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初中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0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 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 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 5.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 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 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 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 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 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 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

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 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 6.课堂小结。

(1) 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 (2) 借事喻理的写法。 7.作业。

为学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一册(春)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一册(花的话)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怎么学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初中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