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南省编导统考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1年河南省编导统考

作品分析:《传奇人物马云》标准参考答案

一、人们称马云为“奇人”,他“奇”在哪里?(25分)

答:奇:少有的,特殊的,意想不到的;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在新华字典里看这些解释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对字和词的书面理解。但这些字和词一旦和马云的名字联系起来,你可能就惊奇了,你才会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奇人”。现举几例为证:

1、1995年,马云从美国带回一台电脑要办公司。奇了,全国还没人干,政府还没干的事,一个完全不懂电脑的人却要办公司,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太超越寻常了。

2、马云说:一项决策如果90%的人同意,我就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因为别人会比你干得更好。你看,他又违背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011年1月6日上午编导笔试

一、填空题

1.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是

2.是鲁国孔子及其弟子编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

4.王国维的《人间辞话》中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衣带渐宽终不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 ”。

5.①尔曹身与名俱灭, ;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 ③ ,而今迈步从头越。

6.的《儒林外史》中经典吝啬人物形象是

7.“新乐府运动”主要领导人物是 和元稹。

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 。 9.最能反映新现实文学的短篇小说是鲁迅的 和 的《女神》。

10.巴金的 是《家》、《春》、《秋》

11.歌德诗剧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2.《神曲》的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13.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 叙述了主人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

二、选择题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选自(

A 《论语》 B 《孟子》 C 《庄子》 D 《大学》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歌颂的是( )

A 贾谊 B 诸葛亮 C 屈原 D 文天祥

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 )的名句。

A 陈子昂 B 杜甫 C 孟浩然 D 白居易

4.李白的诗风是(

A 沉郁、雄浑 B 飘逸、豪放 C 通俗、易懂 D 狂傲、不驯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 ) A 诸葛亮 B 周瑜 C 曹操 D 关羽

6.下列文学流派以及文人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B 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C 桐城派:方苞和姚鼐 D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

7.下列不是老舍的作品的是(

A 《四世同堂》 B 《茶馆》 C 《骆驼祥子》 D 《雷雨》

8.在法国文坛上与雨果齐名的是( ) A 都德 B 巴尔扎克 C 莫泊桑 D 伏尔泰

9.19世纪被称为俄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作者是(

A 契诃夫 B 普希金 C 列夫·托尔斯泰 D 陀思妥耶夫斯基 10.《哈姆雷特》《悭啬人》《钦差大臣》的作者分别是( ) A 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俄国的塞万提斯 B俄国的果戈里、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塞万提斯 C 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俄国的果戈里 D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果戈里

三、编写故事故事:

1于海洋后悔极了,这可是他生平第一次撒谎 2吴哲犹豫再三,还是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3一片笑声在房间里荡漾开来

答案

一、

1、《孙子兵法》

2、《论语》

《中庸》

3、纪传体

4、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不废江河万古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雄关漫道真如铁

6、白居易

7、吴敬梓

8、《呐喊》

郭沫若

9、激流三部曲

10、但丁

11、《哈姆雷特》

12、《浮士德》

13、《变形记》

二、

1、C

2、C

3、B

4、B

5、A

6、D

7、D

8、B

9、B

10、C

2011年编导制作类统考题(第二场)

一、影片分析

1影片中有哪些情节告诉我们刘家四兄弟创业的艰辛?25分

2片中的用两条叙事线索,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何思想内涵?15分 3插入影片《月亮湾的笑声》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剪辑手法?15分

4请概括影片中有个画面内容与表达反衬的镜头内容,其作用是什么?15分 5请为本片拟一段导语(开场白200字以内)10分

二、文学常识

屈原

《离骚》

曹禺

《日出》《雷雨》

大江东去———非淡薄无以明志———阿。托尔斯泰

五经

春秋三转 采菊东篱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 王熙凤

巴尔扎克

泰戈尔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父

罗曼罗兰作品

为人性僻耽家具————

《父与子》作者 温庭筠

“花间派”

小李杜

三言

双城记

春江花月夜

三、编写故事

1、王云不顾一切的跑向银行,把所有钱都取走了

2、贺晓把手里所有的纸撕得粉碎向上一掷,任由纸屑像雪粉碎飘落

3、所有人都不相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11年编导制作类统考题(第三场)编导笔试答案

