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对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8:46: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化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加快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武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过“以农补工、工业优先”、“农工互补、城乡互济”,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等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目前,已跨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城乡交融、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阶段。此间,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重要节点和桥梁纽带,在推进全区工业化、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探索与思考小城镇的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武进”,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末,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要动力的小城镇自发的“分散型”发展阶段,呈现个数多、分布广、规模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的现实问题。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至今,以常州特大型城市战略发展为主导,带动小城镇发展阶段,经过两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合并,个数减少、规模扩大,中心地位突出,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主要呈现如下两大特点:

1、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随着常州市特大型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的推进,2002年武进撤市设区后,从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城乡规划的基础上,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从原有30个乡镇调整为现有的14个乡镇和一个街道,镇数量减少了50%,镇平均面积由调整前的52.74平方公里扩展到83.1平方公里,增长63.46%,平均人口规模由3.99万人增加到6.54万人,增长61%。调整中,一些区位条件优、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镇作为重点中心镇保留了下来,扩编了管辖范围,初步改变了小城镇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组团式城镇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通过近几年“区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新思路,促进了城区与小城镇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态势。

2、小城镇实力显著提高,功能逐步增强。随着小镇城规模的扩大,各镇的实力与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2008年末,全区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6.79亿元,平均1.91亿元,分别是2000年(调整前)的12.53亿元和4177万元的2.1倍和4.6倍;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全国千强镇名单,我区就有9个镇名列其中,一批“强镇、名镇”脱颖而出。全区年财政收入2亿元镇达5家,占28%,产销超过200亿元2个镇,超百亿元镇11个。近几年通过持续加大镇村公用基础设施投入,已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改善,小城镇区域的镇村主要道路全部达到硬化,“村村通公交”工程全面完成,全区各镇基本建成了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并全部接通了长江水,天然气已通至全区各镇,镇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到位,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特色镇、亮点镇、环境优美镇、卫生镇不断涌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小城镇而夯实了基础。

纵观我区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现状和特点,布局虽然日趋合理,成效也基本显示,但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的标准要求与目标来深入分析,小城镇原有的规划编制与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规划执行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城镇化水平(50.7%)仍然偏低,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四集中”的集聚集约化进度还不快,总体功能还不全等等。在城乡一体化新的发展阶段,对这些差距的存在,亟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与研究。否则,将错过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更难应对新的挑战。

二、我区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多种制约因素的新的挑战。

1、小城镇建设正处于机遇期。从城镇化发展战略来分析,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央已经把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上升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高度。从我区情况来看,随着常州市特大型城市的框架定位,城镇体系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小城镇规模小、分布散、功能弱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挥城区与各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积极承接大城市溢出功能,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与人口集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广阔空间,这些外部背景下的生产要素的集聚

和优化均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小城镇自身建设的内部需要来看,2008年,我区城镇化率为50.7%,全省为51.9,低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8%,全省40%,低12个百分点;这些既表明我区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也说明加快小城镇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空间。因为小城镇是农村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转变、初级农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变和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综合重要载体。为此,持续加强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劳动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镇村的范围,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等等工作,理应放到重要位置。

2、小城镇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明确:“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本身不管是内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包括了小城镇,小城镇是城市群的基础,小城镇的中间传导、桥梁纽带作用,是大中城市所不可替代的。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必然包括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使城市群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从我区情况来分析,已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内,面对以城市为主体,周边都市圈内的市(县)区小城镇都在并驾齐驱、争先进位、蓬勃发展的新挑战,我区小城镇要想保持苏南地区第一方程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要坚决改变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发展上的粗放型和盲目性,树立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协同发展的理念,主动融入城市群,接受区域大中城市的辐射,寻找协同发展的机遇。而另一方面要率先积极破解共同面对的土地、资金、环境、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我区早期建设起来的小城镇,都是在低成本(土地、人力、环境等)扩张的基础上依托乡镇企业发展形成的,而目前的发展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土地的制约。经过早期的发展,经济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但“四集中”水平仍较低,规划用于建设的土地已所剩无己。二是资金的制约。在现有财税体制下,小城镇政府财力严重不足,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公共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环境的制约。环境容量已十分有限,高碳经济的传统产业项目很难落地。四是人才的制约。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才(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已大量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这对于农村和小城镇的发展极为不利。在加快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只有找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才能更加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寻求探索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径。

三、我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在着力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中,面对小城镇建设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小城镇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即依托苏锡常城市群(都市圈),科学确定小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依靠制度创新化解要素制约发展的瓶颈,走集约化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结合我区小城镇目前的现状与特点,区镇两级应从实现城乡统筹和加快进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出发,出台支持小城镇建设的相应政策措施与对策,启动“扩权强镇”工作,通过政府推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努力将小城镇建成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体制的创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1、强化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小城镇发展的指导作用。在目前和今后一个五年规划中,首先要完善和创新规划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重新找准本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其次要整合各类规划资源,将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管辖内村庄布局、环境保护等规划与本镇发展总体规划进行有机衔接。再次要强化规划对空间的指导和约束,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适宜性,明确功能区空间划分,充分体现节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最终还要完善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意见,以便实施和监督。2、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确定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定位。一是要根据小城镇不同的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各自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五大产业”和18个产品群,找准切入点,以低碳经济标准为方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本镇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和核心品牌;二是要延续本镇文脉,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商贸,以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风情为主,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用特色镇口、进镇景观大道勾勒小城镇靓丽容颜,发展物流等各类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

3、完善城镇功能,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小城镇“功能兴镇”和提高承载能力的问题。在目前各镇正在推进实施“十个一”工程建设的同时,一要有所侧重地重点建设和完善“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网转运网、通村的公交网),由市区向我

城区再向镇村延伸。二要一如既往地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完善一校(高标准的普通中学)、二院(中心卫生院、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的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缩小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

4、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与举措,着力解决好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问题。改革始终是发展的动力。一要加大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条件好的实力镇要加快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本镇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的建设。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率先复苏背景下,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要抢先一拍加快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的创建,积极进行村镇银行试点,争取政策性金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借贷支持,健全小城镇金融服务体系,破解小城镇建设中的资金制约问题。二要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的多种开发经营模式,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加大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力度,制定和鼓励农村居民以宅基地置换的方式迁移到小城镇落户就业的办法与政策,破解小城镇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发展中的土地制约瓶颈问题。三要加快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可通过委托、授权、机构延伸等方式赋予小城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激发小城镇政府“为民建镇”的积极性,覆行好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责。为现代化小城镇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四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在人员编制上预留名额,创建高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吸引一些专家和高级人才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

对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耒阳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对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小城镇发展与农村现代化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小城镇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屏山小城镇建设思考

现代化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对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对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