,这都为一切终将会回归到原点以及组织的最后消亡埋下了伏笔。

《楚门的世界》作为一部经典影片,让我们学习也反思了很多。

“我们厌倦了演员造作的表演和虚假的感情。我们厌倦了放焰火和花哨特技。尽管他居住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是假的,但楚门本人却千真万确„„这不是莎士比亚的杰作,但,这是真实,这是生活的本身。”

第15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谢亚丹

广播电视编导14-1 141512018

存在 自由 梦想

---------浅析《楚门的世界》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视听语言(画面 声音 镜头等)通过分析这些手法去领会导演在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就影片的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讲述自己在这部影片中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自由的概念以及梦想追逐的看法。

关键词:画面 声音 镜头 存在 自由 梦想

总述: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曲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楚门对此完全不知,以为自己快乐正常的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上生活。他与周围的人相处的十分融洽,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有一个知心的朋友,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美好。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都是电视台的安排。他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电影棚,他的朋友,邻居,甚至妻子和父母都只不过是演员而已。周围的一切也都只不过是制造出来的。从他呱呱坠地开始的30年来,他的生命的一举一动全都暴露在隐藏的摄影镜头面前。并成为一部受到全球上亿观众喜爱的肥皂剧《楚门秀》。为了创造一部史无前例的真人秀,为了保持极高的收视率,电视台的幕后操纵者千方百计的隐瞒一切,但是伪装还是伪装,虽然这个谎言持续了30年,最终真相还是暴露出来。楚门厌倦了这种被人摆布被人观赏的生活,毅然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一)存在

在画面方面影片中的色彩给人很阳光的感觉,暖色调让观众的眼睛在观感上很舒适,既没有冷色调的突兀,也没有强烈色彩对比的刺激。 影片中的构图也是一个亮点,例如将人物作为画面中的一点,背景无限的大,来传达主人公得知真相的恐慌,无助。在画面中,人物要么很小要么是一个很大的特写,给观众最佳的真实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本片中的光线效果也很到位,多采用了正面光,并且画面的光线很明亮,表现着温暖平和,没有尖锐矛盾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楚门生活的安逸与平静,渲染了欢快的气氛。但这就是生活的存在吗?即便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但存在只是合理吗?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儿?

楚门的一生都是平凡的,并且快乐而顺利,和世界上大部分人一样,从小到大的经历也都是自己真实感受到的。你能想象这一切竟然会是假的。你能想象居然会有这样一个天大的局,从每一个细节都设计了自己的人生么。俗话说“眼见为实”,可是这整整一个世界的虚幻,从一开始就剥夺了个体对真实意义的理解。

楚门是存在的吗?通过观察楚门的人生,我们也会不由得反思自己的存在的正确性,我们自身是存在的么?影片主人公的名字“楚门”在英语里就是“true(真实的)”和“man(人)”的变化。楚门追求的是真实,应正真正存在的意义。而之前生活在虚假里的“真实之人”,显然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大讽刺。

(二)自由

影片中声音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感,它没有很优美的背景音乐,其中仅有的也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现了楚门生活的真实性,让我们能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除了背景音乐的运用之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广播台播音出现时播放的很突兀的曲子,不和谐的声音背后是操控人员的手忙脚乱。正是这种对声音的操控,让“楚门的世界”里,阳光灿烂,人们和平开朗,处处都是真善美,一如真实世界里父母教育孩子或者新闻里播放的那样,可笑的就在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被称为“真实”的世界其实只出现在虚假里,是人造的。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件困惑人的事情。

为了阻挠楚门发现真相,导演从肉体的折磨到精神的说服手法都用上了。“自由”话题里,最后要说的就是个体的隐私权——个体自由的最基本保证。楚门当然是没有隐私权的,从出生开始,他一切的秘密就被剥夺了,全面不同角度覆盖的摄像机,将其一生清晰准确的记录下来,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也正是这种对隐私的侵犯,这个节目达到了任何艺术创作都无法达到的真实,因此吸引了诸多观众,经久不衰。甚至在收视率开始出现下滑后,导演毅然决定在之后就要开始播出楚门的性生活,而作为一个无知的个体,楚门并未发现自己处境的可怜可悲。民主一直捍卫的就是个体的权利,为何楚门就这样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了一切呢。因为大众喜欢,人民喜欢。所以这个节目居然变成了合法存在的。这涉及到的便是公众如何真正捍卫个体权利的话题了,如何防止民主变成践踏民主的有效合法工具,本身便是这种民主制度自身最需要防范的问题。