文学常识

一、

1、学而不思则罔

2、《文心雕龙》

3、建安风骨

4、桃花潭水深千尺

多情自古伤离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心有灵犀一点通

问渠那得清如许

6、《倩女离魂》

白朴

7、茅盾

8、丁玲

周立波

柳青

9、激流三部曲

10、《伊利亚特》

11、司汤达

12、《童年》 《我的大学》

13、《百年孤独》

二、

1、A

2、B

3、C

4、C

5、B

6、B

7、D

8、A

9、C

10、D

2011年编导制作类统考题(第四场)

1 陈庆港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师,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2 陈的照片大多以黑白色调表现 结合全篇分析作用

3 本片两次出现六一节礼物 描述出来并分析创作手法异同

4 推拉摇移是主要几种拍摄方法 影片中旁白“。。。繁华盛景 在这样的江南都市里 还有他可拍的东西吗”时影片运用了哪种拍摄手法 分析作用 5 两百字以内 为本片下一结语

1 郭林推门进来 大家停止了讨论 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2 张欣盯着墙上那幅画 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3 他们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2010年河南省统考编导文学常识试题

1.______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中的表现手法多为赋、比、_______。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_______,对影成三人”;张九龄《望月抒怀》

中的“_______,天涯共此时”;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_______”。

4.刘勰的_______,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

5.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是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_______》、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6.白居易,字乐天,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为何时而著,_______;《琵琶行》一诗中,诗人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中:“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7.在中国文学史上“小李杜”指的是晚唐诗人_______、_______。

8.被称为秋思之祖的是马致远的《______》,其中“夕阳西下,_______”抒发了作者羁旅之思。

9.在中国小说史上,蒲松龄的《_______》和曹雪芹、高鹗的《_______》,分别代表了古代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堪称小说创作上的“双壁”。

10.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除郭沫若外,还有《故都的秋》的作者_______。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_______、《春分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11.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_______中成功塑造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12.席勒是德国杰出的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是_______。

二、选择题:

1、成语“游刃有余”出自(

A、《韩非子》;B、《庄子》;C、《左转》;D、《老子》。

2、“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是指( ) A、谢灵运;B、谢眺;C、谢玄;D、谢安。

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 A、苏轼;B、温庭筠;C、柳永;D、李清照。

4、下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拒过江东;B、唐僧西天取经;C、鲁智深倒拔垂杨柳;D、刘姥姥进大观园。

5、下列属于叶圣陶作品的是(

A、《京华烟云》;B、《子夜》;C、《祝福》;D、《稻草人》。

6、下列属于张承志作品的是(

A、《边城》;B、《围城》;C、《家》;D、《黑骏马》。

7、下列作品作家、国别、题材、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葡萄牙——小说; B、《上尉的女儿》——普希金——俄国——小说; C、《警察与赞美诗》——惠特曼——美国——小说; D、《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诗歌。

8、下列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A、《罪与罚》;B、《吝啬鬼》;C、《哈姆雷特》;D、《仲夏夜之梦》。

9、《羊脂球》、《战争与和平》、《伪君子》的作者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阿。托尔斯泰;塞万提斯; B、欧。亨利;列夫。托尔斯泰;卡夫夫; C、莫泊桑;列夫。托尔斯泰;莫里哀; D、契科夫;阿。托尔斯泰;莫里哀。

10、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下列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的作品是(

A、《百年孤独》;B、《红与黑》;C、《玩偶世家》;D、《老人与海》。

文艺常识答案

1、诗经

2、史记

3、举杯邀明月 海上生明月 月满西楼

4、文心雕龙

5、《西厢记》

6、歌诗合为事而作 千呼万唤始出来

7、李商隐 杜牧

8、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9、《聊斋志异》 《红楼梦》

10、郁达夫 《沉沦》)

11、《欧也妮·葛朗台》

12、《吝啬鬼》

B B A A D D B C C A

编写故事

① 他们最终决定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情 ② 李阳打开信封,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张一百元的钞票 ③ 赵坤夺门而出,叫了一辆出租车,风尘而去。

2010年河南省编导制作统招考试面试考题:

1、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是与非

2、儿子让别人代写作业,父亲批评儿子,儿子揭老底说父亲让别人抄笔记,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3、大学生成绩单需要家长签名引发争议,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4、新加坡拒绝接受7岁神童上大学惹争议,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5、60余位河南企业家在二七塔自发组织齐诵“不欠薪倡议书”,对此你有何看法?

