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书愤 上课用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2:16: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导入语: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板书)

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去了解他的生平和为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二、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南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这使得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可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那么我们将要学到的这首诗,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呢?一起来看背景介绍!

三、背景介绍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书:书写;愤: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好的诗文,需要我们反复的诵读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的韵味,

四、一咏三叹,诵读寻情

(一)读一读

结合上面给出的背景资料自由朗读《书愤》注意:把握基调,读出节奏和韵律。

(二)赛一赛 看谁读得好!

教师随机抽取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全诗,比一比看谁的声音最洪亮,体态最大方,最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适当点评指导:

诵读提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应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山”应重读,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的场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因为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已先斑”着一“已”字,悲凉之至。生动的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此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即无人能比,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三)记一记

限定3分钟,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快!3分钟后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同学读得非常好,记的也非常好。

这首诗的的题为“书愤”,一个“愤”字贯穿始终,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研读文本,探讨作者究竟所书何“愤”?因何而“愤”?

五、浅斟低酌,品析写情

(一)进一步研读文本,探讨作者究竟所书何“愤”?因何而“愤”?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作者所愤者有四:所愤之一 “世事艰难”。所愤之二 “塞上长城空自许”报国无门。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年华空老,壮志难伸。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领军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二)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议一议:诗人除了用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之外,还用了其它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和斗志。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诗人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同时,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

六、当堂达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4分)

(2)尾联两句诗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即2分)“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有“信心”“希望”之意即2分)

(2)前句是用典的手法(1分),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动作”或“细节”即1分)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1分)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1分)

七、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八、作业

1.默写诗歌。

2.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 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 上课用教案
《书愤 上课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书愤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