(三)梦想

楚门被设定,我们是能看到的。安排的剧情和演员;为了控制他,尽力去影响他的思维,想法以及习惯(从小到教育,父亲溺死的桥段,报纸对桃源居住环境的渲染,海报对空难的宣传等等)。这所有的设定都让楚门感到,他在桃源30年的生活是那么的自然而惬意,整个世界本应如此。

梦想是一切改变的源。

楚门对他的梦想从没有放弃过,或许在平时没有太多的行动,甚至说对他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照样工作结婚。但是这个梦想却在他心里慢慢发芽。

然而,当你决心要走出日常的生活,去追寻梦想时,身边本来自然和谐的一切竟忽然变成了压力。

楚门想去斐济时,所感到的是来自工作,母亲,妻子,朋友以及从小就被强加的思想(水的恐惧,飞机的不安全),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于是,他想追寻梦想的念头一次次被扼杀。

我们被设定,多数人根本不自知,回想我们走过的这么多年,不都是按照我们的父母,按照这个社会所预定的路线走的吗?不断的读书,接着就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再就没有了然后,一辈子就这么安逸的过来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楚门那样的勇气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现状,所以我们身边的这一切看起来是理所当然。

楚门走出来了,因为自己的梦想,因为不想在过这种平静而又安逸的生活,勇敢的令人流泪。走出去的不仅仅是楚门,还有龙套们对追求梦想的寄托,他们看到有人做了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而我们呢?我们到底在哪里,我们该去往何处,我想每个人都该好好想想了。

第16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由楚门想到的

十一期间没有和朋友一起走进电影院,看什么激动人心的大片,而是一个人躲在家里,同样手捧爆米花,欣赏了由政治老师推荐的,蕴含着一定哲学思想的,一部有内涵的电影——金·凯瑞主演,著名导演彼得·威尔的超现实影片,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前半生一直生活在一个摄影棚中!“笼中鸟”楚门每天生活的一切都是被制造出来的: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在他自己发现这一切之后,他努力挣脱,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离开摄影棚的这一步。 一口气看完这部影片,手心里全是冷汗。本能的,我问自己——我的生活也想楚门一样的普通,那我会不会也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之中呢?

冷静下来想一想,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部现实背景下的《俄狄浦斯王》,金·凯瑞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终生被人摆布、遭人愚弄的普通人典型,他可以说是另一个俄狄浦斯。电影中那位天才导演就是预言的上帝,他时刻掌握了事情发展的主动权。楚门被命运愚弄,但对生活和前途仍充满了乐观,我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我身上有楚门的影子。 这样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这样一部颠覆人们世界观电影,这样一个激励人心、发人省思的黑色喜剧,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讽刺。如果“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是真的。我,是不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一直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我一直坚信的人品守恒定律是不是某位导演掌握着很好的度,有时给我当头一棒,有时又让我觉得世界充满爱?使我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呢?而我所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不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呢?

如果我是这样一场真人秀的主人公,没有隐私,一切都大白于天下,人性赤裸裸展现于世界观众面前,被蒙在鼓里,长达30年之久,在被技术手段编码的过程中,过着被设计的人生,毫无悬念,走着规定的程序,命运的不确定性被完全排除,不再是前途未卜,不再有任何干扰。当我有一天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我会不会迈出这个世界,走向未知?

影片中的楚门选择迈出这一步,以此表达了对技术理性制造出来的虚假世界的否定,仿佛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要在真实世界里生活!因为它真实,虽然似乎同样受制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然而它不是来自于人为的技术手段,不是人工制造,而是来自不可名状、不可预知的命运安排,正因为不可预知,人生才如此充满魅力。而我呢,不一定。我相信纵使命运被摆布是悲哀的,但当我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之后,我对我自己的人生是满意的,我会继续当自己世界中的主角。

也许当全世界都疯了而我唯一清醒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其实才是疯子!

楚门是我们创造的楚门,我们又是谁的楚门?

