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8:16: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

刘鹏飞 卢永春 邱若辰

摘要:2013年,我国社交媒体舆论发生重要变化。无线舆论场中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三足鼎立之势初步形成。国际国内舆论场共振更加频繁,时政话题更加活跃,需要加快提升国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能力。

2014年06月27日13:5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舆情的最大看点在于,社交平台舆情的持续升温。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介发展稳定,通信、分享功能更强,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服务,增加了用户黏性,保证了用户规模持续增长。随着3G/4G技术、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普及,网络舆论面貌将加速改变。

一、2013年社交媒体和无线舆论场发展概况

2013年,显性舆情与隐形舆情此消彼长,圈子化网络结构的无线舆论场已经形成。既有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广泛覆盖面和高效传播,又有微信、陌陌、朋友圈、QQ群等熟人关系互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和动员性空前强大。从社交媒介来看,微信自诞生以来用户增长迅速,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势头看涨,致使微博热度大幅下降,逐渐形成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分天下”的格局,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新信息来源。

(一)微博舆情出现波动

2013年,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出现下降,微博活跃度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他新媒体竞争者兴起,大量微博用户流出,微博也常出现网络谣言等问题,带有自身缺陷;另一方面,也与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有关,不少水分和杂质被去除。因此,一度有人发出疑问:“微博是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通过东莞扫黄事件和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微博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对现场信息的报道,在速度和丰富程度上都领先于传统媒体,不少记者都盯着新浪微博寻找线索。作为一个公开互动的信息平台,微博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重大事件中往往能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中心。

(二)微信火爆成为年度标志性特征

1.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拜年冲击电话、短信拜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微信、微博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拜年已成为流行的拜年方式。2014年除夕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比平日增长25%。从除夕到初七的8天内,全国手机用户共消费了3674.6万G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用户平均使用46.6M,比平日流量高25.3%。

2.群组拓展,微信社交覆盖力进一步发展

2013年底,升级微信5.1版的用户可以将自己创建的群聊人数调整为100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个人微信的社交覆盖力。2014春节期间,“微信红包”一夜走红,各个微信群被“红包”刺激得活跃度大涨。在微信关系链滚雪球效应的加力下,此次“抢红包”活动的传播效率和转化率很高。每个喜欢抢红包、发红包的人,都不自觉地成为微信支付的免费宣传员,通过朋友圈、关系链进行传播,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3.微信公共账号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微信平台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200万个,公众账号日均注册量为8000个,其中经认证的公众账号超过5万个。每天在公众账号中有数亿条的信息交互。在微信公共账号中,活跃着一批新闻媒体账号,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其纷纷开展公众平台的运营。央视新闻作为其中有代表性的账号,于2013年4月1日当天上线后立即引发近10万用户参与互动,可见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2014年1月21日,央视新闻微博公开宣布: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户已超过120万。

目前,政府、公共机构、非盈利性组织、高校等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机构进驻微信。媒体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全国各地大致有超过3000家各级党政部门、600家公共服务机构开通微信。微信团队近期表示要扶持政府、教育等行业的公共账号,政务微信也因为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发布消息的权威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三)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新闻接触的新入口

据艾媒咨询统计,2013年我国新闻客户端用户达到3.44亿,同比增长了48.3%,新闻客户端在国内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0.4%。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规模已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其中,搜狐、腾讯、网易、新浪、今日头条、百度、凤凰等新闻客户端的活跃用户比例较高。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也不可避免进入视频新闻阶段。移动微视频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社交媒体的竞争高地。

二、2013年社交媒体舆情结构特征

2013年,网络舆论板块发生重要变化。随着网络传播日趋碎片化和复杂化,在保障公众表达和社会监督的积极功能之外,其潜在的谣言、有害信息等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力度,话题类微博大V遭遇一定打击。从内容来看,2013年8月以来,互联网话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名人社会责任、打击网络谣言、“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等,这些都对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产生巨大作用,不仅注重网民自律和网络自治的柔性治理思路,也体现出对网络消极现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依法治理的转变。这导致网上负面爆料和网络谣言有所减少,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话题有所上涨;另外,舆论也反思和呼吁有关部门找准执法的边界。

