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11:32: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第一章 发展论 .................................................................................................................................1

第一章 发展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2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

3 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是杰出的古典诗话作品,也是钱锺书除了《管锥编》以外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主要对中国近体诗进行广泛批评。钱锺书既继承了传统诗话的长处,同时又广泛汲取欧美文艺思想,行文优美,引文繁富,多所创见,其中类似“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打通精神;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

4 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对文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

5 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

第二章 本体论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

2、文学:

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6 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化的修养等。

“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e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第二节 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摆脱美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

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

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7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

第三,雷马克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定义方面的争议(P69)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8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比较文这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民族文学从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所研究的对象。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伽列: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国际间作家作品的精神与事实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雷马克:跨学科

韦勒克:平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关系。

日尔蒙斯基: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

三种学理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关系可以转换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方法论上与其配套是文献学与考据学;以美学价值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科际整合。

3、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首先、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这个自恰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

再次,在一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举例可参考第三章《视域论》的第三节《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的内容)。

在“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P85)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1) 总量上的世界文学

(2) 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

(3) 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

10 (4) 歌德理想中世界文学

4、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本体:万物的本源

本体论:为万物本源、为哲人的精神寻找安身立命基点的设问与回答。

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学科成立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此本源做终级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2、比较视域:

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

比:(1)亲近、齐同、并列、相连接。这个意义引申的意义链契合“视域”的内在透视。

(2)比较。从这个意义上容易产生对比较文学的误读。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

11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 文学比较仅从表面的皮毛对两种文学或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 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因此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域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汇通的体系化,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3) 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4、比较文学的内质:

(1)“一个本体”与“两个学贯”

(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

(3)“汇通性”与“体系化”

(4)可比性原则及其要求的相对性

5、可比性原则

12

(1) 要衡量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一个本体原则)。

(2) 研究主体围绕着他所选定的比较文学研究命题,是否尽可能地拥有相关的古今中外学术知识的积累(两个学贯原则)。

(3) 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把握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而不是把“三个关系”流于表面的比附与拼凑(三个关系原则)。

(4) 主体的研究视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完成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不是把“四个跨越”流于表面的类比与拼凑(四个跨越原则)。

(5) 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研究视域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汇通与重组(汇通性原则)。

(6) 在研究主体比较视域中汇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构建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点(体系化原则)。

6、可比性原则的相对性:第一,可比性原则是从那些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和普通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满足可比性原则的六个方面。第二,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主流学科,因此对于不同民族语境下和不同学术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则也表现出衡量标准的相对性。

7、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比较确应该是一种汇通的学术视域而不是一种外在的类比方法,但不是说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只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13 第三章 视域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地理大发现也是世界文化的大发现,文化的大发现使欧洲人有可能在自身文化之外找到一种参照,从而使更多的文学事实通过种种方式而获得了某种联系。

比较文学的学科史使我们确信比较文学研究视域的流动性与联系性,这一特点使它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第一,比较文学研究一开始就超出了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限域。

第二,比较视域不仅要求在不同民族及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对文学现象进行解释与说明,而且运用特定时期的一切可能的知识来对文学进行研究,这体现了特定时代及其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兴趣。这是比较文学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比较视域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它走出了欧洲中心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解释的时代。

4、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第一、一般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本体出现的。

第二、比较视域的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通过这种检视,比较视域有力地排除了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滥用。

14

第二,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5、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比较视域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学研究立场。

其次,有鉴于第一点,今天的任何一种文学研究深感有必要从比较视域去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文学,以便在世界文学的整体背景下正确地评估本民族的文学,也以此更有效地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再次,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向人们说明了世界各国文学间相互借鉴与相互利用的历史事实。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平台:文学对话得以进行的某种空间或方式,在日常对话中,对话的平台就是指人们对话的共同话题。

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都包含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都是一种文学及文化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另一种文学及文化资源来为自身服务。比较视域中的文学研究就在这些共同的平台上进行。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与互补

互识有相互认识和自我认识两种含义,其中自我认识是指通过对象而认识自身,比较文学研究一开始就包含着相互认识的意义。

文学的对话既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也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

通过对话中不同文学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实现互补,文化间的共存及相互利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特别是文化相对主义的提出,更

15 加明确了这种趋势。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文化的相遇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正式文化交往,两种文化相遇后,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进行模仿或文化间的互相模仿表明对异己文化的认同,并且希望将异己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接受异己文化。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

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利用是把世界各种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资源,不管其中种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在这种总体文化背景之下,各种文化对之加以利用,以发展自身的文化。文化利用与文化对话是相伴而行的,也经历着从自觉到不自觉的过程。文化的对话与利用,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对话者双方有了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就会像某种观念一样,驱使并引导对话者不断寻找一切机会,做出一切努力,去参与对话。

欧洲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种随意、想象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文艺复兴时欧洲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应被视为自觉地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利马窦是较早地自觉地意识到为西方文化提供关于中国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人,也是向西方文化提供如何利用中国文化资源的策略的人。

古代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利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与建构。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6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比较文学的学科交叉研究表现为交叉互渗、边缘整合及整体观照三种形态,并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中心的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连接的多维意义链。