第17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观楚门世界有感

“我们看戏,看厌了虚伪的表情,看厌了花巧的特技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节目没有剧本,没有剪辑,未必会是杰作,但如假包换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记录..”这是影片开头创作楚门节目的导演Christof说的一段话。

看了楚门的世界让我十分的震撼,虽然剧情并不是十分贴合现实生活,但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故事设定在桃源岛,桃源岛其实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棚,摄影棚中的一切都是为楚门布置的,覆盖有庞大的摄影网络,一天24小时,任何度全程拍摄楚门的一举一动,全球直播。岛上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太阳、月亮、环岛的海水、风雨雷电都是人工的。岛上的居民都是演员扮演的,也包括楚门的爸爸妈妈,妻子与好友。居家生活中使用的每一样产品都可以作为插入的广告来赚取广告费,他们对出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导演安排好的台词。楚门的世界是虚伪的,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他都是不真实的,不是真心的。处于这样一个无知的位置,每天的生活都是在他人的掌控之中,被他人观看着。一切的幕后指挥者导演对楚门说:“你所在的世界是病态的,桃源岛是一个模范社会。”真实生活与虚构的世界被病态的导演颠倒了。如果楚门一生都不知情,那么他一生的时光都将被导演安排好,娶谁做妻子,从事什么工作,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会遇上怎样的人和事。导演高高在上地站在位于人造月球上的演播室里俯瞰着桃源岛,俨然以上帝自居。

整部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这就好像是在演绎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我们在同情男主角楚门被强行束缚的生活方式之余,更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情感,那就是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在电影中,编剧和导演通过人们在主人公推开“蓝天”上的一道门,坚决而潇洒地转身走出之后的欢呼声中,表达了对技术理性制造出来的虚假世界的否定,仿佛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这个世界如果是虚假的,那么好吧,我宁愿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因为它真实,虽然似乎同样受制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然而它不是来自于人为的技术手段,不是人工制造,而是来自不可名状、不可预知的命运安排,正因为不可预知,人生才如此充满魅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

最终楚门还是选择走出去,我喜欢这个坚持走出去的楚门,这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勇气的楚门,谁都不敢保证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谁都不敢保证

外面的世界没有哀伤,但那是外面的世界,那是挣脱现有状况的外面的世界,相较于安稳跟平静,自由是更为可贵的东西,告别没有隐私的生活,告别被监视的岁月,告别没有真正人权的状态,要走出去,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不管外面的世界是风雨还是晴天,不管外面的世界会不会真的自由到海阔天空。楚门痛恨的是这种自己的人生按导演的意志被操控的生活,他要走出去,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即使他的未来扑朔迷离,是个未知数,他也要摆脱束缚,冲向自己美好的明天,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楚门以自己一贯的动作表情向观众们谢幕令人回味。

第18篇:影评:《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

今天办公室的一个同事问我为什么QQ的昵称叫“楚门的世界”,我推荐她去看《楚门的世界》。

“作为一个不受期待的生命,主人公楚门被电视网络公司收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生活。他与周围的人们愉快融洽地相处着,还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妻子。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那么得美好。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电视台的安排。他生活的社区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朋友、邻居,甚至是妻子都不过是演员而已。从小时候开始,他的一切行踪便被隐藏的摄像机拍了下来,并且成为了一部受到全球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集。为了维持收视率,电视台的幕后操纵者千方百计地隐瞒着一切。但伪装始终是伪装。真相很快暴露出来。楚门厌倦了这种监狱似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追寻„„ ”

这就是金凯瑞的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故事简介。看到这部电影纯属偶然,记得是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从马路边练摊的碟贩那里淘到的。看完后觉得“物超所值”。

以前对金凯瑞的印象止于淋漓尽致的无厘头的搞笑,但一部《楚门的世界》让我有心酸、甚至流泪的感觉。一个人出生后的30年,被设置成每天直播24小时的真人秀。他的酸甜苦辣、吃喝玩乐,甚至于MAKELOVE,都成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娱乐节目。当一个人被脱光衣服扔在众人的中央、生活的一切都由别人来导演时,他活着的真实该如何去感觉和触摸?