2013年,反腐与司法案件成为热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反腐举措引起强烈反响。互联网金融、打击网络谣言、公共安全、社会民生政策等话题也是倍受网民关注(见表1)。国际方面,“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美国政府遭遇“棱镜门”事件和“窃听”传闻,引发了热烈争议。此外,“马航失联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境外突发安全事件的关注,也同时暴露出我国媒体国际新闻调查的薄弱和国际传播能力不足。

表1 2013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

单位:篇/条

注:(1)舆情热点一般指的是较为具体的事件。对于庞大且笼统的事件,只选取其中具体事件。搜索工具有人民在线综合管理系统、百度、谷歌、新浪和腾讯微博搜索。

(2)以上各列数据中,新闻、贴文、微博均包含原创与转载,SNS分享贴文不包含贴后评论。通过设置多个关键字多途径、全文搜索得出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可能衍生出引用的网络新词,这里也一并计入,但不包含搜索引擎无法抓取的被删除的页面。

(3)监测时间总跨度: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部分事件从事件始发时间开始搜索。

(4)事件网络总热度的计算方法:将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统计得出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数据量纲差异较大,本文中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计算,得出各项权重系数依次分别为0.

11、0.0

8、0.0

9、0.

12、0.

13、0.0

5、0.

27、0.15,从而得到综合热度排名前二十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

(一)百大舆情事件领域分布

由于集中了重大政治议题及传统节日,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元旦、春节、地方及全国两会等,2013年末至2014年3月成为社交媒体舆情高发期。自2013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舆情事件数量一路攀升(见图1)。

图12013年重大社交媒体舆情事件走势

注:本图统计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影响全国的重大舆情事件共有148件,反映了2013年重大舆情发生的频率分布。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的全国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梳理,选取了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与反腐相关的舆情事件(20%)成为年度最受网民关注的事件类别,司法案件(10%)和灾难事故(10%)等类型舆情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余还包括公共卫生、恐怖袭击、政策争议、网络谣言、社会道德、经济事件、媒体事件和领导人形象等(见图2)。

图2百大社交媒体重大舆情事件类型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

3月)

1.反腐与整风话题

近年,反腐与整风话题成为社交舆论场的大热门。随着薄熙来案、刘志军案和多起高层违规干部被查处案件一一曝光,中央“既打苍蝇,又打老虎”的做法获民众肯定。“十八大”以来,又有20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2014年的反腐工作重点,“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形成威慑力”、“支持网络监督、舆论监督”以及“进一步健全反腐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网民主要期待。

2.司法类案件

2013年9月份薄熙来案微博直播和一审宣判之后,陕西“房姐”龚爱爱案、“高铁一姐”丁书苗案陆续开审。湖南特大非法集资案主犯曾成杰被执行死刑,成为继“吴英案”后又一起引发民营企业人士震动的案件。北京大兴摔童案、李某某强奸案、河北王书金强奸案等相继宣判,夏俊峰被执行死刑,这些都使得司法公正成为空前集中的网络议题,折射出民众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局部阶层固化、道德滑坡、特权滋生、贫富差距拉大、冤假错案出现等现象的不满和忧虑。随着司法机关在审判制度、职业制度、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改善,2014年全国“两会”、“两高”工作报告的反对票明显减少。

3.突发事件与公共安全

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不但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引发公众的忧虑和恐慌。社交媒体平台充满了正义的声音,但也有少量偏激、标签化的地区歧视性言论。不少网民和主流媒体纷纷澄清,一方面谴责极少数恐怖分子,一方面捍卫广大新疆同胞的形象与尊严。同时,部分关于“暴恐事件”的谣言也充斥于社交媒体平台中,长沙、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因“暴恐谣言”发生街头恐慌事件,并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4.行政审批与政策争议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400项,力度空前,在网络舆论场引发如潮好评。“两会”期间,“广州政协委员列出中国人一生所需的103种证件”,“最多可能办400多证件”,“办证难”问题引发社交舆论场共鸣,“央视曝光北漂小伙返乡6次办护照遭刁难”、“外地夫妇为办一胎准生证半年奔波盖40个章,至少须盖13个章”、“卫计委:夫妻异地办生育证2020年前基本实现”、“公安部日前明确了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等成为热点议题。烦琐的行政审批增加了社会成本,缺乏有效监管,容易造成巨大的寻租空间或地区部门推诿“踢皮球”,且其与民众切身相关,因此常常为舆论所诟病,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较为严重。有观点认为,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与户籍部门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当前市场化、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不适应,让民众来往奔波折腾,因而导致网络舆论不满。

