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11:31: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比较文学概论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答案要点: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 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要求举例说明)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答案要点: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要求举例说明)

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答案要点: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10分)

四、论述题(共25分)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答案要点: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3分)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了新的性质,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有时是潜在的参照关系。(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比较文学概论每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九讲)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 的 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 、和 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

和 。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 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 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

6.文化发展是通过 和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 ,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 以外,

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

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时期 2.互证

3.横向开拓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5.文化转型的原因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 不同文学之间 2.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3.文学运动 文学题材 文体和技巧

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

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 6.认同 离异

7.危机和断裂 重组和更新 8.逻辑学范式 现象学范式

9.和而不同 多元并存

10.互为主观 互为语境 互相参照 互相照亮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 教材第13页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 教材第13页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 教材第5页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教材第15页

5、文化转型的原因 教材第12页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答题要点:

1、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为多元文化在各地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同时也蕴涵着以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削弱多元文化的可能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健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能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致互相欣赏。

3、文化多元发展会遇到种种阻碍和挫折,前景也并非乐观。

4、文学是可以沟通人的灵魂的,它是沟通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较文学首先通过文学途径,以沟通不同文化的生命形式和不同的体验形式为已任。

5、在广阔的空间里让人们逐渐接近,了解不同文化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展开不同文化的对话,缓解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的对立,彰显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在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书出身新西兰奥克兰大英国文学教授 之手。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 2.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 。

3.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 对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成果作了系统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 的观点。 4.比较全面论述比较文学历史、方法、成果的著作是 。

5.20世纪40年代, 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把对作品的

等外在因素的研究称为

,而把对 本身,包括、、

、等形式结构的研究称为 ,而“内在研究”才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6.“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于 。

7.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以 的巨著 和、等文章的发表为标志的。 8.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奠定最初基础的主要人物是 。

9.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 10.《管锥篇》最大特色是 。

二、简答题

1.简述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梵?第根的观点。 2.关于比较文学定义有哪三种,其差异何在? 3.如何看待“学派”的问题?

4.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是什么?

三、分析题

1.美国学派的出现对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有何影响? 2.分析钱钟书的《管锥篇》的价值?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19世纪末 波斯奈特

2.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

3.《比较文学论》 法国学派

4.梵?蒂根著《比较文学论》

5.韦勒克 沃伦 作者生平、社会背景 作品 形象 隐喻 象征 文体

6.20年代末30年代初

7.钱钟书 《管锥篇》 《诗可以怨》 《通感》 8.朱光潜 钱钟书

9.韦勤克

10.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打通全部文艺领域。

二、简答题

1.简述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梵?第根的观点。 教材第30-31页 2.关于比较文学定义有哪三种,其差异何在? 教材第44-45页 3.如何看待“学派”的问题? 教材第47页

三、分析题

分析钱钟书的《管锥篇》的价值?

答题要点:

1、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和《诗可以怨》、《通感》等文章的发表为标志的。

2、《管锥篇》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坚信“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

3、《管锥篇》总结了许多文艺共同规律,但没有一条是从纯粹抽象、推理得出而脱离了艺术实践的。

4、《管锥篇》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以寻求共同的“文心”和“诗心”,此外,关于各个时代各地域之间文学的实际联系,这本巨著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5、《管锥篇》很多篇幅进行了以西方文艺理论阐明中国文艺现象和以中国文艺理论阐发西方作品的双向阐发研究。

6、总结(教材第60-61页) 第三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和”的主要精神是协调 。 3.素材指的是 ,往往是触发作者思考的 。素材不同,但它所体现的题旨却往往有 的方面。

4.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 ,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 。 5.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 ,那么,主题则更与作家 联系在一起。

6.昭君和番的故事题材遍及多种体裁,主题几经变化。真正是这一传统题材所展示的主题发生根本改变的是五四时期 。

7.意象是 ,是赋有某种 的具体形象。

8.原型是一种更为 的研究,一般是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 等等。

9.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 。 10.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人物有 。

二、简答题

1.谈谈对“和而不同”原则的理解。

2.从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主题研究中由种种“不同”出发,达成“和”的。 3.具体谈文学中某一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4.谈谈弗莱的原型批判说。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和而不同

2.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3.原始材料 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共同

4.5.6.7.鲁迅的《药》 歌德的《浮士德》 客观的素材 主观思想

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之一的《王昭君》 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