6、川大学自主招生政策出台,偏才怪才可破格录取,对此有你有看法?

7、某校设置人品币,表现好的要发人品币引发争议,对此你有何看法?

8、南京一公交司机在行驶途中突发心脏病,他坚持把车停在路边让所有乘客下车,而自己抢救无效死亡,对此你有何看法!

9、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该不该被禁止?

10、大学生放弃万元月薪回家养鸡

11、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张磊,“已经保证”向耶鲁大学捐赠888.8888万美元,并称耶鲁大学改变了其一生。不少中国网友对此事表示不满,认为张磊不该向耶鲁捐款;也有网友反思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2010年河南省编导制作统考考题及参考答案

2010年河南省编导制作统招考试笔试考题:

2010年河南省统考编导制作第一场试题《奥运冠军邓亚萍》

1、邓亚萍“第一次去省队训练时”作者在声音和镜头上做了哪些处理,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答:空镜头:一条长长的路伸向远方,路的两旁种着两行行道树,树上的叶子大部分黄了,正随着风摇动,路上积满了黄色的落叶,正随风翻滚。空镜头:没有人物的镜头。其实,邓亚萍落选是比喻的对象,后面的空镜头与前面的邓亚萍落选组成比喻蒙太奇。象征着邓亚萍的成功之路仍非常遥远坎坷充满障碍。

2、邓亚萍没有被省队录取,作者用了一个象征性镜头,寓意是什么?

答:(1)、镜头:一条长长地路伸向远方,路的两旁种着两行行道树,树上的叶子大部分黄了,正随着风摇动,路上积满了黄色的落叶,正随风翻滚。

(2)、寓意:A、路:象征着邓亚萍的成功之路仍非常遥远坎坷充满障碍,在这里即通向省队之路。B、树叶:黄色的落叶渲染了气氛,说明邓亚萍心中的悲伤和不平,她正为不公而愤怒。路上的落叶随风翻滚,树上的叶子随风摇动,象征着邓亚平的心的不平静。

3、邓亚萍特殊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1)、坚强不屈:邓亚萍因为自己身高、技术、相貌、环境的原因在自己的成功之路上充满了坎坷,但她不屈不挠,克服了这些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

(2)、争强好胜:邓亚萍从小便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正式应为这个性格,她才得以留在郑州专业队并站住脚,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她才能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比赛中取得胜利。 (3)、把压力化成动力:邓亚萍在极大的竞争压力下,不但没有被压力压倒,反倒化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成长为“乒乓女皇”。

(4)、艰苦努力:邓亚萍为了打到省队,每天背20斤的沙衣,打上千个球,艰苦的努力着,终于在两年后打败了省队中“球龄比自己年龄都大”的对手。

(5)、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势:邓亚萍个子矮,照顾球台的面积小,她锻炼自已的跑步,形成“正手快反手怪”的打法,弥补了自己的劣势。

4、片子中讲邓亚萍和所在的郑州队处境的时候,有一句总结语,大意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1)、一句话:卧薪尝胆的人遇上一个卧薪尝胆的教练,遇上一支卧薪尝胆的队伍进行着卧薪尝胆的训练。

(2)、理解:A、卧薪尝胆的人:邓亚萍被省队教练赶回家后对这种不公平产生了深深的反抗心理,她立志要打败昔日的队友,打败省队。为此她必需卧薪尝胆苦练技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B、卧薪尝胆的教练:李凤朝教练组建郑州专业队,目标只有一个:打败省队,但他们与省队的差距十分巨大,这就需要他卧薪尝胆的训练自己的队员。

