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情感与理智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6: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情感与理智

——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杭州第二中学

陈欢

这个标题虽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确实符合诗歌鉴赏的特征。诗歌是表达情感最为浓郁的一种文学样式,平常我们尽可以用最自我、最细腻的方式面对它,只求一声叹息、一次击案抑或一个莞尔,然而面对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诗歌,我们就不得不在情感之外,寻求理智的帮助,争取既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又能通过理智的分析,获得宝贵的分数。

所谓理智,这里指的是方法。要准确地解读一首诗,获得试卷上一个较高的分数,除需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外,懂一点方法恐怕是必须的。下面就以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为例,略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一)知人论世,结合标题、注解把握诗旨

除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外,中学生对试题涉及的大多数诗人的生平并不了解;即便如此,只要理解该诗可以不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那么高考试卷就不会选择作注,这一方面是控制试卷总文字量和考生阅读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担心因此误导考生胡乱联系。所以,但凡诗歌之下出现注解,那我们通常就可以认定此注有助于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一般说来,试卷中的注包括两类内容:一是诗歌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到理解的难懂字词;二是作者创作此诗时的个人及时代背景,而这背景又和诗歌抒发的情志密切相关。因此,一旦试题中诗歌之下出现了注,就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以免放走一把命题者提供的打开试题之门的钥匙。

以08浙江卷为例,注解提供了“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一注,这一内容和回答第二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就有直接的联系,答案中“谪官的愁思”“宦海沉浮的厌倦”都需联系此注得出。07福建卷第一问“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08全国卷Ⅱ第二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也都必须联系注解内容方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二)粗略翻译,化为散文,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除读注以外,将诗歌译成散文也是很好的读诗方法,这个过程能促使我们不忽略诗歌所表现的任何微小细节。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翻译文言文那样强调字字落实,而是只需译出大意即可。当我们从文字层面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诗歌内容时,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以08全国卷Ⅱ《春日即事》为例,这首七言绝句即使翻译出来也不失其美质。“绵绵春雨就像一张细密的巨大的丝网,笼罩着世间万物,是想要网住这易逝之春吗?细雨之下,满地落英缤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了。有谁会到我这被黜之人的冷落之地来呢?鸟儿在暮色中正纷纷归巢,我也把柴门关上吧。”通过诗歌到小散文的粗略转化,结合注解中提供的诗人被免职的个人境遇,诗人所具有的失意的寂寞情怀我们便完全可以体会到了。

(三)品意象之味,入诗歌之境,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意象乃有意味之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物象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意味,如柳(别情、送别)、雁(乡思、信使)、云(漂泊、游子)、竹(虚心、高风亮节)、菊(淡泊、清高)等,读诗时要善于抓住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春日即事》中,丝丝小雨和狼藉落花传达的是绵绵愁绪和伤感情怀,加之黄昏时间,车马冷落,整首诗成功营造了凄凉冷落之境,很好地烘托了诗人被免职后失意寂寞的情怀。再如07福建卷《武夷山中》一诗,水边独立之青峰,雨后空旷寂寥的天地,意象隐蓄清新孤傲之气;另一意象“梅花”则以其雪中绽放、香远益清的形象历来为古典诗词中高洁、孤傲的代名词,谢枋得以“修得到”与“梅花”相连,表明了其以梅格自期的志向。所以,要很好对地领会《武夷山中》一诗作者所表达孤傲寥落的情怀,是离不开对诗中意象准确的解读的。

(四)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辨清景情关系是走进诗人内心的台阶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都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其实应该说具有画意诗情更妥当。画意表明诗中有景堪入画,而诗情则往往和画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鉴赏诗歌谈到景情关系时

1 常说的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几种表述虽然谈的都是情、景之间关系,但彼此之间存有明显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触景生情有先后关系,写景句在先,抒情句在后,诗人因景而触发某种情怀;借景抒情的特点是从诗歌字面上看,有写景句而无抒情句,诗人之情依托景来表达;融情于景属景中有情,所以多和借景抒情相连;而情景交融则包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两种情况,因此经常可以在诗词鉴赏中看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连缀表述的形式。鉴于优秀的古典诗歌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的特点,考查情景关系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频现的考点之一。

如《日暮倚杖水边》中首联“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就是触景生情,诗人倚杖水边,瑟瑟西风吹起,摇落一地黄叶,眼前的萧瑟之景激起羁旅之客乱如丝的愁绪。而《武夷山中》“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空旷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属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若再联系“几生修得到梅花”这句抒情,则这两句诗在抒情手法上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名称各异、九九归一,艺术手法分析体现读诗“理智”

最能体现考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大概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了,它要求我们不仅能依靠情感直觉鉴别诗的好坏,还要能理智地通过分析指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高考历年来都把诗歌的艺术手法作为考查重点是有其充分理由的。虽然各省市高考试卷上对此考点的表述各种各样,如艺术手法、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写法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智分析,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诗歌中常见的衬托、对比、烘托,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赋、比、兴,修辞,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用典,抒情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高低、远近、上下、动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结合)、象征、先抑(扬)后扬(抑)等等手法。

如09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一诗就涉及到对正、侧面描写、多角度描绘(视觉和听觉)及衬托手法的考查,而07福建卷和08浙江卷则都涉及到对抒情手法的考查。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学智慧;一个人对诗的品味能力的高下展现出的则是其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高考多年来坚持把古诗鉴赏作为热点试题来设定,也可谓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面对以试题形式呈现的诗歌,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在情感上与诗之灵魂相通,还需在情感之外依托方法,理智地寻求诗歌的正解,达到鉴赏和得分的完美统一。

附: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 (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②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寂寥落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2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

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方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通讯地址:杭州东信大道76号杭州第二中学162信箱陈欢

邮编:310053

情感与理智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情感与理智
《情感与理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