东西方古代的不同阶段,虽然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这些表述社会行为的话语在某种相对意义上已分立使用,但是,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还远远没有走向自觉,所以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个为“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叫做“互渗律”。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也成为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与哲学的理性化与抽象化特点不同的是,文学具有形象化与感性化的特点,文学描述的世界比哲学抽象的世界更贴近现实生活。

柏拉图把理念设定为宇宙的本体,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象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艺术又是对现象界的摹仿,因而艺术世界也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摹仿的摹仿”,是不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因而对文学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文学产生于人们摹仿的本能对摹仿的作品感到的快感。

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与哲学的交叉互渗一直追寻到古希腊哲人那里,在那里哲学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是混生互渗的。

在东方中国汉语文化景观下,中国哲学与文学的交叉互渗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哲学文本既是文学读本又是文学批评的读本,如《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等。在中国传

17 统文化中,儒、道、释是芸芸众生与知识分子生存的三种方式,儒、道、释在哲学思想中提出观念不仅深深地融入历代文学创作中,并且儒、释、道在哲学思想中所提出的许多范畴也转换为古代诗学所操用的术语。这种哲学与文学混生未分类的交叉互渗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背景及汇通性研究的可能性。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两者一前一后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就是宗教神学,所以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作家与批评家仍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教会认为神学是真理,诗是说谎,应该排斥诗;人文主义者在辩护中提出,神本身也就是诗,诗也就是神学,所以不应该为神学而排斥诗,人文主义者还把宗教作为文学的护身符,文学虽然在创作上已经走向表现尘世反抗宗教的旅途,但在意识形态上仍然难以摆脱宗教统治的影响。文学与宗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悖立,呈现为差异中的混生状态。一方面,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其故事及教义为内容;另一方面,许多作品的主题又是宗教之外的内容甚至是反宗教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西方文学发展上文学对宗教无论是接受还是拒斥,这种交互的关系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东方中国,佛教以佛佗所说为“教”,称佛教教义的不同流传为“宗”,两者合称为“宗教”。严格地讲,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并没有在信仰上构想出一个来世,以此设立一个具有位格的上帝,而是据守于现世的道德理性,主张主功、立德、立言。但是我们认为儒家有着从哲学思想中透露出来的相当的宗教性,所以也把儒家思想认同为宗教。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已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反思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宗教层面上的影响。从整体的视域来分析,儒、道、释不仅具有哲学因素、又构成了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

18 三大宗教形态。

从学理上讲,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果把自己的研究视域在文学与哲学之间,力图在两者的差异中透视双方的共通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把自己的研究视域跨在文学与宗教之间,或也等于把自己的研究视域跨在文学、哲学与宗教三者之间。

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柏拉图:“迷狂说”和“神灵凭附说”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孔子:“性习论”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作家由于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把在幻想中放纵的情欲和愿望通过写作转换为现实,因此诗人都是为社会所认可的白日梦者,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幻想。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解释了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活动,潜意识也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中。

荣格:集体无意识,即积淀并封闭起来的一个民族的以往的记忆,甚至是史前人类的记忆。原型是人类经验那里积淀而来的基本形式,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原始意象,这种原型作为无意识进入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外化为艺术形象,并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显现在文学艺术的文本中,如“母亲”、“再生”、“精灵”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为原型批评理论。它不仅避免了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为满足个人欲望的替代行为,也将文学艺术与整个社会、人类历史联系起来,为比较文学加深和拓宽了研究视域。荣格把艺术阐释为一种天赋的动力,认为艺术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拥有个人自由意志,不是一位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

19

霍兰德把个人反应当作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因而他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切入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认为放纵欲望的幻想既存在于作者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读者的潜意识中,而批评家更应该关注读者的心理。

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

比较文学是把文学放在与艺术同等的学科地位上,使用的狭义的“文学”概念。首先,从某种角度讲,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在文学与艺术的差异性中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文学的表现载体为语言文字,这与其它艺术不同,但在主题内容上,它们都可以共同歌颂人类个体的生命力,赞美人世间的真善美,反抗世俗的假丑恶;在审美价值上,都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及独特新颖,不同门类艺术所达到的自身表现的完美境地都会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从历史的反思来看,文学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产生的初期就已经存在。(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影视等门类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151)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异同性

1、国外汉学是个综合学科,包括关于中国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科学、艺术等知识范畴的研究。

国学:指我国自己传统的学太研究。

汉学:狭义指关于汉语文献以及相关文物遗存、文化活动的研究;广义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献典籍、文化遗存和文化活动的研究。

20

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157)

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158):译介学、鉴赏与评价、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方法论的创新。

国外汉学研究与国内文学研究相比,有以下特点(160)

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

我们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自然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为重心,而国外汉学在专攻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做中外比较,因此它所提供的借鉴是多方面的,下面仅谈几点:

第一, 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这就需要了解中国文学外播史,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客体有关的文化信息。

第二, 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回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借鉴西方汉学家的做法——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方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第三, 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高潮,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提供借鉴。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了不少范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四, 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有利于所谓“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深化。比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

第四章 学派论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21

1、法学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法国学派又称“影响研究学派”,戴克斯特第一次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科学地论述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为此后的法国学派树立了榜样。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升成为系统的理论,同时,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承认。

巴尔登斯伯格的学术成就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法国学派赢得了世界声誉。

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详细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P165)