C、卧薪尝胆的队伍:郑州专业队的队员都是省队淘汰的队员,他们加入郑州专业队只有一个目标:打败省队。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他们必须卧薪尝胆的训练,才可能与他们的敌人相抗衡。

D、卧薪尝胆的训练:郑州专业队与省队的差距是巨大的,不但是技术上,环境也是如此。他们的条件艰苦,但他们的目标逼着他们卧薪尝胆,锻炼自己的技术,用自己的汗水“淋倒”自己的对手,用自己的杀气压倒自己的对手。只有卧薪尝胆的训练,他们才能打破不公。 第一题、第二题,应是看片答题;第三题、第四题是观后感。二者体裁不同,不能都按照看片答题进行影评分析。

观后感的写作:一是注重联系片子的主人公的时代背景,提炼历史意义;二是联系自己写出现实意义。看片答题的答案是论点,镜头的内容是论据,如何为主题服务是结论,看片答题是小议论文格式。看篇作文一般分四种形式:一是看片写故事,二是看片写观后感,三是看片看题,四是影评分析(三与四从逻辑上看是组合与分解的关系)。今年省统考(一到四场)看片答题从体裁上讲不外乎这两种。

2010年河南省统考编导制作第2场试题《归来,殉难亡灵》

反映抗战题材的《归来,殉难亡灵》由山东电视台、枣庄电视台制作,布局严谨,扣人心弦,注意细节的挖掘,展现出纪录片调查功能的魄力;该片通过对任世淦老人长期跟踪采访,掌握了大量素材,亲身感受70岁乡村退休教师探求历史真相的执着精神,加深了观众对日军残暴的认识。该片在抗战作品中选材独特,立意深刻,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内容:任世淦对东史郎日记中所描述的“被绑杀的年轻人”一些内容产生怀疑,于是,费尽千辛万苦展开了调查。该片主要描写任世淦调查的经过。

一、请指出任世淦在调查东史郎日记中所描述的“被绑杀的年轻人”时经历了哪些过程这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性特征?(25分) 答:

(一)、任世淦经历了:

1、奔走四个月毫无收获;

2、又奔走了两个月终于在红洼村找到了有关记忆的老人孙延佩,其哥孙延年被杀方式与东史郎日记相吻合,只是关键一个细节关于“棚子”和有“奶奶庙”;

3、经过一点点探查终于确认了奶奶庙的存在,加上其他目击老人证明,事件清晰。 (二)、任世淦老人有责任感、认真、执着、吃苦耐劳的人: 他执着四个月毫无收获仍然继续他的查证; 他认真,不放过个“棚子”的细节;

他有责任感,执着追查,凭着一份中国人的责任,和良心; 他吃苦耐劳,日日奔走无怨无悔。

二、本片片名《归来,殉难亡灵》反复出现,你认为编导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15分) 答:本片中《归来,殉难亡灵》一共出现了六次:

第一次在任世淦老人得到5484位被屠杀的名单时,《归来,殉难亡灵》在火焰中托出,让人悲愤;

第二次在任世淦确证“被绑杀的年轻人”事件后,《归来,殉难亡灵》出现,不免让观众沉痛;

第三次是在确认东史郎所在第二联队屠杀了赵村190多为村民后,《归来,殉难亡灵》让观众悲愤中带有沉痛的欣慰;

第四次是任世淦在调查中,那段历史竟被后人遗忘,国人的遗忘,日本右翼的篡改,《归来,殉难亡灵》让观众深思反省; 第五次是确证大沙河屠杀的83名村民;

第六次是任世淦调查鲁南大屠杀其残忍方法竟有120多种时,《归来,殉难亡灵》出现,更加让观众悲愤。

总之,编导所有的用意无不在为本片主旨服务,一次又一次的引导观众深思、反省:历史不能遗忘,我们要记住那些殉难亡灵,为中日更加真诚的交往,给历史一个真相。

三、本片在讲述北沙河王家大坑惨杀时,运用了王子云老人和任世淦一人一句的记叙方式,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种剪辑方式?(15分)

答:首先,对那段惨痛的记忆王子云老人已不愿再提,只详细讲给了任世淦老人; 其次,王子云老人当时在地窖中,听到的只有刺刀声、枪声„„具体细节只有靠他出来看到现场惨状推得,这需要任世淦老人的语言表达将其叙述完整。