所以当楚门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时,他拼命的想逃脱。最后的他驾着小船,经历了狂风暴雨却无比失落地看到了一堵刷着蓝天白云的墙。在听着导演 “听我说外面的世界比我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同样的谎言、虚伪,但在我的世界,你不必害怕” 的声音时,观众也进入了另一种沉思。

楚门最终还是敲开了那扇门,一扇通向自由和真实的门。几乎每个人都为楚门跨出那扇门欢呼,甚至流下感动的泪。

此时,我们也比较容易联想到《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90,那个一生都在船上度过的钢琴师。当在朋友的劝告下想离开船看外面的世界时,1990在最后一刻停住了踏下船的脚步。朋友问他:你看到了什么而改变了主意。他的回答是: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什么也看不到。

是的,我们忍不住会为离开“楚门的世界“的楚门担心:一个在虚假世界生活惯了的人能不能在真实的社会中生存?或者会不会陷于另一个虚假的世界中?

海上的钢琴师还是那个钢琴师,楚门的世界却已经不再是那个世界。我们该为楚门悲哀,抑或庆幸?

也许我们本身没有资格对楚门做任何评价,因为我们何尝又不是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中。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现实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不同的是,有些人是自己人生的导演,有些人却是由别人来导演人生。但 “人生没有彩排,生命只有现场直播”,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兼做导演还是单纯的演员,我们都要尊重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做专业的、做真实的自己。

因为喜欢这部电影,又喜欢这五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感觉,所以给自己的QQ起名叫【楚门的世界】;也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和所有的认识的及不认识的人,都能在“楚门的世界”里做好自己的现场直播。

08.02.29

第19篇: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组织社会学角度的剖析

作者: 郑亚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09级本科生

摘要

笔者在总结之后认为要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话则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展开,分别是组织分工、科层制以及组织中的人文关怀三个角度入手。影片表现出来的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但是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是最明显、最关键的。 关键词

组织分工

科层制

人文关怀

一、引言

在欣赏楚门的世界之后笔者感触颇深,包括人性,情感,世界,等等,都受到触动,然而笔者尝试着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对楚门的世界进行赏析。笔者在总结之后认为要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话则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展开,分别是组织分工、科层制以及组织中的人文关怀三个角度入手。影片表现出来的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但是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是最明显、最关键的。

二、组织分工中的发现

在做具体论述之前,笔者要给组织分工一个界定。组织分工顾名思义是一种发生在组织内部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员进行专门化地、专业化地安排的生产制度。那么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组织分工与经济学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即与社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组织分工源于工业革命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诞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同时生产流水线式的作业使劳动者专注于某一个单一的生产环节,即所谓的专业化生产的实现。之所以进行分工是因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当然也有其局限性,分工的高效率也不是一定的,也会出现意外事件。

我们结合影片,影片中的以大bo(导演)克里斯托弗为核心的摄制组,创造了“桃源岛”这样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围绕“桃源岛”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全球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肥皂剧摄制集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摄制集团里面,成员各司其职,导演,摄像,灯光,服饰,后勤,音效组等等,配合的相当融洽,整个摄制组的效率非常高,比如可通过无线电通讯进行现场演员、道具的调配。其次,专业化程度方面,我们知道要知道分工的有利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的则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结果,这样我们假设一个场景,现在大导演克里斯托弗既担任导演又担任摄制,又担任灯光师,化妆师,不敢想大bo克里斯托弗有这么强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做这么多事?就算可以,他可以都做的非常好么?就算他每个方面都做的完美极致,但是让他同时做这么多的事情,他能忙得过来么?那么可以想象,“桃源岛”这个摄影棚要不掉多久就会崩溃,那我们的主人公楚门根本不需要三十年便能发现他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中,或许早就来到现实生活了。由此可见,分工的专业化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我们的“桃源岛”摄制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至于分工中的缺陷也在影片中得到体现,比如说影片刚开始,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灯”,并且差点砸到路人,后来楚门的车载“广播上”解释说是飞机失事导致飞机灯坠落。事实上,那不是什么飞机灯,而是“桃源岛”这个巨大摄影棚里掉下来的灯。再比如说一次楚门在听广播时突然广播转到“摄制组”对他行踪追踪的频道,并且引起楚门的怀疑,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笔者在这里把这个失误看做是分工中出现的失误。

三、科层制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首先需要引入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是一种理性官僚制,最早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科层制具有权责明确、职位分等、组员专业性、理性化非人格化。科层制的权责明确是指在科层制的组织中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划分明确,不存在模则是糊地带。职位分等则是指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即有上下级关系。科层制的组员专业化是指成员是专门的人员而不是企业者,生产者,劳动者。理性化非人格化是指科层制内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理性的,不涉及情感的的关系。

