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赏析宋代五大名窑

发布时间:2020-03-02 04:18: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赏析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心得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它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流传。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更显其珍贵。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临汝窑产品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罐、枕等器物极为少见,器皿的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盘、碗器的胎体略厚重, 轮旋修坯较粗,圈足部位欠规整,多粘挂窑渣。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具有宋钧窑特征:一种于淡月白釉上显露鲜红斑的釉色,是独具特色的作品。临汝窑的装饰绝大部分青瓷饰以印花,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纹样均饰于盘、碗器内壁,花纹廓线凸起,以点线纹勾勒叶筋为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菊花、牡丹最多,还有枝叶纹、海水纹等,习用缠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现多彩的花姿;碗器多用缠枝式构图,六朵大小不一的菊花或牡丹花相间穿缀在弯转的枝茎上,仰覆有致。折枝式构图有两种:一种是一枝花的二方连续式布局,器壁上一根曲绕的枝茎缀着两朵盛开的花朵和大叶,花与叶的轮廓线凸起,筋脉线凹下,凸、凹线纹相衬,使花叶越显丰满;另一种是三枝花的交叉布局,每一枝茎上缀着两朵小花和舒展的小叶,纤秀清丽;有的折枝式与缠枝式布局并用,变化多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临汝窑青釉印花盘,六瓣花式的盘壁上印六株竖式折枝花,盘心上花枝缠绵,花朵怒放,花叶勾卷,与花瓣式秀巧的盘体相配,和谐美观,是装饰画面依形布局的典范。还有较为多见的团菊纹,通常在碗内壁印一朵无花蕊的团菊,有的则在团菊中心的圆圈内印一阳文“童”字或阴文“吴”字,可能是窑业主的姓氏;亦有在碗内壁印缠枝宝相花纹,碗心印“吴”字的。临汝窑装饰花纹中的海水纹颇有特色,以八到十层的圈线表现波浪层迭的海水,水中心飘浮一朵小花,很有落花流水的意境;有的于海水中心翻浮一小田螺,在青绿釉掩映下或隐或现,极富艺术感染力。

临汝窑青釉印、刻花瓷器与耀州窑青釉印、刻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相类,但质量逊于耀州窑,烧瓷时间亦晚于耀州窑;临汝窑的生产显然受耀州窑影响,故被认为属耀州窑系。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北宋汝窑如昙花一现,仅烧制了20年,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战乱与灾荒使得宋朝的国运盛极而衰,一个华丽的王朝消失了,随同它一起消失的还有那扑朔迷离的汝窑烧制技术。时光流逝,历史远离,在如今这个奉行低调奢华的年代,北宋汝窑仍然引无数人倾心追寻,始终是人们憧憬向往的独特美感。于是经过多年的悉心研究,东道品牌旗下优秀的陶瓷工艺师以北宋汝窑为创作范本,在复古与创新间张弛有度、创意自如,融入现代风尚,打造焕然新生,东道汝窑,便由此而生。

东道汝窑以传统北宋汝窑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专业的制造技术,突破工艺难关,将东道汝窑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完美统一,从而呈现出现代汝窑独具创新的极致品位。简约之美:东道汝窑外形简约古朴、大巧不工,背后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工艺成就。细细端详,其简洁的造型,雅致的外表,在简约中增添了

高贵的气质,在某种距离令人肃然起敬,再近些又是如此亲切;她好似一位历经岁月的智者散发着成熟的光辉,观者亦如沐其中。

釉色:东道汝窑以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东道汝窑系列包含天青、月白、粉青三种汝窑经典釉色。天青:如“雨过天青”的淡蓝色,釉面哑光;月白:如夜空中皎洁月光的颜色,略闪淡蓝,釉面有粉质感,开片轻浅;粉青:蓝中闪绿,釉层透亮。颜色较月白深一些,较天青又绿一些,开片纹路较深,并伴有白色纹线。

开片:瓷器表面出现粗细不一的裂纹称之为开片。由于汝窑釉料(玛瑙结晶体)的分离,汝窑瓷器表面出现蝉翼状的细小美丽开片,珍珠状的结晶体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开片的产生,是由于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原本釉在高温窑炉中呈液状,但等到窑内温度下降至摄氏200度以下,釉收缩得比胎快,且釉层完全硬化,弹性越来越小,因此当外界张力超过釉层可以负荷的强度后,就会开裂以消解张力,而形成大小不同的裂纹。

所谓“烹茶尽具”,茶遇好器,一如美人在侧,花香满堂,茶气缭人,妙不可言。东道汝窑特有文人优雅的品位,含蓄典雅,没有过多的彩绘,没有太多的装饰,表现出一种内敛的修为,自在而舒适。欧阳修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

东道汝窑简洁的线条、朴质的造型、细腻的肌理,都含蓄而空灵地传达着一种低调的奢华,传达着一种风雅、内敛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品位与自信;东道汝窑开启了新的审美意识,引领我们去品味隽永宁静、一丝不苟的生命真味。这一脉相承的儒雅气质和大巧不工的美学特征,已足以让东道汝窑成为品位人士竞相珍藏的对象,正如元稹《茶诗》所言:“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只醉后岂堪夸!”这大概是后人对于汝窑瓷器最好的诠释吧。

《蟹缘》——宋代诗词赏析

《蟹缘》——宋代诗词赏析

名窑考察日记

宋代散文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宋代书院

宋代散文

中国八大名窑建窑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其他篇》557首501520(推荐)

赏析宋代五大名窑
《赏析宋代五大名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