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政治_必修四_哲学生活_知识要点

发布时间:2020-03-04 01:09: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第4模块知识要点

《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任务是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的内容: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阀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

方面的不阿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五)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先体现在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六)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再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基本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造福于人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什么是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但它的反映形武是圭挪艮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人类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

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

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3)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韵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4)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第一,整体和部分的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二,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第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科学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质变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3.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第二,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

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8.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善于创新。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3)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五)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个性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

哲学生活必修四目录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单元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原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二单元)人教版必修四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

高中政治练习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_必修四_哲学生活_知识要点
《高中政治_必修四_哲学生活_知识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