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民培训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5 08:36:47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周至县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周至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周至县金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宋红梅

周至县自古有“金周至”的美誉,但这些年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农业大县,6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57万。面对“十一五”,周至县委县政府为打造“金周至”的含金量,而落脚点还是放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长升级上。从农业上讲就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十一五”期间,猕猴桃面积将由现在的13万亩扩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另外,在沿渭河一带建设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形成历史文化景观的生态观光两大旅游带。

2011年我们金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承担针对我县村域经济提升的农村劳动力培训500名,截止12月7日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按照省农业厅的安排,我校在县阳光办的指导下,对我校实施阳光工作培训项目工作进行全面调研,认真总结研究,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打好基础。

一、周至县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我县是西安市远郊的农业大县,农民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很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形成了西安市财政穷县。目前, 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2%,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 1 -

占15.3%。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劳动技能不高,农业生产以粗放经营为主。近一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听不懂专业术语,看不懂科普书刊,不能很好地接受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使新的农业项目无法推广,愚昧伴随着贫穷,无知制约着增收,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二、实施农村就地创业培训所取得的成就

2011年我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500名,其中:农民信息员专业培训300名,农村乡村旅游服务员专业培训200名,占全县培训任务的27.8%。我们利用农民农闲时间,组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11期,实际培训学员575人,组织专家教师16人,搬运教学设备165件套,为每位学员配发实用教材、笔、本。利用村委会会议室、农村空房组织就近办班,方便群众,每班确保学习时间和学习天数。尽管教学条件差,但是,农民听课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够按时参加学习,每天准时签到,经过考试和实操考核,及格率占95%以上。经过县阳光办上好“三堂课”,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农村信息采集、整理、报送等业务,上网发布农村实用信息326条,被采纳发布29条。接收信息500多条,及时通过黑板报栏、村大喇叭宣传、使67户农民得到了利益。如辛家寨镇五合村三

组农民田发奇,看到黑板栏上的苗木求购信息,及时与山西省大同市城市绿化工程公司谢长安达成650万元的苗木供货协议,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农民对培训工作非常满意,一致要求扩大培训内容和范围,以后举办多次。

三、存在问题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也不断增强,主观上要求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达到科学致富的目的。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村为单位,利用村委会培训教室,培训机构自行联系开展培训,邀请县阳光办业务主管现场指导,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科技培训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今年培训任务分配迟,培训工作的时间紧,整体推进效果差,使培训工作很受被动。今年9月20日开始第一班培训,实到人数98人,最后合格77人,中途退出21人。受今年连阴雨和秋收影响, 10月份近一个月停止培训。11月份又连续开班,这样培训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是农民自我约束差,对学习自信心不够。今年各个专业就近就地培训,以村为单位,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方便了学习。但有部分农民中途退,分析期原因:只忙眼前利益,不求未来发展;对自己学习信心不足,

遇到学习难点,就退缩。

三是县、镇、村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在工作过程中,县镇村没有统一组织协调,没有专人负责,特别是一些偏远镇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对科技培训缺乏认识,加上今年各村组织换届,没有专人负责联系组织,致使培训开展困难。

四是培训任务数量少,培训经费不足。县上没有专项培训经费配套,仅靠省、市财政扶持补助的金额,要在培训条件较差的农村,保证课时、按期完成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将会不理想,培训工作举步为艰。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省、市每年安排的培训项目,县财政基本没有配套资金,项目完成后培训工作也随之停止,缺乏长期性。

四、几点建议

一是从培训体系上,首先整合培训机构人财物资源。由县阳光办牵头组织,将民办专业培训机构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合为一体,联合办班,既能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优势互补,又能实施规范教育与组织协调相互促进工作。建立一支由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与民办培训机构相互组合的师资队伍,实行效益考核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

二是师资人员结构上,采取“工效挂钩”、“以讲给补”的办法。由县阳光办组织,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聘请专家到农村讲课、培训。

三是培训内容上,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需要,由县阳光办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划定范围,明确各培训机构的目标和任务。各培训机构按农时季节,以我县的主导产业为重点,采用电视讲座,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科技宣传,声像教学,科技大棚车等方式开展培训,实行以能力为本的技能模块教学,突出实践操作培训。

四是基础设施上,要不断改善以村为单位的教学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购置培训设备,省市按照培训任务,统一为学员配发学习资料,建立农业音像资料库和农民科技书屋,本着服务第一的原则,发放农业科技图书、光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阅览的需求。

五是多渠道争取农民科技培训资金,加大对科技培训的投入。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农民就地创业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和任务。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培训工作能扎实有效开展。

总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关系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金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办学20

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办学原则,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县农民培训工作作出贡献。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推荐第2篇: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推荐)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认真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村域经济提升两个专业的

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根据学员参加培训情况,我们对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调查的3个乡镇,9个行政村,共有农户90户,农业人

口412人,劳动力总数247人,在家务农1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3%,占总人口的27.1%,外出务工13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6%。

2、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现状:

在家务农劳动力高中文化19人占21.1%,初中文化51

人占56.6%,小学文化20人占22.2%: 30岁以下12人占13.3%,30---40岁23.3人占37%,40--50岁占38.8%,50以上22人占24.4% 。

3、受教育培训情况:

受教育年限平均8年,知道农业选用优良品种的64人,占71%,知道一点的35人占38%。知道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的35人占38%,知道一些的25人占27%,不知道的30人占33%。对知道种植业使用农药的46人占51%,知道一些的34人占37%,不知道的20人占20%。对农业增产增收的技术来源于农业部门的70人占77.7%,从其它方面知道种植新技术的10人占11.1%。参加三次以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占20%,参加三次以内的占65.6%,参加两次以下的占14.4%。

4、对惠农政策的了解情况:

知道国家惠农政策良种补贴的46人占51.1%,种粮直补的30人占33.3%,家电下乡补贴的10人占11.1%,对参加涉农协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知道的10人占11.1%,没参加的80人占88.8%,农机具补贴的4人占0.44%。

5、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79人占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54人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36人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60人占66.6%,参加技

能培训的20人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10人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60人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60人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10人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3人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10人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4人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5人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20人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3人占0.33%,养羊技术的5人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20人占22.2%,养鸭技术的5人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20人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60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10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25人占27.7%,2—3天的35人38.8%,4—7天的30人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70人占77.7%,在乡镇培训的20人占22.2%,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30人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40人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20人占22.2%。

从以上现状看出:一是农民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二是

必须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三是加快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农民教育培训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农民培训工作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由此可见国家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通过农民培训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再一方面,随着

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急需一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务工人员。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良好机遇,整合农民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培训范围小,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少。我县现有外出农民工总数3488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

25.7%,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5%。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

训掌握一技之长的18650人占占农民工总数的53.4%, 劳动力参训率偏低。

二是:农民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

偏低,部分农民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学习新的技能感觉有难度。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有急功近利思想,没有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实惠和好处,总认为打工就是\"下力干活\",没有必要参加培训。

三是:培训专业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需

求。虽然我县几大培训机构设立了多个专业,但是有些新的行业和工种对技术含量的要求比较高,培训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师资、教材、设备,不能设立高、新、特的一些专业,以致部分农民想接受培训而无法参加。由于受培训的农民工较少,没有一定技能,外出务工不好找工作,即使找了工作,也

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风险产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四是培训效果不佳。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许多部门都在抓,如劳动、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如农业部门的\"雨露计划\"、劳动就业部门的\"阳光工程\"等等,为培训农村劳动力做了大量工作,但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明、职能交叉、机制不活,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没有形成合力,培训效果不佳。结果是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些农民培训后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适合

岗位的员工。这就是所谓的\"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局面。

四、几点建议

1、继续搞好专业技能培训。为解决当前农民工培训率

偏低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定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一是根据外出农民工缺乏技能不好找工作、收入偏低的实际,让农民工认识到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技能培训。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电台、电视台开辟农民工培训专栏。定期不定期地宣传农民工就业增收的典型和亮点,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培训。三是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和优势,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使受训农民工熟练掌握所学技能。四是对农民工再培训,以适应企业单位更高的要求。

2、完善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要在培训教材、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建立起统

一、规范的培训模式,建议在我县尽快建设一所公共实训基地,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我县教育培训资源,组织技能培训,使培训工作步入正轨,并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3、改革创新思路,打造劳务品牌。我县的农民工培训要改革创新思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大力培养现代专业农

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合格劳动力。使培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市场需要的、全面的、有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推荐第3篇: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经受了去年“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镇辖9个行政村, 136个村民,4027户16021 人,现有耕地9311.5亩,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70.9 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比2006年净增203元11.7个百分点,继上年以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2007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1009.3万元,净增119.8万元,增长13.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4097.2万元,净增803.6万元,增长24.4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

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3、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从调查户的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低收入户的比例在逐步缩小,高收入户的比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由于镇政府强化减负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1

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平、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政府面前。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而制约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土地集中困难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我镇耕地面积为9311.5亩,而乡村人口15557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亩。由于我镇地理地形的影响,我镇耕地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

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政府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我镇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

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近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

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政府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

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

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推荐第4篇: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市农机局农民增收座谈会议材料

一、全市农机基本情况

我市是农业大市,同时也是农机强市。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在补贴政策的强势拉动下,全市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值呈现了“节节高”局势,农机装备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农机总值达到24亿元,农机总动力400万千瓦。动力机械拥有量7.7万台,占全省的30%;其中:联合收割机达到7562台。农机经营年总收入达到20亿元,占全省的21%,以上从规模到位置均居全省第一。2010年全市小麦玉米机耕机播率均达91%,小麦机收率达93%;玉米机收率达35%,到2010年底,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农机化投入增加迅猛,“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总资金为3.4亿元,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198亿元,2010年达1.894亿元。

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近年来农机的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继续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增加农机数量,发挥农机作用,整体提高农机水平,加快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1 -

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同时,带动了农业产业和种植大户、农机大户的兴起,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2、组织好中国特色农机跨区作业的经营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十一五”期间,全市跨区作业每年平均吸纳农机户7000多人,平均每年增加收入1亿多元;去年,我市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达6200余台,历经河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等5个省、区,历时6个月,从夏季延伸到秋季,实现跨区作业经营总收入近3亿元,并从夏季延伸到秋季,进行三秋玉米跨区作业。

3、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发挥农机在粮食作物设施农业、农机在果业、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畜牧业机械化养殖上,大力发展饲料机械、青贮机械、挤奶机。在果业、设施农业上,大力发展田园微耕机械、卷帘机、摘果机。

4、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机械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创业增收。2010年,全市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等颇具规模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31家, - 2 -

拥有固定资产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大户14个,50万元以上的12个,2010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17亿元。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5、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全市在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保护性耕作、设施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有效地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使农机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结合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推动”的原则,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硬茬播种、饲草加工等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提高机械作业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议

1、抓好农业自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把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直接见效的途径,鼓励农民创业,为农民创业提供帮助。

3、坚持抓好部门扶贫帮扶力度,从我们近三年抓这项工作的 情况来看,通过对口帮扶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也大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加了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4、建议对我市农机制造业进行政策性扶持

陕西渭恒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的一家生

- 3 -

产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大型企业,该公司座落于渭南市渭北产业园,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6.8万平米,总投资2.6亿元.拥有一条现代化总装配线,两个机械加工中心含各类先进的加工设备200余台,可达到年产农业收获机械万余台,产值4.8亿元以上的规模。建议政府对该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进行叠加补贴,通过扶持农机制造企业以加快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 4 -