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确定法国学派体系的是伽列和基亚。

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法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一开始就强调影响研究,他们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的局限:首先,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是总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完整的影响研究就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22 第一, 誉舆学。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异国作家的影响。

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指一个作家对一国众多作家的影响。

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第二, 渊源学。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

印象的渊源: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

口头的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

书面的渊源:借助于作家的生平、日记、回忆、书信等外部佐证的渊源研究。

第三, 媒介学。可分为三种:

个人媒介又可分为三种:“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这些媒介者都致力于将一国的文学翻译介绍到另一国去。

环境媒介则指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他们在各国的文学交流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文字媒介史媒介学的研究重点。它主要是指译文。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把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它突出了对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审美价值的关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泛化倾向,带上研究者主观印象色彩。

作为一个学科,比较文学在20世纪初叶在美国建立起来,但真正的繁荣是在40年代末。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成立。美国学派的

23 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列文等。他们在批评法国学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整体。只有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比较文学研究才会像艺术本身一样,成为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为比较文学定义(P174),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门类的文学研究,这是

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美国历史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该学派得发建立的现实前提,短暂的历史使得美国文学很难具有像欧洲文学那样巨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对平行比较的兴趣自然会超过对影响研究的兴趣;美国文化虽然广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同时又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因此也更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平等地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法国学派是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学派则基本上是以新批评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的。美国学派实质性的主张在于,使文学研究得以合理地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文学作品,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导致对那个作品的更好的理解,而法国学派关注的只是文学的边缘性问题,是对文学文本的忽视。

美国学派的跨学科研究始终以文学为中心,而法国学派关注作品与政治、宗教等门类的外部联系是把文学消融在其他学科中了。

2、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

内容: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异同,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24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

“平行回现论”:人类存在着“共同想象”,它超越时空,使得毫无借贷关系的文学现象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无需在事实联系之上强行寻找根据(日尔蒙斯基)。

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的比较研究(举例见177—179页)。

3、平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

第二,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

第三,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

第四,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通过比较文学的叙述表达民族性诉求,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用比较视野判断文学问题的传统,最终促成了比较文学在俄国的形成.

1959年,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会“各民族文学的间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一方面对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美国的平行研究进行意识形态式和解读,但不是完全拒绝了解西方比较文学进展;另一方面把俄国比较文学实证性的诗学研究传统进一步缩减为文学关系研究。(两位重要人物:康拉德,阿列克谢耶夫)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继承了民族

25 学术遗产。

因为学术传统之深厚的影响力,民族身份辨认问题在后冷战时代变得更为重要,因而俄国比较文学在20与21世纪之交超越了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的局势而持续发展、繁荣。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首先,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的权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是俄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目的和开拓性领域所在。俄国打破了比较文学一定要跨国界的限制,而且这种突破不是学者的兴趣所为,而是基于俄国文化生成过程的复杂地理因素和文明结构。

研究俄国(苏联)文学(文化)与斯拉夫各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选题。俄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俄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又一重要问题,即使是冷战时期这种研究也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还扩展了研究范围,不限于文学联系,而是扩展到俄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影响与借用,在俄国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拜占廷和东正教、德国文化(包括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尼采)等重大问题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俄国比较文学切切实实打破了研究空间上的欧洲中心论、研究价值观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之藩篱,很切实地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俄国文明的构成跨欧亚大陆,文化身份兼东西方所致;另一方面为了突出对抗西方文化而有意识加强对东方文化研究,外加自1960年代以来因为美国平行学派试图扩张西方价值观,导致试图成为东方阵营中心的苏联就更加注意东方文学问题,不仅如此,还强烈要求打破西方比较文学限定的时空界限。(P195)

局限:把本土民族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放大自己民族价值观的普遍意义;民族性诉求使得该学科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价值和地域性特征,并且在不少具体问题研究上卓有成就,同时也在整体上限制了其成果能够普遍被融入世界比较文学进程之中。

26

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

(1)俄国比较文学把18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透过比较视野印象式判断俄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关系问题具体化、学术化和理论化,从而更严谨地表达着民族性诉求;

(2)系统确定了比较文学研究体系,即对历史上彼此有共同的两种或若干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对各国文学中进行比较类型学研究、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等;

(3)构建一套极有价值的研究理论,包括确立历史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创造了与“影响”并列的“借用”概念、比较类型学作为重要方法、“文学与科学”和“文学与其他艺术”等问题。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和西方比较文学显著不同的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是从西方传入,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域,同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了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中国在历史上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之间的比较研究。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派的两个特点:一是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不独承认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利用。第二,它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7 一般说来,在研究直接受西方影响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法。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方法。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流样态而具有标志性的意义。(P201)

内容: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文学创作实践,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在面临“五四”以后的白话新文学已经失效时,所必然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它带着中国文学独特的自身经验和传统跨入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使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出了过去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囿于同质的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使比较文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范围的比较文学,跨文化和阐发法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研究范式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局限:首先,阐发研究实际上乃是在平行研究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仍然没有超越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的范围。