我们将焦点转向影片,首先我们同样以“桃源岛”为例,究竟影片中的摄制组属不属于科层制要求。我们来看第一个要求,权责明确,整个“the trueman show”中,摄制组的权责明确不言而喻,导演负责剧情导演,权利是要求其他各组给予配合,义务是将整场影片导演好。灯光师负责灯光的安排,整个灯光的使用他具有专业化的发言权化,义务是提供整场摄影的灯光支持。化妆师的权利是要求剧组提供相应的所需物品,义务是提供化妆支持。由此可见,摄制组里各有各的权利和义务,权责分明。至于职位分等,在《楚门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克里斯托弗摄制组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层,大bo克里斯托弗是他的电影帝国的绝对核心领导人,也是精神领袖,其他人则处于他的领导之下,无论是摄像、服装、化妆,还是后勤都绝对听从克里斯托弗的领导,这个影片里呈现的是“导演(克里斯托弗)——其他所有成员”这样一个科层体系。接下来是理性非人格化,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克里斯托弗冷酷、无情的表现,尤其是对待楚门的冷酷,没有丝毫恻隐之心,将这种理性的非人格化的一面体现的非常明显。所有的要素我都做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克里斯托弗摄影组符合科层制的所有要求,故而我们可以用科层制的理论来加以分析。

接下来,我们引用韦伯关于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理论来分析楚门的世界中的克里斯托弗摄影组的管理方式。韦伯认为,通常组织的管理方式有三种:传统型管理方式、克里斯马型管理方式、法理型统治方式。我们比较这三种管理方式,发现克里斯托弗的管理方式是克里斯马型管理。影片中克里斯托弗依据个人魅力,对他的“the trueman show”帝国进行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大bo克里斯托弗倒像是上帝,我们的主人公则在他的手中被操纵、被折磨着,就像是上帝的膜拜者普通的信众。

克里斯马型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有点,即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这是其他管理方式所不能够企及的,但是它也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很容易导致个人崇拜,并且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克里斯托弗”的克里斯马型管理一方面源于他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加强了他的个人魅力。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的“the trueman show”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强烈关注与推崇,同时大bo克里斯托弗也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崇拜,个人魅力可谓登峰造极。谈及影片中的克里斯马型管理的优势,我们有很直观的感受,“克里斯托弗”请打动员能力使得他操纵了一个巨大的电影帝国,并且维持了三十多年之久,其能力不可想象,简直就是一个传奇、神话。缺陷方面,尤其是由于克里斯托弗个人的失误导致的决策失误本影片体现的不是很明显,笔者在这里不再详细论述。

四、总结

总结本文的观点,首先笔者从组织分工优势劣势角度讨论了“桃源岛”摄制组的分工的优点与缺陷。我们详述了“桃源岛”摄制组在分工背景下的高效率、专业化的优点和失误、不足之处。其次,笔者引入韦伯科层制理论来分析理解“桃源岛”摄制组中存在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并详细介绍,我们认为克里斯托弗的管理模式属于克里斯马型管理,并且笔者也分析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缺点。

第20篇:楚门的世界 影评

《楚门的世界》: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虚拟生活

[摘 要]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通过楚门、配角演员们与媒体导演所共同营造的欲望下的秩序与矛盾世界,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向往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 传媒 隐私 秩序 矛盾

好莱坞一贯倡导的封闭式叙事结构,已经使我们习惯了把电影作为一种虚拟的视听体验,而非对现实的真实观照。然而,看了影片《楚门的世界》,现实中的我们怕是会多多少少有些感触,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被任意窥视与现场转播的世界呢?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自由”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想尽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然而,当有别人的隐私暴露在自己面前时,却又毫不犹豫的贪婪窥视。正是这些自私与丑恶的欲望,编制了一个秩序又矛盾的《楚门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冲动,同时又有控制别人的欲望……

一、矛盾之源——扮演上帝的世人

影片的开篇,“敬业”的楚门就在那样一个“山寨”的世界里努力“演绎”着正在为媒体现场转播与观众任意窥视的“真实”生活。一切都是安排的那样天衣无缝,可怜的楚门就在这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切的隐私暴露在观众面前。而我们一边正在为主人公不能拥有真正的友情、爱情甚至生活感到无比痛心时,怕是一边更多的在向往着拥有如上帝般能力的媒体导演的权利去“安排”世界万物,去“戏弄”芸芸众生。那点微薄的同情善念不知觉中被那罪恶的窥私欲望冲击的体无完肤。由此,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我们竟然感觉不到传媒导演的丑恶,反而充满的是无尽好奇与窥私向往。