8.宏观 题材、题旨、主题、意象

9.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10.弗莱、莱格和莱维?施特劳斯

二、名词解释

1、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的介入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度判断。它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2、意象: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它是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物象。它存在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3、原型:原型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研究,一般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二、简答题

1.谈谈对“和而不同”原则的理解。 教材第70-71页 2.谈谈中外作品具有共同主题的现象。 教材第79页 3.具体谈文学中某一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教材第80-88页 4.谈谈弗莱的原型批评说。 教材第93-94页 第四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由于文学欣赏过程有着很强的、和 ,因而对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诠释就往往很不相同。

2.所谓“期待视野”就是作者在“ ”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 。 3.是比较文学研究最早出现的科目。 4.,这就是影响的全过程。

5.阅读小说而获得美感,不是通过“感知”,而是通过“ ” 。

6.在接受理论看来, 的相互联系,正是研究内在的文学性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7.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它从更多方面发掘了作品的魅力。 8.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模式是 。

二、名词解释 1.接受屏幕 2.影响研究 3.反射

三、简答题

1.谈谈对影响过程的理解 2.什么是接受理论?

3.接受和影响的关系如何? 4.例说明接受和影响的多种模式。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主观性 创造性 广阔的想象余地

2.接受屏幕 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3 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

3.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

4.呈象

5.研究文学作品之间

7.“误读”也是一种“接受方式”

8.X作家和Y作家,或者X作家在Y国

二、名词解释

1.接受屏幕:当作品各作者相接触,首先遭遇的就是读者的“接受屏幕”。每一个读者都是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之中,正是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水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哪些可以激发他的想象力而加以再创造,哪些被排除在外。

2.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他们研究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丰富了人类文学遗产,填补了研究空白。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

三、简答题

1.谈谈对影响过程的理解。 教材第106-109页 2.什么是接受理论? 教材第109页 3.谈谈正影响和负影响。 教材第112-114页

4.举例说明接受和影响的多种模式 。教材第116-118页 第五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新批评派认为作品的意义只能摒除 的参与客观地从 来分析。 2.诠释学是 。

3.这就是“双向阐释”。

4.逻辑学认知方式, ;互动认知 ,客体并无与主体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5.为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6.心理学分析方法不仅重视对于 的分析,而且还注重对于掩盖在表面文本深处的 的发掘。

7.“推末以至本”是说:

,这就是“探本以求末”,所以,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 8.从双向诠释的认知方式看,历史可以解构为“ ”和“ ”两个层面:前者指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后者是当代所叙述和诠释的历史。

二、名词解释 1.诠释学 2.结构主义 3.互动认知

三、简答题

1.简述诠释的五种方式。 2.谈谈对“过渡诠释”的理解

3.“双向阐释”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4.翻译在比较学学科中的地位如何?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作者和读者 作品本身 2是对意义进行探讨的学问

3从自我的观点来阐述他者,再从他者的观点来阐述自我

4.认同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的分离 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两分 5.跨文化文学研究

6.潜意识 潜文本

7.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从最末尾、最表面、最细微的地方入手,寻根问底,找到最根本的东西,而这个最末尾、最表面、最细微的东西,又必须放在一个整体的语境中,才能穷尽其意义

8“事件的历史” “叙述的历史”

二、名词解释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三、简答题

1.简述诠释的五种方式。 教材第120-121页 2.谈谈对“过渡诠释”的理解 教材第122-123页

3.“双向阐释”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材第126-127页 4.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地位如何? 答题要点:

(1) 翻译的最基本的定义是将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2) 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要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考虑语言需符合接受国的文化习惯。

(3) 从更高的意义看,翻译可视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翻译使原作产生了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交流的可能,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之中,同时译者的创造性也使原作得到新的滋润。不仅如此,随着不同时代新的译作的出现,原作的生命不断得到延伸,从而青春常在。 第六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从诗歌的历史传统来看,西方最早的诗篇是 ,而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 为主。 2.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影响西方文学发展的三大外在因素,是、和 。尤其是 和 ,它使西方诗歌的题材及主题中有一个高踞其上或蕴藏其内的,或明或暗的主宰宇宙的 。中国文化则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 3.中国古典小说可分成 ,文言小说早熟于白话小说。

4.欧洲小说的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的叙事文体“史诗”。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 ,13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故事小说。

5.正是中西小说的共同特征。

6.从整体结构看,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

。而西方小说结构布局则

7.无论从文学体式还是表演形式看,中国古典戏剧与欧洲戏剧的差异都很大,特别是从戏剧理论来看:、、、等。都因舞台物质条件及本民族的文化情感特征的不同而制约着作为文学的戏剧文体。

8.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是 结构,西方戏剧则是 结构。 9.文类学的研究对象是 来分类的。

10.《文心雕龙》在文类学上的重大贡献,不仅是建立了 的系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地提出了“ ”的新的研究层面。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西诗歌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简述叙事文体的四类划分。

3.传奇对小说的贡献是什么?

