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问“课”哪得“活”如许,“繁华”落尽见“本真”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6: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问“课”哪得“活”如许

“繁华”落尽见“本真”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受学校委派,本人与张忠凯、蒋兴荣、徐建国、李红艳、曾宪芳五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四月三日至四日在酒泉举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现代表五位老师将这次学习的过程和点滴体会向大家做以汇报,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汇报的题目是《问“课”哪得“活”如许,“繁华”落尽见“本真”》。

一、会议过程及专家介绍:

这次研讨会由酒泉市教育局主办,邀请了我区小学语文教师200余人参加了研讨。研讨会共上了四节课,进行了两次讲座,一次说课活动。四节展示课是: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贾志敏的《卖鱼的人》

一、二课时;成都市高新区芳草小学教导主任梁艳的《怀念母亲》第一课时;酒泉市康顺路小学曹小英老师的《牛和鹅》。贾志敏校长在讲完了《卖鱼的人》这篇课文后,做了《小学语文怎么教?》的专题讲座;梁艳老师在授课后做了《把文学敬重的捧给童年》的专题讲座;曹小英老师对《牛和鹅》的教学进行了说课活动。在一天半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领教了专家和同行的风采,聆听了他们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解读,目睹了他们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贾志敏校长,上海市人, 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上海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50余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校长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期间,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在50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他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课堂教学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担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他还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梁艳老师是成都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现任成都市高新区芳草小学教导主任。至今已经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秀班主任”,高新区青年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在高新区、成都市多项上课竞赛中获奖,是芳草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全国首届班团会赛课中获一等奖,指导演出的课本剧获全国课本剧大赛银奖,并被邀赴人民大会堂授奖,在四川省、成都市作文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5年,她曾经作为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志愿者去甘孜阿坝体验藏区小学教师生活。

二、参加研讨会的几点感受

㈠语文教师要为语文的发扬创造最适宜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但在我们当代语文教学中,思想的丧失,书卷气的消无,语言的贫乏,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贾志敏老师在这次研讨会上痛加鞭笞:“语文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了。被边缘化了、被妖魔化了、被形式化了”,他大声疾呼:“语文课要教语文,要有语文味”。怎样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呢?贾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要师生在教材里走一个来回。”这个来回怎么走?从贾老师的课堂和讲座中我们清楚的看到,那就是要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怎么对话?就是要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怎样找准这个切入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贾老师在这次研讨会上上《卖鱼的人》时导入新课,启迪思维这一环节的教学实况: (实况剪辑:至引入课题时停)

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贾老师非常重视课堂导语的设计,以一个字谜引入本文的学习。在调动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对本文“人”的理解又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他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自己 “不”的态度,同时告诉学生虽然我不喜欢但你可以喜欢。在尊重学生体验、喜好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辨别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对人的认识后,贾老师乘势引入课题:“是的,这些人都是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大家尊敬得人,但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值得大家尊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捕鱼的人,卖鱼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及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早在上个世纪

四、五十年代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要求:即语言文字训练的层面、文化传播的层面和审美教育的层面。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文化传播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这三个层面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贾老师从学生崇敬的人入手采取与学生轻松的对话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积极愉悦的表达冲动,达到了一种内心的话不吐不快的境界,为语文的发扬创造了最适宜的课堂环境。

㈡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

吕叔湘先生指出:“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从专家们的课堂和讲座中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天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虽然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

贾志敏老师和梁艳老师就是这样在课堂上紧扣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切感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然后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课文,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就会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就会得到提升。

贾老师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在学生正确朗读后,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屋檐”一词,贾老用图示表示在黑板上。

“买、卖”这两个字用实物演示。贾老师用10元钱交换学生手里的东西,让学生体会“买”和“卖”的区别,然后连起来,理解“买卖”的意思。

还特意区别“鱼”和“渔”,并引导学生理解“渔翁”的意思。

在理解了词语后,贾老师指名让5个孩子读课文,读完后及时点评: “读得好的小朋友老师奖励一下,奖励他给大家再示范读一下。”这时有学生纠正5个孩子中的一位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贾老师风趣的说:“是啊,他有些粗心,读错了好几个地方,老师发现了,给他留面子,你一点也不给他留面子,全给他指出来了。谢谢你,坏人你做了。” 当一位小女孩鼓起勇气站了起来朗读一段话时,语言颤抖,而且常掉字,贾老师走到他的面前用眼睛看着他,认真地说:“你真的没有读好,不过你还是有潜力的。你跟着我读一读。”小女孩在跟读后真的读通了,老师惊喜地赞扬她。在批评与表扬中这个孩子进步了。相信每一个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

贾老师不但能根据“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八字“宪法”要求,恰当地、无痕地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其收到很好效果,而且能以风趣、幽默、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主动地学习,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梁艳老师以介绍自己的方式,拉近了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创造了一种便于倾诉的课堂氛围。然后,以歌曲《懂你》引入课文,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思忧伤的氛围当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在对作者对亲生母亲感情的理解中,梁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部分词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联系上下文释词明义,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这样一份沉重的感情,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不妨让我们走进梁老师的课堂来亲历一番。 (授课视频)

