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促进柞水县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促进柞水县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县仅仅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充分抓住农民增收四大项目,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切实采取六大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5元,同比增长25.8%,位于全市第二。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3595元,同比增长20.1%,力争达到3655元,同比增长22.1%。为使此目标得以实现,9月份以来,县农业局安排农经站会同乡镇农经人员,对全县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在石瓮、小岭两乡镇开展了横向到产业到项目到部门,纵向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的农民增收坐标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全县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一、我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一)农民收入现状。柞水县辖16个乡镇,121个行政村,603个村民小组,13.52万农业人口,3.76万农户,7.28万个劳动力。全县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47.75万亩,其中耕地10.53万亩,林地36.38万亩,草地、水面及其他农用地0.84万亩。全县人均耕地0.78亩,人均林地2.69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在传统的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养殖、林果和劳务输出四大农民增收项目上不断突破,使农民增收门路广、渠道多,涉及到第

一、

二、三产的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大业的方方面面。农民收入的比重依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现金性即劳务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例是44:48:5:3。由此可见家庭经营性收入和现金(劳务)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占到90%以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小,不足10%。2005年-2009年近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370元、1506元、1734元、2380元、2995元,农民收入逐年呈递增势头,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尤其2009年同比增长615元,增幅25.8%,人均增长额和增长幅度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位于商洛市7县区第二位。我县16个乡镇分布于乾佑河、南线、北线三大区域,农民收入最高的是乾佑河沿线的乾佑镇、下梁镇、石瓮镇,其次是南线沿线的小岭镇、凤凰镇、杏坪镇,收入最低的是北线沿线的丰北河乡、瓦房口乡、蔡玉窑镇等乡镇。2009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是乾佑镇,人均358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2995元585元;收入最低的是丰北河乡,人均2570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2995元425元。全县16个乡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人均水平2995元的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43.8%,人口5.26万人,占总人口的38.46%;高出全县人均水平2380元的9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6.2%,人口8.26万人,占总人口61.54%。全县121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3000元的76个村,占总村数的63.3%,人口7.41万人,占总人口的55.8%;3000-3500元的42个村,占总村数的35%,人口5.75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500-4000元的2个村,占总村数的1.7%,人口0.13万人,占总人口的1%。

(二)、农民收入入户调查情况。2010年9月 ,我局安排人员,按照乾佑河、南线、北线三大区域,分别在乾佑镇的石镇村、马房子村,凤凰镇的凤镇街村、清水村,曹坪镇的中坪村、荫沟村,3镇6村9个组,合同乡镇农经站,在每个村民小组调查10户,共计90户2010年9月底前农民收入情况。通过调查显示:90户中有劳务10户,豆制品加工8户,商业服务6户,运输业8户,农副产品购销6户,农家乐餐饮10户,畜禽养殖6户,修理业4户,外出务工(县外)6户,种植

业22户,低保户4户。农民收入最高的是农副产品购销,户均收入20000元,人均收入4000——6000元;其次是农家乐,户均15000元,人均4000——5000元;第三是运输业,户均 12000元,人均收入3000——4000元;第四是畜禽养殖,户均收入10000元, 人均收入3000—3500元;第五是修理业,户均收入8000元,人均收入3000—3200元;第六是建筑劳务,户均收入7500元,人均收入2800——3000元;第七外出务工,户均收入7000元,人均收入2500—3000元;第八是种植业,户均收入4000元,人均收入1000—1500元;第九是低保户收入,户均收入1000元,人均收入300—500元。

90户420人,收入总额是12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90户中除传统种植业和低保户收入较低外,其他收入户均都高出平均水平。90 户中,人口最多的1户8人,最少的1户2人。有学生上学的75户,120名学生,其中大中专学生45人,高中生25人,初中生20人,小学生30人。90 户中有老弱病残的28户45人。教育、医疗、婚丧嫁娶、建房等已是农村、农民的最大支出。其中农民就医、子女上学就业、弱势群体(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已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需解决的大问题。