推荐第5篇:农民工工资调研报告

2011年农民工工资清欠调研简报

一、农民工追讨工资的件次及维权方式发生变化 2011年“两节”期间,农民工到因农民工工资未及时支付个访、集访共20余件次,涉及金额1201.1万元。2011年“两节”期间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诉率上升了15.9%,金额上升10.8%,人数上升51.7%。不包括农民工到区城乡建设委,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的农民工问题,堵高速路口等方式,在城区发生一次。城区堵交通干道的行为在北环路,三环路数次发生,同邦.国际城数次发生民工拉标语、敲盆子等方式上街游行。

二、工程领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

其中工程项目有政府项目,也有私营工程,如示范街道及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房地产开发工程,工业园区厂房建设工程,巴渝民居改造工程,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就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要求各融资平台,国有公司,行业主管单位等要及时监督,按照“业主负责、属地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等方式保证工资按时发放。层层建立预警排查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层层落实专人,筹集应急资金,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工程款及民工工资支付投诉问题。

三、存在的原因

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也有融资市场的限制,支付压力逐渐加大,有个别劳务公司恶意欠薪,或者劳务公司因工程接近收尾,以追讨工资为名,雇请民工帮忙追讨保证金及工程尾款等行为。

根据2011年“两节”期间信访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项目资金不到位。因银行银根一度紧缩,使得资金融资难,筹集资金不到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跟不上建设的进度,到了支付工程款的时间或结点,建设单位无资金来支付进度款、结点款。由此直接给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以及劳务班组造成巨大的支付压力,或以各种借口不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导致农民工工资支付矛盾纠纷增多。

(二)是合同履约难度大。按合同约定执行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依据。一方面,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在选择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在选择劳务班组的时候,由于这些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度参差不齐。实力雄厚和信誉度好的企业都能严格履行合同,也能顺利应对市场中的各种风险。遇到经济实力差和信誉度差的企业,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和方法给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或劳务公司施加压力,逼迫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或劳务公司提前履约支付款项。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劳务分包合同、劳动用工合同签订不规范,甚至有的工程项目根本就未签订书面劳务合同,只有口头约定。导致争

议、纠纷不断,给处理这方面的信访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工资监管力度差。目前,建设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程序主要是建设单位支付给施工总承包方、施工总承包支付给劳务分包、劳务分包支付给民工班组、民工班组支付给农民工。部分建设单位和施工总承包、劳务分包在划拨工程款时,未遵循优先保证农民工工资的原则。即使建设单位在已按合同给定支付工程款后,下属分包单位未直接支付给民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隐患仍然存在。从中反映出工程项目对农民工工资监管乏力。

(四)建设秩序不规范。部分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配备不齐,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未细化不明确。工程项目管理不力,导致工程款结算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中诱发争议和矛盾纠纷较多。

四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为了杜绝和减少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的发生,积极探索防止拖欠的方法及措施。从源头上防止拖欠。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和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对资金达不到规定比例或后续资金没有保障的经营性工程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坚决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不批准其开工建设。对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工程,不予竣工验收备案。全区各类工程项目的主管部门,要尽快成立处理民工工资应急方案,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民工工资投诉问题。

(二)是落实工程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认真落实建设领域“工程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利用“市场评价”、“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合同履约”、“市场行为”四个评价体系,重点是参建单位的“合同履约”情况。采取房屋建筑多层不得少于2次评价(即基础完成评价一次、主体封顶评价一次),高层不得少于3次评价(即基础完成评价一次、主体完成一半评价一次、主体封顶评价一次);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采取建设进度过半一次,结束一次,加强对我区在建工程项目的动态监管。对存在有农民工工资支付拖欠行为的工程项目,立即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工程项目,采取建管、质量、安全、造价管理科室、站、所联动,限制该工程活动的继续进行。

(三)是健全农民工用工体系。区人社局要积极探索农民工用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用工情况、用工合同签订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随时掌握工程各阶段、各工种的农民工用工情况。切实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实行“月结月清”制度,农民工工资支付由建设单位和用工单位负责落实专人监管。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每月由用工单位以工资名册的形式向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报送备案。

(四)是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首先相关部门要强化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管理,重点是在资格审查中,要确保建设单位择优录取实力雄厚、管理规范、信誉度好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坚决打击挂靠、围标、窜标行为。其次,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是加强对施工合同及履约情况的监管,合同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均表现在对合同的事后监督,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合同备案后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未按照合同进行履约的情况,避免造成承发包双方的扯皮事件,即时予以纠正,避免更大的损失,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对不按照合同执行的主体应视情况给与一定的处罚。再次,涉及施工现场的管理部门,要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管,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到位情况、从业人员持资格证上岗情况、管理人员的变更情况、现场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五)是落实清欠工作责任制。清欠工作在今后几年的工作中任务非常艰巨,是关系我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区委、政府一定要把他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抓。必须进一步完善健全清欠机制,以目前已经建立的清欠机制为基础,以《刑法修正案》第四十一条规定支撑,以打击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为重点,以“业主负责、属地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联动”为原则,层层落实责任,落实专人,继续推进清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融资的力度,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到位,切实维护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推荐第6篇: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十七大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过程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强化基础”、“政策扶持”等都是必要的,但核心的问题是农村的发展最终要靠农民自己来驾驭,而不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问题,新农村建设就不能够获得持久的内

在动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现状

农村改革20多年,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在农民中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着与当前新农村发展总体布局很不适应的方面。

(一)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认同不高。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农民通过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由于农民从自身的经验感受范围来认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干部队伍中又存在作风飘浮、形式主义或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现象,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认同度不高。

(二)农民仍然存在着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当前“三农”的大环境虽然使农民思想受到冲击,农村的封闭日益被打破,但农民视野局限,居住分散,言行散漫等自身客观因素,使他们形成的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使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他们的思想解放起着制约和牵制作用,影响他们与时俱进的行动步伐。另一方面,作为农民自身,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缺乏更新思想观念的意识。如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过程中,在产业链尚未形成的形势下,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足够的信心,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往往削弱了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

(三)农民法制观念不完善,责任、义务观念淡化。农民发展基层民主内在要求的责任、义务观念,并没有与民主、权利意识同步增强。表现为讲民主的多,讲法制的少;讲权利的多,尽义务的少;讲个人利益的多,识大体、顾大局的少。一旦出现发展集体或区域经济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求集体或全局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表达对党和政府不满的方式缺少“沟通式”行动,而实施“逼迫性”行动,如集体上访、闹事,以引起上级重视并逼迫其解决问题。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享受的权利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在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思想阻碍了农民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四)道德失范问题显现。中国传统优良道德观念日益淡化,一些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便乘虚而入,支配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使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任务变得十分繁重而紧迫。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滋长。有的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而一旦有了钱,就追求物质享受,寻找感官刺激。二是有的农民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社会正义感下降,荣辱观、是非观混乱。邻里纠纷、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为农民的共识,但总体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农民教育的缺失,影响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农民的教育往往用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如各种短期培训、科技下乡活动等,均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由于农民的教育没有长效机制,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收效不能尽如人意。

新形势下在农村实现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其他组织齐抓共管。做好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主体的作用。一是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主导。调研发现,凡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有一个好支书的村子,那里的风气就正,民心就顺,治安状况就好,三个文明就能得到协调发展,说明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还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来完成。具体到当前,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和广大党员在做好农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村委会、妇联、民兵和农村经

济组织等齐抓共管。动员这些组织的力量,既有利于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好上述组织各自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工作,也有利于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建设一支熟悉情况、覆盖面广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推向深入。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新农村,需

要新农民,这个“新”字,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人的培养,更扎实地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多种途径(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建立村级农民教育学校等)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措施,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化解各种矛盾,强化农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坚定对农村发展的信心,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激情,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二是要构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农民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实施涉农扶智工程,构建集“天网、地网、人网”与一体的农村信息、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改革七站八所,使之成为农民的顾问,随时为农民解惑,健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完善农业教育政策,大力鼓励和整合培训资源开办农民讲堂,讲解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致富能力、从事务工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三)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表达机制和实现载体。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因事而立。二是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五老”(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村中有公心的能人组成。三是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工作。通过理事会畅通农民思想工作的渠道,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一做法对化解许多政府难以处理和解决的矛盾,丰富农村民主自治的内容和形式、凸显农民自我教育功能,更好地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等的创建,吸引农民积极参与。通过周末文化活动,城乡共建中“送法、送教、送医、送科技、送温暖”等活动,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把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观统一起来,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的主导意识,营造文明新风。

(五)以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行动为契机,使农民在这个惠民工程中受到教育。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过程中,教育农民为了自己的生产生活受益投工投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农民的创业意识,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有力改善。通过信息、广播电视等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中教育农民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主导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清除思想和观念的阻碍,改变生产方式、凝聚发展后劲,创造一个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

推荐第7篇:农民教育调研报告

农民教育及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近日,根据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的统一安排,本调研小组在郴江镇、万华岩镇和芙蓉乡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民教育及管理情况调研工作。调研小组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入到农村第一线,采取走访、座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了相关信息,准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形势

1.农民教育培训设施现状

从对郴江、万华岩等地的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基本没有可以用于农民培训的基础设施,软件硬件设施建设都十分落后,主要表现为五个没有:没有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场所;没有设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没有打造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力量;没有对农民教育培训作长远规划。部分乡镇和村(居)委会的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不到位,远教设施基本沦为摆设。农家书屋则存在管理不规范,向村民开放时间不足等现象,有些农家书屋基本不开门。

2.农民教育培训状况

调研小组在两镇一乡的16个村进行了专项调查,受访农户达692户。调查显示,农民受教育状况偏低,受访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数为7.9年,其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小学占25.8%。农村中普及基础文化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走访考察的情况看,90%以上的村民没有接受

1过任何形式的教育培训,10%左右的村民(村组干部)参加过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的会议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局限于党和政府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新实施的惠农政策。村民集中参加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机会很少。多数村民称,他们接受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中央七台(农业军事频道)学习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关注各类农村致富信息。

3.农民对接受教育培训的看法

从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来看,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郊区农民,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依然受他们青睐。在种植业中,选择粮食生产知识占79.4%,蔬菜生产知识占43.4%,水果种植、特种经济作物、棚室、苗木花卉生产的教育培训需求也有相当数量。在养殖业中,选择科学养猪达到67.4%,以后按选择百分比高低顺序为:养鸡、养牛、养羊、养鸭、水产养殖,特种养殖正在不断发展。二是对于“城中村”农民,由于承包土地被征用,他们认识到靠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不是长久之计,他们的主要兴趣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餐饮类和经营管理,分别达到40.6%、32.7%。其次为运输业、建筑业。

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教育培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

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2.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各有关部门在协调配合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不够、力量分散等问题。另外,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从事的是个体生产劳动和个体经营,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郊区村组,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的难度较大。

3.经费不足,制约了农民教育工作的开展

由于地方财力紧张,经费投入少,农民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无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的场所、机构、机制、师资均不健全; 有的学校和远程教育室虽然挂上了农民教育基地的牌子,但是没有开展教育培训;没有独立的种、养殖示范基地;有的地方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仅限于一时一事,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等。

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构想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省、市、区多个层面,培训的对象包括老、中、青三代,培训的内容不仅涵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而且还包括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培训、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等等。因此,实施起来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以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

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教育的提高,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缺乏根本支撑。由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职业技能,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做到两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农村政治文化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措施来抓,使广大农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二是引导农民提高对加强学习的认识,利用科技致富典型、懂法维权典型道德操守模范等先进事迹,引导群众认识教育学习的重要意义。

