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鲁迅《野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6: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鲁迅《野草》有感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题辞 对于鲁迅的文章,我想没有人会感到陌生的。从最初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到后来的《阿Q正传》,这些文章都是曾经出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特色,将读者深深地吸引到他的文章中,感受着他的浓厚的内心感情。

鲁迅先生本在日本学习,但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描绘出了那些在残酷的压榨下变了形的肉体和灵魂,并且想借助它为苦闷、彷徨中的灵魂指出一条新生的道路。在当时他写出了许多震撼广大中国人民的文章,唤起了一群一群的青年人投入到革命斗争中。鲁迅先生带给中国人民的精神上的鼓励,始终激励着这群有志青年为国家的前途和未来而奋斗。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散文——生动、泼辣而且深情。最近看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有着很深的感触。读着那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一句句活泼的话语,一个个尖锐的字眼„„让即使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我,心中也自然地升起一股股在翻滚着的热血,渴望站起来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总之,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身处在战争年代的人们的心情,它是寄托着当时人们生存的希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食粮,这也是让我崇敬的!

《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至1926年,它是对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内涵。书中的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矛盾心情,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思想内容和复杂变化的感情色彩,既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状态,同时体现鲁迅先生在思想大改造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解剖。在《野草》中鲁迅先生树立了许多标志性的形象,“独战的战士” 、“人之子” 、“真的猛士”„„他们就象真的存在一样,是众多青年志士中的一部分,是革命事业的先驱。

我想鲁迅先生将书籍名取为“野草”也是有一定的寓意的。众所周知,野草是渺小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但鲁迅先生仍然将名字取为“野草” ,是因为他看到众多的中国人民就如同这遍地的野草一般,渺小却拥有着巨大无比的力量。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中所写到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的野草在经历了熊熊烈火的烧毁后,在来年的春天,依然能够再次地生长出来。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她的子民也如野草一样的坚强,战争不能烧毁我们的民族热情,在困难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重新的站立起来,去建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这里可以说“野草”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和追求。它的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歌颂的。当野草这种象征精神的存在物与水、露、先驱者的血和肉融合在一起时,肉体与灵魂将达到最极致、最完美的统一。然而鲁迅明白这和谐的统一的短暂,它将死亡、朽腐,地火、熔岩将之顷刻消灭得完全:“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但是“我”认为它是死于火热的激情,于是“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他渴望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包括灵魂存在的价值,而对那有如僵尸一样地生存着,然而又仿佛仍然存活着的地面,报之以讥讽和憎恶:“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认为这地面是假借了精神来充作自己肉身的装饰,但当地火退却之后便冷却、僵硬。而他又渴望在火热的激情之后,能够从这僵硬的地面上成长出另一批新的野草来,它们会拥有更顽强的生命

力,因为它们战胜了作为肉身的地面,而成长为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象《希望》中写的“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的希望之歌。”“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向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微距的迟暮。”正是有了这种希望,“野草们”才会愿意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断的拼搏,不断的抗争,以至有可能的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人们在地狱的边沿,将生命和战斗相连,在战斗中“夺取生存”,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心,呐喊出自己内心最纯洁的希望。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到处充满着硝烟的环境中,每一棵“野草”都有可能因为战争而消失,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脆弱到承担不起一丝一毫的重力。战争之后,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根还在,在春天来临的那一刻,灵魂和意念便会交汇,产生新的希望。这就是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希望在有一天,在这已经没有燃烧过的痕迹的广阔的土地上会重新“开”出一片青翠。重生的野草站立在新生的土地上,继续着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野草”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同时也是鲁迅先生的希望,他希望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辛苦的中国人民可以生活在阳光下,享受自由的呼吸。但同时,我也从《野草》一书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苦闷和彷徨。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内容的国家,同样的她也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封建思想的国家。旧社会的中国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压迫和文化专制后,已经造成了“主人”的凶残怯懦,“奴才”的巧猾、势利,“奴隶”们及弱者的麻木苟安以及求自保而不能的难堪处境。这些在《复仇》、《狗的驳诘》、《立论》中都遭到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复仇》中写到“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而《淡淡的血痕中》、《失掉的好地狱》则把矛头指向当局者的罪行,点燃了深藏在百姓心中的怒火。就象《失掉的好地狱》中所写的“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遍身有大光辉,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还有《颓败线的颤动》中写的“她于是择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话,如遭飓风,奔腾于无边的荒野。”所以人们正视黑暗的态度,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黑暗,成了鲁迅先生所希望看到的现象。

现实的压力使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的肉身受到太多因素的限制,他无法用行动去完成。那么只有将自己的意愿寄托于思想,让思想穿梭在约束和自由之间。“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 、“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还可怕。”这些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当时的苦闷和彷徨,他自己也如同一棵野草一样,心中的压抑无法得到释放,只有寄情于文章,写出自己的宣泄。

只是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去推翻压在身上巨大的力量,渴望着钻出地面,呼吸自由的空气。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能够做到坚持不懈,生活中的阳光我们会看到的,这就鲁迅先生书中所表达的感情。一句、一段、一篇终了,然而却是言尽而意永。他从彷徨、颓唐中走出来,欢呼“地火”的到来,“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4.鲁迅 野草

鲁迅野草研究

关于鲁迅《野草》

鲁迅野草意象

野草——纪念鲁迅有感

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