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1 08:35:2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诗:山行

山 行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

一、二行。(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

三、四行。(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

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推荐第2篇: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17 古诗两首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最近学校课题小组对聋校语文课堂评价进行了研究,在这节课备课的时候,我有预设学生的回答,并在旁注了一些评价语言,但到了实际课堂才发现,学校的回答和我的预设有很大的出入,很多评价语言也用不上,最主要的是看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积累以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应所做出的评价。我反思了自己课上的评价,主要存在着这几点问题:

1、语言单调空洞

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对的,不加区别一律“说得不错”“很好”,至于好在哪儿,不错在哪儿,此同学与彼同学相比,谁更好一些,或者怎样才能更好些,老师并不做指引,只做简单廉价的评判裁定。

2、表扬夸大其词

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合适的定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就夸张地大肆表扬。“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

造成课堂评价语言失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

1)、缺失“对话能力”

教师引导语和评价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的航标灯。可是,有的老师知识储备量不足,思维不够敏捷,不能及时接过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正确、健康、全面的发展。

2)、漠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个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来提升以导向深刻,但这种提升应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激发出来。与老师相比,学生的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等处于弱势,但却鲜活灵动、充满契机。教师如果仅从与文本对话的角度、从课堂解读最终抵达的高度考察师生对话的意义,就可能忽视和压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自我反思这节课之后,发现在课堂评价和学生分层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这两方面在教学中的渗透。

推荐第3篇:《山行》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4篇:古诗诵读:《山行》

古诗诵读:《山行》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

一、二行。(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

三、四行。(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

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推荐第5篇:古诗《山行》教案

《17 古诗两首 山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 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推荐第6篇:山行 古诗 教案

 

设计意图:

山行

《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通过看图片理解诗句,能给幼儿启迪和鼓舞,使孩子轻松地理解诗句内容。

活动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

活动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古诗《山行》视频,幼儿初次感受诗中意境。

师:小朋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的名字叫《山行》,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走入诗中,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二、理解活动

出示《山行》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内容,并引出诗句。

附古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杜牧)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

师:小朋友,小路是什么样子的?伸向了什么地方?

小结:远处的高山上的路是弯弯曲曲的。

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2、图中住着人家,请你找出这几户人家在哪里?

小结:白云飘浮的地方有人家。

引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3、诗人乘车为什么停了下来。

小结:诗人停下来看枫叶。

引出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4、枫叶真漂亮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枫叶在什么时候才会变红?

小结: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漂亮。

引出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阅读活动

1、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跟老师一起完整朗诵古诗。

3、幼儿集体朗诵古诗两遍(播放古典音乐,增加意境)。

四、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山行》对于某些幼儿来说,已经在家里和家人学习过了,因此比较熟悉,但是绝大多数幼儿并不理解古诗内容,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所以在本次活动课中的教授中,重点让幼儿在理解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所以课堂氛围比活跃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班学生均系农村孩子,平时对古诗的阅读量较小,古诗方面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匮乏。全班49人中,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古诗意义的理解存有很大的难度,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难上加难。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推荐第8篇:山行 教学设计

课题:山行 课型:主读课

上课日期:2013年9月25日

姓名:刘勇

单位: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3 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斜:这里读xiá 寒山:深秋时的山 坐:因为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②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近体诗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 第2题;(P26) 绝句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P27)

韵脚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二)尝试运用: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情由景生,境由心生。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 2.体裁:词。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 “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有关词的知识。(P35)

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 千嶂zhànɡ里 燕yān然未勒lâ 羌qiānɡ管 苏幕遮zhē 黯àn乡魂 追旅思sì 相思sī泪 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P27-28)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首先熟练背诵每一首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欠缺,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记取的教训。

推荐第9篇: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

三、四句。(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推荐第10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初步的基础。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课型: 精读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和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目标:

1、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2、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4、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6、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教师示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11篇:山行 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之《山行》教学设计