2.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是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计划,建立配套完善、有利于农民技能培训的政策措施,营造农民科技培训的良好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做到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资源、统筹经费,建立一个在政府领导下,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在大面积提高农民政策水平和文化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

3.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着力抓好农民教育硬件建设 一是建议各级财政应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

常性预算科目,并根据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投入;二是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三是要鼓励农民自发投入。通过以上三条措施不断增加投入,在镇、村、组各级完善或者建设一批包括成人教育学校、“远教”室、农家书屋、种养殖示范基地等在内的基础设施,让农民有方便、良好的接受接受教育的环境。

4.创新培训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培训理念

各地成人教育学校和镇、村“远教”室担负着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一是在培训方式上创新。采取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二是在培训资源上创新。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动员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比如可以在各乡镇中学长期开展农民定点教育培训,安排一至三间教室,配备一至三名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建立覆盖农村的农民培训网络。在教材购买备臵上,既要规范统一,又要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购臵一些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三是在培训管理上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督查、考核、评比制度,重点督查乡镇、村和定点学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取得明显成效。

中共郴江镇委员会

2011年1月18日

推荐第8篇: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被征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及生活保障工作,已成为县委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我局就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其间,调研组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项目用地量越来越大,征地工作所带来的农民保障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征地任务重、面积大的主要集中在杨和、望远、望洪、胜利等乡镇。根据提供数据,各乡镇被征地涉农人口27855人。从征地用途上来看,杨和镇主要是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建设用地,望远镇、闽宁镇主要集中为工业园和企业用地,望洪镇、李俊镇主要为中心村建设用地。截至目前,全县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共909人,已享受待遇663人。

二、主要做法

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相关办法及保障措施,具体做法是:

(三)加强被征地农民的职业介绍工作。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协助用工企业在周边农村招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县望远经济开发区结合区内企业招工,优先推荐被征地区域农民就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应该说,县委、政府对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征地工作所引发的矛盾。但总体看,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心里发虚,担心被征地后没有退路,生活没有保障;二是有的农民对养老保险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担心个人出资有去无回,对养老保险工作怀有抵触情绪。

(二)财政压力过大。目前,xxxx县所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都由xxxx县社保局管理,到龄农民享受由社保局统筹发放的养老保险金。全县截止至今应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人数909人,随着征地范围扩大以及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到龄农民开始享受养老保险金(补贴),财政供给将呈几何级数上升,给本不宽裕的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倘若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维系养老保险金(补贴)的发放,将会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四、几点建议

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征用不可避免,被征地农民将越来越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站在维护农民权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生存的重要场所和基础,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加以组织实施。要广泛宣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通过深入宣传和对比分析,使他们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被征地农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爱民、利民、惠民的具体体现,从而把被动征地农民的力量,转化为促进县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自觉行动。

(二)出台统一政策。县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对被征农民地情况作统一安排。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根据我县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划分区域,不同使用类型定价不同,每一区域确定一个合理的基准地价,实施统一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地价、统一划扣、统一XX,这样既可有效避免因农民之间互相攀比而引发的矛盾,又能体现征地和XX养老保险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XX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要统一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建议以村(组)为单位,将人均剩余不足0.5亩的农民列入XX对象。

(三)健全管理运行机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目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由社保局负责组织实施,建议设立独立科室,采取专人负责、定时办结的工作方式,以解决效率不高、XX时间长的矛盾。必要时对一些影响大、涉及广的征地项目,可采用集中XX的形式进行;对确实不能及时XX的,要向农民解释清楚并承诺办结时间。

(四)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存问题,首要的是让农民人人有事干,家家有收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方向,利用;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让农民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对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农民,可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为工业园区和技术型企业提供用工保障,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本县范围内享受与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待遇。

推荐第9篇: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一)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被征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及生活保障工作,已成为县委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我局就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其间,调研组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项目用地量越来越大,征地工作所带来的农民保障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征地任务重、面积大的主要集中在杨和、望远、望洪、胜利等乡镇。根据提供数据,各乡镇被征地涉农人口27855人。从征地用途上来看,杨和镇主要是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建设用地,望远镇、闽宁镇主要集中为工业园和企业用地,望洪镇、李俊镇主要为中心村建设用地。截至目前,全县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共909人,已享受待遇663人。

二、主要做法

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相关办法及保障措施,具体做法是:

(一)购买养老保险。县政府于9年4月出台了《xxxx县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永党发[xxxx9]20号),将完全失地并办理农转非户口手续,被征地时年满18周岁,根据本人自愿的原则,纳入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由个人缴费和县财政补贴构成。对按规定缴费的失地农民,一类人员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直接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从批准退休的次月起按现行失地农民养老待遇标准每月300元,按月领取养老金。二类人员在缴清一次性费用并继续履行续费15年(含一次性缴费年限)以上,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月领取养老金计算公式为:上一年度自治区月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120个月。

(二)实施定额补贴。对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符合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在最后一次征地协议签订之日起,18个月内参保缴费的,予以进行财政补贴。补贴标准为:

1、对男年满50周岁以上,女年满40周岁以上人员一次性缴清15年应缴费用后,为其连续计算15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缴费总额为23828元(其中个人缴费1xxxx14元,财政补助1xxxx14元)。

2、对男年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女年满30周不满40周岁人员一次性缴清10年应缴费用后,为其连续计算10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缴费总额为15885元(其中个人缴费7943元,财政补助7943元)。

3、对男年满18周岁不满40周岁,女年满18周不满30周岁人员一次性缴清5年应缴费用后,为其连续计算5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缴费总额为7943元(其中个人缴费3972元,财政补助3972元)。

(三)加强被征地农民的职业介绍工作。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协助用工企业在周边农村招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县望远经济开发区结合区内企业招工,优先推荐被征地区域农民就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应该说,县委、政府对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征地工作所引发的矛盾。但总体看,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心里发虚,担心被征地后没有退路,生活没有保障;二是有的农民对养老保险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担心个人出资有去无回,对养老保险工作怀有抵触情绪。

(二)财政压力过大。目前,xxxx县所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都由xxxx县社保局管理,到龄农民享受由社保局统筹发放的养老保险金。全县截止至今应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人数909人,随着征地范围扩大以及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到龄农民开始享受养老保险金(补贴),财政供给将呈几何级数上升,给本不宽裕的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倘若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维系养老保险金(补贴)的发放,将会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基本养老金过低。目前,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为每年1620元。有的农民说:一年1620元的养老保险金,我种一亩大棚不景气时的年收入也有3000元啊,这样的保障又能起多大作用。

(四)就业>培训滞后。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充分化。目前各地由于财政紧张、农民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不健全,被征地农民一时难以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尤其集中体现在\'4050\'人员和无一技之长的农民。

四、几点建议

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征用不可避免,被征地农民将越来越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站在维护农民权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生存的重要场所和基础,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加以组织实施。要广泛宣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通过深入宣传和对比分析,使他们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被征地农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爱民、利民、惠民的具体体现,从而把被动征地农民的力量,转化为促进县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自觉行动。

(二)出台统一政策。县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对被征农民地情况作统一安排。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根据我县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划分区域,不同使用类型定价不同,每一区域确定一个合理的基准地价,实施统一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地价、统一划扣、统一办理,这样既可有效避免因农民之间互相攀比而引发的矛盾,又能体现征地和办理养老保险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要统一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建议以村(组)为单位,将人均剩余不足0.5亩的农民列入办理对象。

(三)健全管理运行机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目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由社保局负责组织实施,建议设立独立科室,采取专人负责、定时办结的工作方式,以解决效率不高、办理时间长的矛盾。必要时对一些影响大、涉及广的征地项目,可采用集中办理的形式进行;对确实不能及时办理的,要向农民解释清楚并承诺办结时间。

(四)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存问题,首要的是让农民人人有事干,家家有收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方向,利用\'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让农民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对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农民,可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为工业园区和技术型企业提供用工保障,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本县范围内享受与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待遇。

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二)

为了推动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从5月下旬开始,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城关、毛坝、汉王、绕溪、高滩、高桥等十个镇及部分村组和人社局、考评办、财政局、审计局等四个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对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继2005年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后,县委、县政府又于2011年8月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各镇和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积极引导,广泛发动,认真实施,全力推进,连续两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考核位次名列全市前茅。

﹙一﹚县委政府重视。 一是成立由县长担任组长,人社局、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县情出台了《紫阳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和制度;二是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全县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并将其列入2012年度20项重点工作之一;三是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县委政府年度考核目标。

﹙二﹚强化工作督导。 县人社局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镇的责任制,经常深入镇村,走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考评办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先后四次组织人员进行督导检查,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截至2012年7月底,已收缴保险基金1645万元,缴费人数达到13.8万人,参保率达到98%,实现了参保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三﹚各镇狠抓落实。 各镇按照\'早谋划、快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是结合镇情制定了《实施方案》,狠抓政策学习和相关培训,使镇村干部熟悉政策,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二是按照包组联户的工作要求,主要领导积极主动抓落实,镇村组干部,深入农户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序开展养老保险调查摸底、养老金的收缴和兑付工作;三是采取召开群众会议、印发资料、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多渠道宣传政策;四是以村为单位对参保缴费情况和待遇领取人员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四﹚积极兑现待遇。 及时兑付养老金,让参保群众及时享受待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一是财政部门加强资金调度,确保了养老资金按时到位;二是各镇及时收集上报申领人员资料,县经办中心快速审核批复,经办银行及时办理兑付手续;三是对在领待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县社保中心和各镇社保站严格审核领待遇人员变动情况,杜绝了养老金的流失。止7月底,全县领取待遇人员4.3万人,占应发放人数的100%,上半年累计发放养老金1986万元,占应发放金额的100%.养老金的及时兑现,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调动了群众参保积极性。

﹙五﹚加强资金管理。 一是开设了基金收入户、基金支出户、财政专户等三个基本账户,实行严格的分户核算管理,确保了基金安全平稳运行。2011年度累计结余基金3030万元,采取定期存款的办法,实现了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项业务经办制度,参保缴费、待遇申报、审核发放、内控稽核等各项业务工作均实现了规范化运行;三是2011年度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参保信息、缴费信息全部录入陕西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2012年度信息录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农户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实施时间短等因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是个别镇领导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把该项工作看成是一项短期的突击性的工作,认为只要把款一解,考核不受影响就行了,没有站在讲政治、重民生,促和谐、保稳定,拉内需的高度去认识国家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和深远意义,工作落实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二是少数干部不认真学习,对国家政策一知半解,没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深入细致的做宣传动员、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等基础性工作,反而埋怨县上下达的任务量大、人数多,对自己所包联村组究竟有多少参保对象、哪些人应该参保,说不清道不明。三是部分群众对养老保险政策认识不够,年轻人说\'我还早\',老年人嫌钱太少;有的怕政策变,担心几十年之后是否能兑现待遇;还有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总想政府大包大揽,主动参保的意识差。