其次,一个学派是否能够真正成其为学派,不是可以自封的,而是需要学界的广泛公认。中国派尚未得到国外公认。

再次,国内外学界还存在着这种观点,即认为现在已进入全球化阶段,各国之间的文学互动性显著增强,中国已经错过了建立学派的历史阶段,现在提倡建立自己的学派是历史的错位,因而很难再建立自己的学派。

28

第五章 类型论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文类学相关意思: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风格、态度;趣味、口味。在文艺理论中,一般把“文类”概念置放在文学的“形式”要素之中。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溯的清理考辨。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

一、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三分法、四分法)。

二、对于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

三、对于文类风格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某一体裁形式的跨国界演变的研究,对中西文类观的单向或双向阐发的研究。

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第一,中西长篇小说文类比较管窥(P212)诞生背景、现实性、自由形式。

第二,中外诗歌文类比较研究简介(P212)

29

第三,戏剧文类的比较研究(P213)

第四,散文的文类研究(P214)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

1、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的介入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度判断。

2、母题:母题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二是说它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当这些最小的意义单元与主题构成了直接而密切的关联之时他们被称为母题。

母题与主题区分: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一般说来,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3、题材研究的特点: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神话题材的研究;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挪亚方舟的故事都是神话体系中有关大洪水的描述。民间故事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季羡林对柳宗元《黔之驴》的研究。

4、典型研究的特点:典型形象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型形象,一种是类型形象。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于神话或传说中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形象研究与原型批评紧密联系。如所谓“中介新娘”,指堕落并获救赎的女性形象,她在基督教的文化圈内的文学中都有体现,如法国的包法利夫人、俄国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两种形象中都体现着“堕落-救赎”的结构,但形态和功能却有重大差异。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带有背弃上帝的意味,安娜则带有“爱”的趋向,包法利夫人的救赎行为在功能上未实现救赎,安娜的自杀虽

30 然实现救赎,但方式不是自愿的。这说明不同的民族传统是原型在文学中的呈现发生功能和价值上的偏离。

类型形象一般是指某种性格与个性。像嫉妒者、吝啬者、多余人、进取者等可列入此类。例如多余人,他本身其实就隐含着一个主题和结构,即,个人在与社会的冲突中放弃责任。就此而言,多余人就不仅为俄国文学所特有,其他民族的文学中也存在。如中国鲁迅《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茅盾《幻灭》中的倪焕之等。

5、意象研究的特点: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它存在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文化意象由于初民生存环境的相似而具有相似性,他们在历代的文学中都不同程度的成为具有深层意义的主导意象,如水、火、太阳、月亮、海洋等。意象在民族间也有差异,中国的龙、凤等动物代表权威、吉祥,在西方就是另外的意象了。 个人意象:每个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意象。如“西风”在雪莱是力量的象征,在杜甫则寄寓无限的乡愁。

6、主题学把文学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一方面,表层结构是我们所看到的差异,而在深层结构上它们存在着同质;另一方面,表层结构是我们所看到的相似,而在深层结构上它们存在着差异;更为常见的是表层结构的差异隐藏着深层结构的差异。主题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表层结构的比较,发现深层结构的意义。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31 传统形象学重视研究形象的真实与否,换言之,形象与“他者”的差距。当代形象学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

休谟:再现式想象;萨特:创造性想象。

形象不仅被看作是作家个人的创作,它更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

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分为两部分。

外部研究: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外进行,它要求研究者更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研究内容有:第一,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第二,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第三,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内部研究: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词汇。它们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对此我们应进行鉴别。

第二是等级关系。在对文本做词汇使用情况的统计后,就要进一步检查文本的生产,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怎样转化为一种陈述的意识。

第三是故事情节。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2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第一,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第二,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文学史上那些在表现和描写异国方面成就较大的作家,都几乎是受到异国文化影响的。全球化语境下,同时受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影响的作家会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应当成为未来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因为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必将是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这些形象,我们可能对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更好的比较。再者,由于这些作品包含有许多种文化因素,它们对于促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

1、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俄国比较文学派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所谓借用说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所谓影响说,是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2、形成类型说的两种基本途径:首先,每一种文学类型都代表着文学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总是有所开拓,对现实有新的领悟和艺术再现。其次,文学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文学类型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类型学研究者看来,相同或相似文学现象之间更容易发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汇流”。

3、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理论内在实质是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间文学的关系和国际文学的总体现象。它又与一般社会学研

33 究不同,它对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自身规律忽视,找到一个独特而统一的角度,即从文学类型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入手,既突出了文学的主体,又扩大了文学研究的容量。

4、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1)全面考虑整个文学以及它的各个方面的特点;(2)运用同一的研究原则。类型学研究的这两个原则基本上体现了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揭示文学的通律。

第六章 范例论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显然,互识—互证—互补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互动过程,它不仅使得不同文化通过文学的对话和交流而达到“主体间际”的相互认识,还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更新。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这一就在于这种以文学为媒介的文化互动过程。(乐黛云《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主体间际”的跨文化视野使得我们能够在两种文学的碰撞中不仅看到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还能够从被影响者中返观到输出方文化自身所缺失的东西,从而避免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倾向。

2、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

(1)、中国古典诗学对20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中国古典诗歌简约的旨趣体现了与夸饰的欧洲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美学思想,因而是“充分现代化的”,这主要体现在题材和风格两方面。

