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15:5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周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20周年。值此时刻,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林业建设、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三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三北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三北精神,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工程建设背景和任务完成情况

甘肃省三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四大沙漠以及大面积戈壁,沙化土地总面积列全国第五位,河西沙区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我省沙化土地从解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均呈递增态势,年均递增率为0.38%、递增面积达78.9万公顷,直接危害21.34万公顷的耕地和406.37万公顷草场。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5.18亿吨。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区域内生态体系失衡,严重制约着全省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时森林覆盖率仅为4.03%,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而不稳;农牧业人均纯收入仅102元,不仅远低于全国人均463元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全国三北地区人均334元的水平。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78年决定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三北地区十三个省(市、区)进行大规模的防护林建设。由此,拉开了甘肃三北工程建设序幕。

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甘肃工程建设范围从一期时的49个县(市、区),扩展到了四期工程规划时的70个县(市、区),工程区总面积3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42.6万平方公里的91.8%。我省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1978-2000年(

一、

二、三期)的建设任务,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并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四期工程(2001-2010年)。三北工程是我国最先启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规模大、效果好、影响远。三北工程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

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累计完成造林5042.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3185.43万亩,飞播完成75.5万亩,封育完成1781.23万亩;共完成中央投资6.37亿元,工程实施后净增森林面积14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03%提高到9.41%。

二、主要建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在河西地区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形成了长达1200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累计营造农田林网130万亩,保护高产农田900多万亩,治理大小风沙口470余处,控制流沙面积20多万公顷,使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40.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扩展趋势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和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降低。据2004年初完成的甘肃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35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万公顷,与1999年监测结果相比较,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8万公顷。在中东部地区,通过大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营造各类防护林10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近40%下降到现在的25%以下,入河泥沙量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形成了“林网锁方田,村镇绿荫中”的和谐景象。全省已有3873公里的国道、省道,6600公里的县乡级道路实现了绿化,铁路绿化总里程也达到了370公里。与工程建设初期相比,全省三北工程30年建设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林业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从三北二期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开始,我省省委、省政府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于1995年将林果业列为农村经济三大支柱建设之一,并于2006年批转了《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使林业产业开发步入了科学有序的发展道路。先后利用治沙贴息贷款3.15亿元,支持沙产业研究、开发项目366个,建成了一批林果、畜牧、蔬菜、棉花、啤酒原料等为主的产业化龙头骨干项目,为沙区的开发利用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2007年底,我省三北地区各类经济林总面积达到933.6万亩,年果品产量256.5万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29.5亿元。林果业发展处于全省前列的天水市,各类果树面积由1978年的10余万亩,果品产量2万吨,发展到现在的175.8万亩,产量69.25万吨,产值8.19亿元,全市40多万种植户,户均果品收入2765元。林果产品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

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在三北工程整个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持之以恒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据统计,近5年中,全省共召开各级宣传动员大会3万多次,印发宣传材料130多万份,各级宣传报道2000多次,对民勤县防沙治沙、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的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广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已深刻认识到,三北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沟通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群众已从“要我造”转向“我要造”,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县区出现了争任务、抢指标的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目前我省干部群众对三北工程的认知率由过去不足60%提高到现在85%以上,90%以上的群众认为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必须加以治理。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是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加强。我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市、区)。1991年,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在兰州召开,自此,掀开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进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高潮。次年,国家在重点沙区省份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我省的防沙治沙工程自始至终遵循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的原则。一是200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后,我省于2002年出台了,是全国最早出台《办法》的省份,依法治沙做到了切实可行。二是根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编制完成了《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并已经省政府审核报请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三是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国家三北局在广泛深入调研民勤、敦煌生态现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启动实施两县(市)专项治理项目,并于2007年 8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经司领导及相关专家、领导在兰州召开了《三北防护林民勤、敦煌防沙治沙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体现了国家三北局领导对我省民勤、敦煌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四是按照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要求,省政府于2007年11月 16日在兰州召开了全省防沙治沙大会。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形势;表彰了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防沙治沙标兵和先进个人;省政府与8个沙区市(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省委书记陆浩为大会专门作了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陆武成作了工作报告,国家治沙办刘拓主任给予指导并作讲话。五是今年3月26日省政府向全省各市(州)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责任,加大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沙的力度。

