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8: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

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多元文化构建中华文明

汉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构建中具有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排斥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不分大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又与其他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相互促进,归结于华夏文明的整体,推进了中华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多元文化向中原汇聚。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100万年前,我国远古人类创造的文化遍及中华大地,是多元的。较为典型的旧石器文化有四处:山西西侯度文化,云南元谋人文化,河北小长梁文化和东谷坨文化。这四处文化各分布在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而晚期旧石器文化几乎遍及全国各省。新石器文化遗址全国已发现7000余处,按照不同的风格和传统可分为若干处文化区: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燕辽文化区和黄河上游文化区,以鄱阳湖和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文化区,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格局,尔后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开始了相互交融的多元一体化的进程,居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黄帝、炎帝、蚩尤部族三大古族集团,通过战争,实现了大融合,形成了跨越大江南北的华夏民族。其中黄帝部族融合了许多北方民族,炎帝和蚩尤部族融合了许多南方民族,各族带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向中原汇聚,在黄河下游首先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制度、青铜文明和文字。 各民族物质文化向中原融合。悠久的农业文化,并非汉族的独创,而是各民族物质文化融合的结果。许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品种都是从各民族地区传入中原。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其粮食作物最主要的品种仅有黍稷。据专家考证,稻作起源于云贵,稻作文化是百越系南方民族创造的,直到汉代稻作才在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北迁越人起了推广作用。大豆是居住在东北的“山戎”驯化培植成功的,以后逐步引入中原。麦原是西亚培育的农作物,我国最先从西亚引种麦的是居住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麦遗存为新疆孔雀河畔古墓沟墓地,南北朝时高昌国将“白麦面”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直至中唐以后,麦才取代粟成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主粮。其他经济作物,如棉花是唐宋以后从西域、西南、闽广传到中原的;胡麻等油料作物也是从西域传至中原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等多元文化与中原交流,才融合为丰富的中华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向中原集中。中华各民族有不同的图腾多元文化,如狼、熊、鸟、蛇等,为了保留不同部族的图腾崇拜,就创造出“龙”这样一个特异的图腾来,从大量文献和民俗资料来看,龙崇拜在许多古代民族中流传,许慎注释《淮南子》说:“北胡南越,皆为诸龙。”龙文化实际上是各族图腾文化相互交流、吸收,长期积淀的产物,成为历代帝王及统治文化意识的体现,无论是宋明汉族皇帝,还是元清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把龙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龙文化典型地代表了精神文化方面各民族向中原集中的轨迹。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都有优秀文化,它们归结于华夏文明的整体,推进并且形成中华多元文化。- 1 -

B.我国100万年前远古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新石器时代创造的文化都隶属多元文化。

C.传入黄河中下游的稻作、黍稷、大豆、麦、棉花、胡麻等农业文化多数属于多元文化。

D.中华各族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如狼、熊、鸟、蛇、龙等,这些精神文化呈现多元文化。

2.下列对原文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推进了中华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来说明汉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构建中具有主体作用。

B.第二段是指许多文化向中原汇聚,并举黄河、长江流域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集团十分文明地形成华夏民族为例。

C.第三段通过论述多种作物从外民族传入中原,形成中原农业文化,论证“各民族物质文化向中原融合”的分论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了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相互促进的多元文化构建了中华文明的论点。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下游首先出现了最早的青铜文明和文字是源于黄帝部族文化本身发达先进一些。

B.华南文化区、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区和云南元谋人文化等,是按不同风格和传统划分的。

C.西亚培育的麦,新疆少数民族引种,南北朝时高昌国再引种,中唐后传入黄河流域。

D.许慎注释《淮南子》能说明许多古代民族曾创造出“龙”这样一个特异的图腾崇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放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对文中“盛唐之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传入我国的异国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歌舞。

B.成为盛唐艺术美的灵魂的、渗透在各艺术部类中的具有鲜明音乐性的表现力量。

C.集中体现盛唐精神的、以绝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等艺术形式。

D.盛唐时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的具有音乐性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风貌。

5.下列有关唐代书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书法与诗歌同为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同时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它们具有同样的审美气质,共同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

B.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比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便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

C.初唐书法的气质与当时的诗歌恰好一致,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到了盛唐,书法风貌便如同李白的诗,痛快淋漓,一派飞动。

D.盛唐草书达到了当时书法中浪漫主义的高峰,它的笔墨线条、结构布局和情态气势正是盛唐舞蹈的精髓在纸上的形象表现。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在初唐风行一时,深受人们喜爱,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也可以说它是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强调抒情达意是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这一认识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乃至创造。

D.盛唐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绝句、草书、音乐、舞蹈,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合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六)

1.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C项中,“多数”错误,应该都是多元文化;此外,“黍稷”是多元文化之一,但不是“传入黄河中下游的”,原文说“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其粮食作物最主要的品种仅有黍稷”,其他“稻作”“大豆”“麦”“棉花”“胡麻”都属于多元文化。

2.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内容分析错误,不是说明“汉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构建中具有主体作用”,而是说明“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起“归结”“推进”作用。B项内容分析不正确,“十分文明地”不符合原文意思,是“通过战争,实现了大融合”。D项结构分析不正确。不是“总—分—总”结构,是“总分”式结构。

第一段是“总”,第

二、

三、四段是“分”。

3.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源于黄帝部族文化本身发达先进一些”在文中无据,应当源于“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向中原汇聚”。B项,“云南元谋人文化”是四处典型的旧石器文化之一,不是新石器文化遗址划分区。文章只是对新石器文化遗址按照不同的风格和传统进行了划分。C项,“南北朝时高昌国再引种”不对,“中唐后传入黄河流域”也不对,原文说“南北朝时高昌国将‘白麦面’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不能认定南北朝时高昌国再引种,原文还说“中唐以后,麦才取代粟成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主粮”,没有说麦是“中唐后传入黄河流域”。

4.B [解析] A项,“盛唐之音”不是指音乐歌舞等具体的艺术形式;C项,“艺术形式”只是外在的,没有点出内在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D项,“各个领域”范围过大。

5.B [解析] 原文说“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这是以诗歌作比,并不是说书法也“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

6.A [解析] 作者认为当时书法美的代表实为传世“兰亭”,即各种摹本,而非王羲之真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标通用):(二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苏教版山西专用):(十) [散文阅读]

届高考语文一轮高频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新人教版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四)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五)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新人教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