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曹植诗歌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刚与柔

发布时间:2020-03-03 11:44: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科目:中国古代诗歌专题期末考查 班级:11中文A班 学号:114030034 姓名:王伟

从曹植诗歌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刚与柔

[摘要]:曹植的诗歌既体现着阴柔之美,同时也体现着阳刚之美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本文就选取曹植的诗歌,分别各自从三个方面对“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在其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作一些简单的探析和评价。希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专题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曹植诗歌;刚柔之美

引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崇尚和遵循《易经》里提出来的“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等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在审美观念上也强调“阳刚美”和“阴柔美”的统一。直到了清代的姚鼐才第一次明确提出阳刚美和阴柔美。殊不知,曹植的诗歌就已经把阳刚美和阴柔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架溢今古,卓尔不群”。“骨气”是曹植诗歌刚的一面,“雅怨”则体现了阴柔的一面。有人形象地评价到“如果说曹操的诗像一首铿锵有力、激昂雄浑的交响乐,曹丕的诗像一首清新淡雅的小夜曲,那么曹植的诗则如同嘈嘈杂杂、大珠小珠的多重咏唱调。”[1]他的诗歌既是一首刚毅豪迈的曲子,又是一首哀伤幽怨的小调。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刚

(一)力量之刚 “阳刚”,其实就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所在,首先体现在有强大的力量,浩瀚的气势,以力量、气势表现其文学风格。其在形式上往往给人以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惊心动魄的感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苏东坡的《赤壁赋》等抒发壮烈情怀之作中就恣意挥洒了这种阳刚之气。

曹植的诗歌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诗歌首先展示给人的就是这种充满力量和气势的场面。他前期的诗多是抒怀寄志之作,如《白马篇》则是前期诗歌的代表。诗的前四句写出游侠儿扬鞭飞弛的雄姿,接下来写游侠儿的射骑技术:“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乘良弓,本苦矢何参差。才空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长驭蹈匈奴,左顾凌鲜卑”。诗中用“破”、“摧”、“接”、“散”四个充满爆发力的动词,生动地刻画出游侠儿所向披靡,骁勇善战,刚健威猛的形象,其身上也显示出了锐不可挡的威力。

曹植前期生活是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度过的,他青年时天天“斗鸡观闲房”。这时他写下了的一些游戏之作,如《斗鸡诗》,却也充斥着强悍的力量,洋溢着必胜的信念,展现出一往无前的气慨。

(二)悲壮之刚

中国古代诗歌的阳刚之美,除了体现在力量和气势上外,还体现在悲壮和苍凉之美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之句就在雄伟阔大中融入了悲壮、苍凉之感从而成为不朽的典范之作而流传至今而被反复吟咏。

曹植他虽为王室一员,后期却却过着“连遇瘠土,衣食不继”,“块然守空,饥寒备尝”的艰辛生活。他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后期的诗歌转向抒发壮志不得伸的愤懑和控诉手足相残的苦痛。因此,“曹植后期的诗作中,慷慨之气的背后常常充溢着一股深沉凄凉、无可奈何的孤独感。”[2]他对于遭受到厄运十分不平,自然会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因此他后期的不少篇什就体现了苍凉悲壮的悲剧美。

这类诗作的代表当推《赠自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开头两章写诗人“清晨发皇邑”,渡过“广且深”的洛水,前进道路险阻难行,那“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的道路正是他现实生活中充满荆棘而坎坷不平道路的象征。第三章写兄弟被迫分散,怨恨奸佞搬弄是非,谗间骨肉,诗人愤慈地写道:“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木图相与楔,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接着写初秋原野寒蝉测鸣,白日西匿,归鸟赴林,孤兽索群的萧条凄清景象。诗人触景伤情,只能“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第五章,诗人回顾任城王之死,感到死生无常,发出“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的慨叹。最后两章诗人劝勉曹彪要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旷达情怀,但是诗人自己却悲从中来,“长怀永慕,忧心如醒”了。总之,全诗显示出一种刚气,也笼罩着一种苍劲悲凉的壮美。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曹植诗中的悲的意义却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引起人的震动。它不等同于悲惨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不是单纯的压抑的因素,而 是振奋的因素。所以才能称其“悲壮”为“刚”的一面,而不是“柔”的表现。

