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网络问政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3: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 论社会创新管理——网络问政 ............................................................................................1 1.1 前言 ............................................................................................................................................1 1.1.1 1.1.2 1.1.3 网络问政定义 .................................................................................................................1 网络问政的特征 .............................................................................................................1 网络问政意义及目的 .....................................................................................................2 科学性和民主性 .............................................................................................................3 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 .....................................................................................................4 建立考核机制 .................................................................................................................4 网络传播信息失真 .........................................................................................................5 网民问政的素质良莠不齐 .............................................................................................5 加强网民问政的素质与能力的培育 .............................................................................6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6 建立有效的舆情评估管理体制 .....................................................................................7 1.2 网络问政实施 .........................................................................................................................3 1.2.1 1.2.2 1.2.3 1.3 网络问政目前存在的问题 ...................................................................................................5 1.3.1 1.3.2 1.4 促进网络问政的发展 ............................................................................................................5 1.4.1 1.4.2 1.4.3 参考文献 ...................................................................................................................................................8

1 论社会创新管理——网络问政

社会管理与网络问政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创新

网络问政

论文摘要:社会管理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而网络是当今社会反映社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的平台,是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并服务人民的重要渠道。对于政府来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向“管理就是服务”的行政理念,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进管理,以服务到位推进管理创新,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网络问政为政府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政府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政府沟通、了解政务信息、为政府建言献策。作用新时代的产物,网络问政以其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开发性等特征。有效的推进网络问政深入发展,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政府管理创新方式。

1.1

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信息传送、信息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问政是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是通过网络进行党政机关和老百姓双向参与一种有问有答过程,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 1.1.1 网络问政定义

网络问政是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是指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2 网络问政的特征

一是建立公共管理的全新的物理平台或称技术平台,为公民表达政见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问。在不同的国家,网络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英美等发达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通过普选制实现,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个人化的信息平台,用来交友、从事电子商务等活动,网络问政这种虚拟民主,他们的兴趣不大。中国则不同。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公民还难以直接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

二是在网络问政中,网民处于平等的地位。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在网线上问政的网民,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网线上,无论你是国家总理,还是各级党政领导,或是专家学者,大家都是平等的网民,也可以称为“网络公民”。中国的公民,在现实中是分等级的,很少有机会和领导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但在网络上,不同的等级地位消失了,公民的平等地位则出现了,能够得到“我们都是公民”的体验。

三是网络问政具有“互动”的特征。现在的网络问政中,存在多个互动::(1)官民互动。问政的一方是党政官员,另一方是老百姓。网络之外,官民互动的领域是很有限的,网络问政则大大扩大了官民互动。(2)报网互动。报纸和网络都是媒体,如果只在网上,不上网的人看不到。现在的报纸,经常刊登网民的“帖子”,“帖子”在报上一发表,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引起“轰动效应”。(3)线上线下互动。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问政中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现实的。线上提的问题,在线下解决,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四是网络问政具有便捷性的特征。便捷性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1)容易实施。网络问政是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中国的政府改革进行多年,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在政府运作中实施网络问政,只要政府愿意,可以立马起步,在实施过程中再逐步改进和完善。(2)不需要付出专门的行政成本。网络是现成的技术平台,实行网络问政,经济成本、技术成本、社会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3)民间和官员的沟通非常便捷。以往群众要向领导反映问题,无论是信访、上访、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反映等途径,都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常在中问环节受阻,网络问政则可以一步到位,直达领导。同样,以往领导要了解民情,无论是通过考察、调研、会议、接见等途径,都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网络问政将社情民意直接送到领导面前,范围之广、速度之快都是以往任何途径无可比拟的。 1.1.3 网络问政意义及目的

网络问政这种简单、便捷、可行的公共管理创新形式,对公共管理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提高政府效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三是培育政治文化环境,逐步走向市民社会。

公民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政治社会化,形成健康的政治文化环境。这既需要理

论研究、宣传教育,更需要政治实践。只有在政治实践中,才能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识。而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在实践中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识,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从网络问政起步,从问政而参政。现在有些地方的人大政协,已经开始增加网民界别代表,就是开始参政。通过网络问政参政,在政府的主导下,将民众吸引到政治生活中来。这对培育政治文化环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网络民意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网媒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中国第一网民”,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据相关调查,超七成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认为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当年的孙志刚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从黑砖窑官员的撤职、复职、再撤职到“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从公务员出国“考察门”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被曝光后半月成为阶下囚,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一个全民反腐的时代已经到来。

1.2 网络问政实施

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网民普遍认为,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网民问政议政蔚成风气,创新民主形式,诠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1.2.1 科学性和民主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收集民意、倾听民声、了解民情、解决民忧”为宗旨,以提高党委、政府部门执行力为要求,进一步拓展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高度重视网络问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我们应该大力开展网络问政,调动网民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的智慧、知识、学问、技术、经验,使之成为发展的一大人才库、智囊团。建立有关网络问政平台并逐步完善相关内容,建立收集、报送、交办、处理、反馈群众意见、建议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的掌握民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热点问题,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温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政府领导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互联

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也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实实在在倾听人民呼声,时时刻刻留心民心民意,时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网络交流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重要参考。

1.2.2 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

网络问政要能持续下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网络问政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并不是由上面设计后自上而下推行的,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自然地出现的。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民在这个开放性的网络空间里,网民留帖动辄成千上万,有些帖子可能有失偏颇甚至言语过激,这些信息应当按其真实性,可查性、影响性给予分级管理,在进行专业的收集、整理、分析后、再由网络发言人根据网民需求作出回应。