我们所渴望的自由,往往是尽量的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宽容对别人隐私的窥视,这是一种矛盾的“亚健康精神状态”。正如片中的观众,他们对楚门那么的喜爱,更多的是为了能天天看到楚门,让其成为自己的娱乐对象。他们宁愿把楚门紧紧锁在小镇这个巨大的演播室中做一只可怜的笼中小鸟,而无视他内心的痛苦与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人们就这样以此为乐喜,爱着楚门却又生怕自己变成同物,怕失去楚门而又希望他与自己的价值观吻合。他们欣喜于楚门努力的去争取自由,又再为他的自由之路设置重重障碍。或许你会说,这是“导演”的“程序”,人们只是响应了他的“安排”。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导演”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广告费,满足的仍是广大“看者”的收视欲望。也许,人们最后在楚门获得自由面前的欢呼声,是对这一秩序与矛盾最好的“挣扎”。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希望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金钱的追逐与对人权的尊重,哪个更重要?难道利益真的永远才是真正的主宰么?

二、利欲之渊——身不由己的局人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楚门觉察到自己被监视后,为了“自由”而努力寻找朋帮助,最终靠自己逃脱了“牢笼”。这些荒诞的故事情节会让你领悟到人生的深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人生命运就像那个“天才”的媒体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人生度量:它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它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痛苦推动着剧情的波澜,也保持着关注度与收视率——我们能希望的则是“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影片的编剧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这出不平凡的平凡人生活的戏剧。楚门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所有的生活经历都被完整设计与安排。成长的环境是在一个无比巨大的布满摄像机的摄影棚,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演员,而他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那些楚门身边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制造者——那些配角们,为了自己的生活与同样窥私的欲望,而联合起来上演了一季又一季的“悲欢离合”、“感人肺腑”的直播连续剧集。他们的行为话语都是在机械地按照导播的设计而实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楚门似乎并不是那个最可悲的人,他只是一个牺牲品和受害者。而他身边的那些演员们明知是“演戏”还是如此卖力倾情的演出,更带有几分“善意的谎言”或“无知的囚徒”的悲剧色彩!而片中的那个媒体导演,他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以安排与控制他人的命运为乐。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加了解和熟悉他人的思想,并认为自己早已把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扰看得清清楚楚。也许越是这种歇斯底里式的自我挣扎,才更能反映他对现实世界充满的悲观和绝望,也因此他才会试图通过营造这样的世外桃源来弥补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心理吧!这样一个自我玩耍的“上帝”或许更应该博取更多的同情与眼泪。

三、围城之争——未来渺茫的楚门

楚门的最终理想,是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走出这个虚假的“真人秀”演播厅,去找寻一个真实的生存环境,还原自己真实的本来生活。为此他放弃了一切,抛开了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相濡以沫的亲人、肝胆相照的朋友,以及前途光明的事业,甚至还克服了平生最大的恐惧——海洋。

在电影里,他最后成功了,因为这只是电影。试想,如果电影继续下去,将会是一个什么境况呢?楚门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崭新问题:他根本无法适应外面其实才是最“真实”的世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被观众认出,依然没有秘密,更无隐私权可言,更可怕的是连在摄影棚里那种虚假的安全感都会丧失;他不容易找到工作,因为电影中我们已经知道他就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即使有了爱情,结局会怎样也很难说,因为真正的爱情也会伴随着真正的伤害,激情之后一切归于常态……。求职糊口,供房供车……,楚门若想要获得现实世界的成功,只能靠再次出卖自己的名声来娱乐大众。然而,他绝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快乐了。即使他可能会是个好演员,但是之前的精彩演技统统来自他全无意识的本色“演出”啊。

真正的世界就是这么现实而残酷,没有那么多感人肺腑和温情脉脉。就如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台词——“生活要比电影难得多”。于是,问题的关键出现了:楚门要追求的梦想原来就是现实的生活,而“现实”天生就是与“梦想”互换的,现实就是梦想 ,梦想即为现实。楚门的行为本身就是矛盾的辨证统一。相信影片中的“上帝”——媒体导演最后对楚门所说的话“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欺骗和狡诈”是出自真诚和善意的。显然,生活是复杂的,楚门“出去”以后的日子注定不会太舒坦,那么他又何必自讨苦吃呢?被窥视的楚门如果值得同情,坐在电视机前那些无聊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被同情呢?那么,谁又来同情看着电影痴笑的我们呢?

