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季羡林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季羡林有感

最近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对某些内容很感兴趣。我又看了一些有关季羡林自述、自传及报道之类的文字。综合起来,我感兴趣的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季先生之学术成就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读的是西洋系,专修方向是德文。他在德国留学时读的主系是梵文、巴利文等所谓印度学,两个副系分别是英国语言学与斯拉夫语言学。这个主系就是他毕生研究方向。他在自传里这样说道:“在哥廷根,我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指的是梵文的学习。这条道路,我已经走了将近六十年,今后还将走下去,直到不能走路的时候。”

他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成就怎样呢?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张光璘说:“吐火罗文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懂。”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梁志刚说:“对于一个一个的学术高峰,他都踩在脚下。”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王邦维说:“从国家的学术发展意义上,季先生在这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他也代表中国学术在某一个方面的一个高点。”就是说他是他研究的那个领域的“唯一”,可称之为印度学大师。

然而,《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却称道季先生“国学大师”。在它的片头有这样的话:“谨以此片缅怀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好像季先生是以“国学大师”而出名。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看似是不同的领域,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走遍天下更知故土的情深,所谓越是精通外国文化的越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价值。季羡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有许多是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中产生的。”所以季先生这两个“大师”是不矛盾的。

(二)管教之作用

对高小三年的学习,季羡林总结道:“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我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是在晚上。”

他这样总结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一下课,我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我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我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当然对老师另给报酬。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十点才回家。„„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这就是他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表现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到了高中,因为他对国文和英文都有点基础,别人无法同他比,他的总成绩就独占鳌头了。从中可以看到管教的作用。

(三)学校自然环境之影响

季羡林自述:“山大高中是文理科分校的,文科校址选在北园白鹤庄。此地遍布荷塘,春夏之时,风光秀丽旖旎,绿柳迎地,红荷映天,山影迷离,湖光潋滟,蛙鸣塘内,蝉噪树巅。我的叔父曾有一首诗,赞美北园:‘杨花落尽菜花香,嫩柳扶疏傍寒塘。蛙鼓声声向人语:此间即是避秦乡。’可见他对北园的感受。„„学校环境犹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书再好不过的地方,我有意识地用功念书,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应该说季羡林终其一生的文学事业是在济南孕育和起步的,正是在济南这座诗城初步形成了他浪漫而浓烈的艺术家气质,或者说学者兼艺术家气质。”

(四)师资力量之雄厚

季羡林自述:“这所新高中(山大高中)在大名之下,是能副其实的。首先是教员队伍可以说是极一时之选,所有的老师几乎都是山东中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国文教员王玉先生家学渊源,学有素养,文宗桐城派,著有文集,后为青岛大学教师。英文教员是北大毕业的刘老师,英文很好,是一中的教员。教数学的是王老师,也是一中的名教员。教史地的是祁蕴璞先生,一中教员,好学不倦,经常从日本购买新书,像他那样熟悉世界学术情况的人,恐怕他是惟一的一个。教伦理学的是上面提到的正谊的校长鞠思敏先生。教逻辑的是一中校长完颜祥卿先生。此外还有两位教经学的老师,一位是前清翰林或进士,由于年迈,有孙子伴住,姓名都记不清了。另一位姓名也记不清,因为他忠于清代,开口就说:‘我们大清国如何如何。’所以学生就管他叫‘大清国’。两位老师教《诗经》、《书经》等书,上课从来不带任何书,四书、五经,本文加注,都背得滚瓜烂熟。”

(五)教育意识之超前

2004年8月6日济南日报《文化周刊》:“在山大附中,高中生季羡林开始学习第二门外国语——德语。一所中学,除英语外,还把德语列为选修课,教育之超前,别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学,就是放在今天的中学,也是新闻。在季羡林同辈的学者中,小学时就接受英语辅导、中学学习两门外语的人,怕是不多见的。”