5.医患关系

2013年以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闹”现象屡屡出现,“广州百人冲击医院”、“温岭杀医事件”、“潮州辱医事件”、“南京护士被打”等,医患纠纷不断通过社交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甚至引发线下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高层批示。“医闹”现象逐渐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何捋顺医患关系、推进医改,增进医患互信和提高道德素养,成为新的舆论关注点。

(二)百大舆情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湖南、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是2013年以来舆情事件的高发省份。此外,发生于全国多个地区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事件共25起,与国际事务相关的重大舆情也达到了5起。(见表2)

表2:近期百大社交媒体重大舆情地区分布(2013年3月至201

4年3月)

从地域划分来看,华北、华东地区成为2013年社交媒体舆情的高发地带。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引发全国关注的重大舆情事件则低于平均数值,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但恐怖袭击事件多发(见图3)。

图3:近期百大社交媒体舆情地域分布

(三)社交媒体舆论场现实影响的加深

目前,手机网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而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社交属性方面,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2013年,微信等移动通信工具对微博用户的分流作用明显。这种基于手机的信息供给,囊括各种行业内容和网友评论,用户可以根据兴趣订阅,自主选择公开转发或在熟人圈分享交流,开启了社交阅读的新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将2012和2013年百大微博热点舆情事件的网民参与形式进行了对比,发现相较于2012年中21%的线下行动率,2013年以来线下行动的比例发生微弱上升(23%),接近1/4的社交媒体舆情会引发线下行动和人肉搜索。其中,微公益、领导人亲民形象、网络监督和维权是引发社交媒体社会动员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图5:2012-2013年微博热点舆情网民参与形式比较

表3:近期出现线下行动和人肉搜索的社交媒体舆情事件

在我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探索社会动员的新形式,提高对社交媒体社会动员机制的认识和创新运用,是积极凝聚虚拟社会共识和建设力量的重要前提,如何发挥社交媒体积极的社会动员作用,化解破坏性影响和消极矛盾,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社交媒体舆论格局的演变

(一)网络舆论场的力量变化

目前,社交媒体舆论力量构成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体制内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微博、微信)五支力量。本文抽取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100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舆情事件,以成功实现议程设置或使舆情发生重要转折为标准,评估哪一类或哪几类媒体话语权较强。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体制内媒体和普通网民舆论影响力上升,意见领袖和市场化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则有所下滑(见图5)。

图5:近期社交媒体重大舆情话语权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

3月)

此外,网络自媒体对舆情事件走向的影响力(29%)与市场化媒体(28%)平分秋色,而体制内媒体(43%)在重大事件中则显得较为强势(见图6)。相比之下,用户群体通过社交平台发表看法,影响事件发展和议程设置的作用明显,体制内媒体也表现出了大致相当的舆论引导力(见表4)。过去一年中,市场化媒体账号虽然在传播力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网络冲击、商业力量和个体化力量兴起等,除少数账号仍表现强劲外,影响力出现大面积下滑。

图6 2013年热点舆情媒体话语权分布

表4 2013年第三季度舆论议程设置主导力量变化

2013年8月份以来,打击网络谣言话题热度上升的同时,网络大V整体社交媒体的热度下降较为明显,特别是一些极为活跃、微博情感词烈度较高的网络名人,时政话题比例和发微博总量都有所下降。同时,“两个舆论场”的话语权力量分布逐渐走向均衡。有更多的舆情事件呈现出复合型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体、网民群体常常形成“默契”,共同推动话题升温。特别是2014年东莞扫黄事件,出现“网络舆论狂欢”。与多年前北京警方查处“天上人间”酒店不同,此次网络媒体中出现大量“东莞挺住”、“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之类的言论。“两个舆论场”形成巨大的反差。有观点认为,网民对东莞扫黄舆情事件的反应也由于网民对央视2013年以来一系列独家曝光“刻板印象”。但在舆情高涨期,主流媒体和司法机关坚决捍卫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决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公安的扫黄行动也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