四、结语

笼中鸟的欲望,总是带着少许的悲壮与凄凉,或许笼外的看客是被更大笼子之外的上帝所细观,也未可知。就如卞之琳《断章》中写到的一样“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矛盾中的矛盾永远才是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真谛才是那美妙不绝的欢呼声!这是影片《楚门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边剑.从《楚门的世界》看媒介拟态环境下的群体失衡[J].电影评介,2008(02).

[2]郭永红.真实的荒诞与决绝的逃离——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哲学解剖[J].名作欣赏,2009(18).

[3]邢润梅.电影《楚门的世界》与媒体权力的文学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楚门的世界》:大众传媒下的现代性

《楚门的世界》是1998年的一部经典电影,电影讲述的是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电视台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小镇布景,高科技卫星全天24小时将一个男孩真实的生老病死作为肥皂剧的内容,向全球观众播放,于是,楚门的一举一动,都感动着几十亿人,他每天所面对的人—母亲、妻子、朋友、客户、邻居、乞丐等每一个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演员。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楚门像只困兽般快乐满足地生活着,终于,影片的结尾,楚门在强烈的自由欲望的趋势下最终探明真相,并下定决心闯出自己被控制的世界,选择了自由的生活。 纵然,我们没有人会像楚门所生活的环境那样一切都是在做戏,自己的成长不是别人所规划的,自己的初吻,自己的婚姻并不是别人一手策划好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巨大的片场,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影片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于现代人的探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改变。影片所讲故事,其中的一段,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真人秀的巨大作用,真人秀是建立在一个宏大的片场中的,片场里潜藏着超过5000个隐秘的摄像机,是靠着高科技卫星转播的,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众传媒业的巨大进步,才有了拍摄真人秀的可能。而我认为,这也是切中暗含的主题。这部电影之于我的强大的共鸣,更多的,是我们对于高速发达科技下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改变,这更像是一种从媒介狂欢和人类的异化。

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带给我们的信息,感受着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充实。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媒业的神话,一个又一个传媒巨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一个又一个新的名词的提出,现代社会中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告诉高速传播,数码产品、流行时尚、名车豪宅成为了现代新型文明的代名词和人类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大家在前台和后台都会侃侃而谈的话题。一个以数字为记录的世界慢慢取代了一个以实物组成的客观世界,现实的世界变成了谷歌地图里面的街景,世界变成一个虚拟的地球村,储存在互联网的“云端”里,一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变成“云端”里以比特为单位的文件。千姿百态的世界多样性文化在大众媒体的的作用下趋于西化,慢慢同一为单调、机械的“美利坚文化”,多民族的世界在媒介的建构下,被划分成失去地理跨越感和时间跨度感的“地球村”。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可能感到自己是传媒的主人,掌握着文化传播的工具。美国《纽约时报》专栏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他关于全球化的书《世界是平的》上把互联网誉为“碾平世界的第一大动力”,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是平坦的。可以说我们被自己每时每刻创造的“文化产品”包围,并从中得到乐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享受着所谓“平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以便利的渠道向全世界人们发布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网络把世界连为了一体,信息爆炸性的发展,比特的字符单位代替了文字所构成的世界。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从事商业交易,医疗保健,社会交际,参与政治。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给人们提供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占据了人本该享有的真实时空。

所以,渐渐的,人们只会对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现实中该怎样用笔写字;只会在虚拟空间上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只会在论坛上对着某场赛事品头论足,而忘记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只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140字的简洁感慨,而忘记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只会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风情的图片,而忘记亲自踏上那些神秘辽阔的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渐渐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行为动力,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和亲近,那样,我们不也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楚门么,虽然,我们周边的东西是可触的,但是这种可触的世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大众传媒狂欢中的世界里,一切都在被重新建构。