(六)教学之创造性

季羡林自述:“学期中间,接过胡先生教鞭的是董秋芳先生,他同他的前任迥乎不同,他认真讲课,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他出作文题目,非常奇特,他往往在黑板上写上四个大字:随便写来,意思就是让学生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我写了一篇相当长的作文,是写我父亲死于故乡,我回家奔丧的心情的。董老师显然很欣赏这一篇作文,在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处写了几个眉批:‘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我正是如拨云雾见晴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我之所以五六十年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弃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山东大学教授、季羡林助手蔡德贵:“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指董秋芳老师)在语文教师中属于另类,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不合格的,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格,因为他布置作文从来不出作文题,在黑板上就写四个字‘随便写来’。在这样的一个老师面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也被刺激起来。”

(七)蛇之变龙的奇遇

以下均是2004年8月6日济南日报《文化周刊》的报道。 在山大附中,季羡林最大的“优胜纪略”,是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状元公”的奖赏。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是山东教育厅长王寿彭兼任的。王是前清的状元,著名的书法家。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位“状元公”要表彰学生了。表彰的奖品是他手书的对联和扇面。表彰的标准是每一班的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达到或超过95分者,高中有6个班。可以出6个甲等第一。结果六个班平均分数超过95分的学生,只有季羡林一人,季羡林的平均分数是97分。“王寿彭的书法本来就极有名,再加上状元这一吓人的光环,因此他的墨宝就极具有经济价值和荣誉意义”。

这是季羡林一生中由蛇变龙的“奇遇”。

这次“奇遇”的意义,消除了他的自卑感;他要发愤学习,保住荣誉。从大明湖的南岸来到北岸,他渡过的不是一个大明湖,而是跨越了一个人生大台阶。他说:“我是一条小蛇,从来没有幻想成为一条大龙,这一次表彰却改变了我的想法,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决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季先生说:“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书法提识,笔者注)的15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变成另一个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寿彭先生。”

(八)志向之确立

季先生的志向是研究印度学。这个志向是如何确立的呢?从以下两个片段可以窥见一点踪迹。

《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1924年,作为中印文化交流使者的泰戈尔来华访问,一个演讲在省议会,正谊中学离得很近,季羡林也挤进去,季羡林有缘在大明湖畔看到了这位银须飘拂的印度大诗人。这次会面让十三岁的季羡林对泰戈尔和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就能模仿他的体裁写一些小诗,并翻译他的诗歌。泰戈尔的诗中对自然、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季羡林内心强烈的共鸣,并为他将来从事东方文学的研究埋下伏笔。”

季羡林自传:“在所有的课程中(笔者注:指清华四年的学习),我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一门选修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一门旁听课: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对我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影响到现在。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九)季先生之勤奋

《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在北大工作期间,他很忙,只有利用每天早晨四点到七点这段时间做学问。他的那扇窗曾是北大每天最早亮灯的地方。他就靠着三个小时,六十年下来,写出一千多万字的学术著作。他每天四点起床工作,这种习惯他坚持了几十年。”

季羡林自传:“我体会,一些报刊之所以要我写自传的原因,是想让我写点什么治学经验之类的东西。那么,在长达六十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我究竟有些什么经验可谈呢?粗粗一想,好像很多;仔细考虑,无影无踪。总之是卑之无甚高论。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己。

“我记得,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十)机遇之准备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卞毓方:“如果他没有学英文,他也考不上清华大学,也不会去德国留学,正因为小时候别人都没有学英文的时候,他叔父在业余让他去学习英文,所以他以后上了高中的时候他的英文成绩在班里一直是比较好的,最好的。”

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张光璘:“在当时来讲,这十年的济南的中小学的教育,对他来讲,对他一生的成长我想都是至关重要的。”

季羡林自述:“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小一班。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小三班。为了一个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季羡林自传:“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我这个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我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我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我翻出来了,„„结果我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所以讲机遇偏爱有准备之人。 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思索太多太多。

读季羡林传有感

读季羡林自传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二月兰》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八十述怀有感》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读季羡林有感
《读季羡林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