伊滨区寇店镇实验小学 王琼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学过程

第一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介绍“图与诗”的游戏方法,请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猜出对应的图片或诗歌。

2、介绍诗人杜牧,点明爱写风景的特点,然后导入本课。

第二步:以读促悟,悟情入境,感受自然之美。

1、读准字音

这首诗中没有生僻字,所以这里可以简单处理。

2、读出韵味。

观看《古诗朗读方法指导微课》视频 第一,让学生划分节奏。 第二,标出诗句中需重读的字。 第三,找出韵脚。

第四,反复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试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再指出问题,学生再齐读。接着,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来读每句诗歌的前四个字,学生来读后三个字,接着交换位置再读一遍。最后,男女生以同样的方法再合作读。

3、读出画意。( 解字词,明诗意) 首先,释题。山行,及在山中行走。

其次,请学生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并通过阅读诗句,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四句。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4、读出诗情。(1)初悟诗情

渲染氛围,让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出示“二月花”的图片,并列举描写二月鲜花的诗句。与枫林、枫叶图片进行对比,在次基础上初悟诗情。 (2)入境悟情

总结全诗,以深秋枫林与幽深石径、缭绕白云、雅朴人家做对比,体悟诗情。最后,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朗诵,升华感情。 第三步:布置作业:诵读诗歌。

寇店镇实验小学

王琼

《古诗三首》之《山行》教学设计

第12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课

题]《山行》(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习习,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

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

,一棵棵枫树

,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此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教育与管理》200

9、9上)

第13篇:山行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枫、于”四个字,会写“枫、于”两个字。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3、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吟诵感受诗人对晚秋时枫树林的喜爱。通过找诗中意象理解全诗的意思。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吟诵感受诗人对晚秋时枫树林的喜爱。通过找诗中意象理解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PPT、生字卡片、诗人名字卡片、田字格卡纸、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或者说你现在感受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师:是啊,秋姑娘带给我们丝丝凉意,秋姑娘送给我们香甜的瓜果,我们拿什么报答秋姑娘呢?

师:今天,咱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杜牧图)当大诗人杜牧来到一片山林中,欣赏到如诗如画的秋景时,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一首传世佳作。(板书,山行)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一起去山上行走,欣赏一下那晚秋的山林美景吧。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行”是后鼻音。好咱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纠正读音

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着自己读一读这首诗,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就看看课文下面的拼音。从头到尾把古诗读两遍,直到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为止,读好了的同学就端端正正坐好向老师示意。 师:指名读,纠正字音,再齐读。

三、研读全诗,体会诗意

(一) 寻诗中意象

师:加大难度,这一回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师:看,在山行这首诗的协助下,咱们67班同学都来到了这片山林脚下。

1、从远处望去

师:同学们,从这远远望去,你都看到了什么?

(1) 山/寒山——秋天由于天气很凉,到了深山中更是冷,所以诗人把这样的山称为„„(示寒山)

(2) 房子/人家——在山林之中还能隐隐约约见到几座房子,说明山中居住着人家。(示卡片“人家”) (3) 白云(示卡片“白云”)

2、往四周环顾 (4) 树/枫林——什么树?(示卡片“枫林”)

(5) 枫叶/霜叶——晚秋时,由于天气很凉,叶子上打了一层薄薄的霜,所以世人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示卡片“霜叶”)

3、往近处看看

(6) 石路/石径——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告诉大家,在古代小路是用“径”来表示的。(举卡片找人读“径”,后鼻音。)

师:你们瞧,这小路是什么样儿的? 生:弯弯曲曲的。

师:诗中有一个字就表示弯弯曲曲的意思,是哪个?(板书“斜”)(举卡片随意找人读,问谁会记这个生字。) (7) 停车(示卡片“停车”)

师:站在这片山林脚下,看到这么美的山林秋景,有高高的大山、有白云、有人家、有枫叶„„哎呀,空气那么清新,你想说什么?