所以编导采用王子云与任世淦老人一人一句的讲述方式更加合乎情理,也使事件更加清晰呈现在人们面前。

四、梳理本片故事发生的线索,总结促使任世淦对日军暴行展开一步步深入调查的原因。(25分)

答:

(一)、本片讲述了任世淦老人,因看到东史郎日记公开发表,被日本法庭判为败诉,而决心去寻找证据,还历史真相,从他得到那份5484位被屠害名单入手,对24个村子进行大海捞针般的调查;

(二)、正如本片《归来,殉难亡灵》出现了六次一样,本片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始到得到那5484位被残害的名单,任世淦开始了他的调查; 第二层到查证“被绑杀的年轻人”事件,任世淦老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第三层到确认东史郎第二联队屠杀了赵村190多人;

第四层到采访中,年轻一代对历史的遗忘与漠视,国人的遗忘,日本右翼势力对真相的篡改,让任世淦老人凭着自己的良心与对真理追求的信念,让他执着地去调查。 第五层到确认大沙河屠杀83名中国人; 第六层到查证鲁南屠杀,其残忍手段竟120多种。 总之任世淦凭着中国人的良心,及知识分子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他强烈的责任感,对历史的真诚,让他义无反顾的追查下去。

2010年河南省编导制作专业统考第三场影片分析《天山恩情》

1、叙事方式是什么?

2、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主题?

3、试着从音乐渲染特定的环境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举例分析?

4、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结尾方式? [字幕] 2003年3月 新疆·英吉沙县境内 托甫鲁克乡

这是由喀什通往和田的南疆公路,路两旁是光秃秃的戈壁,除了偶尔有几辆汽车呼啸而过,几乎再也没有什么生气。

由于方圆几里地都没有人家,眼前这一间土坯房,孤零零地兀立在荒野之上,所以过往的人们都叫它“一间房”。

这间房子的主人叫做司地克,这是他的妻子比力克孜。两个女孩“大月亮”和“小月亮”,他们都是维吾尔族人。还有一个汉族养子叫做拜合提亚,正在南疆部队当兵。 暗转 淡出

黑场 字幕:两年零三个月后(冲出画面) 暗转 淡出

[字幕] 2005年6月广州

2005年6月7日,先期到达广州的维吾尔族母亲比力克孜,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迎接从新疆部队过来的养子拜合提亚。 【画面】机场内

在一名部队干部的陪同下,拜合提亚来到了广州。

比力克孜这次广州之行,是带着2003年秋天丈夫留下的遗愿,揣着20年来的恩义,为养子拜合提亚寻找亲生父母,让这个年满20周岁的孩子,过一个与亲人团聚的生日。 [画面] 生日场景

平常人过生日,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景;而拜合提亚的生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境遇,这要回溯到20年前的6月8日。 暗转 淡出

1985年6月8日清晨,带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儿,比力克孜和丈夫司地克从新疆南下广州打工。

刚刚走出火车站,比力克孜突然发现地上有个纸箱。

[采访] 比力克孜:箱子在动,还有声音,解开一看,啊,孩子。一个被子包着,我把孩子翻出来看,有血,把我吓死了。我老公说,不能动,广州乱得很。过去十米远,我又回来。我们把娃娃带着,解开一看,这里有五百块钱,还有一个条子。写着:。。。。。妈妈实在没办法,原谅妈妈!

初为人母的比力克孜见到孩子,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她说服了丈夫司地克,决定抱养这个被遗弃街头的汉族男婴,取名拜合提亚,意思就是“幸福、幸运儿”。 比力克孜将脐带感染的男婴送进了医院,500元用完后,比力克孜拿出自己的钱交了住院费,寸步不离地守在医院。两个孩子争奶吃,年轻的妈妈不得不作出取舍,她让丈夫买奶粉喂养女儿,自己用母乳哺育拜合提亚。