(二)宣传工作不够广泛。一是全县上下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没有把党和国家施行养老保险政策目的意义、现阶段经济基础与国家每年巨的大财政支出矛盾、农民参保后的好处等,给干部群众宣传到位,群众知晓率仅在47%;二是县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专题宣传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节目偏少;三是大部分镇村没有形成有效的宣传机制,没有建立固定的宣传栏和公示栏,没有在集镇、要道口刷写永久性宣传标语,没有利用好养老金发放、集镇逢集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部分镇村没有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会议,仅靠打电话通知群众,宣传效果差。尤其对外出务工人员这一参保主体,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办法,将政策及时传达给他们。加之部分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有限,解答不了群众提出的问题,致使部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三﹚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部分镇没有按照县上的档案管理要求,统一规范档案内容,造成了档案内容不统一,材料收集不齐全,反映内容不完整,缴费数据不清的现象;二是部分镇经办机构没有固定的档案室,少数档案保存在经办人员手中;三是参保缴费证发放速度慢,群众意见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使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从思想和行动上,把养老保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政策的落实放在执政为民、和谐民生的高度,专题研究部署,常抓不懈,切实推进该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工作措施。各镇要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建立和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包村联户干部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家\'个人缴费、集体帮助、政府补贴\'政策,对参保的残疾人、优抚对象、独生子女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县财政、民政、计生等部门给予补助。

四要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县、镇、村三级经办人员队伍建设,对基层经办人员实行县人社局和各镇双重管理,确保在编人员专人专岗,并保持相对稳定。要切实解决镇经办机构和村级代办人员的办公经费和劳动报酬问题。对经办人员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群众的需要。

五要完善考核机制。继续推行县级年度目标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科学确定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硬化奖罚措施,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使利民政策深入人心。

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各镇要深入落实干部包组联户工作机制,结合三问三解、作风转变年活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政策,及时解答问题,使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广播、电视、网站要适时增加宣传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节目,相关部门要组织编排文艺节目到城乡演出。各镇要利用集镇逢集、养老金集中发放时间,向群众现场讲解政策,宣传典型事例,讲解办理程序。在镇村公路要道口刷写永久性宣传标语,要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向群众发放,消除农民参保疑虑,使群众放心投保。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使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加强档案管理。各镇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牢固树立无档则乱的思想,按照统一领导、逐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把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纳入主管部门和各镇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快档案管理电子化建设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参保人员档案始终保持安全、完整、真实、有效状态。

二要优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养老金申领、审批、发放等办事程序,规范经办银行的服务内容,简化相关手续,方便群众办事。

三要加强基金监管。县经办机构要切实履行基金的监管职责,严格执行基金内审稽核制度,对基金收缴、管理、发放等过程定期自查。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基金监督和审计,确保养老资金专款专用,防止养老金流失。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贪污挪用等行为,要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资金安全。

推荐第10篇: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1

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及规律,总结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按照省厅科教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们对近年来全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修水县位于赣西北修河上游,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辖36个乡镇,360个村民委员会,29个居民委员会,截止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81.6万,其中农业人口72.5万,农村劳动力人口34.6万,其中男劳动力18.9 万,女劳动力15.7万,外出劳动力 15.4万,现有耕地面积57.1万亩,林地面积497.6万亩。

二、调查情况概述

为切实摸清全县农民、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按照农民人均收入高、中、低三种情况,通过会议、座谈和走访等形式,调查了渣津、征村和石坳3个乡镇的东堰、西堰、龙坪、征村、熏衣、梧坪、石坳、徐段、花门9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对9户家庭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常住人口、经营耕 ·1·

地、林地、全家年纯收入等。二是农民素质情况,包括农民接受教育年限、农民对农作物良种的选用、化肥农药的使用方法、农业生产技术来源等。三是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教育培训目的、内容、层次、方式方法以及影响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农民素质状况及特点

1、农民参加培训率偏低。在调查的9个行政村81户家庭劳动力中,总劳动力人口343人,其中,近年来参加了培训的仅245人,占总劳动力71%。但是,调查反映:农民目前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良种的选用、化肥农药使用方法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了解和学习,90%以上来源于农业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的推广和宣传,说明农业部门仍然是农民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渠道。

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突出。通过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转移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加上农村高、初中毕业生轻视农业生产。目前留下来务农的劳动力呈现出年龄老龄化、性别女性化、文化水平低的“三化”现象。调查结果也表明:当前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8%,初中文化不足35%,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不足2%。

3、农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调查发现:一是在入户调查的81户家庭中,98%以上的家庭有培训需求,

其中种植业 60人,占75%,养殖业12人,占15%,非农8人,占10%。二是绝大部分农民期望培训地点以本乡镇或本村,时间以短期2—3天为主;喜欢采取一事一训、现场指导、面对面授课等方式方法。三是100%的家庭参加教育培训目的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或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四是部分青壮年农民乐意接受非农产业技能和学历教育的培训。

四、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教育得不到重视。1994年底,由于我县进行机构改革,修水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修水县农业干部学校)被取消,合并到修水县委党校,合并后的修水农业教育及农民培训工作不是发展了,而是大大剥弱了。

2、培训内容与市场衔接滞后。多年来,我县在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安排上,主要是围绕水稻、蚕桑、茶叶、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而且大部分是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供求信息、市场导向以及建筑、餐饮、家政等非农方面内容涉及得少,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需求,。

3、培训效果欠佳。我县虽然有农业、劳动、教育、扶贫等部门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如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等等。但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明、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没有形成合力,结果是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招工难”。

五、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转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在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为此,结合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政府公共财政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为此,建议采取三方筹措资金的办法。一是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并逐年随财政增长而增加。二是整合农业、劳动、教育、扶贫等部门的教育培训资金,实行捆帮运作。三是参加培训学员交纳一部分。逐步形成以政府政策扶持为主、用人单位资助、培训单位减免、农民适当承担的投入机制。

2、不断拓展培训内容,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在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重视“产中”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还需要“产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等和“产后”的农产品加工、贮藏、市场信息等一系列的培训。这样不仅需要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技术进行改进培训,还需要对现代农业种养殖技术进行培训推广与应用。

3、突出培训重点,培育合格人才。选择合适的培训对象,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目前,农村中

专、高中乃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很少,农业劳动者不愿务农、不会务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为此,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免费培训和就业引导等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将一部分思想观念超前、务农意愿稳定、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和新生劳动力,进行重点培训,使他(她)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合格人才。

4、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农民培训。农村中的创业人才、致富能手是本地经济发展的标杆,也是扎根农村的“土专家”。他们有较好的发展眼光和审时度势能力,是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带头人。在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对农民的影响较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笠(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张修林(江西修水县农业局)

查太来(江西修水县农技站)

二○一二年十二月

第11篇: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顺义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顺义农科所张颖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我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主题,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对顺义区的菜农进行了走访,就目前顺义区的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推广和培训工作方式方法呈现出滞后甚至缺失。这种滞后和缺失集中体现在农业推广与农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上。具体表现在:在时间精力上,过去是、现在仍是花大量的时间为了试验而作试验,为了完成项目而试验,为了展示技术和产品而观摩交流,离农民实际需求甚远;在推广方法上,是以推技术和品种为主,培训就是告诉你我有什么技术,不考虑农民能否接受、是否适用、以及用后的效果和反应,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在推广层面上,多数技术培训停留在技术传播层面,没有沉到农民生产过程中,技术入户最后一公里仍没解决;在推广效果上,进行着无效劳动或效率不高的劳动,缺乏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06年开始,顺义区开始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这种新型的参与式培训方法,以农民为中心,基于“以人为本,”“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民培训。“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是一种基于成人教育原理的农民培训方式。成年人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尤其是他们所学的东西与日常经验和活动相关时。田间学校鼓励农民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更容易被吸收,并在培训结束后付诸实践。所有学习内容都以学员的能力、知识和经验作为起点,农民田间学校的活动主要为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通过一个至多个全生长、管理季节的培训,使农民在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加强关键技能的基础上,进而提高分析我而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每周集中一次活动,每次持续2-3小时。农民田间学校在整个作物生长季有一片专用的田块,在那里学员可以进行观察、分析和试验。农

民五人一小组活动,以便促进学习。每一个培训单元把学员的能力、知识和经验作为起点,所有农民田间学校的活动内容都依据拓展农民学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而设计。

以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农民田间学校为例。2009年辅导员多次到沙子营村和农民广泛座谈,深入了解本村的蔬菜栽培模式,种植品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所需新品种等问题,切实了解了农民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全年培训活动共进行11次,其中农民专题讨论与辅导6次,团队建设及游戏活动4次,试验示范田实操与观察研究3次,组织区县乡镇、村农民观摩交流1次,解决技术问题2个,推广或传播实用技术2项,新品种2个。通过田间学校培训,培养学员张瑞兴为村级辅导员,学员张瑞文为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人熟、技术好、信息快等优势为附近农民提供帮助,扩大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改变了农民传统观念和行为,提高了农民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番茄筋腐病,他们知道了不同的品种、肥水管理、钾肥的使用时期等均会影响筋腐病的发生,会很好的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增强了团队意识,活动中通过团队建设、一起到田间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分析、做大白纸等,使学员认识到“1+1>2”的意义,积极鼓励学员介绍经验,经验共享,共同增收致富;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沙子营村学员经过培训其栽培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各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及新品种65~80%被采用,病虫害识别准确率由50%,提高到80%,购买使用优良的品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学员由训前的60%提高到90%。不仅于此,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植株病残体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促进了村容的整洁;学员休息时间不再以打麻将为乐,转为互相讨论蔬菜种植技术、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受到了镇村领导的好评。

把调研工作、解决问题与自身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民田间学校这种参与式技术传递平台,使农民在参与试验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实现逐步在社区中的自我发展。在广泛吸收农民经验的基础上,使引进的技术本土化,推动以人为本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

第12篇:定陶县农民培训农机化需求的调研报告

定陶县农民培训(农机化)需求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全县农民农机化技术知识需求情况,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教育工作,近日,定陶县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农机化技术知识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2009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坚持严格执行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等文件及相关农机法律法规规定,采取“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方针。坚持“以学员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增强教学软、硬件设备为保障和支撑,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完善培训体系,时刻以农机安全生产为基础,本着让受训农民满意的宗旨,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2009年,全县共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十期,共培训农机手830余人次。其中,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七期,培训拖拉机驾驶员476人;举办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三期,培训联合收割机操作员360人。另外,共举办各类农机手培训班八期,培训农机手2200余人次。

二、2010年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计划

我们将紧紧围绕振兴农机化事业,更加重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立足农业生产需要,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基础建设;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围绕服务“三农”,使农机化培训工作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全面推进我县农机化事业和农机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我们要把农机化培训列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培训任务,详细安排部署,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为农机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可靠保证。

(二)制订方案,明确任务,搞好农机驾驶员的培训。农机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培训方案,将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人,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计划全年新培训拖拉机驾驶员400人,联合收获机操作员300人。

(三)围绕农机示范园建设,搞好新机具、新技术培训。继续在现有和新建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内,利用举行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演示等形式,为农民搞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识,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奠定基础。全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2000余人。同时在“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进行农机生产技术培训,计划培训农机手1000余人。

(四)围绕农机补贴,开展培训。我们将依托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围绕补贴,立足生产需要,积极开展“三夏”、“三秋”新机具演示会等培训活动,对申请购置补贴的农机户进行了专门培训,提高机手操作新型农机具的技术水平,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深入开展。计划举办培训班4次,培训农民500余人。

(五)立足现实,搞好专业管理人员和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继续着力抓好农机管理干部、农机校教职员工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农机化管理业务知识培训等项活动,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师资力量水平,以适应农业生产工作的需要,全年计划培训农机管理人员30人。并结合农机维修人员技能鉴定,采取上门培训和发放培训资料的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操作技能,计划培训200人。