(二) 图文结合,学习

一、二句

1、第一句

师:知道吗?你们同诗人有一样的感受,所以诗人写下这首诗。你们能边看图边读读这两句诗吗?

师:结合第一句诗,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说说从第一幅图都看到了什么吗?

生:山真高,路真长。

师:诗中就用两个字表达了山的高,路的长。(板书:“远上”)。

2、第二句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图。

生: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人居住。这就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生处有”)提点“生”是后鼻音。

师:在大山间,在云雾缭绕的地方,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舒服、心胸开阔。

师:你能尝试着把舒服、心胸开阔的感觉朗读出来吗? 师:慢慢找着感觉了,现在仔细听老师怎么的,边听边模仿。 师:最后,比赛读。

(三) 图文结合,学习

三、四句

师:再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第

三、四句诗。也边看图边读诗句。在这山林中,你最喜欢什么? 生:枫林、霜叶。

师:你们跟诗人的喜好是一样的。从诗人的什么行动看得出,诗人对这片枫林、对这霜叶的喜爱? 生:停车。

师: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板书“坐爱、晚”)。

老师有个疑问,你们能帮我解答吗?你们为什么喜欢这晚秋时节的枫树林呢?

生: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二月花”,边板书边说:霜叶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师:看,这首传世之作就被我们完成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朗诵吧。边听边注意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

师:老师知道,你们和诗人一样喜爱这晚秋的枫树林,那么请你们用最有感情的声音朗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吧!

翻开课本,练习朗读吧。 师:谁来试试,哪位小诗人能读好。

师:我听出了男生的心胸开阔,也听出了女生的陶醉。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陶醉于这诗情画意中,你能边看图边把这首诗背下来吗?试一试。(指名背。齐声背。)

五、指导书写

师:诗中有两个生字是我们要会写的。

(1) 枫——谁会记?什么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于——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师:咱们一起来书空。

师:翻开课本,先描红、在写字。不要快,边观察边来写,瞄准好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好了就端端正正坐好,老师再请他到特殊的苹果田字格中书写。 (师巡视) 师:师生展评。

六、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牧欣赏到如此美丽的山林秋景,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七、作业布置

1、查找几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2、会背会默写古诗《山行》。

八、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14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李敬寒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

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

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

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篇2:《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

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

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

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

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

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

初步的基础。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

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

味和意境的美好。

课型:

精读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和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目标:

1、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识记生

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2、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

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4、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

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6、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

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教师示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篇3:山行 教学实录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字。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秋》、《秋夕》、《

清明》等)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

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

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

,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 -——《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

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

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 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

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板画)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板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

吗?

( )的枫林 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板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看着上面的板画,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课后还留给我们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在书写的过程中,你想要提醒大家什么?

指导“记”字的书写:

记字形结构,组词。

书写时要提醒什么?

师范写。

生练写。

讲评。

小结。

板书: 《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 霜叶篇4: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伊通镇第五小学 提亚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

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篇5: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众生有异议)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第15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实录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 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 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屏显画面) 同学们跟录音读。 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生: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霜叶)

生;还写了、石径、云、人家。(板书: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生: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么样的? 生:高而缓。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写出了山势的缓。“远”和 “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又写出山高。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 生:“停车”。坡度不大,可以乘车游山。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深”是形容词,“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位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运用了联想,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飘浮的种种动态。“丰富的联想”对学习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生:想到小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两三位同学说)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如:“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屏显) 师:这里有青山、有红枫、有流水,诗人坐在船上欣赏自然之景。

“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屏显)。 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又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生: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能背过去了。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生背。

师:再找一同学背。 师:我们一齐来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快又好。《山行》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山、石径、云、人家、霜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样是秋天的美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下面我们来看比较探究中的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师: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投影)找一学生读。 师:听朗读录音。 师:自由朗读这首词。

师: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词意。 老师讲析词意。

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秋天的景色,赞美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借的景一样吗,抒的情相同吗?

