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举制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1: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我国古代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

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前期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主要依据个人的才能和品德为选官依据,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集权的需要。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开始注重门第观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观念为选官依据,选官权力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由中央向地方转移)。

3、科举制:隋唐至明清的选官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志(即个人才学),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政府。

二、科举制形成的原因

科举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1、随着士族门阀地主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观念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2、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在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地位。执政者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入仕的途径。

3、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抵制士族势力,削弱士族门阀地主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以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三、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1、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完善: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发展改革: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程序严格,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在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4、僵化:明朝沿袭前代的科举取士的制度,但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为“八股文”,使科举制度发展为愚民政策。清朝沿袭这一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废除:戊戌变法诏令中明确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但后来法令被取消。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四、科举制度的特点

1、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3、考试的自由性和公开性。

4、考试的定时性。

5、考试程序的严格性。

五、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利:

1、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

3、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最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弊:

1、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2、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演讲稿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科举制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第五大发明──科举制的诞生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
《科举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科举制 科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