由于喂养不当,加上缺乏母亲的细心护理,几个月大的女儿阿依古丽患了急性肠胃炎,几经折腾,不幸过早地夭折了。

[采访] 比力克孜:我的娃娃死了以后,我看拜合提亚,真讨厌,那么漂亮的丫头死掉了,我当时讨厌得差点掐死他。不过他每天吃我的奶,已经三十多天了,还是有点感情的。 善良而纯朴的维族妈妈,最终还是无法割舍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着悲伤和遗憾,比力克孜一家离开了广州这个伤心之地。

6月8日,也就成了这个汉族孤儿拜合提亚的生日。 暗转 淡出

从广州到哈尔滨、天津、武汉、郑州,从开始卖烤羊肉发展到卖干果特产,5年里,司地克夫妇辗转了5座城市,生意也越做越大。这5年里,他们又有了两个女儿“大月亮”和“小月亮”。

拜合提亚一天天长大了,但是他却给比力克孜一家带来了断不了的麻烦。不管在哪里,总有疑惑的目光盯着他们,一些丢了孩子的家长常常找到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家人找上门来认孩子。

1990年,司地克夫妇回到了家乡——新疆喀什。 [画面] 新疆素材

喀什,南疆的首府城市,也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地。当地人崇尚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信徒,他们固有许多传统习俗,例如保持本民族纯洁的道德观念、尤其以保持同族群聚居的习性为显著的特点。

在比力克孜的家乡布拉克良种场,司地克盖了一套深宅大院的住房,并买了一辆“拉达”车跑出租车业务。他们幸福富裕的生活,引起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嫉妒。

[采访] 比力克孜:把拜合提亚带回去一年多,领居见一个丫头怎么变成一个男孩 (压力大不大),大,怎么不大呢,一看就是一个汉族娃娃,要不就是自己生的,他们都说,是我们把女儿给换了。

更有甚者,一些流言蜚语甚嚣于尘上。“司地克的老婆在内地做生意时,傍上了一个汉族老板,生了汉族儿子。司地克就靠着这个,敲诈了人家一大笔钱,要不他凭啥发财?” 这些话,传到了比力克孜父母那里,两位老人认为女儿丢尽了家族的颜面,根本不认拜合提亚这个外孙。

[采访] 外祖母:她从家里带了一个漂亮女孩子出去,回来却带来了另一个孩子,从哪找回来的?回来后我看都不看他。

比力克孜与父母的关系因为拜合提亚的缘故,多年不相往来。

拜合提亚一天天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上的是当地的维语学校。由于他长了一张和全班同学都不一样的脸,拜合提亚被同学们好奇的眼光包围了。

【采访】司地克:上学的时候去到学校去,学校也不行,到学校去人家骂他,人家说你这样你那样,他天天哭,上学上不成哪怎么办。去学校跟老师讲,老师也没办法,光三天两天找那些孩子也不行啊。

童年成长的环境,使得拜合提亚形成了孤僻、寡言的性格。他勉勉强强读了两年,实在不想上学了。无奈,比力克孜只好让他转学到汉语学校,从头读起。 【采访】比力克孜:就为了拜合提亚搬来搬去,拜合提亚从小不开心,从小压力大,邻居给我的压力也打,有的时候我都想死,死也不能死,我死了两个丫头怎么办啊,儿子怎么办啊,拜合提亚怎么办啊。

其实,人类的繁衍生存,千百年来大都是以同声同气、同一种宗教、同一种信仰的族群聚居为象征的;其实,无论是维族还是汉族,特别是在偏远的村落,让人们去接受一个异族的陌生人,肯定会遭遇舆论的包围。所以,拜合提亚的景况,应该说是并不罕见的。 【画面】喀什 水草丰美的地方 古城

在比力克孜的家乡呆不下去了,司地克一家就开始了到处迁徙到处流浪的生活。有小江南之称的。。。他们去过;盛产哈密瓜的。。。他们去过;高昌古城他们也去过;最后,他们到了喀什这个南疆的首都。

【采访】司地克:哪个地方都是那些话,我听得烦得很,我说这些事情到底怎么办,我也想了一下要这孩子干嘛,我要是知道这样子就不要了,我们日子也难过得很,最后想算了,他们怎么想怎么说,我就说到没有人的地方去。

