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举制的创立

发布时间:2020-03-04 04:04: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策历史学案

编制人 :郭丹

审稿人:王琪

班级:

姓名:

第4 课 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用。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 的方法来选拔官吏。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 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产生了哪些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 ,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 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 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

1、隋朝为什么要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请结合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的制度,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2、动脑筋:见课本18页。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类似的题型吗?

3、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4、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三、【知识拓展】

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而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一)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膳生员,简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策历史学案

编制人 :郭丹

审稿人:王琪

班级:

姓名:

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二)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则称为“亚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三)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4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张又新、准元翰、宋朝有六人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代一人孟宋献,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间中亦有派为知县、知府等职。进士榜下即用为知县,被称为“老虎班”;指其行事往往雷厉风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1

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戏说古代科举趣事

(一)唐代的刘虚白,与裴坦从小一块儿读书,裴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大官,而刘仍是名生员。有一年,刘虚白应考恰逢裴坦当主考官。刘想起30年前两人一起应考的情景,就写了一首诗:“三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几许,犹着麻衣待至公!”裴坦看了刘进呈的诗,还真动了恻隐之心,大笔一挥,便录取了他。

(二)清代有个官员子弟,在乡试、会试时,靠行贿打通关节,一路到了殿试。本来他也物色了传纸条的人,但考试是集体坐在保和殿,他恰好坐在廊下,旁边就是举着钢刀的监场士兵,不但纸条难传,连脑子里原有的一点知识也吓跑了,一个字也写不出。交卷之时,他硬着头皮写下这么几句话:“臣对:臣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臣不知,臣不敢妄对。臣谨对。”(“臣对”、“臣谨对”是试卷首尾的规定用语)如此“臣对”、“臣谨对”,自然要名落孙山,此后他再也未敢应试。

(三)明弘治年间,吴淳任浙江提学副使,他主持童试时要求甚严,因此考不取秀才的人也特别多。不服气的落第者成群结队地到御史台去请愿,要求重试,御史生怕激成事变,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可是在重试时,吴淳故意出了道:“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论”的题目,不仅难以措辞,而且其中还含有侮辱那些考生的意思,能通过这次考试的人自然是寥寥无几。有考生因此在考卷上作诗曰:“ 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

(四)有个世世代代都以杀猪卖猪肉为生的父亲,希望儿子能有点出息,就逼着儿子读书,然后又逼着儿子去考科举,希望能搏个一官半职。可他的儿子却无心向学,整天就喜欢看父亲杀猪。在考试那天,他冥思苦想也答不上题来。最后没办法写了一首打油诗:“肚里无文才,阿爹逼我来。考试不会答,画张杀猪台。”然后附上一张杀猪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策历史学案

编制人 :郭丹

审稿人:王琪

班级:

姓名:

四、【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15分钟)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材料三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 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C.唐玄宗时 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 清朝 C.900多年 元朝D.1300多年 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隋炀帝——分科考试 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 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7.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其意义在于( )

①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③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④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

A.东汉

B.明朝 C.唐朝

D.隋朝 9.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根本意图是( ) A.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鼓励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巩固封建统治。

11.下列属于完善科举制度的皇帝是( ) ①唐太宗 ②隋文帝 ③唐玄宗 ④武则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材料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二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1) 材料一中情景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2) 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3) 请从三则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五、【我的疑问】

1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科举制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设计——科举制的创立

初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同步测试题与答案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