(三)农民收入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全县农民收入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较快,但与全市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同比增长615元,增幅25.8%,但与全市平均水平3120元相差125元。.2、家庭经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占比重逐年下滑。2009年农民家庭经营占农民收入的44%,较1990年-2000年的85%-75%下滑41-31个百分点。且在家庭经营内部,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1990-2000年的65%-60%下降至2009年的45%,下降20-15个百分点;农民

二、三产业由1990年-2000年35%-40%上升至2009年的55%,上升20-15个百分点。

3、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逐年增大,且具内在潜力。2009农民工资性(劳务)收入人均14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是1990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2倍。2009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加420元,占到农民人均增收68.3%。

4、地域性差距逐年拉大,不平衡问题日趋突出。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乾佑镇(3580元)与收入最低的丰北河乡(2570元)相差1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小岭镇罗庄村(6000元)与最低的丰北河乡北河村(2510元)相差3490元。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快,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人数多的乡、村、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高出仅靠种植业且一年一茬的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民收入。

5、全县“一村一品”成效显著。近年,全县以11个示范村和49个推进村为重点,突出培育特色养殖、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豆制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和特色品牌,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基本上实现了“五有”、

两个70%和“一高”的目标,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

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抓住以无公害农产品、林果、养殖、劳务四大农民增收传统优势项目,积极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林果提质增效工程、畜牧产业开发工程、中药产业开发工程、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工程、劳动力转移暨农民创业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县域工业化工程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切实采取抓主导产业,支撑农民增收;抓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抓科技支农,促进农民增收;抓农民创业,助推农民增收;抓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抓举措到户,加快农民增收的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健康持续增收。具体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如下:

(一)第一产业稳步增长

1、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种粮、地膜、设施蔬菜、畜牧特色养殖、良种、烤烟、沼气、农机具等直接补贴达到3500余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260元。此外,还对退耕还林、中小学“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低保户等进行补贴,真正惠及于民。

2、农产品总量稳中有增。2010年,全年粮食产量总产量达到4.3万吨,加之粮食、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产品价格上涨,如玉米由过去每公斤1.5元增长到2.5元,小麦由过去每公斤1.6元增长到2.6元,大豆由过去每公斤3.8元增长到4.8元,等等农作物产量增加,产品价格上涨,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 5个基地乡镇种植烤烟4650亩,烟农收入395.2万元;规范种植草本药材1500亩;发展商品蔬菜16500亩;播种油料等经济作物3000亩,总产189吨。粮食、蔬菜、油料生产的稳定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民人均农业收入7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同比人均增长60元。

3、林果产品价格上涨,产品走俏。今年,我县持续发展以核桃、板栗、木耳、香菇、木本药材等为重点的林果业,6年前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亦有收入,随着西柞高速公路开通,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增加,林果产品倍受西安等外地游客青睐,受物价因素影响,林果产品价格也随之一路攀升,核桃由过去每公斤16-16元,增长到36-40元,板栗由过去每公斤6-8元,增长到8-12元,核桃仁由过去每公斤38-40元增长到60-80元,等等林果产品价格上涨,使全县2010年林业收入有明显增加。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同比增长40元。

4、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我县在抓好传统养殖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土鸡和无公害肉猪特色养殖,巩固和提高已建成的10个畜牧小区及20个土鸡、肉猪养殖场,培育养殖专业社17个,养殖协会3个,走“合作社(协会)+ 基地+农户”的路子。降低了市场风险,延长产业链,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柞水畜牧产品成为外地游客的抢手货,加之物价因素,畜牧产品价格成倍增长。大肉(腊肉)由每公斤16-20元,增长到20-30元,生猪由每公斤10-14元,增长到14-18元,土鸡由每公斤12-16元,增长到14-18元,土鸡蛋由每公斤14-18元,增长到16-20元。另外,全县大力实施沼气国债项目,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三位一体”

沼气池9210余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畜牧收入4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同比增长100元。

(二)