1997年,司地克一家五口搬到远离英吉沙县城22公里外的荒漠上,安家落户。 沙漠“一间房”,就用干打垒的土砖垒起来了。

这一家人,连水都要用毛驴到3公里外的一条小河沟里去拉。 淡出 暗转

【画面】父亲搞农耕

放弃了以往搞的生意,司地克和比力克孜干脆在这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以种植果园为生。 【画面】学校

儿子拜合提亚学是上不成了,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同学都在嘲弄他。

【采访】司地克:儿子说:“他们这样骂我怎么办呢?”我说你干脆学技术吧,让我儿子到我老婆兄弟在喀什的小车修理部去学技术。 【画面】喀什 城市

【画外音,司地克】我说你到那里学技术,学完了我给你一个汽车修理部行了。上学上不成也没有文化,你也做不了工作。儿子说行。

【采访】司地克: 在那里呆了一年,他那个舅舅也骂他是汉族,儿子就不愿意了。最后我老婆跟兄弟吵架了,说:“你为什么这样骂他呢?娃娃说不干了。” 空镜头 一间房

2002年6月份,转眼间,拜合提亚已经17岁了。书也读不成,技术也学不成,成了父母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担任英吉沙县托甫鲁克乡派出所指导员的王卫星,无意中发现了沙漠中的“一间房”。 字幕:时间:2003年春天

【采访】司地克:王卫星去年(2002年)6月份,刚好在这里当(派出所)副所长,当指导员。放羊的人偷电线,他就来了这里查案子。 【补拍采访】王卫星谈怎么发现这间房子。

【采访】司地克:他说我们汉语说得还可以,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把情况讲了一下,然后他就走了。

【补拍采访】王卫星讲当时接洽的情形 【采访】司地克:第三次来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我儿子,然后问这是不是我儿子。我说就是我的儿子,这个事情已经17年了。 【补拍采访】王卫星回想当时反应 【画面】一间房的外景

王卫星听了这个收养汉族孤儿的故事之后,深受感动。他决心要帮助拜合提亚,想办法让他去当兵。司地克曾经是一名军人,也觉得这是儿子惟一的出路。 【画面】军队生活

【采访】拜合提亚:(2002年)10月1号我就报名了。 【画面】拜合提亚展示疤痕

【画外音,拜合提亚】挑了15个人,然后发衣服的那天,就说我右手上有个疤不能入伍。 那一天,拜合提亚没有入伍。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办? 【画面】羊群

【画外音】拜合提亚:我父母把一只山羊给卖了,我两个妹妹也把最心爱的鸽子和鸡卖了筹了点钱,【同期声】到了乌鲁木齐,饿了两三天,才找到了部队的领导。 【画面】部队所在地

【补拍采访】部队首长说为什么会破格录取拜合提亚 [字幕] 2003年3月 和田市 南疆军区某部营区

在距离“一间房”三百多公里的军营里,被编入民族士兵班的拜合提亚,正在接受严格的新兵训练。

[采访] 拜合提亚:我从小就喜欢当解放军战士,这个愿望是十一月实现的,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伤心的是,十几年呆在一起突然分开了,我心里很难受。 暗转 淡出

[字幕]2003年3月 新疆·英吉沙县托甫鲁克乡

每天早晨,比力克孜和丈夫司地克,一早起来,就要为两个女儿上学的午饭而忙碌着。 大月亮和小月亮同在一个班上学,学校设在乡里的中心集市上,离“一间房”有

六、七公里远。

【画面】一间房外景 一组生活场景

[采访] 司地克:有时想起来我很难受,养这个孩子我是不是养错了?