随着社交媒体、打车软件和网络购物的持续火爆,有关支付宝、余额宝、微信红包和财付通等话题逐渐升温。甚至有评论称余额宝是“寄生虫”、“吸血鬼”,引发舆论热议。随着有关部门表态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警惕金融风险,并加强了互联网金融支付工具的监管,网上白热化争论逐渐变成理性讨论。2013年下半年以来,论坛、微博、新闻跟帖中的庞大普通网民人群,在网络舆论场中常常能够发挥主导性力量,与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共同构成舆论发酵的重要基础。更多专业人士的影响力也在增大,能够在网民中提供科学专业的理性判断。

(二)政务新媒体表现及启示

2013年以来,改革议题、公共政策和突发事件,在社交媒体舆论场引发火热讨论,尤其是在熟人互动社区。筑坝放水、疏堵结合,是互联网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是一方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是另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各大微博平台中的政务微博账号总量已经突破24万。 包括中国政府网在内的几十家中央部委及其直属机构开设政务微博,全国司法系统省级以上级别政务的微博纷纷开通,济南中院薄熙来案微直播等活动推动司法公开,成为2013年政务微博发展的亮点。政务微博大V和媒体“微博国家队”交相辉映。党政干部微博和一些媒体人士微博的活跃度有所上升。

微博是媒体平台,以内容为核心,更多地用来发布和传播信息,完成公共话题的意见交换,加速微博舆论的形成和话题的导向。微信是交流平台,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微信平台的价值所在。许多党政机构已经尝试将微博、微信打通运营,让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与政务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Web3.0时代,政府网站或迎来改版热潮。2013年9月,整合原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等部门网站之后,新上线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开通后第一个月里,点击量就达到3000万次,远远超过了其他政务网站。目前,该网站已成为网民第一时间了解中央反腐动态的权威窗口。2014年3月1日零点整,全新改版的中国政府网也正式上线运行,网民查找信息和服务的便捷度明显提升,政府信息更公开透明,服务内容上更加突出回应社会关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政府网为代表的政府门户网站改版,标志着政府网站服务转型升级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将充分融合社交媒体基因,从过去的“信息为王”进入“服务为王”的时代,公众满意度、服务辐射力与网络影响力成为未来政府网站变革的主要导向标。

(三)社交媒体成政治传播新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微信群对其的讨论热度甚至高于微博。对会议的宣传报道和有关解读,不仅见诸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且在社交媒体新平台也无处不在,其突出特点是贴近老百姓,这既是政情民意互动的生动典范,也是新闻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有观点认为:“碎片化、便捷化、及时化的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传播方式,能切中受众心理和满足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微博、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一周时间内共摘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习近平关于《决定》的说明超过60条,网民转发量超过70万次,评论超过800万条,相关信息覆盖超过3亿网民。网友获取高端信息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抢“首发”,推“独家”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网民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获取《决定》全文,对政策走向展开热议,充分发表分析见解,使社交媒体成为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网民呼声的一个重要平台。

全国“两会”期间,网上出现很多政治类视频,脚本简洁易懂,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包袱”。因其本身是动画,观看的时候不需要人深入思考,且时间短、传播渠道广,因此更吸引人。当时《壹读》制作了“新鲜的中央政府”视频,讲述“两会”到底如何运转,搜狐也做了一个“小狐狸教你看懂两会”。

2013年,领导人漫画形象也开始出现,其不仅形式丰富,而且更加亲民。2014年2月18日,千龙网发布一组漫画版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也被舆论解读为“官媒首次公布习近平的漫画形象”。此后,2014年2月26日晚10时12分,中国政府网发布一组名为《图解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图片新闻,开头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漫画。此前,李克强已有民间版漫画画像,其是漫画家和市民所创作的。这样的漫画打破了领导人给大家的神秘感,是中国社会更自信和更开放的一种表现。

