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青年教师成长与教育科研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15:34: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青年教师成长与教育科研座谈会

南京市秦淮中学 袁贵明

一个学校发展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发展如何更是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青年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青年教师是21世纪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学校的未来,是新时期实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肩负着学校持续发展的重任。他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谁抓住了青年的成长,谁就抢占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成功。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科室根据计划安排,为此今天在这里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目的是为加强我校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成材,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对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对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不可或缺。特别置身于一个崭新的“学习社会”,教育科研的健康开展,对增进教学智慧、促进教师成长将起到“革命性”的“提速”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不无鼓动地劝勉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对于教育科研,青年教师一要敢问津,二要敢探索,三要敢创新。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入门做法。

1、视界高一点

教育科研来自于教育实践。师生心灵的交流、课堂教学的互动,都可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最“鲜活”也最“拿手”的素材。因此,教科研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初涉教科研领域,宜读一些经典的理论著作,看一些具有“储藏价值”和“穿透力”的名家专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教科研才有高度、力度,也才会有日后的发展和“大气候”。以前瞻的眼光去观望教科动态,以开放的姿态去感受教育新潮。只有与时俱进,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根于校园、课堂的一线教科研才不至于短视和琐碎。

2、落点巧一点

教科研的开展特别是论文的撰写,需要“根基”——实践;也需要灵感——创造。起点要高,基点要实,而落点则要“巧”。

换个角度思考。如对“提问”这一现象的探究,传统的、惯性的思维是教师如何巧妙设问有效启发,这样的阐述,踏步在“教”的层面,很难别开生面。但如果切换到“学”的角度,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出发,那么“老生常谈”或可蹊径另辟,风景殊异。

换种理论建构。对缤纷变幻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索总结,离开理论的“支持”,是很难做到高屋建瓴的。因此,当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时,要善于选择“支持”理论。如对差生成因的研究,以认知论作支持和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支持,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如果大胆(其实是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换成弗洛伊德的学说去探究,

那么,你的一篇“青春期学生成绩起伏原因的初探”或许会让人刮目相看。 换个说法表述。

3、内容实一点

教育是根于生活、充满诗意的创造,教育科研理所当然也是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不要追求空洞的高调,不要迷恋时尚的术语,特别在起步阶段,玩空架子,搞概念招贴,“云头里翻筋斗”,于人于己都是十分有害的。只要翻翻教育大家的文集,你就会觉得“大道理”、“新理念”其实都是很实在,很亲切的。它们是生活浪花的采撷,是教学智慧的闪现,是教育实践的升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活的教育学”、陶行知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研读起来,无不使人如坐春风。

注意个案的整理、“信手”写点教后感,这对于教学的改进和教科的入门都有实实在在的帮肋。

4、笔法活一点

有的人一搞教科研,就阵势摆足,欣欣然,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我在搞教科研啦”;而有的人则始终顾虑重重,惶惶然,老在追问“我是搞教科的料吗”“我的文章像论文吗”。前者气躁,坐不得冷板凳;后者气虚,做不了大学问。

我们说,生活是活的,教育教学是活的,构建其上的论文完全没有必要老气横秋,铁面孔一副。死要面子,端臭架子,生吞活剥,故作高深,这样写成的论文到头来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干巴巴,使人读着味同嚼蜡。论文要“活”,除了材料“活”、观点“活”,笔法也至关重要。

首先题要活。活题就如俊眼,让人一看就情不自禁。例如写过一篇有关“读写结合”的小论文,这样的内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谓论者纷纭。此文初名“挑战阅读”,后改为“链接读写”,从投出到刊出仅一星期,之所以如此神速,我想题活,特别是题目中“链接”一词所起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觑。

其次小标题、“说法”要活。例如《提问,亮出你的个性来》,沾光的恐怕也是一个“活”字。此文话题——课堂提问,无疑是个陈年旧题。旧题要出新,观点、角度当然重要,但“文本”的焕然一新,效应也是非同一般。此文提出:提问除了要有针对性、思辩性,还要有气质性(即教师的提问要有个性)。一堂好课当有如是“三问”:开头一问——要引人入胜;中间一问——要别开生面;结尾一问——要余音绕梁。因为言辞活了,文章也就被编辑宽容笑纳了。

最后,再与初涉教科研究的青年教师共勉两点:

(1)、胆子大一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轻装上阵,无牵无挂。大胆投稿,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要珍视来自于切身体验的“直觉”和第一手资料。

(2)、心态平一点。

不要急功近,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期望过高,不要老是抱怨。时间不够,总可以挤;条件缺少,也可以自己创造。教育科研弥足珍贵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一种积累。有了这一些,面包和收获还会少吗?

(3)、要使青年教师牢记谦虚谨慎。

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有真才者,必不恃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人可以有德,而不可以恃其德,可以有才,而不可恃其才。这就是讲的谦虚精神。中国历史上常说的“大智若愚”,就是说有才智不露才华,似乎很愚笨,其实最懂谦虚。我主张在我校重用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政策上也应给以倾斜。但作为青年教师本人,要正确对待自己,不要喜欢自吹自擂。个人更不要恃才要挟领导和

他人。一个人过多自我宣扬自己,客观上则是在贬低自己,一定要懂得“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的道理。

综观历史,“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不自重者受辱”,“不自畏者招祸”的事例不胜枚举,这就说明“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青年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4)、青年教师一定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精神。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年教师通过努力,超过老教师是自然规律,也是我们的期望。但依我看,在治学的态度上,在如何做人上,年青一代恐怕有许多方面还需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要本着高度责任感,尽职尽责,认真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其养成“勤勤恳恳治学,老老实实做人”的习惯。

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发言稿(全文)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科研助我成长

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发言稿 王红梅

青年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成长与教育科研座谈会
《青年教师成长与教育科研座谈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