生:不同。《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天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自己朗读这首词。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诵《采桑子·重阳》,体会这首词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第16篇:《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山行

教学目标:

1.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情境、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美、水美,风景如画,名胜众多。你们当中有谁曾和父母、亲人一同去旅游过?都去过哪儿?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读古诗,学生字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

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背诵打基础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想象诗境,了解古诗内容

(一) 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 遥看 飞流 三千尺 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 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 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 指名读,读后评价。

(3)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 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 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 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 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 背诵展示。

三、书写、识记生字

(一) 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 小组内交流

1、交流识记方法

2、扩词

(三) 班内汇报

(四) 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师生共同仿写

4、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第17篇:古诗《山行》的意思

古诗《山行》的意思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全诗通过枫叶,写出了晚秋的热烈气氛。 山行 杜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径:小路。

白云深处:指深山。 坐:因为。

霜叶:经过霜寒的枫叶。

第18篇:古诗:山行课堂教学实录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小组内当小老师、我是小画家等活动形式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师:我国的北京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枫叶 师: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那就随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风光——香山的枫叶)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一起说。 生:很美。 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 师:说的真好,让诗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 生:先背诵这首诗,再学会默写,然后抄写诗意。 师:这种方法不错,想不想用另种方式来学这首诗?(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他的读音读准了吗? 生:他把“斜xia”读成了“xie” 师:应该是—— 生:石径斜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诗人被满山的枫叶吸引住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诗人不再行走,要在这里观赏一下枫叶。 生:他还写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你们读的时候,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圈一圈,画一画。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山行的行 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师:“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一句诗(投影: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字词,谁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时的山。 生“远”是深远的意思。“石径”是石头小路的意思 。“斜”是倾斜的意思 。 师:谁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师:说得真棒。 师:请看第二句诗。“深处”是—— 生:深处是飘浮的意思。 师:那白云深处呢? 生:白云飘浮的地方。 师:那对这句诗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真不错。前两句诗,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那后两句诗咱们一起说,行吗?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谁想来试试。 生:“坐“是因为。“红于”是比„„还要红。 师:那什么比什么还要红? 生: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师: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霜叶树是经霜变红的树叶,多指秋天的枫叶。 师:查资料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来,是因为喜欢在这美丽的枫树林,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红。 师:咱们能换种说法吗? 生: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同学们,请看“︱”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当然,你有不同的停顿方法也行。 (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师:听得真仔细。是呀,读书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那么,我们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通过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诗中是”白云深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书是“白云深处”,一本书上是“白云生处”。 师:研究古诗的学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看 出示课件:各抒己见 白云生处 第一种解释: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在古代,人们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乡,在《山行》这首诗中,“生”可以理解为产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种解释:傍晚。 第二种解释:查字典,“晚“有6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为“时间靠后”,再看诗人所处的季节,是枫叶被秋霜打过且红似火的季节,时间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释应是晚秋或深秋。 师:他们对诗中的两个词理解有所争议:一个是“白云生处”,一个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解释读一读,然后放到诗中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释?请同学们试试。(生自由读“各抒己见”) 师:谁有自己的想法,请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解释,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云”是从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飘出来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师:你是从诗人的年代出发的,还有吗? 生:我赞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见”还读“xian”。所以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 师:还跟其他的诗联系起来了,不错!对于“白云生处”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有道理,不过,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种。谁来说说“晚”的解释? 生: 师:大家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们学古诗应具有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中写了许多景物,你觉得哪处景物最美呢? 生:枫叶。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红。 师: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还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它外表虽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来 ,让人们从他身上走过,默默地让人们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报酬。 师:你考虑问题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还看到了它的奉献精神,你们想不想具有它的这种精神。(想) 配乐朗诵一:《汉宫秋月》古筝。 师:如果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读读这首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夕阳箫鼓》琵琶 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配乐:《秋日的私语》(钢琴)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随着第三段音乐,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生:满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红色,小鸟飞来飞去,一股股清泉,山间飘着几朵白云,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远景渗着近景,淡雅掺着红叶,诗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们也被这美景所吸引,现在让我们作个小画家,请看这幅插图,与你们心中的图画有不同之处。 生:这幅没有房子,没有小路。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上小鸟在唱歌,还有些游人在尽情观赏,加上几朵飘浮的白云。 生:画上一些绿草地,一大片片枫叶。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提出了这么多合理建议,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图画画下来。这节课通过我们独立学习,在小组内当小老师等方式理解了这首诗。通过学习各抒己见,谈心中的画,我也是小画家等活动对这首诗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这些方法,你们一定会学到更多、更优秀的诗篇。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迷住 陶醉。