4.从文体渊源发展看中西戏剧的发展。

三、论述题

1.谈谈中西小说在结构布局上的差异。 2结合作品谈中西戏剧在结构上的差异。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叙事诗 抒情诗

2.希腊神话 基督教教义近代科学 神话 宗教 神 儒道两教 3文言和白话两大分支

4.传奇

5.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虚构

6.把生活中复杂、错综地发生着的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期待明确而饱满的表现主题 偏重于将生活中普通的事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 7角色行当、戏剧性格、舞台设置、表现手段

8.线状 网状

9按组织和结构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学形态

10.三十四种文类 体性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西诗歌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教材第135-137页 2.简述叙事文体的四类划分。 教材第144页 3.传奇对小说的贡献是什么? 教材第147-149页

4.从文体渊源发展看中西戏剧的发展。 教材第154-157页

三、论述题

1. 谈谈中西小说在结构布局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1)从结构布局上看,中西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小说多是线性结构,强调故事性;而西方小说则多是团块结构,注重场面描写。

(2)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 2结合作品谈中西戏剧在结构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

(1)西方戏剧理论家们(如黑格尔)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且是在时空高度集中下骤起急收,迅速发动各矛盾方面的矛盾,使悲喜分明,并让它们集中到一块抱成一团正面交锋,迅速奔向高潮,高潮一过又迅速落幕或在欲罢未了处一刀截断。著名的“三一律”原则就是冲突在时、空、故事三方面的集中体现。

(2)中国戏曲理论在情节结构上则不讲“冲突”,只讲“关目”(重要情境、重场戏)和“密针线”、“草灰蛇线”、“一线穿珠”。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其追求“情真”。

(3)概括起来讲,中国戏曲的结构多是开放式的链线状的叙事体结构,使之成为渐变的艺术之一;西方戏剧的结构虽也有少数是叙事体的,但大多数是封闭式的团块状的冲突型结构,体现了突变艺术的风格。 第七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体系中的

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

2、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3、黑格尔强调:艺术家作为主体,“必须使自己与 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据他的心情和想象的内在生命去造成艺术的体现,”

4、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 ”归结为

5、中国文论最重视的不是“清晰透明”的 而是 含蓄无限的 。

6、西方文论也有许多篇章和中国文论一样强调文艺的、、。

7、中西文论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方面。共同的基本点说明了 ,不同的方面则体现着 。

8、文学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或自我抒发,其对应物在中国文论中就是“ ”。

二、名词解释

1、虚静

2、情境

3、名、类、旨、辞、言

三、简答题

1、人类共同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是什么?

2、中西文论之所以强调艺术的特点,其目的在于什么?

3、中国“意境说”的着眼点是什么?

4、艾布拉姆斯构成了哪几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 论述题

1、试论中西文论的异同。

2、西方文论是怎样强调文艺的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学理论

2.“形”与“神”、“情”与“景”、“一”与“万”、“隐”与“秀” 3.对象

4.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5.外在真实 内在的感悟

6.教育意义 认识意义 社会意义

7.共同性质和规律 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不同的哲学观念 8.“诗可以怨”

二、名词解释

1、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2、情境:西方文论强调的则是由外而内地寻求能以表现“内在心灵需要的特殊个体”,黑格尔把这种“特殊个体”称为“情境”。他认为:“情境一方面是总的世界情况经过特殊化的具有定性,另一方面它既具有这种定性,使艺术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容得到有定性的外现”,并强调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3、名、类、旨、辞、言:“名”指“托象以明义”中的象,即外在的物象;“类”指事类,即物象所包含的事实;“旨”即抽象遥含义;“辞”指辞章文饰;“言”是能准确表现的语言。