三、基本做法和体会

三北工程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建设成就,靠的就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坚持创新体制、完善政策、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生机和活力;坚持科技兴林、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1、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目标管理。为将三北工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我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在每年与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定的林业工作目标责任书中,都将三北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责任书,将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州林业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行领导分片抓点制度,在每年春秋造林期间,各位厅领导分别带领有关处室和单位,深入造林生产第一线实地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三北工程的扎实推进。为调动和促进社会的造林热情,省政府每年春造前都要召开由省上四大班子领导参加,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的全省造林绿化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对社会各界进行发动,对春季造林绿化进行部署。同时还在每年的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日都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兰州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宣传普及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知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参与林业建设。先后与团省委、省妇联以及甘肃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建“青年林”、“妇女林”、“读者林”活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严格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我省通过“造林质量年”、“责任落实年”、“建设效益年”、“林业产业年”、“科技创新年”、“规范化管理年”等主题年活动,推动全省林业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以此为动力,狠抓薄弱环节,始终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造林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完善全省“三北四期工程管理办法”和“三北四期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规程标准在内的三北工程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县级自查、市级复查和省级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从2004年起,我省连续4年组织开展全省三北四期工程省级检查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照“动态管理,末位淘汰”的原则,每年对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区、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加大下年度建设任务的安排,对综合排名后10位的县(区、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调减下年度建设任务,对整改不力,连续两年检查验收在后10位的县(区、单位)暂时取消其三北工程建设任务。

3、创新管理机制,推行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要求,我省及时总结过去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三北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县(市、区)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帐制“四制”,从市县造林立项开始就引入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造林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与监管。推行专业队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让技术力量强,质量意识好的单位或组织通过招投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实行造林监理制,严格做到整地不合格不准造林、苗木不合格不准栽植,栽植不合格不予验收,工程不合格坚决返工,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我省在三北四期工程封育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中尝试进行项目化管理,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从立项、论证、施工到检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要求,改变了过去封育工作的粗放管理。

4、增强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成效。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才能打破严酷自然条件的束缚,推动工程建设向前发展。一是加大干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通过地表集流、覆膜保墒、滴灌节水、抗旱造林集合技术等以及加大乡土灌木树种造林比重,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去造林成活率较低的“瓶颈”问题。二是大力开展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固沙造林技术、防风固沙林体系优化治沙造林,结合封沙育林(草)恢复植被技术等的试验研究与推广,使部分流沙地区灌草植被逐步恢复,去今两年还在民勤首次大面积推广 “塑料网格沙障” 治沙造林新技术,较 “麦草方格沙障”有效期长、效果好。三是加大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力度。先后引进推广了美国黑核桃、四倍体刺槐、三倍体毛白杨、樟子松、四翅滨藜、俄罗斯大果沙棘、欧洲云杉等优良树种,丰富了造林品种,提高了人工植被生物多样性。四是搞好技术推广研究。近两年,我省先后完成和正在实施国家三北局下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困难立地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甘肃黄土区水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等项目,达到了项目各项指标要求,为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综合技术组装配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做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在白银市、兰州等地辐射推广造林达4万余亩,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

5、重视产业开发,增强工程后劲。为了提高工程发展后劲,近年来,我省在三北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坚持打特色牌,走优势路,把工程建设与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绿色产业带建设,在河西沙区大力推广红柳、梭梭的肉苁蓉、锁阳嫁接和加工技术,提高旱生灌木效益,走沙产业开发的路子;在陇东营造仁用杏、山杏、核桃等兼用林树种,找准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在中部大力开展沙棘基地建设,为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增收探索路子。在全省已挂果的330多万亩沙棘林中,中部的定西、临夏、白银、平凉等地就有240多万亩,开发潜力巨大。为促进其沙棘产业化进程,我省专门组织这些地区的有关人员到内蒙考察学习,并在去年底,召开全省三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座谈会,大力推动我省三北地区沙棘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进程。目前三北工程区已培育和涌现出了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临泽小枣、秦安蜜桃等一大批甘肃林果精品,林业产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增添工程建设动力。搞好三北工程,单纯依靠林业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由各级政府负责,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步伐,省林业厅于1999年9月召开了全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现场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非公有林业经济的意见》,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稳定所有权、活化使用权、保证受益权” 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地区民营林业的发展。各地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鼓励、典型引路,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期工程实施以来,非公有制林业在全省林业总体投入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到2006年,全省投资林业10万元以上的大户478户,完成治理面积达1300万亩。