第19篇:山行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目标预设: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导航策略: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二、读诗题,知诗人

1、出示《山行》。读读课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间行走)

介绍作者杜牧:唐朝晚期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大小杜。(让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角色转换——孩子成为诗人,完成情感体验。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深秋呢?

(“霜叶”“ 寒 ”“ 晚”表示季节)

1、创设情境: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3)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四、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五、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径、枫”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20篇:《山行》教学设计袁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诗人没有象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全诗以“爱”统领,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发对这美好秋色的赞美。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二、目标预设:

1.读懂《山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领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咬文嚼字中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在咬文嚼字中领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四、设计理念: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教学中,遵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教学规律,充分依托文本,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去填补诗句的含蓄与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与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读懂诗句、以“画”赏诗。对于诗中“诗眼”(即文章言语情趣的亮点或语言的精妙之处),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品诗中入情入境,用想象紧贴文字,用心灵感受古诗的意境。

五、设计思路:

1.激发兴趣,揭题释题。 2.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3.再读想象,以画解诗。 4.抓住诗眼,感悟精神。

5.拓展读诗,深化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释题。

1、同学们会背哪些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山行》。(板书题目)

3.“行”什么意思?(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1.出示:(这首诗)

2.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句子读顺了,要读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结合学生朗读评价。

3.再指名读,要求能读出诗的节奏来。(结合学生的朗读,标出节奏符号)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指名读,齐读。

4.诵诗最重要的还是吟,古人作诗讲究平仄。一声和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声和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试着读读。 教师用手势指导学生练读。

(三)再读想象,以画解诗。

1.读读这首诗,想想: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寒山”、“霜叶”可以看出是深秋的景色。)

2.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3.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预设1:抓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高)你还从哪儿看出山很高?(白云生处有人家) (2)透过“寒”字你仿佛看到什么?(山上草木都枯黄了,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树叶会飘到小路上,人走在上面会有“沙沙”的声音。) 山上的小路怎样?“斜”字告诉你什么?(弯弯曲曲)

(3)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4)“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透过“有人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

指导朗读: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第一句。

(5)师揭示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像,读出诗句中的画面来。

(6)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是什么呢?

预设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透过这个“红”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2)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鲜花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学生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却说——(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4)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出示: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这两句诗怎么描写枫叶的?

你觉得与“霜叶红于二月花”比较,哪句更好?为什么?

(这两句诗也写了枫叶,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表现了对这片枫林的喜爱。)

谁能把诗人的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指导练读这一句。

(5)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

(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从“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太美了)

4.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5.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诗人会站在山上,这样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诗人也许会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6.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四)抓住诗眼,感悟精神

1.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2.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更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3.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霜叶顽强的精神使人敬佩,所以诗人喜欢它。)

4.出示作者资料:杜牧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 5.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作者是仅仅在赞美霜叶吗?(不是,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再次齐读。

(五)拓展读诗,深化情感

1.你们看,这首诗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2.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赞美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3.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4.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5.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交流。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6.同学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