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群众文化建设经验

发布时间:2020-03-03 01:16: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文化建设之现状与发展思路

广大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趋向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渴望,把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并切实做到了抓紧抓实,初见成效。无论是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方面,还是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包括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进步。在领导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出台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市、县两级专门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村办就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联合发文做出部署。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结合实际,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积极申报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认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农民艺术节等,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投入上,近两年,仅文化部门这条线向上争取资金近1700万元,全市先后投入近5000多万元架设了市至县(市)11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投入了800多万元为500多个配装健身路径,再加上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管理上,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净化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在管理中引导、扶持剧团的发展;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行持执照演出,做到合法经营;公安部门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治安加强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意识在逐步增强。

(二)农村文化思路不断开阔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农村文化建设政府主导、城乡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创新。例如,新农村建设中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100个特色文化村、1000个文化活动室、10000个文化示范户),就是吸引了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发动了578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扶持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每个单位出资5000元以上;主动“走出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到中央和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先后投入340多万元,在17个中心乡镇所在地兴建了17个“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每个都在400平方米以上,内设图书阅览室、调频广播电视室、综合活动室、农民夜校及文体活动室。今年又争取了300万元在南康、定南兴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县级宣传文化中心;争取了将我市列入全国、全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市,投入300多万元在我市京九沿线的4个县(市)新建11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国家广电总局支持了我市288台总价值1400多万元数字电影放影设备。同时,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我们要求乡镇和村,要利用乡镇和村里闲置的旧村部、旧厂房、旧操场、旧寺庙以及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空闲校舍等,改建成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另外,新农村建设对口联系单位积极捐图书资料、活动器材、组织科技培训等,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三)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拓展

在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迎来了农村文化建设热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市各县城都陆续建有文化休闲广场,大余、于都、赣县等地还投入几千万元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南康潭口镇、大余池江镇等部分乡镇都建设有文化广场,这都成为了一个地方休闲与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十个一”工程的实施,即:创建一批达标文化站、新建一批新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完善一支农村电影放影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申报一批文化名村、树立一批圩镇社区文化示范点,健全完善了基层文化网络。截止今年4月,全市3475个行政村建立了1904个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有7个县(市、区)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11个共享工程基层点、7个电子阅览室;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投入和建设,加快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建设,200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3.2%、94.5%。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村建立了篮球场、图书室、村民娱乐活动中心,增添了健身场所等,成为了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四)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专题演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氛围。我市新农村建设一铺开,市里就组织了一台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歌舞节目《春暖红土地》在全市巡回演出,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鼓舞了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结合农村特点,精心编排了反映农村合作医疗的小品《王妈妈看病》、宣传计划生育的相声《老同》、《姐妹招商》、《总书记到我家》、《县官下乡》、《打卦新传》、《老少不配》等剧目,歌舞《鸳鸯树》、《果香情》、《前程锦绣》、宁都道情《唱唱农村新面貌》、音乐快板《建设美好新农村》、采茶小戏《招老爸》等,为农民送上精神文化食粮。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有声有色。至今年9月,共演出1132场、观众达87.5万人次;放映电影20760场次、观众达340万人次;乡镇开展文化活动849场、观众和参与人次达87万余人次。通过“三项活动”,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文化内涵,改变了农民精神风貌。为了把“三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现在市里根据实际,已汇编2册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集,剧目达300多个,供各地参考;为了推进“三项活动”开展,市里也将“三项活动”与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互动、行业联动、文化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年,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群众文化活动。今年,赣州市举办了包括农民歌手大赛、农民器乐演奏大赛、农民美术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内的赣州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南康市定期举办民歌、民舞、民乐和民间艺术调演;章贡区开展了“和谐章贡、快乐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今年还举行了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等。这些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产生了积极意义,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倡导了农村新思想、新理念,营造了勤劳致富、文明和谐、昂扬向上的新农村美好景象。

(五)农村文化亮点不断涌现

文化活动在广大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下,亮点频现。

农村电影“2131”工程特色鲜明。全市有200多支电影放映队、400多名放映员活跃在广大农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电影“一村一月一场”的目标。特别是于都县,他们开展电影“认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时候,动员他们花100元钱为大家演一场电影回报家乡,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响应。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夜生活,也激活了农村电影市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赣州考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紧密结合。我市有许多特色文化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也都设法发挥其文化价值,开创了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实践。例如,赣县白鹭村,村庄山环水抱,绿树古居相映成趣,特别是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利用独特的农家文化、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热情纯朴的服务,开设了“农家乐”、“红古绿乡村游”、“客家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成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闪光点。瑞金市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叶坪、沙洲坝等旅游区设立了文艺表演、红色题材放映等鲜活的文化旅游项目,每年仅景点演出的收入就达数十万元。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建设农村文化,也要保护农村文化。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为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农村客家文化底蕴,市里重点开展了三次专项调查(包括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保护公布之前的核实情况调查,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现状保护情况调查,对全市古戏台建筑保护情况调查)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全市各村落现存红军标语、漫画600余条(幅),古建筑、古祠堂、古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100多处。在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新村规划工作中,制定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分两批公布了225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为新村规划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积极开展了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保护工程。通过揭取保护和原址保护对红军标语实施抢救保护,编辑出版了《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编》一书。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也是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2005年,市文化局与城市建设规划局合作,将赣县白鹭乡白鹭村推荐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推荐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并推荐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寻乌县澄江镇汶口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初步发现掌握了30多个种类200多个项目,确立了赣南客家婚丧礼俗等8个重点保护项目,完成了赣南客家民俗的调研、编辑、整理工作,代表江西完成了“赣南采茶戏、宁都中村傩戏、兴国山歌、于都客家唢呐、上犹客家门匾”等10个赣南客家民俗项目向文化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已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基本掌握了农村文化分布情况,并将有关普查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建档、保存,提出针对性保护意见。这不仅加强了对农村文化的保护,而且增强了农民群众文化保护意识。由于这项工作抓得早,成效显著,省里专门在我市召开了新农村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还得到了国家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组长的调查组一行的充分肯定。