就题材而言,新诗运动的诗人们早就意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简朴”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崇高”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典似的没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那些半人半神似的浪漫主义英雄,有的只是友谊、离愁以及日常事物和自然景色,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是

34 “普通人性”的显现。

在风格方面,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和克制更是使美国新诗有们感到“现代得出奇”。庞德主张现代诗歌应当追求的就是一种像中国诗那样的“超越比喻的语言”。由此可见,中国诗的影响对于新诗运动反抗浪漫主义的滥情主义,从而写出现代诗人的现代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诗运动的现代化追求产生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诗歌形式与诗学思想两方面。

在诗歌形式方面,新诗运动为美国现代诗歌全面确立了自由诗的地位并引发了以意想并置为特色的句法结构革命。

在诗学思想方面,就是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对于美国新诗运动所致力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中国诗这个异质因素使得美国现代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症候,从而构建出了一种既反浪漫主义又反象征主义的现代诗学,促进了美国诗歌的现代化。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是中俄文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典范个案。这一个案包含着中俄文学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中国对普希金的接受有过几次调整,变化中的普希金形象蕴涵着诸多误读的成分。

第一, 普希金是小说家? 在普希金的名字自1897年被译介中国后的将近30年间,人们只是见其小说不断被译介出来而未见诗歌。

原因有三:

首先,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小说的重视超过诗歌。晚清的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创作和翻译。当时的社会思潮左右了译者的译介。

其次,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富有人道色彩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视超过浪漫主义作品。

再次,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普希金诗歌的魅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当时仅把普希金看作一个社会诗人,对他诗歌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

35 价值了解不多。且译介形神兼备的诗歌又具有相当的难度,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在总体上不具备这个实力。

第二、革命诗人普希金?

翻译界提供给中国读者的是小说家普希金的形象,而评论界对普希金的诗人身份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田汉都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过普希金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在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接受普希金进入活跃期,先后举办三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革命诗人”的形象开始凸现出来。译介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致恰达耶夫》《自由颂》的反暴政、争自由的诗篇。中国左翼文坛过于浓厚的政治倾向和功利色彩,阻碍了对这位诗人更为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和接受。也由于这一点,60到70年代政治风向逆转,普希金在中国的地位才会一落千丈,成为“反动诗人”。

这一案例表明,一方面文学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的接受中所战胜的误读现象,与两个民族、文化、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日本汉文学是指日本人在本土语境下用汉语或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

日本神话受道家思想影响;《怀风藻》是现存的日本最早的汉诗集;平安时期(中国唐朝时)是日本汉文学的昌盛期,也是中国文学影响日本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五山文学(1191—1620)是承继散体文学;江户时期(1600—1867)日本汉文学的复兴与袁宏道诗文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一个民族成熟地接受外来影响,首先要适应本民族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取它山之石而为己用的。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其一是《源氏物语》有时原封不动地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诗文;其二是援引典故;其三是运用当时的俗谚俚语。

36 《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的关系;《八犬传》与《水浒传》的关系。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明治维新之后,中日上千年的文化交往在日本文化中形成的中国文化、文学影响的丰厚积淀已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世代相传,在深层次上发挥着强韧的影响力。

(1)、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近代作家身上的沉淀已积淀成一种“乡愁”。

(2)、许多日本近代作家从小就有浓厚的汉学底功,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积淀,但是,他们的中国文化观都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入现代以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断裂,现实的中国与他们头脑中的中国文化观形成了一种反差,产生失落感。

3、改革开放后,两国文学的双向交流逐渐繁盛,中国许多作家作品被译介到日本,对日本作家产生影响。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的汉语文学创作。

海外华文文学由东西两大板块构成,东方板块以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主体,其中包括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华文文学;西方板块则以北美华文文学为主体,包括欧洲华文文学、澳洲华文文学,南美洲华文文学等。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是中国文化与海外异域文化的汇通性整合。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是华裔持用汉语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条件下完成的。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移民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

37

在我域民族语境和异质文化景观下,华文文学这一大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宣告和张扬。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东南亚华文文学:马华文学、新华文学、泰华文学、越华文学、菲华文学、印华文学等。

北美华文文学:美国华文文学、加拿大华文文学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切入点:

第一, 海外华文文学反映了中外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过程,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在外域的延伸,同时又蕴涵着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固有的文化因素,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在国际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延展和渗透,而且是与异域民族、异质文化碰撞最敏感的部分。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把中国文化传统带向世界各华侨栖居地,这种走出中国本土的汉语文学创作在外域把中国文化传统与华侨栖居地的本土文化整合在一起的关系,更应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第二, 20世纪上半叶,移民于海外尤其是移民于欧美的老一代华侨为了融入主流社会,努力接受欧美强势文化,这一时期的海外华文文学侧重于书写移民如何适应、融入西方主流文化,同时对母体民族文化又流露出依依难舍的情怀。关于海外华文文学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接受及对母体弱势文化依依难舍的恋情关系,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

第三, 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来看,海外华文文学的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中国文化的承传和延伸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他们的一些作品显示出整合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胸襟。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很好课题。

第四, 我们还可以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把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带入比较文学中进行有效的研究。(白先勇《安乐乡的一日》)