网络问政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已成为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有效方式,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级领导干部对此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同,网络问政的工作机制,评议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等不健全,对政府机关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网络问政流于形式,不及时更新信息,对网络民意的敷衍,懈怠问题仍然严重。如果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网民的参与热情,不利于网络问政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组织和人员作保证。例如,广东省工商局在全国厅级部门第—个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发言人背后就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在进行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应等工作。制度中还规定了发言人职责、网络意见回复期限、下属工商分局工作对接等具体操作内容。 1.2.3 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创优、奖惩并重的绩效考核机制,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指标,提升网络问政能力,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我国网络问政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缺乏网络问政的统一标准,存在职责交叉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由于没有健全的监督问责机制和考核评估体系,对网络发言人进行制约,导致网络发言人成为政府的一种摆设。同时,网络发言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应对网民的言语。

因此,应该制定相关网络问政考核办法。做到分工明确、程序合同、责任清晰,同时要推进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保证网络问政常态化和考核奖惩的实现。在这方面,惠州采取网上打分的方式,对答复不及时,或敷衍推诿、或应付差事的给予群众监督,采用“红黄绿”灯警告,对超时未答复的部门给予黄灯及至红灯警告,对红灯警告较多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对问政答复的及时性和满意度进行考评。此方法,

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探索路径。

1.3 网络问政目前存在的问题

网络问政在我国还处在开始阶段,虽然已经呈现出这种公共管理的新形式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网络的属性是虚拟的,其本身只是一种信息工具的载体,手段不能替代目的,“网络问政”依附于工具的属性决定了它对我国当下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公共政策决定不可能起到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网络问政还存在着网民素质与能力、互联网的监管、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隐患,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1.3.1 网络传播信息失真

作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网络问政”展现的最大优势应该在于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以及网络传播途径杂乱多变,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的问。使得“网络问政”的各个环节还不能有效对接,其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在网络中,只要用一个IP地址,就有公开表达的权利,并且信息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的过滤,同时网络传播途径杂乱多变,缺乏严格的控制渠道,在网络海量民意信息中杂存很多失真信息,必然影响政府决策的积极性。于是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就难以保证,一些虚假信息、错误信息甚至是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害信息得以通过互联网流传。 1.3.2 网民问政的素质良莠不齐

网络问政为民众提供了表达自身诉求和参与公共决策的平台。受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影响。大部分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参与意识薄弱。目前,上网人群中主要以青年人为主,由于本身的价值观和理性思维能力还不稳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难免会出现偏激,加上网络的匿名环境、海量信息的渲染,观点相近人群频繁沟通,在表达网络公共诉求和发表言论时倾向于非理性、情绪化。因此,网民要正确行使网络问政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为政府建言献策,维护好自身的各项权利。

1.4

促进网络问政的发展

对网络问政,我们应将其放在“网络行政”的大视野下来考察。问政只是行政的

开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问”和“听”,主要功能是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问政开展起来后,网民必然很快不满足于“被听”,还要求他们的建议被重视、被跟进、被采纳、被处理。也就是说,继以问政为重点之后,必然要求以施政为重点。问而不施,达不到实际的效果。但就问政和施政而言,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的、具体的公共事件。从网络施政再提高一步,则是网络行政,即网络进入政府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整个行政系统,真正建立起电子政府。

1.4.1 加强网民问政的素质与能力的培育

网民是推进网络问政的前提和基础,网民问政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网络问政的效果。当下,由于我国参与“网络问政”的公众在素质上参差不齐,加上传统参与型文化的缺失,导致一部分网民参与意识不高,网络参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另外一部分又好在“问政”上走极端,在进行网络公共诉求和发表言论时具有随意性和不负责任性,倾向于非理性、情绪化参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实施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制造假新闻。“网民问政”中网民的素质现状提醒我们,在推进网络问政过程中,要积极对网民进行问政素质和能力的培育。 1.4.2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有效方式,是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此问题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同,有些网络问政流于形式,网络问政的渠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开通博客或微博,却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对网络民意的敷衍、懈怠十分严重,甚至只留下了一段开场白的话而没有具体内容,根本就没有对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有效的回应。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作保障。第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做到分工明确、程序合理、责任清晰。第二,要建立完善的网络问政考核和奖惩机制。通过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衡量并约束政府行为,保证网络问政落到实处。第三,要建立网络信息受理及审核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受理机制,及时整理、反馈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进行考察,以推进网络问政的有序发展。第四,建立网民评议机制,通过网民对政府网络问政行为的评议,加强网民对政府的监督。第五,要完善网络问政的立法机制。通过网络立法,对网络资源的管理,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改变网络信息传递中的非理性和无序性,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以确保网络问政的良性发展。

1.4.3 建立有效的舆情评估管理体制

舆情评估管理可以保证政府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有利于政府部门了解真实的舆论导向,制定针对性的工作计划,进行相关的新闻策划,也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设立相关部门,有机整合各类信息渠道,形成系统、有效的舆情评估管理机构,进行政府日常工作与突发事件后的舆情评估管理工作。各政府部门应在日常工作中,要从战略上建立舆论评估各种方案,特别是危机中的预案,以评估的结果作为参考。解决网络问题要常态化,回复问题要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吴春燕,张景。光明日报。2009-12-09 [2].王桂芳,周荣。理论探索。2010 (3) [3].孙晓伟。试论公安机关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公安研究。2011 (8)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