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共产党人杨肖禹的一家

发布时间:2020-03-03 17:07: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共产党人杨肖禹的一家

作者: [] []

杨肖禹(1891年——1948年)

在老淮安城内原西门大街石库门(今淮城镇白铁社)内,有户人家经营“杨元记杂货店”。女主人姓肖名禹,从扬州嫁到淮安杨家,三十岁时丧夫守寡,生四子三女,独自抚养7个子女长大成人。她的家庭是一个为新中国的建立、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从抗日战争时期就投身于党的革命事业,为此不惜献出宝贵生命,可谓英雄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肖禹在次子杨述的影响下,毅然变卖家产带着全家老小离开老家淮安奔赴武汉、成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四川临时工委安排下,与长子杨道生慷慨解囊,租赁房屋,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作为党的秘密活动地点。中共四川省委经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重大决策,有时中共长江局领导也来参加。肖禹亲自为他们站岗放哨,提供茶水和饭菜。与此同时,她还资助了许多仁人志士奔赴延安或敌后参加革命,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救亡母亲”、“革命妈妈”。长子杨道生被国民党逮捕、英勇就义后,她强忍丧子之痛,断然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与儿媳匿居隆昌乡下。

抗战胜利后,四川地下党的同志曾去八路军办事处找组织关系,办事处的同志问:(肖禹),“你们接触的是一些什么人?”四川的同志说接触的首先是杨老太太办事处的同志十分高兴地说:“延安曾多次来电找杨老太太,可是未找到,现在有杨老太太的下落,就请你们护送她来办事处。” 肖禹被找到后,周恩来同志特地去办事处看她,说:“杨老太太,你们全家参加革命,是一个革命家庭啊。”后经组织安排,肖禹和长子杨道生烈士的妻子儿女,由重庆转移到了延安,住在交际处,她因为年老体弱、工作劳累得脑溢血,于1948年9月3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交际处溘然逝世。

肖禹逝世后,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亲自为她撰写了碑文,碑文上写着:“女共产党人杨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入中国共产党。

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愈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八月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三女,并两媳两孙,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年被捕,不违母教,从容赴义。”中直机关党委也向她敬送了挽联:“您自己革命,儿、媳革命,孙子又革命。您是好母亲,好婆婆,好祖母。您是一个模范的女同志。”

长子杨本基即杨道生,在其弟杨述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杨道生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当时担任了共产党成都市西城区委书记,公开身份是在“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任社长兼经理,他利用书店经理的公开身份,经常掩护四川党组织的活动,接待党的领导同志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在家中开会、食宿。1940年11月在前往乐山县就任中心县委书记的途中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川康绥署稽查处和省特委会看守所。他在狱中饱受敌人的折磨与迫害,可是敌人的威胁、利诱没有使他动摇和屈服,后来因为狱中发生一起“递纸条子”事件,他为了保护狱中党的秘密支部和同志的安全,把这件不是他干的事包揽过来,被国民党特务机关认定是个“大共产党”,处以“密裁”,即秘密杀害。1942年6月3日深夜,一个宪兵团将他押解到成都东郊沙河堡,用破布塞其嘴,刺刀刺进心脏和太阳穴,并立即用镪水将尸体腐蚀,草草掩埋。杨道生就这样壮烈地牺牲了。就义前他愤笔作诗,被收编在《革命烈士诗抄》中:“中原大地起螣蛟,三字沉冤恨未消。我自举杯仰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诗句充分体现他对党忠心耿耿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董必武同志还将这首诗用电报发往延安,向中央专门作了报告。杨道生烈士就义四十六年后,成都史学界、出版界和当年一些老战士在成都隆重集会,纪念战时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同时纪念这位当年英勇牺牲的战友。1992年,中组部部长陈野苹同志为纪念杨道生烈士题字道:“东华英豪士,西蜀壮烈魂。浩气存千古,长垂后继人。”

次子杨德基即杨述,生于1913年,1928年考入淮安县中学,中学时代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进步书刊,他用自己刚懂得的革命道理影响寡母与兄长,并在母亲和哥哥的支持下,组织过“鲁迅读书会”,后在读书会基础上成立了“古堡烽火社”,发表《古堡烽火社宣言》,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数月后,烽火社被查抄,四名社友被捕,杨述亦被迫出走。1934年,杨述考入清华大学,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编辑《北平学生》等报刊,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清华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平津大学生南下工作团成员身份,路过家乡,发展了3名党员,为淮