三、简答题

1、人类共同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是什么? 教材第175页

2、中西文论之所以强调艺术的特点,其目的在于什么?教材第181页

3、中国“意境说”的着眼点是什么? 教材第188页

4、艾布拉姆斯构成了哪几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 教材第189-196页 论述题

1、试论中西文论的异同。

答题要点:不同

1、本质论——言志与模仿 抒发主观情感和对现实的模仿

2、创作论——虚静与情 自内而外的“虚静”和由外而内的“情境”

3、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强调“传神”,追求“形似”和

模仿现实,表现其本质真实

4、作者论——人品与诗 “文如其人” 强调人品和

“文人无行” 强调人品

5、文学欣赏论——逆志与求知

审美更多地是一种体验活动须“自见其趣”,

和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追求“妙谛真知” 相同

1、“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 2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 3诗无达诂与阐释学

4 意境与典型

2、西方文论是怎样强调文艺的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教材第196页) 第八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浪漫主义传入中国要从 算起,他的长篇论文《 》系统地追寻了“摩罗”诗人在欧洲各国的踪迹,并贯之以一条鲜明的线索:“ ”。

2、综合了他所接触到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提出应该建设一种真正的“人的文学”。

3、现代派是 和 的合流,以 为主要倾向,代表诗人 的《雨巷》被认为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浪漫主义戏剧思潮,、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5、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以、、为代表的 小说流派。

6、现代主义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志,一是 ,二是 。

7、首先涌入现代中国文坛的散文流派是 散文流派。它是随着《 》的问世而出现的。

8、自我小说流派的发难之作是 的小说集《 》。

二、名词解释 鲁迅风

三、简答题

1、欧洲现代文学主潮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

2、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

3、五四时期,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吸收集中于哪些方面?

4、五四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什么?

5、新文学受现代主义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鲁迅;《摩罗诗力说》;“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2、周作人

3、新月派; 象征派; 象征主义;戴望舒

4、郭沫若;田汉

5、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新感觉主义

6、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所引起的普遍共鸣;创作实践。

7、“随感录”体;《新青年》

8、郁达夫;《沉沦》

二、名词解释

鲁迅风: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股杂文创作热潮。鲁迅杂文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使得他们纷纷拿起笔来从事杂文创作,他们师法鲁迅的杂文风范,针砭时弊,将鲁迅杂文的艺术风范和思想特点给予了发扬光大,带来了中国现代杂文的空前繁荣。

三、简答题

1、欧洲现代文学主潮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文学思潮。它们的基本特征是:

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者力图捍卫的是一些正在遭到资本主义摧毁的基本人类价值:自我,个性,精神艺术,爱美,自然。他们要肯定心灵和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现实,追求和表现遥远的理想。他们采取有机主义的、整体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认为普遍异化和分裂成碎片的资本主义现实终将被克服,和谐的新世界将会被达到。他们重视想象和幻想,使用隐喻的、神话的语言来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渴慕。可以说,浪漫主义是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第一次主观的批判和反抗。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者为自己提出了另一种任务:分析、理解和表现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揭示金钱这个最大的神秘之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活动机制。在他们这里,分析和理解成为首要任务。他们大多接受机械论的整体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同部分的组合,要表现它们,就必须进行准确的观察,并通过叙述方式将各种因素组织在一起。在这里,写实的、客观的、自我隐退的语言取代了浪漫主义的主观的自我的语言。可以说,现实主义是“科学地”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初次尝试。

3、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者放弃了现实主义者的努力,他们具有这样一种基本信念:世界和生活是破碎的,不可理解的,必须弃绝现实,转向内心,在内心中寻求获救的可能。他们像浪漫主义一样关注自我,但却把浪漫主义的自我扩张变成为现代主义的自我龟缩。他们期待个人的获救,却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精神。个人的痛苦、焦虑和渴望成为他们的主题,表达这种心理经验的语言则极为个人化,令人费解。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传达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之不致被已遭污染,已遭异化和物化的大众语言所吞没。现代主义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在资本主义较晚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继续。

2、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 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现实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提供了写实基础,同时排斥了象征主义的神秘和隐晦;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感情,使写实的纯客观性受到削弱,大胆的自我表现和严峻的现实描写统一在一起;象征主义使现实主义没有堕入平板与单一的困境,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与多义性,把一般的写实上升到象征的境界。

3、五四时期,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吸收集中于哪些方面?