38

第七章 译介论

第一节 文化范式与译介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

比较文学的译介论主要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译品)和翻译理论(译论)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由于翻译是沟通源语文化与宿语文化的中介,故译介学又被称作译介学。

译介学当代形态的主要内涵是指从文化层面对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一般说来,范式是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

文化范式与译介学范式密切,可以说第一个译者或译介学研究者都基于某个特定的文化范式而延伸出相应的译介学范式,并在其中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文化模式之于译介学的关系十分重大,译者本人的才情禀赋、对原作所持的态度、本人的人生——美学——形而上学价值观以及本人矜熟或欠缺的文体意识等息息相关。

翻译其本质并不是文化传播活动的表层单向迁移,它首先必须植根于某一种文化范式,每一个译者都基于这种特定的文化范式而延伸出相应的译介学范式并在其中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范式便是译介学共同体的共享资源,历代译家学人可以据此进行理论定位,进而创造出一个时代堪称典范的译介学成就,并促使后人重新思考既往译介学观念及其理论体系,为译介学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和思想养料,这对相关研究无疑大有裨益。

39 第二节 西方译介学的范式变革:传统与演进

1、学术范式通常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

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

第一、古典译介学范式.

第二、近代译介学语言学范式。

第三、当代译介学文化整合范式。

意译说源自西方古典译论范式的“因义对译说”,其实质是所谓“散译”,其理论基础是当时流行的“翻译原创说”,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具有创造性,不应该将其仅仅当作工具看待。

2、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新探索

第一,分层理论与译介学研究:佐哈的贡献

第二,翻译规范与文化限制:图瑞对传统语言学与文学藩篱的超越。

第三,描写模式系统的应用与拓展;拉姆伯特等人的贡献。

第三节 译介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

译介学研究从语词文本向文化语域转向,成了当今学术界天经地义的事。

直译说在传统意义上原是相对于意译说而言,但形式主义者却从形音义的层面过分强调其中的语言要素,忽略了“直译说”在文化层面的合理与合法性(共享,共通与共同)。

40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1、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方译介学便已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西方译介学在近20年所经历的范式革命顺应国际学术潮流,坚持以文化转向为中轴,在重返历史深度的同时,既使学科定义得以深化,又使近现代语言学范式得以升华。它以文化相对主义实施渗透,遂使译本语言载着异质文化交汇的结晶建构当代文明,又时时建构着翻译活动的主体——人自身。它以“文化迁移转换观”颠覆了古典及近现代译介学的“宿语文化本位论”,通过翻译的文化整合力量击碎传统译介学,建构未来的文化世界。

2、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发展的趋向:

一是思想上强化理论创新意识,着力进行学术范式的建构;

二是学术上提高学术境界,努力培养卓然独立的学时品格;

三是知识上丰富学术资源,推进学术研究和学科知识的持续增长,重事实概括,亦重理论探索和创新

本章从范式的角度切入,基于西方译介学范式反思中国译介学的现状和发展,旨在促使新世纪的中国比较文学及其译介学研究能从大处着眼致力于学科建设,在保护与继承既有学术成就的时候,也精心地培育自身的学术品格,同时注意思想、学术与知识三者的整合提高,根据国际学术主流,适时调整我们的精神信念,改造我们的学术传统,努力建构相应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通过学术共同体共享价值的实现和深具原创性的研究实绩,促进我国学术研究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为国际比较文学或译介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章 诗学论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41

诗学一词已被广泛地用来指称文艺理论,它一方面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原理、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另一方面也包括当代新文论。比较文学所谈论的诗学问题,指的是比较诗学,也即从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或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不同诗学之间的异同关系及其具体表现。

诗学一词最早使用,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括“诗”和“技艺”。他的诗学论断:诗作为个别,既可以蕴含着也可能揭示出作为实体或本质的一般,与诗艺切身相关的天性包括摹仿和音调感、节奏感。在此类天性的表现或抒发中,人们能够得到快感。诗学理论以戏剧为主要的诗的基型,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有关诗本身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内涵绝不仅限于如何做诗的创作论。同时,它的重要性也不仅体现在它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解答,而且恰恰体现在这些问题本身及其所蕴含的以多重解答或重新思考的可能。

柏拉图认为是诗歌是“影子的影子”,不仅远离真理,而且还因其常常具有妨碍人们通向真理,所以他要为理想国的青少年编写诗歌教材,删除史诗中不敬神的诗句,同时也坚持要把说谎话的诗人赶出理想国。

从12世纪开始,中世纪后期一方面由于世俗精神日益侵入了宗教领域,另一方面由于阿拉伯和亚里士多德之影响的推动,探讨作诗这门技艺的诗学或诗学著述不断涌现,蔚然成风。

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指文学理论;到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在中国古代,诗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专指诗经,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第二重意义的诗学一词包含下

42 述几层意思:一是指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二是指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三是指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以后,诗学是指广义的文艺理论。