三、“十二五”农机化从业人员需求分析

2008年我县农机化从业人员14503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129人,农机维修服务员从业人员330人,农机驾驶操作员从业人员8974人,农机经营销售从业人员170人,农业设施操作员从业人员4900人。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进程,结合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预计到2015年我县农机化从业人员将达到20390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140人,农机维修服务员从业人员450人,农机驾驶操作员从业人员12500人,农机经营销售从业人员300人,农业设施操作员从业人员7000人,以适应农机新技术的发展。

四、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效果

近年来,定陶县农机局领导班子锐意进取,不断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使此项工作更加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得到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和农机手从中获益。以黄店镇李阁行政村的李清祥为例,该机手今年43岁,2008年通过申请农机购置补贴购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并在农机校参加了培训,取得了拖拉机驾驶证证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当年农闲时,该机手到天津打工,因为有驾驶证和职业资格证,在建筑工地找到一个开拖拉机的工作,一年中比同去打工的老乡多挣了2000多元,他实实在在品味到了农机化培训带来的实惠。

五、搞好农机化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充实师资力量,扩大培训队伍,吸纳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切实把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学员素质放到培训工作的首位。

2、加大农机培训的扶持力度。一是解决农机技术培训事业正常的工作经费。二是解决农机技术培训硬件设施的添置,特别是电化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新增教学用的新型农机具。三是给老师提供进修和更新知识培训的机会。

3、全方位开展好农机新技术培训。一是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需求,开展与产业发展为主的成熟技术培训。二是以农机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让受训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新技术。三是结合农机监理部门工作,开展农机法律、法规宣传,安全生产教育,事故案例分析等。四是围绕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技能鉴定,开展农机新产品的技术操作、维修的实用技术,提高农机维修的整体水平。五是“三夏”、“三秋”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搞好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各环节遇到的问题,让广大农民体会并切实得到农机化技术培训带来的好处。

4、积极探索农机技术培训新路子。一是利用投影仪等先进设备,深入到乡村,开展新技术培训;二是利用开展农机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的机会,开展现场培训;三是利用宣传媒体进行农机技术培训;四是利用农闲、集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5、开展购机农民技术培训。一是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发放、农机具鉴定、专题现场会等,以会代训进行实地培训。二是围绕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设施农业等技术,农机安全生产操作技术,农机维修、产品选购及伪劣识别等内容,编写农机技术宣传资料,发放到购机农民手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

第13篇:农民教育培训报告

黄渠桥镇万家营村农民教育培训报告

为扎实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响应自治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号召,培养一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依靠科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万家营村今年各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万家营村积极响应镇政府号召,把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工作重心加以落实。年初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家庭主妇和回乡女青年积极参与镇劳务站组织的烹饪和面点培训班。四月初旬至五月中旬积极联系宁夏农业学校把村部作为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一期种植技术培训班,为期十五天;一期养殖技术培训班,为期十五天。先后聘请七位专业技术老师系统授课,两期共培训农民学员167人,为调动广大农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每天每位学员补助十五元误工费,钱虽不多,但使农民学员感到亲切、舒适,即不落下农活又待遇得到保障,感到物有所值,老百姓更多的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目前的全面接受理解。

通过培训,我们的主要感受是:

首先,以实用性、扶持性为原则,加强了农业专项技能培训,扶持了一批种养殖大户,引导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迈进,联系和安排相关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到村进行培训,学习相应种植、养殖技术,形成专业户继续教育制度。

其次,以常识性、普适性为原则,加强农村居民的现代文明意识教育,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

会建设目标,开展了多部法律和居民文明礼仪教育。 最后,以专业性、成长性为原则,加强农村青年居民的现代生产操作技术和科学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需要。今后,我们将根据农村居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和农村青年不愿从事农业的现实情况,我们将组织开展电脑初级、电动缝纫、粉刷工、钢筋工等培训班,相信参加的人员更广泛,教育更普及,技术更实用。

总之,人们普遍认为农村的事儿多,农民的事儿难办。有道理但不全对,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农民现代文明接触少,思想观念狭隘,所以会有上述说法。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工作者,我们既然承担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自然责无旁贷。因此,我们的教育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农活”,以启迪农民智慧。

黄渠桥镇万家营村

2013-5-17

第14篇: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横山分校 王 林

当前,我县正处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努力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是从根本上解决横山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一、我县农民素质现状

横山县是农业大县,现有农业人口31.04万人,知识结构为:小学文化程度占总数量的41.5%,初中文化程度占总数量的45%,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占总数量的12%,大专文化程度占劳动力总数量的1.5%,农村劳动力现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随着近年来农民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农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县在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上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农民素质有显著提高,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劳动力都没有受过系统的、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所以很多农民在种植、养殖、经营等方面的技能仍有所欠缺,农民素质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质的飞跃。一是总体素质较低。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就业观念陈旧。相当数量的农民,培训主观意愿不强,主动就业能力弱。三是从培训组织看,各职能部门资源共

享整合还不够,整体上还未形成合力共抓的局面。

二、我县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培训状况

我县近年来农民培训主要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由农业、社保、科协、科技局、农机等部门选派骨干担任讲师进行授课。2014年春全县通过开展“科技之春”和“三下乡”等农民培训活动,出动宣传车21次,发放科技宣传单11000余份,发放科技材料7000余份,张贴科技宣传标语100余条,并组织农业、社保、科协、科技局、农机等部门的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编写了十余份涵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印制了1.1万份发放给农民。全年完成各级各类培训121场(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共1.2万人次。

我县农广校和农机校举办了种植新技术、沼气工、病虫专业防治员、计算机技术等内容的十余期培训班,近1600位农民从中受益。

三、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委干部,不重视农民科技的培训,带领群众培训有较大的困难。

(二)职业农民培育缺少政策支持,教学设备欠缺、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不太理想。

(三)农民技术员数量少,不能带动大范围的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整体快速提升。

四、几点建议

(一)完善农民教育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素质教育工作

的开展

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素质教育体系。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优势,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服务。

(二)争取县委、政府出台扶持发展职业农民的政策文件,制定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要加大扶持力度。

1、税收优惠。工商、税务部门要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落实相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2、土地流转。引导农村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简化手续,强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职业农民不断发展壮大。

3、产业扶持。优先新型职业农民申请省市产业项目资金。农业创业项目资金要向职业农民倾斜,对职业农民实行叠加补贴和以奖代补政策,整合农业产业资金,扶持职业农民发展产业。

4、准入制度。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认定中,实行准入制度,主要成员必须具备职业农民资格。政府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必须有5名以上职业农民。

5、帮扶制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各涉农单位选派专业对口的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6、市场营销。支持和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打造品牌。

7、免费服务。免费培训职业农民、免费认定职业农民、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免费提供羊子疫病防治技术、免费提供人工受精技术服务、进行职业农民补贴、农民技术人员补贴。

8、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职业农民的信贷支持。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政府应设立贷款贴息,并引导小额贷款向职业农民倾斜。开展职业农民生产保险,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险补贴力度。

(三)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和职业农民光荣榜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农民发展的社会氛围,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培育工作深入推进,引导农业从业者、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两后生等参加职业农民培育,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四)加强调研,做好农民技能培训的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和农民培训统计制度,反馈、通报有关农民技能培训的动态和情况,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督查、考核 。

第15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县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为进一步掌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县成立以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组织县政府办、县农经总站、各乡镇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屯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根本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截止2011年6月末,全县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人,其中:种植业社员**人,养殖业社员**人,农机社员**人。合作社注册资金达**万元。据统计,截止**年末,全县合作社经营实现盈利**万元,二次返利**万元,平均每位社员返利**元。

(一)组建方式多元化。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大户创办型。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带头创办合作社。我县**合作社是在**的带动下,于**注册登记。目前,社员已由注册之初的6户发展到24户。2010年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合作社

1由村集体组织发起,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如****。三是企业带动型。合作社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在连接社员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我县**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牵头创办,**,安置就业100余人,有力拉动了我县**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部门牵头引办型。由农、林等涉农部门牵头发起,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是在原甘南县葵花协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始终致力于**。

(二)产业布局区域化。我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局域分布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结合本村农民种植红谷的传统,联合本村农户通过统一种植品种、规范种植流程、兴建精深加工企业、注册品牌商标等措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社员增收,带动了本村农民从事**种植的热情,社员已有创建之初的8户发展到11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3%。另外,我县**等合作社都依托本地种养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地域优势带动了本村及邻近村屯的农户从事本合作社经营项目,使社员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整村推进”的趋势,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县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

(三)合作空间开放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农村区域的局限,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县的**等合作社社员分布都呈现这一特点。**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合作社成员共计336户,本地成员主要分布******7个乡镇16个村,

外地成员主要分布在**等地。各地社员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各种植物的花期、品质,分类生产各种蜂蜜,集中到我县**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使社员间合作空间更加宽广,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得到提升。

(四)技术服务专业化。我县部分成立较早、发展较为规范的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经营体系。如***。

二、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我县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信息服务,指导农民调整种养品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中,采用统一品种引进、统一购入生产资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另外,对一些符合地方特色、具有市场前景,单个农户无法做大做强的产业,在农户组成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导,逐步形成了名、特、优农产品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三)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能否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对规范成员行为、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强大的组织支撑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组建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升了我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经商、餐饮、加工等服务行业,加快了我县第

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通过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县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能力仍然较弱,对社员生产技能培训不系统,经营领域拓展空间不够大,品牌建设步伐不够快等。另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足、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二是运营不够规范。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有些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三是社员素质偏低。合作社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运作和管理。从我县情况看,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懂科技、擅经营的管理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四是业务指导薄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知识性和业务性,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指导队伍。我县合作社建设的业务指导人

员配置不足、业务指导不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运作。

四、几点想法

(一)抓宣传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有针对性的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理财能手、种养能人以及中介经纪人等实用人才。

(二)抓政策落实,扶持合作社加快发展。制定并落实符合我县实际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加速器。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将各种支农资金优先向典型示范社、特色产业社及优势产业社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扶强壮大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对示范社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认真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抓服务体系,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县农经总站作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部门的职能,承担起合作社的指导作用,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合作社围绕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的的全程化、全方位服务。组织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尤其要精心准备好我市绿博会的参展工作,加大合作社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为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开拓创造条件。同时,优先对合作社提供农、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服务,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抓典型示范,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催化剂。结合我县产业特点及优势,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经常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通过表彰奖励,扩大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同步。

(五)抓协作配合,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做到紧密配合,互通信息,特别是注重各部门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建立并推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意见。建立健全各项扶持、指导、考核及奖惩制度,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第16篇:农民建房管理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专题调研的报告

根据县委安排,县政协组织县规划、国土、建设三个部门有关人员和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就我县农民建房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马坳、大桥等乡镇,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镇村干部、机关部门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形式,

深入了解我县农民建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的根源,积极探讨加强农民建房管理的有效途径。调研组还分别赴我省武宁县、河南省兰考县、安徽省肥东县、宿松县等地,考察学习他们在农民建房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民建房主要特点

(一)农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根据调查了解,全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改革开放前不足2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5平方米。马坳镇10082户农民、征村乡4409户农民中,有90%以上的农民都在改革开放后新建了住房,其中60%以上新建于近20年。同时,农民建房品位也不断提升。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建房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为主,九十年代建房以居住改善为主。进入新世纪,农户建房已进入到居住和享受共发展的阶段,越来越重视户型设计、风格品位、内在质量等,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房屋的装修,并逐步向庭院式、别墅式方向发展。近两年,上杭乡、马坳镇等部分村民新建住房都是二三层新式楼房,每栋花费资金都在20万元以上。