(三)进取之刚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古代的哲学推崇的观念渗透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在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阳刚之气。从“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人生态度总是主要的基调。而曹植的诗歌,也“始终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其创作心理与时代的感召、家庭的影响和文化积淀密切相关。”[3]

汉末建安年间,军阀割据,战争频仍,举目所及皆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一些清醒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平息祸乱,用武力统一天下,才能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置身于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向往疆场的生活,想追求功名。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他们用慷慨多气之笔充分地反映出了这种热情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植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4]

从曹植的诗歌看,“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现了高度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他也奉行着“入世”的积极的人生哲学,秉承着奋斗不息的人生观,更想力求“立德、立功、求声名”;“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是他的宏大志愿,为此,“争雄于宇内,角胜于平原”表现出他想要付诸实践的决心;他总是不改初衷,希望在战场上追求荣耀功名,从而实现他“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他的《责躬》诗中“愿蒙矢石,建旗东岳”,“甘赴江湘,奋戈吴越”之句表达了他想用武力消灭敌人,要求建功立业的设想和蓝图。

值得一提的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白马篇》塑造的武艺高强、勇猛机智,忠贞爱国、视死如归、富有理想色彩的“游侠儿”,就是作者对素以国事为念、经常想立功边塞的抱负的形象体现,也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直接抒发。另一首代表作品《鰕鲲篇》也同样表达了这种思想。他蔑视那些“不知江海流”的鰕鲲和戏于“藩紫”之中的燕雀,对那些“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更是深恶痛绝。而他则自比“鸿鹄”,要“远怀柔九州”。这种豪迈乐观的诗句,刻画出了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积极进取,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伟丈夫的自我形象。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柔

(一)女性之柔

早在《诗经》中就有对女子精彩的细节描写:“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领如蜡挤,齿如瓤犀,臻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对女性柔美的外表的一种展示,之所以能给人以感官上的无限愉悦,是因为它展现了女性的柔美。《楚辞》里也有“既含娣兮又宜笑”,“美要吵兮宜修” 之类的对女性的粗线条、轮廓式的勾勒,写出了女性温柔、羞涩的的特点。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展示的美显现了女性的一种抽象的柔美姿态。

曹植诗歌中的“女子”形象,一部分是写实的,一部分是用来托喻的。其写实的“女子”的形象大多出现在其前期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女性柔软而美丽的绰约身姿。他的《美女篇》中描写美女的几句诗字面华美而浓艳:“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权,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期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该诗用“素手”、“皓腕”描写美女肌肤的白净,用“金爵钗”、“翠琅玕”、“明珠”、“瑚珊”等,描写美女装饰的华丽,使人仿佛看见一个顾盼生姿、气啸如兰的美女,采桑于冉冉柔条、翩翩落叶的歧路之间。而他《名都篇》中首句有“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这里的“妖女”是形容女子妖娆,妩媚多姿。曹植明显承袭了《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以及汉乐府中“美人”譬喻的传统,明显地看出是受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羽林郎》的影响,但它的词藻更华美,更精练,更加有力度地表现了女性柔美的特质。

(二)含蓄之柔

对于诗歌的含蓄美,今人有人有共识且有精到的见解,如“诗歌之美贵在含蓄,用极少的文字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5] 《吕氏童蒙训》云:“读曹子建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曹植的诗歌讲究含蓄委婉的表达技巧,这对其后的诗词歌赋的创作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诗歌中委婉曲言多见于以怨妇、弃妇为题材之作。他从美女被弃,联想到人才被弃。他对人才的埋没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也颇感遗憾和惋惜,但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用含蓄“曲尽其妙”。如《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这些诗中,用“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之句发出“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的感叹;用“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之句发出“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的哀伤。《种葛篇》全诗表面上全是弃妇的咏叹,低回婉转,实际上是“不得于文帝,借弃妇而寄慨之辞。《浮萍篇》的“弃妇”形象,塑造的生动感人,正是诗人自身境况的写照。“其实,曹植后期诗歌中“思妇”意象大多寄托了诗人的一种期待,希望当权者能够消除疑虑,重用自己,也希望君臣关系能像亲密的夫妻一样和谐。