特色文化产业成效显现。我市已发展形成了戏剧、采茶、舞蹈等60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87个农村特色文化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组织根雕、奇石、纸扎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逐步打响了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五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如:崇义县麟潭乡二杰村手编工艺以富百乐工艺品公司为龙头,设立竹编藤编加工基地4个,年产值1550万元,年创汇120万美元,税利200万元,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借鉴现代文化观念和艺术手段,深入挖掘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采茶戏剧目制成音像制品,通过政企联手,民间资本运作,已挖掘整理出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近160余部(个),光盘400万张。为赣南采茶戏的创作、表演、传承提供了一个上升的空间,也为做大做强赣南地方音像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使赣南采茶戏进一步由专业走向大众,由表演走向健身,还组织专业人员将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创编成“赣南采茶健身舞”,制作成光碟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

(六)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组织引导培育下,农村文化内生机制逐步形成,农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特别表现在民间文艺团体、健身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目前,全市共各类农村业余剧团304个。这些剧团根植农村沃土,对繁荣农村文艺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兴国山歌演唱队一首《戒赌歌》,唤醒了一个个赌徒;宁都赖村镇的“卫东文宣队”,足迹踏遍了全县26个乡镇100多个村组,还经常应邀到周边省、市、县演出,被誉为“红土地上的乌兰牧骑”。于都县梓山镇龙凤剧团,20多个演职人员全部由家庭成员和学徒组成,不仅在本县和邻县演出,还到广东和福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中央电视台七套“稻花香”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章贡区“三家乐”(大家乐、家家乐、农家乐)剧团、赣县“六小”(小影院、小剧团、小黑板、小课堂、小商店、小书屋)阵地的24个小剧团等都是本村爱好文艺的农民组成,其演出都非常受欢迎。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农村成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科技示范户。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涌现了一些像全国先进农民文化大院章贡区沙河镇五龙村文化大院这样的典型。现在,仅龙灯队、农民书画社、老年艺术团、妇女腰鼓队、根雕(根艺)兴趣小组、二胡协会等民间业余团体组织就达2000多家,他们活跃在农村第一线,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农村文化紧迫性简析

客观地评价,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特别是从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纵向来比较,农村文化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实现我市农村文化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制约,急需克服和破解。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的,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领导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不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化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文化员队伍不够强。这支文化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乡镇的文化员大都兼其他工作,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住。

三是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口的素质培训,但由于受精力、经费等的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 一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这里面也有一个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另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二是载体设置不够贴近。包括载体设置在形式上与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文化站作为繁荣和推进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多数是设在乡镇机关内部,作用难以发挥。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很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难以体现。载体的内容上难以与百姓产生共鸣。目前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群体,由于缺乏长期的打算和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内容上创新不够,缺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意,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导致了生存危机。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氛围不够浓厚。首先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较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其次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气不旺,由于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三是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面对农村文化现状,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国家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期间,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发展。从深层次来讲,这一转型首要的还是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才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本来的文化资源就很匮乏,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比较贫乏,填补这方面的短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逐步走向消亡,而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不成熟,农村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会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新型农村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引导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因此,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建设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新农村要永具活力,必须以新型农村文化为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健康、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三、今后农村文化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村阵地,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农民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2、继续深入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进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并做好资源共享工程的扶持指导工作。2007年要达到县县建有资源共享网点的目标。

3、继续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建设成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大新建和改造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瑞金、信丰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建扩建兴国、瑞金博物馆(纪念馆)等项目。与此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使用和开展活动情况监督力度,组织举办全市农民艺术节和“赣州市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成果图片展”。

4、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2007年全市有35%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10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逐步实现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特色文化村”,全市6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5、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村这个关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自拍、自画,培养百名群众作者和农村文艺明星,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二)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1、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为农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特别是结合当前文化工作实际,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文艺创作,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继续组织人员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汇编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片目集,以供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共享并得以借鉴。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针对目前“文化垃圾”有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民群众的迹象,要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加强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籍下乡与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大团结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保护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1、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赣南是客家摇篮和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并不多。要切实做好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对古村落中濒临倒塌的文物古建筑实行抢救维修。积极制订古村落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抓紧对农村濒危古建筑、古民居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重点安排2-3项较大文物维修工程。

2、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

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性地加工整理赣南采茶戏曲艺术创作、声腔、曲牌等;努力培养艺术新人,尖子人才,并深入开展采茶戏曲理论研究。积极抢救、整理赣南民歌。编辑出版一期赣南民歌集,把原有的民间音乐盒带资料全部录制成光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论著,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2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村,再创一个先进文化县。

3、加强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及红军标语漫画等文化遗存。高度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抓紧实施对苏区标语、漫画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红军标语、漫画的保护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赣南苏区红军标语漫画选》。“十一五”期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0个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100处。

(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组织根雕、奇石、灯彩、笼灯、书画、剪纸、纸扎等具有我市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打响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更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五)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

群众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小区文化建设经验

廉政文化建设经验

小区文化建设经验

小区文化建设经验

****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考察报告(推荐)

试论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群众文化建设经验
《群众文化建设经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