五四时代反传统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普遍要求,使得浪漫主义的反抗和革命精神成为一致的注意焦点:浪漫主义反抗古典主义的压抑,反抗对个性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

4、五四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们在批评了自然主义“尊重客观”,“从事批评而不出主观的见解”的弊病的同时,提出现实主义创作要有“主观的见解”,即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实主义及其变种自然主义期待的是一种纯粹的、非价值判断的客观主义,但这显然不合中国新文学作者的口味,因为他们的终极关注是充满了“痛苦”和“问题” 的人生,是“为人生”和“改造人生”。这就决定了五四时代的写实主义必然是一种人道主义色彩很浓的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描写社会黑暗” 的倾向和“血和泪的文学” 的提倡,正是这一时代对现实主义的特定理解在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

5、新文学受现代主义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新文学创始时期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丧失目标、意义和价值标准的苦闷,和返回个人内心甚至潜意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拥有历史乐观主义信念,相反,现代主义的出发点却是绝望。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在五四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和现实主义思潮都未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全部内在可能性: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与上述两大思潮共同发生综合的影响。中国新文学创始者们的矛盾处境是历史地注定的:当他们需要乐观主义和坚定的信念时,他们耳边时时响起现代主义的绝望的音乐;但当他们陷于绝望时,他们又忘怀不了浪漫的激情。

第九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跨学科研究是 的研究。

2.自然科学研究的是 ,人文科学研究的是 , 统称为 。

3.信息论也更新了

4.在文学与世界的关联中,关系最密切的是 的关系。 5.自觉贯穿思想观点的写法发展到极端就是所谓“ ” 。 6.弗洛依德学说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上。

7精神分析学表现在文学思潮方面,首先 的兴起.8.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各种艺术之间的互相 , 其次是互相 。

9.关于各门艺术之间的差别,西方最著名的艺术理论著作是德国莱辛的

10.西方美学讨论各门艺术的不同正是从 这一根本点出发的。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论 2.熵

3.情意结

4.全球化

三、简答题

1.试述文学研究与系统论的关系。 2.谈谈“熵”的观点在美国小说中的影响。 3.文学和专门研究思想观念的哲学有何共同点?

四、论述题

你对弗洛依德对人的意识的划分有什么见解。 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

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 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 人文现象

3.文学观念

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 5 .主题先行

6.在对“人”的重新认识上 7.超现实主义

8.参与和配合 孕育和启发

9.《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10.模仿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论:系统论要求把事物作为其全系统的要素来研究。任何事物必属于某一系统,脱离这一系统必然落入另一系统。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功能的总和,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它具有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并不具备的功能。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可以引进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系统论的普遍联系和有机整体的观念、结构的观念和动态的观念。把文学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研究,不但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新结论。

2、熵: 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层次较高的、较有秩序的位能作功,能量耗散,而产生层次较低的、较无秩序的位能。也就是从有鲜明特点的状态过渡到一种特点不突出的混沌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能量越来越少的过程,也是测量混乱程度的“熵”越来越大的过程。熵的增大,打破了一切秩序,淹没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和特点,使一切趋向于混乱、单一和统一。

3、情意结:情意结亦称情结,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潜意识丛集,并多次表现出来的集结。按照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的说法,这就是人类世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的一种沉淀。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情结“,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创作欲,要求疏导和发泄潜意识中受压抑的、无法实现的“本我”。

4、全球化: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它包括经济体制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规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对往昔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就是说许多中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既要积极与域外文化交流,又要保持自己文学的传统。

三、简答题

1、试述文学研究与系统论的关系。 教材第228页

2、谈谈“熵”的观点在美国小说中的影响。 教材第235页

3、文学和专门研究思想观念的哲学有何共同点?教材第241-242页

四、论述题

你对弗洛依德对人的意识的划分有什么见解。(结合教材244-250理解)

一、填空填

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一门 ,多方位的 学科。

3.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 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 之外,还研究 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 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在 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 国学者 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 和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 ;其次是 ;再次是 。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 时期,它以 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 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 。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 ,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

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批评

2.世界文学

3.文化转型

4.总体文学

5.“互识”、“互证”

6.文化认同

7. 文化离异

8.全球化、一体化

9.文化霸权、文化割据

10.题旨(母题)

11.原型和原型批评

12.接受屏幕与期待视野

13.诠释循环

三、简答题

1.有人认为“国别文学研究”是指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内涵是什么?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划分是指什么?举例说明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什么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它的内涵包含了几部分的内容?

