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行》教学设计.9.20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山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板书:山行

二、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点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品、悟”

诵读诗文,感知语言----- ----想像画面,品味诗意----- ----体会情感,感悟意境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三、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20卷。

四、品读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点拨:古诗文朗读要特别注意字音(古今异读,通假字,多音字)、节奏、语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重音、语气,尽量读出情感来。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提示: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2、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1 提示: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第一句句意: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第二句: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炊烟?)缭绕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三四句句意: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秋色图。想像画面。 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小结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六、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读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山行》教学设计二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①字词方面: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

4 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④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完成本课配套习题。

(七)板书设计: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教学设计《山行》

山行 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 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的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9.20
《《山行》教学设计.9.2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