(二)农户建房投资持续增长。根据县农调队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县农民建房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以来,全县农民建房投资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调查,征村乡和马坳镇在近两年,分别新建住房328户、245户,户均投资近14万元。农村建房对于农村拉动建材、家电等市场消费的作用十分明显。较多农户在搬进新居后配置数字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享受型消费在农村已逐步发展。根据大桥镇对当前正在建房的农户调查,新建房投资装修户均在5万元左右、配置家用电器和家具达3万余元。

(三)农民建房需求持续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明显增强,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简易二层砖混结构楼房都进入了翻建期。加上新农村建设村庄改造、移民扶贫等实施,当下农村到处都有建新房、盖新居的场景。今年,上杭乡农民新建房屋106栋,大桥镇有176户农民申请新建住房,马坳镇今年申请建房的农民有50多户,还有860余户建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民有拆旧建新的想法。在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大为改善的情况下,提高住房品质仍将成为我县农民今后建房的主要需求。

二、存在问题

(一)建房选址散乱。在宅基地调换和土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加之长期以来规划缺失,农民建房随意选址行为普遍存在。有的“追”公路建房,采取乱占责任田地、私自买卖集体土地等办法,傍乡村公路而建,甚至建在公路红线内;有的居民点布局零散,哪里地势好、“风水好”、交通方便,住宅就建到那里,傍山切坡建房、侵占河道建房、“开天窗”建房等势头难以遏止;有的村庄呈“环状扩张”,新房不断向外围延伸,四周新房林立,村内破破烂烂,建新不拆旧,形成“空心村”。白岭镇在桃树河综合治理中,就有20多户因侵占河堤建房被拆除,造成极大浪费。大桥镇礼源村陈家大屋30多户农民,在村庄四周建新房后,老屋堂仅剩3户住户,大多空房已成破房、危房,却无法拆除,象这类外新内破的“空心村”,全县到处都存在。建房选址散乱造成农村废弃地、闲置地及空置房屋不断增多,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难以到位,村容不整洁,“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只见新村,难有新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违建现象严重。由于管理缺位、监管缺失,农民违规违章建房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未批先建,不申请、不报批,不办任何手续,偷建、抢建、突击建行为大有人在。大桥镇朱溪村和马坳镇十甲村因申请建房审批难,便纷纷不经报批在柯龙线两旁突击建房,有的少批多建,多占超建。相关法律法规和县里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农民建房每户占用非农用耕地不得超过 200平方米,占用原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的不得超过180平方米,占用农用地建房不得超过 120平方米。但实际中普遍超标,甚至出现“做三分田的房要占用一两亩”现象。有的违法侵占田地建房,大量的良田好地被擅自改作宅基地使用。大桥镇墨田村在2006年有耕地1500亩,去年统计剩下1200亩,除少数抛荒外基本被占用建房。“一年挖塘、二年栽树、三年抛荒、四年建房”,大桥镇农民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农村蚕食耕地建房的的现状。有的“一户多宅”,大桥镇礼源村672户农民中,约有 65%村民拥有两处以上宅基地。违法违章建房

现象致使大量耕地被蚕食侵占,违反了国家土地政策法规,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质量参差不齐。前些年,县规划部门编制了《新型农村住宅图集》,并免费供农民建房选择,但受观念、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县农民建房普遍样式单

一、户型简易,大多为砖混结构的“火柴盒”式平顶房。加上农民建房管理监督相对滞后,缺乏技术指导,致使房屋结构

不尽合理,防灾抗震能力较弱。当前,我县农民建房没有实行施工许可制度,农村个体工匠绝大部分是“土瓦匠”,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建筑知识缺乏、质量意识淡薄,施工过程中既无规范设计图纸、也无质量监管程序,都是凭经验施工,造成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建筑品位和档次普遍较低下。

三、农民建房管理难的主要原因

(一)村庄建设规划滞后。一是村庄建设缺规划。各地镇村干部和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均反映,由于绝大多数村庄没有编制建设规划,建在哪?哪里能建?哪里不能建?怎么样建?村民无从知晓,建房无章可循,致使农民建房随心所欲,违规违章建房时有发生。二是现有规划欠科学。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县委、县政府曾启动了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但没有完成。已修规划编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建房需求,许多村庄周边没有预留建房用地;有的由于过度超前,不切合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实际而难以实施。同时,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经过修编,但由于与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不同步,致使土地利用规划情况与农民建房用地需求矛盾时常突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的建设用地,可能农民不愿接受;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且农民又愿意建的,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却为禁止建房的基本农田。两个“规划”无法有效衔接,使规划的引导作用并不明显。三是规划执行落地难。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庄虽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规划,而实际建设却并不按规划执行。规划挂在墙上成装饰,丧失了在建设指导中的权威性。

(二)管理失位缺位越位。一是县乡管理失位。2008年1月1日,新的《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2010年8月1日,《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颁布实施。两个法规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责任管理主体都有明确规定。但近些年,我县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重城镇、轻村庄的倾向,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没有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组织实施。近两年虽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修府发[2009]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修府办发[2010]4号)、《修水县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规定》(修府办发[2010]17号)、《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的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但贯彻执行不得力,监督检查不到位,问责机制不健全,管理存在失位。二是部门职责缺位。2005年,国家实行农业税费改革后,农民建房只收取证照工本费。因此,国土、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出于利益追求,忽视和放松了对农民建房的管理;乡镇“无钱可收、无利可图”,也畏难推诿;其他相关部门则事不关己、袖手旁观。加上规划、国土等乡镇基层站所管理力量薄弱,专业人才严重紧缺,监管力不从心,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也致使管理难以到位。目前,县国土局在全县设有8个乡镇中心所,每个中心所要负责周边四五个乡镇的用地管理。如大桥镇土管所仅4名工作人员,管辖范围涉及大桥、余段、水源、上衫等4个乡镇,对庞大的建房户申请需求无法进行有效的审批指导,也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建房用地监管。去年,我县曾在几个中心集镇设立规划所,但除太阳升镇外,人员或没有到位,或被乡镇政府借用,无法人尽其专,对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也就形同虚设。三是村级组织越位。对农民建房乱象,有村干部形象指出:“村干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镇干部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许多村级组织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农民违建现象,不仅置之不理,还以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越位行使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擅自将农用地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造成了农村用地秩序紊乱。少数村组干部越权批地,引起群众的误解,以为建房不收费,只要村组同意,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房,不需办理报批手续。

(三)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受国家耕地保持政策限制,2005年农民新增用地建房实行年度计划管理以后,省市下达我县农民建房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严重不足,近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加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建房用地指标受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的制约较大,在化解供地需求时,存在重城市、重项目、轻农村、轻农民的现象,农民建房需求与土地供求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有建房需求、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审批不到宅基地的情况下,便冒险违规违章建房。

(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政策法规宣传普及不够,农民对建房是否要规划、设计、报建、验收等,均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规划了解不够。当前,很大部分村民还存在着土地“谁耕种、谁所有”的观念,认为土地的所有权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建都行,进而也就导致占用农用地建房、以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加上受传统封建思想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农民建房历来有由“风水先生”决定房屋朝向、方位和结构的习惯,缺少科学建房、依法建房的观念。调研中,马坳、征村等地群众反映,目前农民建房审批牵涉的部门多、手续较繁杂、审批的流程复杂、手续繁琐,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依法报批的积极性。

四、外地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经验借鉴

调研组通过赴外县考察学习发现,各地对规范和加强农民建房管理的模式虽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宅基地管理、村庄土地整理流转以及拆迁安置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为我们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坚持规划引领是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关键所在。武宁、兰考、肥东、宿松四县都把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放在加强农民建房管理的首要位置。武宁县在2008年启动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利用两年时间,以乡镇为编制主体、以自然村为规划单元,全面完成了全县1871个自然村庄规划,规划编制率达92%以上,做到“没有规划绝不允许建设”。肥东县在2006年和2009年,先后开展了新农村规划和“百村规划”,完成了全县18个乡镇共263个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规划中心村、改造集镇村、整治自然村、建设园边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等六种规划建设形式,为农村建房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强化履职问责是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根本保障。武宁县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江西省村镇建房规划审批办法》的实施意见》后,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县城规划区内农民建房等活动的通知》、《武宁县违法(章)建设行为责任追究处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各乡(镇)房屋建设批后监管的通知》等相应配套文件,使全县农民建房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必查、失责必究。乡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指导站,配备管理人员,所长由乡镇分管领导担任,并将农民建房管理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兰考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将农民建房纳入同计生、维稳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同时,对率行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走在全市前列的乡镇正职和分管副职优先提拔重用;对按规划建新房累计达到70%以上或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村,村支部书记工资提升3倍。宿松县明确以乡镇为管理主体的管理体制,乡镇成立村镇服务站,履行规划执行、建房审批、手续办理等职责,县财政连续4年每年拿出500万元进行奖补。

(三)突出机制创新是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活力之源。肥东县以土地整治为抓手,通过用地置换、增减挂、整村推进等项目,有效破解了新村建设中资金筹措、土地利用、产业经营等难题。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2007年来共实施39个村庄建设项目,4549户搬入新村,累计新增耕地103002亩。该县运用土地整治产生的资金收益,即对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复垦成耕获得每亩8万元补偿,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农民拆除旧房按房屋结构给予每平方米100至240元补偿,对进入规划区集中建房的村民,新建一层、二层的分别给予10000元和15000元奖励,从而极大地调动农民集中建房的积极性。武宁县、兰考县用活新农村建设、移民扶贫、危房改选等政策,整合惠农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新村或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对农民新建房屋、拆除旧屋、耕地复垦等给予奖补,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建房。兰考县还采取整合流转土地、合并迁建、商业化运作等模式,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注重以人为本是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重要基础。无论是规划建设、户型选择、项目实施等方面,四县都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听取意见、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体当主体、唱主角、得实惠。武宁县规划和国土所实行限时办结承诺制,全程帮助村民代办各种建房审批证件手续,以优质服务取信于民。宿松县财政连续4年每年拿出500万元对农民建房进行奖补。特别注重对个体工匠的培训,提高个体工匠的实用技能,做到持证上岗,有效保证建房风格统一和质量安全。以人为本赢得了村民的最大支持,依法依规建房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五、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建议

(一)规划先行,发挥规划引领龙头作用。一方面,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是确保农村有序建房的依据和基础。针对我县村庄数量点多面广、规划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根据村庄规模大小、基础条件、地理位置等不同情况,要按照“能进县城的不留集镇,能进集镇的不留村组,能集中居住的不分散安置”的布局走向,突出“注重长远,有序推进;合理用地,适度集中;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的村庄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规划编制原则(即保持修水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水、电、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以自然村为主体分类编制好村庄建设规划,既彰显前瞻性,又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现实可行性。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县级财政补一点,编制单位出一点,乡村两级筹一点”的办法,切实解决规划编制经费,力争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另一方面,狠抓规划执行落实。在充分考虑农民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前提下,注重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避免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脱节、相矛盾,保持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村庄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和体现广大村民的意见,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增强农民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保障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实行村镇规划公示制度,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全程监督、全方位管理。

(二)明责确权,建立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一是健全机构队伍。切实提高对农民建房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机构,部署、指导、协调、督查农民建房管理各项工作。实行乡镇属地管理原则,真正把乡镇作为农民建房管理的责任主体。成立乡镇规划建设分局或站所,核定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编制,业务分别归口县规划局和建设局管理,所长或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具体负责协同国土所做好农民建房的批前审核、批后监管和建设管理等工作,确保“有人做事,有权管事”。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组三级监管巡查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县委县政府尽快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的政策性文件,着重研究“一户一宅”政策落实、农民建房审批程序简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违法(章)建房查处及责任追究等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意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民集中建房、土地平整、旧村和空心村改造等项目。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将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把农民建房管理纳入与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乡镇、有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渎职、失职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三)创新机制,破解农民建房制约难题。按照“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民建房政策激励和利益导向机制,着力解决 “房在哪里建、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走”等关键难题,促使农民统一规划建房。