人的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谈到,人的异化,是人与其创造的客体的分离。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和反对人的东西。一方面,媒介给人们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的、物质极端发达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沦为整日为物质而疲于奔命的忠实奴隶,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马尔库萨也曾这样描述社会文化领域的“单向度”: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也在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商业化、世俗化、物质化、标准化、大众化。文化一反前工业时代精英文化的那种个性的、理想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的,保持否定限度的特性。在技术理性极大发展,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距离减小,乌托邦的幻想失去源头的现代社会,文化也低下其高贵的头。不再是人类理想的载体,而是与它曾努力批判的社会同化,由批判的文化、否定的文化,变成肯定的文化,即肯定现实的文化。

现在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沉浸自以为是的物质海洋里,做着“自由”的美梦,我们满足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构的“平坦”的世界里,并不断的赞赏我们这种“平坦”的世界,可是,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依旧是崎岖不平的,只是我们自己不清醒,不知道自己已经戴上了社会舆论的镣铐,套上了媒体宣传的枷锁。而这个世界正以所谓的“楚门式自由”取代不自由,以互联网的快速点击和网页的快速转载来麻痹人们的思考,以铺天盖地的实体广告和点对点的数字广告来刺激人们已取得各种经济效益。人越来越脱离人的自然本质状态,一步步的趋向符号化,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而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更加的具有社会性和社会化。所谓的高雅音乐会,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些怀旧的古典符号一样,带给楚门的与带给我们的一样,是一种调侃,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对于处于建构中世界里被麻痹人们的嘲笑,是一种虚幻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媒介对所谓“大众文化”的大批量机械的复制,使文化产品堕落为商品,使人类的最内在的反映也已被彻底的僵化、和单调化,每个人的个性都被泯灭在了乌合之众的海洋里;任何特殊的呐喊都被湮没在各种声音的海洋中,没有较大的影响力,被当作一种非主流的形态被视为社会的异端,任何特殊的情感,都被既定成了一种单一的模式,经历着似曾相识的际遇。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像是生产车间上一个个被流水作业加工后的机器零件,没有独立鲜活的生命,只能井然有序的列队迎接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命运,就像《单向度的人》所描述的,现代是一个崭新的“奴隶”社会,不同于以往,这是一个高贵的“奴隶”社会,努力得到的是充分的满足,而与之而来的,是“奴隶”思想价值的单一,他们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而社会得以延续下的要求,便是不断的生产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奴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介不再是提升人类灵魂境界,而成为帮大众消磨时光的,让空虚的生活很快的过去……我们整日看到的是报纸给我们呈现的“世界”,接触到的是电视给我们营造出来的“天下”,谈论的是网络提供给我们的“议题”,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接受媒介信息都是被媒介选择过、加工过的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建构。

不仅如此,媒体猛烈的宣传使大众自动放弃思想。变得麻木平庸,成为文化中的被奴役者。电影用它的内容感化观众,用一个又一个众望所归的结局赚取观众的欣赏;电视用它的价值观教育观众,让每一个观众都自觉的遵守主流的价值观;报纸精心编排的内容,努力为公民塑造一种看似真实的民主。人们的生活仅仅局限在了媒介为我们的建构中,人人都像楚门一样经历人生,即使有苦,有乐,有欢,有笑,可是,这是什么?完全是一场梦!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描述的,我们喜欢在梦的深层中,喜欢在迷失域里,喜欢沉浸而不愿清醒,喜欢梦,喜欢梦中建构的美好生活。

我们社会是被我们的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一切的价值观都是被大众传媒所引导和建构,每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特征,各种的社会越轨和失范被舆论的宣传作用所打消,这种建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人的满足,社会福利的发展,意识形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带来的,是人的单调和服从,及时的满足促及社会价值观的延续和社会阶级的稳定。在《单向度的人》中,我所看到的,是没有任何情感、生气、个性的人的躯壳,而非人的灵魂,人,已经不是人所应该有的样子。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一种持久的动力。试想想,我们人类在尽享媒介高科技技术带给人无限便利的同时,是否会拿出一点点时间,从价值层面反思一下人性的道德世界,以批判的角度审视一下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怪兽?马尔库塞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告诉我们,不要在让“单向度机器人”成为自己墓志铭后才躲在对祖先的无限追思中黯自神伤。也许,这正是对我们这个现代文明的一种警告!

楚门的世界影评范文
《楚门的世界影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