安抗日活动培养了骨干。到达武汉后,杨述任“青年救国团”组织委员,他致电母亲和兄长,动员全家老小到那里去参加革命。不久,调任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长兼青委书记,期间曾被国民党逮捕,经周恩来营救出狱。1939年,他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次年任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党总支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新华社特派记者身份随中央代表团前往重庆,参加重庆谈判。1948年,杨述调中共中央“青委”,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中央成立后,担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1953年,调中共北京市委任常委、宣传部长兼高校党委第二书记。1961年,调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教办公室主任。1965年,杨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叛徒、特务、走资派,备遭摧残。1978年平反昭雪,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他一生追求真理,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1980年在北京逝世。

杨述的夫人韦君宜,是著名的作家,中共党员。她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后参加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中,年仅18岁的韦君宜“怀抱着纯洁的理想和信念而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通向革命的人生之路。1936年初,她参加了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下乡宣传抗日。回校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任地下党北平学委干事。1936年暑假,她前往山西参加革命组织“牺盟会”。在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热斗争中,先后在《大公报》、《国闻周报》、《清华周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她辍学离家在湖北宜昌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到延安,在《中国青年》杂志社、米脂中学、绥德师范、《抗战报》任编辑或教员。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文学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1986年离休。在长篇小说《母与子》中,她以杨述的一家特别是母亲肖禹和兄长杨道生为原型,真切而细腻地描写了苏北某小城市封建家庭的姨太太沈明贞转变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曲折过程,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新的革命母亲形象。评论家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表现三四十年代地下党活动的无可替代的力作”。

三子杨黄霖,字绍宇,曾用名杨肇基,中共党员。在淮安中学读书时受母亲肖禹和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党的外围活动。七七事变后,经董必武同志介绍到延安陕北公学读书,后调延安保卫处(西北保卫局)受特别训练,毕业后调保安处侦定科任科员。后到延安西北公学受保卫训练,毕业后任延安交际处保卫科

长。在交际处工作期间,成功参与破获了国民党重庆——延安间往来密电,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48年调北京人民革命大学任保卫科长,1952年调华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任政保处副处长,1953年任卫生部保卫处长。1960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他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工作认真负责,默默地在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作着自己的贡献。

四子杨显基,1939年7月在成都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搞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在四川内江甘蔗试验场任技术员,以此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7年下半年进入苏北解放区,从事文教方面的工作,之后随大军过江,先后在苏南公学任教员,1953年调至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动力研究所任秘书、主任等职。1966年——1973年下放至金坛河口公社,后调任该县交通局长。

大女儿杨婺辉,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后与周作生结婚,周作生留学美国学习经济专业,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解放后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婺辉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直至90多岁在北京去世。

二女儿杨晶明,1937年在北平参加光华女中“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小组长,加入了革命队伍。之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共产党。1938年杨晶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新四军教导队从事民运工作,1940年5月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民运工作小组长,发动和组织农民、妇女、青年参加抗日。同年6月调任盱眙五区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杨晶明调到淮安石塘区任区委书记,1948年到华中工委民运队工作。解放后杨晶明留在苏州吴县工作,直到1979年离休。

三女儿杨静又名杨婺华,中共党员。1937年在北京华光学校读书。历任晋察冀边区妇救主任、晋察冀三分区政治指导员、晋察冀热辽军区军工厂政治指导员、后勤部总支书记等职。1953年转地方工作,先后任广州市外贸分局党委书记、广州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杨婺华的丈夫詹才芳,1927年参加湖北黄麻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历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成长为我党的高级将领。全国解放后,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大军区正职),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肖禹长孙杨欣,杨道生烈士之子,1945年参加革命,长期在中央军委和总参的直属机关工作。1946年加入共产党,1947年参军,在保卫延安和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中,多次立功受奖。在部队历任参谋、秘书、副主任等职。1988年离休后专门从事传统诗词的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王文韶成静)

杨禹解读

杨禹——元旦献词

杨禹——元旦献词

杨肖简历

杨叔禹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共产党人

《山子的一家》观后感肖雨婷

《山子的一家》观后感肖雨婷

张本禹

无畏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杨肖禹的一家
《共产党人杨肖禹的一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杨肖禹 共产党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