一是政府主导、以奖代补,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改造。针对当前农村即将迎来第三批建房热潮的现状,要根据“规划先行、节约集约、尊重民意、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旧村旧房和“空心村”整体改造工程,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配套实施水、电、路等美化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改造遵循“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分层推进”的工作方式,先从城郊、公路沿线开始做起,逐步辐射到边远山区;先从有条件、有基础、群众有热情的村庄开始,再辐射到经济较薄弱的村庄。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县财政设立村庄改造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申请改造的乡镇和村庄社区,分类分档给予资金奖励。对农民按照规划要求和标准改造验收合格并拆除旧房到位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二是土地整理、有偿调剂,统筹解决建房用地需求。以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相结合为核心,在调整现有存量土地上做文章,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挖掘潜力,增加耕地面积。大力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允许以房屋置换建房指标,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调剂的机制。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的新增用地,实行全县统筹安排,由县土地储备中心按价予以收购或出让,形成的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农村村庄与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调动乡镇村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土地整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基础的平台作用,把土地整理与农村住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对村庄改造、移民安置和危房改造的村庄,可采取“先建新房、后拆旧房,先补偿、再拆除”的政策,建一批、搬一批、拆一批、复垦一批,以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使用计划的前提下,适当优先安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用地计划指标。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安排5%用地指标予以保障。

三是整合资金、拓宽渠道,加大农民建房资金扶持。坚持以县乡政府为主导,创新资金整合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和土地整理收益奖补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县级统筹使用”原则,在维持各类支农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村庄改造、危房改造、集中建房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以受益农民为主体,创新民间投入引导机制。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把农民建房、村庄整治交给村民理事会决定,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努力探索“资金民筹,方案民出,支出民审,管理民营”的民建民管新路子。坚持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创新社会共建机制。积极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来,通过捐资捐物等形式,帮助开展集中建房、村庄整治、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行贴息或无息贷款,鼓励农民通过林权抵押、联保贷款、住房抵押等形式缓解资金压力。同时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实行涉农建房项目税费按最低标准收取的费用减免政策。在村庄规划区内按标准统一建房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实物补贴的方式给予一定补助。对采用新户型建房的,通过补助减轻农民建设资金的压力,促使农民选用新户型建房。

四是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紧紧抓住市县重点示范镇建设契机,把农村住房改造与集镇、中心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村庄布点,积极引导农民往县城、集镇和中心村集聚。重点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村庄,依托移民扶贫、灾后重建、地质灾害安置、危房改造等政策,采取“统一规划,村民自建或联建”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试点,把不太适合人居住的村庄聚集到更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把分散农户逐步向城镇转移,把小村逐步并入大村,让农村实现聚集发展。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发展的中心村。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激励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集镇建房或进城购买商品住房。集镇建房或进城农民可保留农村田地山林承包权不变,享受涉农优惠政策;进城购买商品住房的农村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并不再申请宅基地的,由宅基地所在乡镇据实际情况给予每户(一宅)一次性奖励,原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由村集体组织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进城购买商品住房落户的农村居民,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四)整疏结合,规范农民建房管理措施。

一是全面清理建档。开展一次全县农村住房建房情况普查,摸清底数,对全县农村每户人口、年龄结构、宅基地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房屋结构、新旧程度和用地审批等实行严格登记造册,完善宅基地台账登记管理,为 “一户一宅 ”政策的严格执行奠定基础。完善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制度,对于符合农村村民个人建房条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宅基地建房许可条件的,未办理建房手续已建房户,按程序申请补办审批手续。

二是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执行村民申请、村(居)委会公示、规划建设管理站所和国土所初审、乡镇会议研究、报县职能部门审批以及批后公示、规划放线等程序,依法依规审批管理农民建房;农民建房竣工后由乡镇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严格落实农民建房“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庄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引导乡镇和部门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积极探索便捷的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审批办法。在各乡镇设立专门便民服务窗口,受理农民住宅建设申请,提高审批效率,减轻农民建房负担。

三是加强建房监管。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建立村(居)委会和村民小组信息管理员和举报奖励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非法用地、违法建房等信息,及时向镇(乡、街道)报告。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农民建房监管工作小组,每月或每季至少一次对各乡镇农民建房管理工作进行督查,严格农民建房选址、户型、面积等方面的监管。开展乡镇违法违章建房专项整顿,对于擅自建房,少批多占、超面积建房的,实行“占补平衡”政策,按相关规定处罚。对于强行抢占耕地、违法占地建房,影响很坏的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处理,强行拆除。实行农民建房保证金制度,农民申请建房缴纳一定金额的建房保证金,房屋验收后,若无违建现象则保证金如数退还。

(五)宣教并重,构建农民建房服务体系。着力做到四个一。即:发放一本工作手册。把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制成《农民建房指导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民。编制一本建房图集。结合农民建房的功能需求,为农民统一设计、免费提供通用图设计图纸;把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约用地等具体化,提供多份房屋设计图纸供农户选择,并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确保乡村建设统一风格、配套和管理。培训一支工匠队伍。实施“农村个体工匠免费培训教育工程”,建立个体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增强个体工匠的法律意识、规划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个体工匠成为农村建房的“技术员”、新房型的“推介员”、新理念的“宣传员”。同时,因地制宜引导鼓励农民对已建成的房屋进行“平改坡”改造,优化住宅造型效果,有效提升农民建房的质量安全和建设品位。办理一套法律证书。强化服务意识,及时依法为建房户办好“一证一书”,即《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17篇:农民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农民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我出生生长在XX省xx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座落在两山之间的冲积区,与xx接壤。村庄有近1000户人家,4000多人口。山体矿石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资源村,已成为该镇的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外地客商的成批入驻,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就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具体阐述如下。

一、收入方面。农民收入问题关涉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国普遍的小康,更不会有脱离初级的小康。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3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 1

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

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村情况: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矿石资源丰富,历年来都在小规模的开采着,供应着周边为数不多的县市建筑用料。村子里有经济头脑的人纷纷买了货车,搞起了运输,也提前进入了小康,但大部分人仍就是守着几亩薄田和林地过着温饱的生活。2003年随着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政策引导,我村纳入了镇工业园区规划,一大批资源型企业落户我村,从此村里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1、靠着每亩几万元的征地补偿款,村里人获得了一笔丰厚的收入,生活水平从温饱一跃到达小康;

2、在工厂固定上下班,每月有千余元的工资收入,使村里人彻底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迅速转型为主工辅农的生活方式。

二、子女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

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

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假如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很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很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公道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看到吹糠见米的效果。实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承载着父母太多的希望和企盼。我们村里人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过去,村里没有学校,村里人你五元我两元地集资捐款,义务出工出劳硬是修建起了一所村级小学。没有教师,村里人想方设法做思想工作留下了几个高中生,这才使山里娃有了学上。现在,随着教学资源的整合,村小学被撤并,做为一贯重视教育的村里人,眼光放得更远了,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到市区及其他乡镇名校就读,延续着子女的大学梦。

三、医疗方面。当前,看病难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块心病,

特别是大病住院费用高,对眼下还不太富裕的农民来说的确承受不起,因病致贫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合作医疗

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好办法。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稳定持续的发展,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呈现出来。所谓农民看病难,一是指农民没钱看病难;二是指乡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得不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近几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确得到很大提高,有些小病治得起了。但对于9 0 %的仍然完全靠自费医疗的农民来说,还是很大负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据国家和地方的一些调查显示:农民生病因无钱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 9 8 5 年的4 %上升到1 9 9 3 年的2 4 %;在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有7 2 %,应住院而未住院的8 9 .2 %是因为无钱支付医药费。在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一般占贫困户的3 0 %至4 0 %,有的地方高达6 0 %以上。有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户,往往因为一场大病重又陷入贫困。就是在发达的苏州地区,也仍有2 0 %以上的农民看不起病。浙江的鄞县,1 9 9 5 年生产总值达8 0 亿元,农民纯收入3 3 2 8 元,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的“百强县”之一,但该县仍有2 0 0 0 多个特困户,主要是因病所致。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各种医疗费用的提高,农民一旦患重病住院,医疗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上万元,这就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困难,医疗得不到保障。河北广平县在没有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前,普遍存在着“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

的情况,结果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病。有的落得个人财两空,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的因无钱住院,得了重病只得“听天由命”。在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辛辛苦苦干一年,虽然挣来几千元,不够住院用几天。”

(二)由于乡镇村医疗条件差,农民就是有钱看病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服务。从全国情况看,农村卫生工作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一是受财力所限,不少地方的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集体经济的支持又不落实。二是因自费医疗和迫于医药费用负担的压力,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三是一些地方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困难重重,危及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巩固。四是农村卫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素质降低。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乡村卫生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农村医疗机构的现状,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医疗保健的需要。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证明由农民自己创造的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最切实可行的出路。

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从以农补工转型为以工哺农。国家从2004年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施了种植补贴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需求。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村里人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也就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吊点水吃点药就完事了,但摊上大病大灾的就只有听天由命了。镇卫生院医疗设施水平都不够,想医医不了;城区里的医院费用太高,

想看看不起。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民每年只需交纳20元的参保费,就能享受到看病统筹报销补助的政策优惠。

四、精神生活方面。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摆在村民面前

的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村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领域方面的诸多问题。村里人专门从事种田的人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半工半农,家里的田地被征后只留有口粮田,农忙时请机械种植和收割,一般也就一两天就完成了。厂里上班的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所以空闲时间便多了许多。村民们聚在一起很自然地就打牌搓麻,一时间棋牌室林立灯火通明,赌博成风。这充分说明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急待丰富和提高,娱乐项目急需增加。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农家电影院等。

2、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要,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实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18篇: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XXX县大学生村干部

专 题 调 研 文 章

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XX乡XX村村委助理 李逸梅

(2010年10月28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做出了新的规定,再次凸显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近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贫困人群也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要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新型农民是关键,只有新型的农民,才能实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从近期或长远的来看,培养新型农民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怎样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针对这个问题,经过走访了XX乡XX村100个农户进行抽样调查,我做了以下的分析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抽查的100个农户中,有78户以种植为主,无其他加工致富项目,有的想上项目因缺乏资金,农户颇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抽查的100户中只有22户生产经营有点门路,真正有加工项目的只有7户,资产超过10万元的有2户,其他15户都是小手工业加工、小门店,年收入较低。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达不到,没有资本进行生产经营;二是怕风险,“小富即

安”思想在大多数农户中根深蒂固;三是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慢。在抽查的100户有村民47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7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外上学或出外打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大部分村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在接受新事物上存有观望等待思想,缺乏开拓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一)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

(二)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从新农村建设实际来看,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村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从当前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少,绝大多数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全村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技能素质的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情况表明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因此要从法律、道德两个方面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其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一方面,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不能从事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而报酬却很少。

三、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引用全国人大代表王希武同志的一句话就是“懂政策、懂法律、懂科技、懂经营、会管理,除了要有生产创新的技能,还要有开拓市场的眼光,并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具体地讲,思想、观念、语言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掌握科学知识,能抓住市场机遇,能创业、会创业,能追求先进文化,这样的人就是新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四、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规划,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时间跨度长、投资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抓好新农民素质教育。