【采访】外婆: 我看见他们住的地方就哭着昏倒了,狗也不会在那里呆着。他们过的日子连狗都不如。

【采访】司地克:我们那时若不养这个汉族小孩,人家也不会说我们,我们的日子过得也很好。但有时我又想,人家怎么说就说吧,以后这孩子过得好日子我就高兴,我们现在吃点苦不会放在心里的。[南疆外景、戈壁、胡杨] 淡出 暗转 [画面] 军营

从懂事以来,拜合提亚一直对自己的身世半信半疑。心中的谜团,一直到参军后才得以解开。 [采访] 司地克:。。。。。。。。。。

[采访]拜合提亚: 当时我很伤心,想过要出走,可我又想这样做不对,家人养了我十几年,我跑了怎么对得起家人。

【采访】司地克:我给他做思想工作,就说,儿子,你现在长大了,也是革命军人,这点你要想通啊。 【采访】拜合提亚:怎么说他们也把我养大成人了,我这样是不行的。我最爱我父母,这十几年里我在家里过得很开心。 [画面] 军营夜景 军营生活 [画面] 拜合提亚写信

[画外音] 拜合提亚: 晚上睡觉时想念他们,可是太想了也不行,怕误了工作。 【采访】拜合提亚:跟两个妹妹一起去打水过得很好。 淡出 暗转

[画面] 一间房

戈壁滩缺的就是水,饮用水更缺。离家最近的水源也有三公里远。家里缺运水的牲口,司地克要走到两公里地向相熟的乡亲借一头驴车,等女儿们放学回来后再一起去取水。 [画面] 女孩儿回家,念拜合提亚的来信

[采访] 司地克:儿子刚当兵走了,我心里很难受,想哭„„,当兵三个月我更担心,因儿子没文化怕他出事。现在收到第二封信就放心了。 [画面 ] 取水精剪

拜合提亚的来信,使这个重视亲情的家庭,一下子生动起来。 [画面] 大月亮取水唱歌 [画面] 往回走,倒水入桶

【采访】大月亮:我看了他的信以后就哭了,我天天看我哥哥的照片,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我就想起哥哥就哭。

儿子拜合提亚参军入伍,全家的重体力活都落到司地克的身上。为了取水,司地克的腿受过伤,至今一直都没有痊愈。 [画面] 复信(有现场) [画面] 军营 喀什农场

拜合提亚成为一名军人后,不但给父母脸上添了光彩,而且还使到周围的亲友开始改变了以往冷漠的态度。 【画面】外婆的大院

[采访] 外婆:有一晚,来了一位穿军装的一小伙子,我一看是拜合提亚,他说要去参军了,想跟外婆告别,我就给了他350元。 [画面] 一间房

[字幕] 2005年3月 英吉沙县托甫鲁克乡

【采访】 司地克:他也是个人,一个生命,汉族、维族全是一样的人,不收养他不行。现在养大成人了,送到部队交给了人民,交给了党,我们的责任完成了,我就放心了。 [画面] 空镜 取水背影 【字幕】 珍贵资料 绝版镜头

这个纯朴厚道的维族父亲司地克积劳成疾,于2003年8月突发心脏病去世。临终前留下遗愿,让妻子比力克孜,一定要帮助拜合提亚寻找到亲生父母。 淡出 暗转

[字幕] 二十年后

此时的广州已是高楼林立,一派生机盎然。 【字幕】 2005年6月8日 拜合提亚此行虽然暂时没有找到亲生父母;二十岁的生日,却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广州日报社的共同主持下,热闹非凡。 [画面] 许愿、切蛋糕

[采访] 拜合提亚:我在心里跟妈妈说,感谢妈妈养我这么大,没有她就也就没有我这个儿子,谢谢妈妈!

汉族孤儿拜合提亚,20年的生命历程,由悲到喜;他的生命,受赐于维族妈妈比力克孜;受赐于维族爸爸司地克;受惠于20年前的6月8日。 【30秒宣传片重现】 【黑场】

【字幕】[解说] 亲爱的观众,您在1985年6月8日这一天,在广州市省汽车站附近看到一个弃婴吗?您知道他的家人的线索吗?拜合提亚的生身父母你们在哪里呢?

河南省编导统考试题

河南省编导制作统考试题

河南省届编导统考试题

河南省编导类统考政策

河南省编导制作统考考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编导统考时间及考试内容(全文)

河南省编导制作类专业招生统考试题

河南省编导制作类统考真题试卷

河南省编导专业统考面试真题汇总(推荐)

河南省普通高校编导制作类专业招生统考真题

河南省编导统考
《河南省编导统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