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西方:构成这一背景的第一要素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19世纪是一个以实证主义(一种基于科学主义和唯事实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和历史主义为其时代学术精神之根本特征的时代,可否实证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科学的主要依据,而历史往往又是其他学科的主要目的,故比较文学在早期被视为通向民族文学史的一门辅助学科,是后者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之所以向法国学派发难,是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诗学无法实证,是不可靠的。如果说,19世纪是历史的世纪的话,那么,20世纪是理论的世纪,理论的天性就需要综合,雷马克说:我们必须综合,除非我们甘愿让文学研究永远处于可憎的支离破碎的状态(《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艾田伯认为,通过对全世界文学(或东西方文学)中思想和形式的平行研究,人们可能会发现全人类所共有的、在文学上的一致性、文学类型或原型;通过努力对无数混乱的具体资料进行连贯、明晰的分类,可以满足人类多样化中求取一致性的不可抑止的要求。美学上的比较研究必须基于审慎的历史探求或细致的本质思索,方能避免武断的教条和无用的虚论。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方法论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是指比较诗学研究得以展开的逻辑基础与学理依据,其具体内涵就是存在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同与异是比较诗学研究赖以展开的前提,缺一不可。就比较诗学而言,有

43 三层同异关系的表现形态值得我们把握:

第一 事物之“同”(或说共相、普遍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事物本身性质的差别而有不同。

第二 由于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是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方式存在的,故与异并非仅仅是某一事物所机械包含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性质、功用、表现等一切方面都因为从属同一个生命肌体,所以其间之一切方面都相互取决于对方的性质、功用和表现。

第三 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相互转化

影响研究由于自身的特点而关注不同文学之间的“同”。平行研究所牵涉到的异同关系,其实存在着“显”与“隐”两种情形,可以直接看到和潜藏在深层。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具体而论,比较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可再呈现于“于同”和“别异”两方面。

求同:一是认为比较诗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语言、跨时空的共通规律,另一是寻求中西诗学之“同”的具体形态。在我国诗学界,诗学之同的比较研究有以下几个侧面:一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二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三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其四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

别异:一是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二是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

建构对话诗学的具体内涵。

44 第一, 在诠释学中不存在主客对峙的关系,诠释者与文本(传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问答双方均为生命整体,故不可以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认识”对方,而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去体验,这是一种生存的体验,而不是把对方仅仅视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第二, 诠释学具有谈话的性质,这是一种“我”“你”关系,谈话的双方或多方持有平等的发言权,其结构形式即“问与答”。

第三, 问题本身具有某种意义,而意义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提问本身规定了回答的内容——规定了意义的生长方向,偏离了此方向就是答非所问。

第四, 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前提则在于“回答”的非确定性,问与答之间构成开放性循环。

第五, 问题的开放性并非没有边际,它受制于问题视域的局限性。

第六, 诠释者与文本双方的问题均有约束性,故有的问题是该问的,而另一些问题是不该问的,诠释学意识的真正力量是我们看出何者该问的能力,提问比回答更难,也更重要。

第七, 问与答总是在语言之中展开,这同时即一种意义交往,它往往表现为:问与答、予与取、相互争论、达成一致等等。

第八, 通过问与答踏上正的意义生成之路。

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第一, 对话方法论的性质不是凝固静止的,恰恰相反,这种方法所始终强调的正是对话双方或多方应在彼此互动之中来了解对方的真精神、真面目、真价值。

第二, 应注意的是比较诗学研究中究竟以谁为“体”(本位)的问题。

第三, 如何避免“标准的谬误”问题。

第四, 应该注意不同诗学中类似概念的非对应性。

第五, 要正本清源地清理跨文化的诗学概念,就必须深入到各自的文化语境,这就关涉到比较诗学之双语境的必要性问题。

第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摆脱比较诗学的信用危机。

信用问题指法国学派指责平行研究蹈虚,不可靠,不给学科设限,无边无际,最终也只能是毫无意义。(如何打破这种危机,P336)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45

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鲁讯《摩罗诗力说》(1908)、朱光潜《诗论》(1943)、陈铨《文学批评的历史动向》、钱钟书《谈艺录》(1948)、《管锥篇》(1979)

近年来,比较诗学的突破:一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二是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日益丰富,三是研究层次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就是有些学者的诗学比较研究显示了哲学的深度,其中,又以本体论的研究为特别突出。

港台及美籍华裔学者的研究成果: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叶维廉《比较诗学》(1983)

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

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起源与艺术本质的比较。

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坚持模仿说,内容其一,他明确地将模仿归之于天性,不仅最初的知识来源于此,而且人们能够从模仿中获取快感。

其二,《诗学》给予着重讨论的是戏剧的模仿,亚里士多德特别钟情的是悲剧。对诗的界定及其性质的认识偏重在情节、性格等叙事品格方面。

先秦时期得到了理论关注的是文类是“文”。其类型主要是《诗》、《书》、《礼》、《乐》、《易》等几种早期经典。关于起源有三:一是“诗言志”;二是出于王者“作”;三是出于“物感”。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表现说”成为文学起源问题的又一种解答。他们认为艺术产生人的心灵,强调热情的倾诉,还强调“天才”“自由”“崇高”“意志”“灵感”“想象”“理想”等。在我国古代,与表现说相类似的艺术起源论是“缘情说”,它最先出自陆机的《文赋》,而主要原因仍在于“物感”。同时强调情感的抒发,西方诗学偏重于宣泄换来陶冶与净化,而中国诗学讲究礼义的节制,即所谓“发乎情,止