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沿阵地,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切实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不失学不辍学,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为此,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相对稳定的教育环境,培养造就更多的未来新型农民

(三)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全区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二是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

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三是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乡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的带头作用。

乡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说话做事令周围的农民群众信服。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发展起来的富裕户、示范户,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是周围农民发展生产的样板,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培养新型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方便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19篇: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本次调研的要求,我们及时组织人力,就我乡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先后在全乡5个行政村13个移民点,广泛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群众还不适应新环境,农民处于种地和务工两难之间。我乡的移民群众都来自东南部贫困山区,原居住地耕作方式单一,对农业前期的投入较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强,农业生产力低下,收入水平较低。迁至新的环境,由于是灌溉农业,大多数群众没有掌握新的灌水方式,不懂新的耕作方法,加之农业环境较差,农户的收入较搬迁前有所下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乡土地均为新开垦耕地,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土地产出效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土地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投入,而我乡群众本来生活状况就非常困难,加之建立新的居所,几乎没有可以用于农业的投入,没有投入收入就是零,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再投入农业。在这种状况下,农民要平整耕地还是出去务工,处于两难之间。

2、基层涉农机构不健全,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新建乡镇,各种农村服务,如金融、农技、畜牧、农机等为农服务部门严重缺失,农户的农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目前我乡干部中,还没有正规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技术保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推广应用,也影响了农业产

1量的提高和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3、村组经济状况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较差的经济基础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目前我乡还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加之由于我乡群众户籍尚未迁转,金融部门担心贷款难以回收,不愿意大量放贷,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4、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一是由于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渠低地高,渠小地多,渠系设施不配套的问题,造成我乡部分村组灌水无法进行,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水需求;二是渠道建设质量不高,经过几年的运行后,部分渠段已损毁严重,而维修又缺乏资金支持,控灌设施设备不配套或不健全,季节性“卡脖子”旱无力解决;三是耕地盐碱化严重,目前我乡农户耕种的土地中, 70%以上的为中、重度盐碱地,土地产出效益低,再加之群众经济条件差,投入少,部分移民还没有掌握灌溉农业的技术技能,地力改造缓慢,严重影响群众脱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乡镇企业、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发展乡镇企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缺乏项目和资金。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与本县其它乡镇相比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目前全乡仅有农机具110台,其中大型机具(铁牛、推土机、农用车)6台,小四轮拖拉机84台,播种机6台,没有规划建设农机油料供应站,大大增加了群众运用农用机械进行生产的成本。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柴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大幅度上涨,这对我乡本已十分贫困的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6、生态建设严重滞后。项目建设以来,没有很好地解决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问题,只片面注重了土地开发和移民安臵,而没有同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农田林网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大部分耕地没有建设防护林、防风林,植树造林的任务非常重。今年县上分配我乡植树造林面积4900亩,而原建设单位在项目移交后已中止了包括办公经费在内的各项经费供给,而我乡又没有自有财政,目前尚无法解决苗木费用。

7、基层管理机构不健全。根据县上有关文件精神,我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40名,目前实际在岗人员共19名,其中:领导干部7名,一般干部12名。由于我乡是新建乡镇,发展基础低,人口数量多而属我乡直接管理的工作人员较少,现有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县上从各乡镇和机关单位抽调的12名帮扶干部,今年5月帮扶期限满后将离开我乡,这将进一步加剧我乡工作人员短缺的矛盾。就村组来说,村组一级无党组织和正规的管理机构,村组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程度,懂得党和国家政策,工作水平和能力较高,号召力较强的干部奇缺。部分村组干部由于工资较低,待遇不高,纷纷外出打工,致使村上的工作无人开展,影响了工作落实。

8、个别涉农项目或扶持政策,没有将移民乡镇纳入规划。

为新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水平不高,农户生活困难,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是不争的事实。而上级却没有将移民乡镇纳入应当重点扶持的范围,尤其是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上级只是下达了计划生育,但在落实扶持政策时,却将移民乡镇排除在外,如退耕还林、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清洁能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草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改造、社区综合整治、文教卫生和道路电力设施等方面。另外,我乡群众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而上级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对我乡的救济物资的发放,也没有增加救济款项的数额,这不利于改善最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也将会使弱势群体进一步边缘化。

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确保移民群众能移得进、稳得住、发展得起来,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耕作意识。要通过科技宣讲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户彻底转变观念,从原来单一的耕作方式向现在复杂的耕作方式转变,从靠天吃饭向灌溉农业发展转变,积极聘请县涉农部门专家,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向农户讲解先进的农业科技,给农户做指导,做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使农户的耕作意识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发展意识得到扭转。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

绕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逐步压缩大田种植规模,扩大套种和复种面积。下大力气落实好户均长期输出1人,养好2只基础母羊,人均种好2亩地,实现人均纯收入1000元的“1221”温饱脱贫工程。要大力发展适宜于我乡的孜然、茴香、油葵、大蒜以及红花、甘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解决农民增收来源单一,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在畜牧业发展上,坚持发展重点的思路,积极引进优质高产育肥品种,采取舍饲精养、杂交改良、温精授配等新技术,扩大养殖总量,提高养殖效益,使全乡养羊达到10000只,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较上年增长5%。在注重养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动物疫病防治,确保我乡不发生新的动物疫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地人员和本地有经济实力的致富能人,在集镇范围内和各居民点发展以小电焊、小磨坊、小榨油厂、小商店、小饭馆等小型加工企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乡“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夯实农业基础,健全涉农部门,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有能力、有技术、有素质的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五是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20篇:农民合作社调研报告[1]

靠规范促进健康快速发展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一、态势与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而产生和发展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合作社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农村各种力量进一步加快聚集整合,重视利用新的发展平台,开始形成多种主体牵头兴办、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11年7月,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868家,入社社员36万户,带动农户9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5.4%。

(一)农业龙头企业着眼于培植稳固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积极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产品供不应求阶段的结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始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对农户而言,与合作对象龙头企业地位不对等,在价格制定、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重大问题上缺少对话谈判能力,有时遭受损害也无能为力。对大中型龙头企业而言,直接与农户打交道,管理成本高,

监督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措施难以落实等等。这些情况说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间环节主体缺位的情况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有眼光的龙头企业开始牵头成立或参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合作社一方面与龙头企业洽谈签订供销协议,帮助社员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积极谋求合作社共同利益。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社成员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二)基层供销社着眼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和推进二次创业,积极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和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推进,供销社系统逐步走出低谷。从牵头、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入手,进一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已经成为供销系统的共识。从调查看,供销社已经成为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带动力量。***大有花生生产合作社是由***供销社牵头,并以经营设施、场地、资金等方式出资与当地农民共同组建。目前,已发展社员268户,建立起花生种植基地1680亩,年经营收入1000多万元,社员年增收入150多万元。

(三)“村两委”成员着眼于为村民办实事,积极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员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主导产业,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些合作社的一个共

同特点就是村支书与合作社理事长一人兼。村支书兼任理事长后,带领农民搞专业生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了党的工作与农村经济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创新。***清风寨山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姜庄新胶苗木专业合作社、***市凌河镇新儒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都是这种模式,3个村的农户人均年收入都比入社前增收3000元以上。

(四)一批农村能人着眼于“抱团闯市场”,积极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购销大户、加工大户、种养大户、经纪人等信息比较灵通,市场运作经验较为丰富,且有一定积累。他们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运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也最为迫切。***市王封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由一个购销大户发起成立,经过一年运行,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63户,实现销售收入850万元,创汇30多万美元。***玉元蛋鸡专业合作社,是由养殖大户带动起来的,现已发展203户养鸡户入社,社员户比非社员户年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二、做法与措施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得益于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创新模式、膨胀规模、注重规范、加快发展”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思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农业优势产业振兴、区域化布局结 3

合起来,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辐射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在工作重点上,重点抓好合作社培训、示范社培植、联合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合作社数量得到较快增长、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机制得到有效创新、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的目标。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和目标,统筹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长期规划:***中部平原以发展优质瓜菜、专用粮等高效作物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区以发展畜牧业和优质果品生产,突出发展畜牧业和高档果、专用果及大棚果、小杂果生产;北部沿海地区以发展渔业、名优特水产品设施渔业和创汇渔业为主,力求每个县市区都能围绕各自产业优势组建起特色鲜明的合作社集群。

(二)强化指导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膨胀。一是加强培训。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迅速催生一批新的合作社,2010年底市农业、财政、工商等部门启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工程,对有意兴办合作社的农村能人、经纪人、种养加大户和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进行了分期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搞好考核落实。培训结束后,市农业局组织经管部门制定并落实了具体考核办法,及时跟上指导、督查。各级经管部门发挥县镇经管机构和人员的优势,采取包靠制度,全力搞好指导和服务。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全市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2010年,为加快合作社发展,加大合作社金融支持,市农业局、工商局、财政局、民政局、农村信用社联社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两个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合作社发展,促进合作社壮大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规模、上档次,市财政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对合作社联合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给予财政资金扶持。

(四)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围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新机制,利用我市在合作社登记注册方面政策突破的优势,结合综合配套改革提出的目标要求,出台考核办法,加快合作社联合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并加大指导规范力度,帮助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目前,全市共注册登记联合社16家,涉及蔬菜、水果、粮油、养殖等多个产业,有165家合作社加入了联合社,社员1.6万人,带动农户5万户。

三、问题与困难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等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社员很难行使民主管理权利。利益连结机制不健全,连结不紧密,一些合作社与成员尚未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带动能力不强。***作为农业大市,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尽管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三是扶持力度不大。近年市级财政安排的年度专项扶持资金有限,很不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金融支持政策不够明晰,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合作社组织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的门槛比较高,各种收费名目繁多,缺少农商互动的扶持政策。在合作社登记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变相收费问题。

四是优秀人才短缺。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少,真正清楚合作社如何规范运行的人少,大多数人对如何办好合作社仍是雾里看花。一些普通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性质、地位、作用认识模糊,甚至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与“大锅饭”、“大呼隆”联系起来,影响和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思考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目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村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抉择,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在继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膨胀的同时,着力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有明显增加,质量有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

第二,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坚持正确的办社方向。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做到生产上的问题由家庭经营来解决,产

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则由合作社来提供,真正实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做到让成员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通过合作经营和合作服务获取最大效益。坚持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目的。

第三,创新发展思路,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围绕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争取通过几年努力,使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都入社,合作社收购的优势农产品所占的份额有较大提高。二是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牵头兴办一批。鼓励在农村第一线的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购销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基层农技站、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有关科研院所等发挥各自优势,领办、创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加快发展格局。三是鼓励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创建新型产销体系。通过合作联合,让优质产品进入超市连锁店销售,与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连接,在市区、居民小区开办连锁店、直销专卖店,使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真正卖出好价钱。

第四,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运作。一是规范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表决决定;在盈余分配上,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后,按惠顾额进行统筹分配。二

是规范合作社的工商登记。重点在合作社名称、注册资金、经济性质等方面做好工商登记的规范工作。三是规范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努力降低社员的生产成本;统一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统一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努力做好创品牌、树品牌和保品牌工作。

第五,加强部门协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牢固树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就是为农民服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扶持资金。在金融支持方面,协调金融机构尽快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优惠措施,明确倾斜政策,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机制,积极支持合作社开展资金信用合作工作。加强对合作社管理、经营、营销、技术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办社能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大提升。

农民培训调研报告
《农民培训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