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育余力学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0:26: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十

三、二十四课时

复习回顾:

泛爱众,就是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导入新课:

齐读《弟子规》总序的内容。

师:总序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再看看,它对我们做人提了哪些要求?

生答:(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讲诚信„„)

师:如果咱们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那就要干什么?(设疑)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

讲授新课:

师问:大家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吗? 生思考并回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师问:那弟子规中有哪些读书的方法呢?(设疑) 1.齐读《余力学文》部分 2.原文及解读

1 不力行, 但学文,长浮华, 成何人 学生翻译: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去亲身实践,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啊呢?

【案例】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案例】“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精通兵法,英勇善战。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赵奢去世后,秦军又来侵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秦国知道拖下对自己非常不利,就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战场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万大军损伤严重,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 学生翻译:相对的,只重实践,却不研究学问,就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不明白道理和真相,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案例】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和蒋钦非常勇猛,深受孙权重用。但吕蒙和蒋钦原来都没念过什么书,被看作一介武夫。后来孙权批评他们说:“你们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应该多看点书,了解以往的历史作为借鉴。这样会大有好处的。不要总说忙,但有我忙吗?我都会抽时间研究兵法。光武帝再忙也抓紧时间学习,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学一学吗?”他们听了后,便刻苦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人。 3读书法, 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

学生翻译: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个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案例】杨愔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一天,杨愔坐在院里的李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打中了他的背,他一动不动地读自己的书。孩子们纷纷来抢夺那从树上掉下来的李子,得到了的正津津有味地品尝李子的美味,没有得到的正懊丧不已,还要想办法弄几个吃吃,拿竹竿的拿竹竿,爬树的爬树,只有杨愔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书,在书海里遨游是他最大的乐趣。 4方读此, 勿慕彼,此未终, 彼勿起。 学生翻译:正在读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这本书没有读完读通,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 ,读书要用心专一。

【案例】宋太祖时,赵普任中书令。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少,所以在处理奏章的时候经常出错,于是他便在晚上勤学苦读。有天晚上,宋太祖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我小时候读《论语》只是认字,现在,我是从《论语》中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宋太祖高兴地说:“你可真正的读懂《论语》了。” 5宽为限, 紧用功,工夫到, 滞塞通。

学生翻译:读书或做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作为期限,一规划好就要赶紧 花费时间精力勤学苦练, 若是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心急之下多半读不好也读不完。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花费的时间精力达到一定程度,那些学习中停滞阻塞的地方自然就能贯通无阻,这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案例】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活,他只好给人家放牛。一天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雨过天晴之后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想:要是能把这美景画下来多好啊!于是,他找来草棍在沙地上画了起来„„渐渐地,王冕对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见什么就画什么。后来,王冕有了积蓄,就买了画笔、颜料带在身边,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 6心有疑, 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学生翻译:有疑问的地方,经过反复思考还是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 7房室清 墙壁净,几案洁 笔砚正。

学生翻译:读书的房间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整洁,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这才像个读书的样子。

【案例】霸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年轻时独居一室,日夜攻读,欲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见他的住处杂草丛生,纸屑满地,十分凌乱。他不解地问道:“孩子,屋子这么脏,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呢?这样宾客来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吗?”陈蕃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薛勤反问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8墨磨偏 心不端,字不敬 心先病。

学生翻译: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端正。学习要专心致志。

【案例】从前有一个叫吴同的人,从小跟着泥水匠当学徒。他很想有师傅那样好的手艺,但他很懒,每次做事都拖泥带水,草草了事。还不肯从基本学起。一天,师傅考验吴同,要他在一星期内盖好一座房子,不到三天,吴同就把房子盖好了。可是,第四天下了一场暴雨,房子被冲塌了。吴同见自己盖的房子这么不结实,心里很懊恼和惭愧。从此,他便踏踏实实地把手艺学好。

9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

学生翻译: 排列图书,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书看完后,也应立刻放回原处。

【案例】陆倕自幼喜爱读书。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本《汉书》来读。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 10虽有急 卷束齐,有缺坏 就补之。

学生翻译: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捆扎整齐,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案例】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因为知识渊博而文明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周易》,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而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这一方面反应了孔子的刻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

11非圣书 屏勿视,蔽聪明 坏心志。

学生翻译:不是高雅有益的书,要丢开它,不能去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案例】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树下读书,总要母亲去找他回家吃饭。时间一长,母亲有些不高兴了,说:“读书不能不吃饭呀,难道书可当饭吃吗?”陶渊明说:“你不知道,书里的味道比吃饭的味道香多了!”有一天,有个伙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读书。陶渊明说:“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妙法。我就像一株小禾苗,从书中一点一点吸收养分慢慢地成长起来。” 12勿自暴 勿自弃,圣与贤 可驯致。

学生翻译: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以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合适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学习,就能造就圣贤。

【案例】清末状元张系直自幼苦读,十六岁赴州试却名落孙山。考完试回到学塾,塾师觉得很不光彩,大声呵斥说:“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这个人就是你张季直!”老师的话让张季直非常难过,他决心记住“耻辱”。在睡觉的时候,他用筷子将发辫别住,只要头一动,身子一翻,立即醒来,不管天亮与否,就坐起来读书。两年苦读后,张季直成为了甲午状元。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告诉我们如何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的方法,读书、写字是学习圣贤道理的开始,也是立身的根本。虽然现在是电子时代,读书。写字的工具有了改变,但整齐、清洁、专注、有序、慎思、明辨有益身心还是不变的原则。有了好的开始,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布置作业:熟读余力学文并翻译

余力学文

余力学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教案(推荐)

弟子规 余力学文教学设计

弟子规 有余力则学文

课外阅读指导《弟子规》之“余力学文”节选教学设计(精)[优秀]

学文委

《30开天辟地》四步学文教案1

吴学文讲师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育余力学文教案
《德育余力学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余力学文教案 德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