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愚公移山的精神还要发扬

发布时间:2020-03-03 06:59: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愚公移山”的精神还要发扬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驳倒错误观点并摆出自己的观点的写法。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驳倒错误观点并树立自己观点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驳论文的写法,多种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还记得课文里的那个愚公吗? 回顾《愚公移山》课文内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道路阻塞,进进出出要走很远的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铲平大山,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怎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愚公于是带领三个儿子,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二子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愚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愚公移山的精神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千百年来,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有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产生了怀疑,认为“愚公移山”精神,盲目自大,不实事求是,夸大了个人的能力,认为不要再发扬这种精神。 本文《“愚公移山”精神还要发扬》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有力的批驳,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何北仁的一篇驳论文《“愚公移山”精神还要发扬》。

二、驳论文概念

我刚才说,这是一篇驳论文,那么什么是驳论文呢? 概念: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叫驳论文。驳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说理方式,所谓驳论,是用事实或道理驳对方的言论,证明它是错误的,从而表明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看法。

写驳论文章,首先要把对方的言论摆出来,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加以驳斥。其次,要选好批驳的“突破口”。要仔细研究对方观点的实质和要害。第三,选择合适的批驳方法。

步骤: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 (1)树靶:摆出对方错误观点

(2)分析批驳:运用三种批驳的方法分析批驳,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点,即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驳论据,证明对方论据是虚假的;论据不真实、不充分、

驳论证,就是通过批驳对方的错误论证过程来驳倒论点。论证过程不严密、出现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情况。

三种方法中驳论点和驳论据比较常用。

(3)得出结论:指出靶子观点的错误,树立新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问题:立论性文章和驳论性文章的区别

立论性文章侧重于立,但并非单纯的立,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正确,常常对相反的论点加以反驳。

驳论性文章侧重于驳,但不是单纯地驳,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所以立论和驳论是相互结合的。

三、文本分析

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一下课文,一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本文运用辩证的观点,批驳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的错误观点,正本清源,否定过去错误的做法,还愚公移山精神的本来面目,论证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论点。

本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摆出对方错误结论,并揭示了错误的认识过程。

开头指出在现实中有人把工作中的某些“左”的错误说成是受了北山愚公的影响,有些人认为愚公是:

(1)头脑僵化、靠“凭空的幻想”而“逆天行事”的人;

(2)他的热心肠“只能算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小生产者的“狂热”” 却认为智叟:智叟的意见却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最后得出结论: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北山愚公的那种“精神状态”要不得,智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却不可少。

这种结论和我们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一贯看法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有些人在得出了这种结论之后,为了追本溯源,去“考之”。 接着,作者指出对方错误的认识过程,本末倒置——先定结论,再去“考之”,这样的结论有些靠不住。

这就使错误的观点失去可靠的论证支持,是通过驳对方的论证,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补充:“左”和右,严格的说,是哲学的问题,主题和客体的关系。 主题和客体完全一致,主观愿望、主观计划经过努力实现了,为不左不右; 主观计划超越了客观实际,经过努力也实现不了,为“左”,相对激进; 主观计划、主观愿望落后于客观实际,相对比较保守,为右。)

第二部分(3-4段)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来否定错误看法。 第3自然段分析了寓言中的对愚公“精神状态”的描述:“褒” (1)“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

(2)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3)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决没有“狂热”的精神。

对智叟“精神状态”的描述:“贬”

“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回避困难而又自以为聪明通达,反而认为别人的实干是太傻”

第4段引用晋代张湛、鲁迅、毛泽东对这则寓言的精辟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晋代张湛:

鲁迅:中国的脊梁中有着众多的愚公。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正是由世世代代的愚公们肩负着重担、开掘着前进的道路的。

毛泽东:在七大的闭幕词上引用了语言故事,要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在本段,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实施论证的方法,引用张湛、鲁迅、毛泽东等人关于“愚公移山”的精辟论述,从而使自己的观点也找到了支撑。

所举的事例中,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政治家的、有学者的,论述全面周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5-6段)论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第5段中作者首先肯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的确发生过用“愚公移山”来鼓励“狂热”的事,吃了很大的苦头。

(补充: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斗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经济建设的信心。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由此产生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等问题。

如发起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受苏联提出15年赶超美国的影响,我们国家曾经也提出来十五年赶英超美,后来觉得十五年的时间太长,又改成五年,再后来又觉得五年又太长,又改成三年,后来干脆就改成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由此产生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严重的困难。) 但毛病并不在于“愚公移山”本身,作者分析了两个原因,

(一)指导路线“左”了。

(二)“上帝”变成了“愚公”,而“愚公”变成了“上帝”。 我们需要明辨是非,改正上面两个毛病,不能把“愚公移山”精神理解为“小生产者的狂热”,也不能把无所作为、回避困难的态度理解为实事求是。

注意区分“狂热”和“愚公移山”精神,不能在清除“狂热”时,把“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清除了。

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才能“挖掉”挡在我们前进路上的大山。

四、理清思路

作者持什么观点?(还要发扬。。。。精神) 反对什么观点?(。。。。。精神要不得,。。。。。不可少) 作者是怎么展开反驳的?

1、摆出对方错误结论,并揭示了错误的认识过程。——树立靶子

2、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来否定错误看法。——分析批驳

3、论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得出结论)

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到了那些论证呢/ (举例论证:张湛、鲁迅、毛泽东,

道理论证:第二段,先定死了结论,才去考之,结论靠不住。)

五、分析本文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措词严谨,很有分寸。

六、总结

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愚公的精神伴我们前行。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发扬“钉子”精神

发扬部队精神

发扬唐山精神

发扬黄河精神

发扬部队精神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发扬公仆精神

发扬长征精神

愚公移山的精神还要发扬
《愚公移山的精神还要发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