46 乎礼义”,反对情感的过度宣泄。

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中西诗学之间仍然是差异与相似共存。艺术的本质在于以形象抒发情感或揭示义理,对于文学的艺术而言,便是借助语言塑造形象来达到这一目的。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而情感与义理却具有共通性、无限性、普遍性或必然性。艺术形象便是将具体与普遍融为一体的“具体的普遍性”。亚里士多德把诗置于哲学之下、历史之上的中间位置的做法,已经隐含了诗通过个别、具体来揭示普遍、必然的诗学主张。在歌德看,这个观点蕴涵了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种是为了一般而寻找个别;一种是在个别中表现一般。在他看来只有后者才符合诗的本性或艺术的规律。二者在西方诗学语境都显示了试图使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完美结合起来的理论诉求,只是一者偏重于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再现,一者偏重于对内心情感的精妙抒发。 在克罗齐艺术即表现的命题里,“表现”尚未抵达“概念”,因而是对于情感世界的整体直观,可以说,艺术作品恰恰是因为尚未抵达概念而实现了在艺术领域对概念体系的超越。我国古代宋人严羽表述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可见西方语境中“表现”一词最与中国诗学之“意境”诗心相契。“意境”一词首先出现在王昌龄《诗格》一书,而“言外之义”等核心内涵到唐代末年才陆续出现,但此前刘勰、刘禹锡的词句中可明晰地辨出这一诗学思想的早期形态。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

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

现代人不管以何种方式来研究古代诗学文本,总是会整体性受制于现代的汉语语境,所以,在现代汉语境中所进行的一切古代诗学研究都是一种现代诠释,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个命题。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我们把这个命题置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诗学的论域之中来审视,以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有一种看法认为:现代学者对传统诗学的研究,阐述,由于完全采用了西方诗学的话题(概念术语、理论架构),故这种研究、阐述实际上是传统诗学“缺席”的诠释,或者说是传统“失语”和西学“独白”的诠释。

47

另一种看法比较乐观,认为现代学者对古代诗学的研究不仅不存在“失语”的问题,而且完全能够实现对古代诗学文本之原意的获取。

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现代诠释的目标主要不是寻求跨文化的诗学“共相”(文心,诗心),而是要把更切合于现代中国人之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方式的古代中国诗学之相异性价值发掘出来。

道家所开启的是由“知识”入“美”的言路,儒家所开启则是由“德性”入“美”的言路。

3、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古代诗学的现代转换是西方诗学话语在现代中国诗学界占据了垄断状况的一种策略,其中多少带有一些民族主义的焦虑情绪。

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有着割不断的历史传承性,它的所有构成要素总要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在不同时代共时地展示出来,发挥其独特作用。诗学也不例外,它如果不是以诗学的外貌直接(显性)地展现自己,那就一定会汇通过浸润在现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趣味、创作实践之中间接(隐性)地展现自己,不是肯定式的显现,就是否定式的显现,因此之故,严格意义上的“诗学失语”是不能成立的。

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真正的转换,以超越对中“体”或“西”体的偏执为前提,而代之以一种心态更加开放,视野更加远阔、方法更加丰赡、学理更加稳固的对话诗学。这种对话诗学,在现阶段必然是比较诗学,具体而言,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和现代转换必然要以西方诗学的运用或参照作为前提,这样一来,如何评价西方诗学便成为了如何实现中国古代诗学之现代诠释与现代转换的内在组成部分。

48 第九章 思潮论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是一个总称,包括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有叶芝,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等;表现主义流派的卡夫卡、奥尼尔等;未来主义流派的马利内蒂、阿拉贡、艾吕雅等;意识流的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

现代主义诸流派依据的哲学理论,都是非理性哲学,它们首先在世界观上,都强调世界本质的非理性特征,其次,在认识论上,它们都认为人类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是不可能认识世界本质的,只有意志.本能和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

一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极力挖掘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因素,突出人物内心的孤独迷惘、动物性和疯狂性;另一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又以艺术表现论为内容,衍化出许多审美原则和表现方法,如非理性的生命感悟、直觉、唯美主义的形式感,语言的非逻辑性和非规则性。

2.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中国现代作家处于一个现状与历史和未来断裂的时期,面临着同样是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后的历史文化废墟,使他们充满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怀疑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发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为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提供了心理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也源于一种现实需要。

此外,中国现代主义作家之所以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运动有关。西方现代主义的“新”切合了东方中国现代文学的自我转换、自我更新的要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才得以在

49 双方共求的美学价值层面上进入东方中国现代作家的期待视域。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实主义的接受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年代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为代表的现代派对西方的接受;第二次高潮是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对西方的接受;第三次是40年代以九叶诗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对西方的接受。

首先是对文学观念的接受带来的转换和革命;其次是对文学母题的接受带来的转换和革命,飘泊、本能、死亡成为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断反复采用的母题(P359)。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中国现代作家筛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第一个方面的文化过滤机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第二个机制是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第三个机制是浪漫主义精神。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影响历程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实现了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母题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和转型,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现代化的文学思潮成功进行了汇合;而且,它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的内涵和外延,开启了一条开放性与内生性相融合的,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成之路。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影响与重构的学术背景(P367,六条)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先锋派、新写实小说、消费文化和议价文学、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武器以及解构主义为特征的理论批评。

50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