5.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为什么?

6.简述贝兹在法国比较文学领域中的重大功绩?

7.简述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贡献?

8.简要介绍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的主要内容与局限?

9.简述美国学者伍德贝里和钱德勒的主要观点? 10.简述美国学派提倡平行研究的原因?

11.简述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功绩?

12.简述到50年代末期,比较成熟的比较文学定义?

13.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一书的观点?

14.《管锥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理解“和而不同”的主要内涵,以及其作为比较文学重要原则的要求。

16.作品阅读中有哪些不同方式?

17.为什么说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谈谈学习比较文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请举例说明。

2.谈谈比较文学的作用与价值。

3.为什么说将比较文学历史的前半段概括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是不科学的?

4.钱钟书《管锥篇》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贡献。

5.举例分析原型批评的价值。

6.举例说明“影响”的全过程。

7.举例分析接受理论的价值。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发展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

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

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

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

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

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十分

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

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

日趋强烈。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

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

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

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对文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

没。 第二章 本体论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

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

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

2、文学: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

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化的修养等。 “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e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

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第二节 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摆脱美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

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

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

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

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

方法论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超出一国范围之

外”的文学研究。

第三,雷马克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定义方面的争议(P69)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比较文这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民族文学从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指从事

学术研究的学者所研究的对象。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伽列: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国际间作家作品的精神与事实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雷马克:跨学科

韦勒克:平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关系。 日尔蒙斯基: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

三种学理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关系可以转换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方法论上与其配套是文献学与考据学;以美学价值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

其配套的是科际整合。

3、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首先、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

的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

体系,这个自恰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

再次,在一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举例可参考第三章《视域论》的第三节《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的内容)。

在“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P85)

2、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1) 总量上的世界文学(2) 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

(3) 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4) 歌德理想中世界文学

4、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

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本体:万物的本源

本体论:为万物本源、为哲人的精神寻找安身立命基点的设问与回答。

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学科成立所安身立命的基点

是什么,对此本源做终级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2、比较视域: 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

比:(1)亲近、齐同、并列、相连接。这个意义引申的意义链契合“视域”的内在透视。

(2)比较。从这个意义上容易产生对比较文学的误读。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

们可能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

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 (1) 文学比较仅从表面的皮毛对两种文学或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 (2) 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因此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域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汇通的体系化,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3) 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4、

4、比较文学的内质: (1)“一个本体”与“两个学贯”

(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3)“汇通性”与“体系化”

(4)可比性原则及其要求的相对性

5、可比性原则 (1) 要衡量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

开的本体(一个本体原则)。

(2) 研究主体围绕着他所选定的比较文学研究命题,是否尽可能地拥有相关的古今中外学术知

识的积累(两个学贯原则)。

(3) 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把握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而不是把“三个关系”流于表面的比附与拼凑(三个关系原则)。

(4) 主体的研究视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完成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不是把“四个跨越”流于表面的类比与拼凑(四个跨越原则)。

(5) 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研究视域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汇通

与重组(汇通性原则)。

(6) 在研究主体比较视域中汇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构建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点(体系化原则)。

6、可比性原则的相对性:第一,可比性原则是从那些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和普通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满足可比性原则的六个方面。第二,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主流学科,因此对于不同民族语境下和不同学术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则也表现出衡量标准的相对性。

7、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比较确应该是一种汇通的学术视域而不是一种外在的类比方法,但不是说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只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第三章 视域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地理大发现也是世界文化的大发现,文化的大发现使欧洲人有可能在自身文化之外找到一种参照,从而使更多的文学事实通过种种方式而获得了某种联系。

比较文学的学科史使我们确信比较文学研究视域的流动性与联系性,这一特点使它不断打破自身的

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第一,比较文学研究一开始就超出了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限域。

第二,比较视域不仅要求在不同民族及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对文学现象进行解释与说明,而且运用特定时期的一切可能的知识来对文学进行研究,这体现了特定时代及其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兴趣。这

是比较文学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比较视域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它走出了欧洲中心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解释的时代。

4、

4、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一、一般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本体出现的。

第二、比较视域的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通过这种检视,比较视域有力地排除了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滥用。

第二,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5、

5、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比较视域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学研究立场。