二、三产业持续发展

2010年我县统筹城乡、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加大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围绕旅游、矿产加大招商引资和综合开发力度,着力打造“穿越世界长隧,徒步秦楚古道,领略牛背梁风光,观赏溶洞奇观,体验古镇风情”的旅游品牌,扶持发展农家乐集群地6处300余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游、购、娱、吃、住、行”上巧做文章,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为出发点,从而带动了全县工业、建筑、运输、商饮服务等

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县第二产业收入达到6660.4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688.84万元,同比增长615.44万元,增幅29.7%,占经济总收入的6.05%;建筑业收入3971.99万元,同比增长1001.29万元,增幅33.7%,占经济总收入的8.9%。第三产业运输业收入4954.4万元,同比增长1569.1万元,增幅46.3%,占经济总收入的11.2%;商饮业收入2863.2万元,同比增长674.9万元,增幅31.9%,占经济总收入的6.4%;服务业收入1958.11万元,同比增长603.51万元,增幅44.6%,占经济总收入的4.4%;其它收入2322.4万元,同比增长659.2万元,增幅39.6%,占经济总收入的5.2%。农民人均二三产业收入10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同比增长100元。

(三)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今年,县政府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我县确保农民当期收入的主要项目来抓,充分挖掘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效益和水平。2010年,全县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达到6000余人(次),其中新疆拾棉达到3200余人(次),“阳光”工程达到1000余人(次)。全县自发劳务输出近3万人(次)。在输出规模和效益上较往年都有所提高。另外,由于市场价格上涨因素,农民工的工价较往年有大幅度提高,县内一个技工的工价由过去每工日60-80元增长到

90-120元,普工的工价由过去每工日40-50元增长到50-70元,大大激发了农民外出搞劳务的积极性。2010年全县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15亿元,其中净收入13520万元,同比增长3920.48万元,增幅31.5%,全县农民人均劳务净收入1000元,同比人均增加近300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重点

尽管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和净增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究其原因,除了基础底子薄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大,起点低,发展水平低,优势产业还不十分突出,市场占有率不高,还未真正形成“品牌”。二是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匮乏,经营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四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实现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难度较大,任务艰巨。五是虽然国家对“三农”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仍然不足。六是虽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劲不足,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高位运行,要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压力大。

七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齐,队伍老化,难以为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规范,作用不明显。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打造特色,突出重点,克服各种困难,扎实抓好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95元以上的目标。今后工作重点: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一是进一步做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全县工业区以外的地区成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二是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和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效益、规模生产”的要求,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专业村和生产大户。三是抓住商洛核桃等7个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的机遇,下大力气进一步强化核桃、板栗等经济林科管,并逐年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培育果品加工、包装项目,提高果业商品率,延长产业链条。四是抓好“一村一品”21个示范村、31个推进村建设,坚持“五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即“一村一品”发展与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企业带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扶贫重点村相结合,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实现“三个转变”即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化增收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又快又好的发展,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全县村域经济发展。

(二)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发挥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的双重作用,拓宽县内转移和县外输出两个市场,提升普通劳务、技能劳务和品牌劳务三个层次,抓好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引导和品牌培育三个关键环节。

(三)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加大对新田地公司、凤凰油料厂、柞水“老作坊”、汇生源等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建设柞水红香椿加工厂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发展豆制品加工、油料加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广四项增产增收技术措施,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是示范带动效果,继续实施对农膜、良种、设施蔬菜、特色养殖等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抓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收。重点围绕林果、畜牧、绿色农产品和劳务四大农民增收项目,着力抓好粮食单产提高、林果提质增效、畜牧产业开发、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旅游产业开发和县域工业化等八大农民增收工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六)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一是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

全县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关注农民、各行各业服务“三农”的氛围。二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各类媒体及信息网站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三是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要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总之,积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拓宽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内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综合运用促进农民增收的“加减乘除法”,即通过强化政策与加大补贴做“加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做“减法”,通过科技进步与产业化经营做“乘法”,通过劳动力转移与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做“除法”,多渠道、多方法、全面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优秀]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调研内容

关于促进柞水县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促进柞水县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