《喜雨》诗明写自然之雨露,助万物之成长来暗示皇帝之“雨露”,资民众之功业。对曹植来说,若皇恩浩荡,则“庆云”就会出现在他生活的天地里,“时雨”也会降临到“干渴”的人生旅途上。《赠王粲》中以“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之双关语,说明当权者恩得无量,可以“滋润”天下,广及每一个人,是人才自然就会有被派上用场的时候。诗中既有对当权者的希冀,也有对朋友的劝勉。

曹植正是通过这种含而不露的独到方式,从而达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形成了“柔情丽质”又兼有“肝肠气骨”的诗歌风格。

(三)哀叹之柔

由于曹丕父子的猜忌、排挤,使曹植的豪情壮志不能实现,对曹植来说这确是极大悲哀之事。曹植前期境遇顺畅,后期却遭遇坎坷,“故其诗歌前期多具慷慨之气,后期时杂幽怨之音。”[6]

1、一方面是对骨肉相残的控诉和哀叹。《吁嗟篇》用“转蓬”自喻,对“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动荡生活表示不满。诗中写道:“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林芳连。”诗人对这种飘泊不定的生活感到比“野火燔”还要痛苦,这种呼号,充分地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残酷性。

2、另一方面是同情黎民百姓的疾苦。曹植的作品中响彻的最强音是心忧天下、志欲报国、追求功名事业和对当权者使他的这种愿望和要求的毁灭的反映。他的思想意识有着爱曹魏之国的成份,希望在汉室灭亡后,曹魏能够统一天下,为此他自己也极愿辅助皇家,安定九州。但在他的爱国成份中还包含有“忧民”的成份,对民事予以关心。他认为要“拯世济民” ,“救世济民”、“尊主惠民”,并认为古之明君,必弃国为百姓” 。他曾向明帝陈述“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的情况。他也体察了“兵不解于外,民罢困于内,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等民情,提出了“省摇役、薄赋敛、勤农桑”, 从而使民休养生息的主张。曹植后期的不幸生活,使他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多次迁徙,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氏,寄身于草舒。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队。朵门何萧条,孤兔翔我宇。”这首《泰山梁甫行》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一了一幅人民贫困生活的凄惨画面,目不忍睹。它以悲愤的歌喉唱出了人民生活的疾苦之声,发出了关心民瘼的呼吁。然而不幸的是,不管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主张,也不管其思想、主张是否合理、正确,他都没有得到机会去实践。因此,他后期创作中体现的情绪是抑郁悲哀的,体现了一种怜悯、哀伤而怨艾的情调。

结语

我国古代诗歌既有“文质彬彬”的一面,又有刚健有力的一面。曹植的诗歌既充满了力量与气势,又显得悲壮和寥廓,更有一些诗篇彰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因此充满阳刚之气;然而,他的一些诗作中兼有女性的阴柔,辅以含蓄与委婉的表现方式,发出了哀怨和感伤的情调,因此也具有了阴柔之美。他的诗歌使中国古代诗歌达到了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2):91—92 [2]赵 菲.试析曹植后期诗歌中的孤独感[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147 [3]梁祖苹.曹植诗歌创作心态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01(1):96 [4]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2):103 [5]孙达时.论曹植诗歌中的“女子”意象[J],文学界(理论版) ,2012(6):10 [6]李曙光.曹植诗歌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2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羽柔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1

关于柔的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优秀)

从曹植诗歌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刚与柔
《从曹植诗歌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刚与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曹植的诗歌 诗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