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6: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点,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 “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创作时很重要,那么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四个鉴赏的角度:

1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无论怎样,总要层次分明。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又如周德清《【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又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 2

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特点: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又如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表现乍暖还寒的感受,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

二、从描写方式角度去分析

(一)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又如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动的是“坠叶”,静的是“明月”。其实就全词来看,该词就是利用动静的结合写景,营造秋夜的寒冷寂静的氛围,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 3

情。

(二)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回忆、想像、联想或梦境而虚拟的景物,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写景

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的第二句 “星斗阑干分外明”,晴朗无风而没有月的夜晚,黎明之前,天还未放亮,星斗纵横,地面上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明暗对比。

又如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前两句,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明暗对比,越发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幽寂。

(四)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景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 4

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又如张养浩的《【中吕】朝天曲》“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看鸥鹭闲游戏。农夫渔翁,贪营活计”,运用的即是白描的手法写景,以简洁的景物刻画和堆叠,以及人物形象的简笔勾画,描写了一幅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写景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

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 5

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荒凉的与没落。

三、运用修辞手法写景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列锦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如左纬的《送别》“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中写杨花飘飞的景色,就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送别情极好地融入到了对杨花的描写中,说自己的别情就像那无赖的杨花一样充满了整个的天际。

又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这一静态的景物给动态化,化动为静,既形象又生动,且以“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再如白珽《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第二联巧妙地将乡 6

间独特物“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和“村”叠加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出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这些传神字眼的运用,使得景物变活,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如岑参《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的“飘”和“挂”。“飘”写出游子的思乡之泪随着塞外飞花漫天飘舞,融情于景,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挂”写出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的垂柳,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铺”字,形象地勾绘出“残阳”接近地平线的景象,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古典诗歌的描写离不了景色,景色描写也往往在古典诗歌中很容易碰见,读懂了古典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在某种程度上同学们也就能把握古典诗歌中的情感,因为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的情感古人也在诗歌中借用对景物的描写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出来。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

古代诗歌的写景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写景诗歌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