其次,有鉴于第一点,今天的任何一种文学研究深感有必要从比较视域去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文学,以便在世界文学的整体背景下正确地评估本民族的文学,也以此更有效地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再次,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向人们说明了世界各国文学间相互借鉴与相互利用的历史事实。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平台:文学对话得以进行的某种空间或方式,在日常对话中,对话的平台就是指人们对话的共

同话题。

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都包含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都是一种文学及文化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另一种文学及文化资源来为自身服务。比较视域中的文学研究就在这些共同的平台上

进行。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与互补

互识有相互认识和自我认识两种含义,其中自我认识是指通过对象而认识自身,比较文学研究一开

始就包含着相互认识的意义。

文学的对话既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也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

通过对话中不同文学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实现互补,文化间的共存及相互利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特别是文化相对主义的提出,更加明确了这种趋势。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文化的相遇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正式文化交往,两种文化相遇后,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进行模仿或文化间的互相模仿表明对异己文化的认同,并且希望将异己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

接受异己文化。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

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

品。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利用是把世界各种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资源,不管其中种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在这种总体文化背景之下,各种文化对之加以利用,以发展自身的文化。文化利用与文化对话是相伴而行的,也经历着从自觉到不自觉的过程。文化的对话与利用,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对话者双方有了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就会像某种观念一样,驱使并引导对话者不断寻找一切机会,做出一切努力,去参与对话。 欧洲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种随意、想象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文艺复兴时欧洲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应被视为自觉地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利马窦是较早地自觉地意识到为西方文化提供关于中国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人,也是向西方文化提供如何利用中国

文化资源的策略的人。

古代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利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与建构。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比较文学的学科交叉研究表现为交叉互渗、边缘整合及整体观照三种形态,并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

中心的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连接的多维意义链。

东西方古代的不同阶段,虽然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这些表述社会行为的话语在某种相对意义上已分立使用,但是,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还远远没有走向自觉,所以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个为“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叫做“互渗律”。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也成为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与哲学的理性化与抽象化特点不同的是,文学具有形象化与感性化的特点,文学描述的世界比哲学

抽象的世界更贴近现实生活。

柏拉图把理念设定为宇宙的本体,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象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艺术又是对现象界的摹仿,因而艺术世界也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摹仿的摹仿”,是不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因而对文学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文学产生于人们摹仿的本能对摹仿的作品感到的快感。

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与哲学的交叉互渗一直追寻到古希腊哲人那里,在那里哲学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是混生互渗的。

在东方中国汉语文化景观下,中国哲学与文学的交叉互渗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哲学文本既是文学读本又是文学批评的读本,如《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是芸芸众生与知识分子生存的三种方式,儒、道、释在哲学思想中提出观念不仅深深地融入历代文学创作中,并且儒、释、道在哲学思想中所提出的许多范畴也转换为古代诗学所操用的术语。这种哲学与文学混生未分类的交叉互渗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背

景及汇通性研究的可能性。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两者一前一后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就是宗教神学,所以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作家与批评家仍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教会认为神学是真理,诗是说谎,应该排斥诗;人文主义者在辩护中提出,神本身也就是诗,诗也就是神学,所以不应该为神学而排斥诗,人文主义者还把宗教作为文学的护身符,文学虽然在创作上已经走向表现尘世反抗宗教的旅途,但在意识形态上仍然难以摆脱宗教统治的影响。文学与宗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悖立,呈现为差异中的混生状态。一方面,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其故事及教义为内容;另一方面,许多作品的主题又是宗教之外的内容甚至是反宗教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西方文学发展上文学对宗教无论是接受还是拒斥,这种交互的关系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东方中国,佛教以佛佗所说为“教”,称佛教教义的不同流传为“宗”,两者合称为“宗教”。严格地讲,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并没有在信仰上构想出一个来世,以此设立一个具有位格的上帝,而是据守于现世的道德理性,主张主功、立德、立言。但是我们认为儒家有着从哲学思想中透露出来的相当的宗教性,所以也把儒家思想认同为宗教。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已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反思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宗教层面上的影响。从整体的视域来分析,儒、道、释不仅具有哲学因素、又构成了

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三大宗教形态。

从学理上讲,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果把自己的研究视域在文学与哲学之间,力图在两者的差异中透视双方的共通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把自己的研究视域跨在文学与宗教之间,或也等于把自己的

研究视域跨在文学、哲学与宗教三者之间。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