三北工程在甘肃的林业生态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区域内生态的现状,社会发展对生态的需求,过去的30年只是良好的开端。必须看到,全省三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荒漠化仍然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加剧的态势,有400多万公顷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有6.45万公顷农田防护林已进入了成过熟期亟待更新改造;中东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也极为紧迫,有380.84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控制和修复,生态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繁重。

通过不断努力,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一是严重干旱影响了造林合格率和保存率。近年来,我省大范围连年遭遇大旱天气,土壤缺水少墒,严重降低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补植补造面积大、任务重,补植资金缺口大。反映出工程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干旱造林技术急需加强,补植补造任务艰巨等问题。二是规划任务到位率低。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我省的三北四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造林总任务80.75万公顷,年均8万公顷,截止2007年,国家实际下达我省任务26.39万公顷,仅占规划同期总任务的33%,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工程建设布局和进程。三是造林补助标准偏低,影响工程建设成效。我省三北工程造林立地条件差、难度大,个别地方需挖石换土造林,加之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使成本大大提高,平均达到380元以上,而目前国家每亩仅补助100元,资金缺口较大,个别工程区近年来林木病虫和鼠兔危害严重,无专项防治经费,严重影响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

四、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北工程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建设原则,以“大保护、广封育、精造林”为技术路线,以建设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分区指导、分类施策、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三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党的十七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北工程将肩负起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搞好三北工程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和拓展三北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三北工程在我省生态建设中地位重要。一是三北工程实施范围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91.8%,是我国最先启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工程,也是在我省植被最少、生态环境最为恶劣、建设条件最为艰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行的一项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规模大、影响远的宏伟工程,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二是三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促进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证。我省三北地区处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全省有80%以上的穷困县集中在三北地区,没有三北地区的生态改善,就没有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是三北工程建设是拓展全省林业空间的一个增长点。目前我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3.42%,低于全国的18.21%。三北地区很大一部分可以实施封山(沙)育林(草)和种植耐旱灌木,提高森林植被盖度,对全省森林植被的增加,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以上的目标意义重大。四是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的一道屏障,我省三北地区生态状况极为脆弱,不确定性、反复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认识,抓住林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再接再厉,切实发挥三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目标,进一步理清三北工程发展思路。下一阶段,我省三北工程建设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大体系,统筹三大区域,力求实现五个转变。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

构建两大体系:即建设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统筹三大区域:即科学统筹沙区、水土流失区和平原农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在沙区,认真落实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和全省防沙治沙大会精神,实行保护优先,积极预防,封、禁、治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山系和流域为治理单元,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平原农区,以农防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步伐,加大残次林、成过熟林更新改造力度,为实现兴林富民、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态屏障。

实现五个转变:即一是由注重治理向治理与保护并重转变,在继续加强荒漠化治理的同时,妥善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山区林草植被。二是由以人工措施为主向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在继续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三是由注重追求生态目标,向治沙、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转变,通过治理,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产业良性互动。四是由注重治理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既要加快治理速度,又要确保治理质量,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五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相结合转变,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3、用现代林业理念指导工程建设,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在总体布局上,将我省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主要放在河西三河中下游沙化地区及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对不同地区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二是在建设重点上,河西内陆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是三北工程的主战场。要继续推行“北防风沙、中保绿洲、南涵水源”的建设方针,坚持“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原则和防治用相结合的防治方法。重点在沙源性风沙治理,封沙育林育草,骨干防风固沙林带建设等方面力求突破,坚决扭转局部地区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三是在实施战略上,通过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大力推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三北工程科技含量,对现有科技成果认真筛选和组装配套,搞好推广应用;有选择地建立一批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不同类型区治理模式、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以法治林、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加强《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搞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建立沙区各级政府的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四是在工程管理上,以质量管理为主线,把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和各个环节之中。在工程建设中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行项目“四制”及工程项目的资质管理和专业队造林,实行造林事故责任追究制。五是在运行机制上,要抓好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和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进民营林业的发展。通过投资引导,政策鼓励的利益激励机制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彬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推荐]

8咸阳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甘肃省工程建设监理管理办法

对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自查验收报告

对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自查验收报告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十周年总结的报告

甘肃省建设工程费用标准证书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