陶行知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发自内心的永久的愧疚,梁老师创设情景,引入了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赋的永久的悔》的相关段落),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㈢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贾老师说:“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这练,当然并非是机械的练,刻板的练,而是历练的练,锤炼的炼。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人文关怀,需要在语文课堂的细节里适时锤炼。在贾老师和梁老师的课堂上,让学生自读后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展开教学,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老师始终关注着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自读后提问,学生热情高涨,发言踊跃,问题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教师绝不放任自流,跟着学生的问题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或虚晃一枪,任你问题百出,我自“岿然不动”,到头来还是拿出预设的问题,“忽悠”了一下学生后照样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贾老师在上《卖鱼的人》第二课时精读课文,解读重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然后在课题周围画上许多小问号,启发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请大家看视频: (矩形板书形成止)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附小听课后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仅要学到书本里的知识,还要学会表达。”总理的讲话揭示了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它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内容就八个字: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

当数十个问题出现在贾老师面前时,他敏锐地将问题归为三类——一类是“只需讲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后两类是需要花时间仔细琢磨的。而“需要花时间仔细琢磨的”当然是“语文”才有的。贾老师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与文本、师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轻声、像说话一样读课题到自己轻声读课文、分小节读课文、学生示范读等,使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情境中深入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由词及句,贾老师要求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奇怪、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第二段提示的内容,用“让我„„”说几句话再次形成新的教学资源,既重视了对学生句的训练,又重视了学生语言的表达,使语和文在教学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根据学生的质疑,贾老师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认识卖鱼的人,“他是渔夫,每天起早打鱼,然后把鱼挂在各家的屋檐下,再挨家挨户的收钱,人家毫不迟疑的给他钱。那么这些问题用什么来解释?你感到卖鱼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卖鱼人的特点,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能够准确概述。

贾老师就势将课题变为“诚信的卖鱼人”让学生读,并要求学生解释“诚信”是什么意思?说说卖鱼人诚信到什么时候为止?紧扣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贾老师说,学语文不仅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从挖掘人物内心体验入手,走进“卖鱼人”的精神世界,感悟其“说到做到,一诺千金,讲过的决不食言,不占人家的一点便宜,实事求是,凭自己的本事去赚钱。”的诚信理念。再通过适时地引导感情朗读,进一步强化了细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们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解决难点的突破口也就迎刃而解了。

卖鱼人卖鱼的时间、地点、方式与其他卖鱼人的不同,正是“语文”才有的、“需要花时间仔细琢磨的”。 这个“琢磨”过程就好比一个高级厨师在烹调一种美味,氤氲其间的气味直可让我们陶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怎样的课才具有语文味——“讨论前的默读固然重要,讨论中的默读则更重要”“再次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因素”“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是否连贯,语句是否完整,用词是否妥当,分析有无分寸”„„贾老师为这个环节作的简短注语,足够让我们豁然:当一个教师心中有“语文”,当他明白我今天在“教什么”,当“语文”的因素已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时,你说这堂课怎么会没有“语文味”? 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静坐在专家们的课堂里,我们无时不因他们精心的教学设计而感动,因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而感动,因学生的认真、投入而感动。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演绎出一堂如此精彩的语文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课改十余年,我们这些行走在语文教学前沿“小沙弥”无数次的被探究教学管理“老和尚”教诲,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犹如是老虎的女人,是必须要远离的,但贾老师这堂课却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些教诲,使我们认识到了老虎般女人的可爱,如一场久旱过后的甘霖,让“浅阅读、泛课件”教学中的我们突然有了一种清新温润之感。我们津津乐道、喋喋不休的东西原本是这样的简单;原来我们耗尽心思、牵扯不清的东西早已是这般明了。我们是不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专家们早已用他们的实践和智慧为我们作出了示范,揭示了规律,我们偏偏还要耗时费力地去争论、去寻觅,弄得个一头雾水之后,却不知真理早已躺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回一回头,伸一伸手,拿来就是。诚然,我们有过“错把杭州当汴州”的既往,但就因此“一怀愁绪,十年离索”显然也是“错!错!错!”专家们在课堂上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教学技能,出色的语言功底所形成的教学效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走出专家们的课堂,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到过的一首小诗:

花朵是季节的灯盏

人类是自然的灯盏

太阳是人类的灯盏

思想是灵魂的灯盏

老师是学生的灯盏

世界就是这么亮堂起来的

愿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接过专家们点亮的灯盏,让语文教学的世界也这么亮堂起来。

谢谢大家。

繁华落尽

繁华落尽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繁华落尽终成空

问渠哪得清如许 评课稿

繁华落尽,一池漪涟

繁华落尽,一池漪涟

繁华落尽,爱锁清秋

问“课”哪得“活”如许,“繁华”落尽见“本真”
《问“课”哪得“活”如许,“繁华”落尽见“本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