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日本 地震 感想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4: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你恨日本人吗?也许所有的中国人都恨。可你恨他们,就真的希望他们死吗?大多数的人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也许历史的渊源,想到那些苦难的岁月,想起那些他们的恶行造成的罪恶,可是他们死了又于事何补?

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好人,同样,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坏人。

想一想中国的汶川、玉树地震吧,这些人的力量无法企及的灾难,造成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省,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单独得痛苦,而是全人类的痛苦。我们自己的同胞曾流离失所、也曾家破人亡,那些人的脸,满是泪水,绝望的脸,满是痛苦,心酸的脸,哪一张不让人痛彻心扉?就算他们曾经给我们造成重创,还是很多与这些无关的人,他们也不想伤害我们中国老百姓。那些日本的普通人、普通家庭、孩子和父母,在九级的地震的摧残下同样痛彻心扉、绝望、孤独、痛苦。

为地震中的所有生命祈福,生命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愿这种美好永恒持续下去。

爱无国界,为灾难中的人们祈福。看见别人受苦,好人的心会发生战栗。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心都在战栗,不因为他们是哪国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是人。日本也有那么多华人华侨,更要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创造生命的奇迹。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神圣的。我们敬畏生命!

那些在地震中丧生的人,愿你们的灵魂在天国能和中国的,世界所有国家的亡灵和平相处;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人,愿你们能坚强的活下来,生活还在继续,要相信你们是世界的一员,世界没有你的时候,世界少的是一个美好的灵魂;那些还为救出的人们,愿你们能挺起生命的脊梁,等着大家,救援再继续,大家的爱心在继续,一定会把你们救出来;那些参加救援的志愿者和军队,谢谢你们,不管你们是哪国人,因为你们救得是地球上的兄弟姐妹,你们辛苦了;那些已经脱离危险的人们,愿你们早日平复下心情,生命在继续,爱在继续。

为地震中的所有生命祈福,生命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愿这种美好永恒持续下去。

日本大地震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反应:惊愕、悲伤、同情、惋惜,但在一些角落里,也出现了一些幸灾乐祸的声音,令人不快,也令人难堪。

中国的评论界也纷纷对这场灾难做出反应,有人呼唤以人类大爱援救日本,有人主张学习日本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人呼吁对中国的防震救灾工作、尤其是政府的职责进行更多反思,有人则对那发出仇恨言论的少数人予以痛斥,要求检讨中国的教育,乃至“修复人性”。

类似的争论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之后也曾出现过,十年过去了,可以看到那些公然嘲笑别国平民遭遇、盼望别国遭殃的人,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已经成为极少数。中国救援队已抵达日本,中国公民开始向日本提供捐助,互联网上也充满了中国人对邻邦居民的祈福。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更多的宽容与温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少数不礼貌、不人道的言论,也许没有过度解读的必要。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激进分子、极端民族主义者或种族主义者,在任何体制和教育制度之下,都难以将其根除。尤其是在中日这两个有着深重历史积怨、且很多现实冲突因双方的责任而未解决的国家之间,自然灾害很容易为一些人提供发泄族群仇恨的窗口。而且在此类人中,还有许多是不谙世事、社会心理尚未健全的年轻人。舆论界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进行思想与道德教育,何况这不是一个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应该做的是严格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一个人在他的头脑或私宅里即使诅咒全人类,也不应受到惩罚。只有在公共场合发表令他人不快乃至激发社会怨恨的言论,才应受法律或道德的规范。这些言论,只需由监管机构或网络运营者及时删除即可。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些仇恨论调的谬误,而那些过度执迷于他人低级错误的评论者,也许在不自觉间成为这种错误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论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所谓的“仇恨教育”。中国的近现代史教科书中是否存在事实错误,或过度偏重某一方面的事实而淡化另一方面的事实,是一个应予讨论的问题,但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关键点在于,学校教育与这些言论之间没有紧密的因果关系:中国年轻一代被普遍视为对正统政治教育嗤之以鼻的一群人,为什么在一些人发出极度民族主义的仇恨言论的时候,教育又被归因为重要源头了呢?

把少数人的言论上升到“人性”或“仇恨教育”的“高度”,对其加以严厉批判,不仅在逻辑和事实上站不住脚,而且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刺激被批评者的逆反心理,乃至激怒一些原本的中立者。中国的上一代人应该多了解年轻一代的真实心理状况,对年轻人的判断力保持信心,而不应以自身教育及社会经历来揣度年轻人的心思,对一代人做出武断的结论。

还有一些评论者盛赞日本政府的救灾努力,以及日本国民临危不乱、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公民风范。一些具体的方面,比如日本更坚固的房屋尤其是校舍、政府对灾害信息的公开、良好的公民防震教育、客观报道事实而不煽情的媒体等等,的确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如果把这些上升到“民族优越性”或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在我看来也会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同国家与民族有文化、伦理或社会心理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不应被渲染为一种“民族性”或“素质”的高下之分。

日本地震 英文

日本地震观后感

看日本地震海啸视频场面之感想

英语作文 日本地震

日本地震核泄漏 (6)

日本地震核泄漏 (9)

日本地震思想汇报 入党

13日本地震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日本地震[推荐]

地震的感想

日本 地震 感想
《日本 地震 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