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1: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

导师带研究生,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导师指导本科生是否让人感到新奇呢?以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有的“导师制”,如今在我校本科生中正逐步推行。

2006年9月4日,我校颁布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条例》,通过导师制贯彻全员育人的要求,以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9月份到现在,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经过了4个月的发展,各院系都展开了建立导师制的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学校部分院系部处。

院系领导亲自“担纲”——走到学生中间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本科生导师制条例出台当晚,电子系200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掌声经久不息。原来,担任电子系本科新生班级导师的8位博士生导师来到了典礼现场,与同学们一一见面。博导历来担任研究生导师,担任本科新生导师在全校尚属首例。

在电子系暑期工作研讨会上,系领导班子将本科生教学工作作为研讨重点,并提出选派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初步构想。在认真听取、征询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意见后,最终确立了8位颇有学术威望的博士生导师担任新生班级导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邹雪城教授主动请缨,担任0606班班级导师。邹雪城介绍说,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寻求知识、汲取知识、运用知识,并使已经掌握的知识成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制定选课计划,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像电子系这样,由院系领导担任班级本科生导师,在我校已成为一大特色。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启动以来,各院系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保证了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有效、深入、健康的开展。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各个院系将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与院系中心工作紧密集合,良性互动,以自身的参与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育人积极性,促进了教风、学风的进一步改善。

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斌和院长邵新宇亲自挂帅,担任2006级本科生班级导师,并组织相关领导组成学院导师组。邵新宇每学期与全年级学生进行一次交流。他经常在网上、到学生宿舍里与学生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问题。邵新宇说:“学生进入科研首先是一个意识的培养,并非要抽很多时间来做实验。一旦成为某个导师的指导学生,他就可以参加这个导师主持的科研会议,从而耳濡目染地知道了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机械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明显进步。”

能源学院院长黄树红在担任能源学院0508班班级导师过程中,无论管理和科研任务多么繁重,都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本科是个关键阶段,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我们只有走到学生中间,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专业教师踊跃参与——将学生带到专业领域最前沿看风景,言传身教全方位培养

“上课来,下课走,几年不识老师面。”有的同学这样形容大学的师生关系。而本科生导师制却将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记者从社会学系获悉,多年来,该系已经有1000余名学生从本科生导师制中受益。“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设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社会学系系主任雷洪教授说,“我们从1989年就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导师制实现本科生个性化培养,并进行课外生活方面的指导”。

根据规则,社会学系大一新生从入校开始,就被安排好了各自的导师。导师的责任包括:每学期与学生交谈至少2次;支持、帮助学生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课外读书活动;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寒暑假都要写一篇假期论文交给导师审阅;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在本科学习的四年里,很多学生和自己的导师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位导师也在交往中对学生逐步实施“因材施教”。如喜欢运动的张小山副教授常常和学生在体育馆见面,一边运动一边交流;苗艳梅老师经常与学生通过E-mail进行坦诚地交流。

挑选导师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重点,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这个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好坏可能影响学生一生。所以导师除了科研有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交通学院教授赵宪尧已经退休多年,听说学院将建立导师制,非常高兴,他主动请缨担任交通工程050

1、0502班专业导师。“现在的大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浓厚,而且接触知识的平

台也十分广泛”,他认为,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及时接触专业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便于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拥有40年教龄的赵宪尧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十分熟悉,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形式的指导。对于有潜力的学生他不仅给与专业指导,还共同探索一些有思想性的问题并开展学术研究。

迄今为止,全校的班级导师队伍已经发展到450人。其中既有党政领导,又有学术带头人,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不仅专业任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学校管理行政人员也深入到学生中间。2006年11月9日,首批来自学校机关和后勤部门的30位管理干部受聘为本科生班级导师。

创新机制不断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优势明显,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需要导师制走得更远

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人才培养分三各层次:第一个层次要保证最大面积的同学能够顺利毕业,保证他们正常的优秀情况;第二层次要帮助特别困难的同学度过困难,不管是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行动困难;第三个层次呢,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要不断地培养尽可能多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办学的标准要看大面积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要看我们最优秀的学生能够“跳多高”。这种“跳”需要院系给他们关爱,当然,

更需要有他们的贴身的、近身的度量和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正为这部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跳”起来的平台。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实施以来,它的优势非常明显。邵新宇认为,导师制首先有利于鼓励本科生早日参加科研。其所在的机械学院要求国家级科研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由导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并要求导师定期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学院学生经常在各种学术比赛上获得奖励。

计算机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郑强深刻感受到了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工作带来的好处。据他回忆,新生进校后,系里要做的思想工作相当复杂,新生大多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甚了解,从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实行“导师制”以后,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学生也愿意接近教师,新生能很快地适应新生活。

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没有固定模式,各院系在班级导师的聘任、管理、考核等方面都能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一些院系好的思路、新的做法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机制符合各院系特点,让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双层次导师制是经济学院一大创新举措,特优生不仅得到班级导师的学业指导,而且还会受到专门教师的指点。这一措施取到了显著的成效。2003级的15名学生就在相关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康赞亮一人就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化学系则采取班主任和导师合二为一的方式,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进系三年之内必须担任半年至一年的导师(班主任),并将工作情况记入工作量,进行年终考核。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艾一梅介绍说,将班主任和导师合二为一,导师可以通过进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跟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导师也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生命学院在导师聘任中采取统一聘任的做法,要求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青年教师必须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并以此作为其今后晋升的基本条件。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我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困难,如由于生师比较高,师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师生之间相互适应存在一定困难;配套制度不健全,存在导师工作量大而报酬相对较低等一系列短时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但不管怎样,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已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走得很踏实!

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总结

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报告

全员育人导师制心得体会

全员育人导师制学习体会

全员育人导师制心得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计划

全员育人导师制_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