2013年10月14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时,由“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短片引发轰动,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大常委和国际政要均以卡通形象出现。优酷网指数显示,截至10月23日,这部动画短片中文版总播放量已超过246万次,英文版被播放10万余次。“亲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成为关键词,有人大呼“***萌翻了”。之后其又推出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网友热烈点赞转载,开创了政治传播新模式。另外,在习总书记北京视察工作期间,其在庆丰包子铺排队买包子,走访看望北京南锣鼓巷居民等消息,都率先在微博上发布和传播开来,引发网络好评。而一些地方因“偶遇领导”,不少转发传统媒体内容的政务微博受到质疑,其原因是雕琢痕迹太重,迟于传统方式播报,失去了求真务实、自然清新,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也通过开设微博与中国网民交流,却遭遇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提问,但总体上拉近了中英关系。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能够为政治传播提供一条深入民间、繁荣有序、“润物细无声”的传播途径,拉近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风险,但仍是政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

(四)国际舆论场时政话题更加活跃

近一年来,国际国内舆论场共振更加频繁,时政话题更加活跃。我国政情、改革政策、经济形势、机构调整、人事布局、反腐大案等,均引发境内外的深度关注,或最早由外媒爆料出来。从斯诺登和美国政府“棱镜门”事件开始,网络安全话题就成为热点。其间,外媒较为活跃,如2014年全国“两会”开幕时,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南华早报》记者提问,“你懂得”很快成为社交媒体热词。同时,在社交媒体和视频领域也掀起政治与文化议题的讨论。因此,我国媒体要朝着提升国际传播专业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不断迈进。

四、社交媒体发展走向与管理建议

1.网络空间管理将逐步走向法治化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作为互联网大国,我国将全面进入“依法治网时代”。2014年,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网络治理的力度,特别是在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等法律法规上可能迈出新的步伐。

2.兼顾改革发展大局,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网上的问题往往来自现实生活,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要解决根本的问题,不仅要强调政务新媒体、网络名人、网站、编辑记者和普通网民的社会责任,更要找准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和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坚持政府信息及时公开,从制度设计和信息发布机制上建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体系。

3.社交媒体运营,需要一套规范、科学和高效的管理制度

编辑记者和知名人士必须遵守所在媒体机构的员工社交媒体使用规范,如路透社、美联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均已出台相关规定。

4.对不实信息和违法有害信息应依法查处

2014年3月13日晚间,一部分被网民举报的微信自媒体公众账号被关闭数天。腾讯方面次日发公告称,“为保障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平台严禁恶意营销以及诱导分享朋友圈,严禁发布色情低俗、暴力血腥、政治谣言等各类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信息”。

5.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治理网络欺诈隐患

随着无线舆论场的形成,2013年各地媒体不断爆出因社交媒体使用而出现的恶性事件,如公民或儿童隐私泄露致伤害、盗取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密码、盗取手机支付账号密码、植入各种吸费木马和流氓软件、利用社交媒体搭讪性犯罪和抢劫、利用社交媒体造谣传谣等犯罪现象,说明我们不能对网络安全掉以轻心。比如东莞扫黄期间中,爆发性出现骗子以“招嫖被捕”诈骗短信要求家人汇款的现象。

6.网络舆论管理蔓延到电商、金融和交通等领域

社交媒体舆情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存在大量未知领域。由于受互联网生存法则和赢利模式的内驱力影响,围绕人的一般需求,舆论流可能会向广告流、金融流、技术流、交通流等不同领域扩散。如同快递业加强监管一样,化学品泄漏致人死亡事件提醒人们,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在监管部门看来,互联网金融创新或许值得鼓励,但就全局而言,面对潜在风险,改革发展需要相关配套和适应的平稳过程。

7.兼顾显性舆论场和隐性舆论场的舆情研判

在熟人圈层化、半封闭化、半匿名化的无线舆论场,群体话题变得更加散落与私密,人群从公开的微博舆论场过渡到私密的微信、陌陌等移动社交圈子,反而使突发舆情事件的民意诉求更加封闭,其实并不利于了解社会真实的舆论意见构成。因此,在无线舆论场域中,有以媒介属性更强的微博、视频网站、新闻客户端互动跟帖为代表的显性舆论场,也有以社交属性更强的微信、微信群、QQ群、社交网络、熟人问答社区等为代表的隐性舆论场。对此,要想准确把握社会舆论格局和民意走向,就需要兼顾显性舆论与隐性舆论的双向研判,兼顾网上网下的真实民意构成。

8.“反心灵鸡汤”声浪越来越强,社交媒介向个体生活略有回归

2014年2月23日,学者于丹在微博发布一条谈雾霾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有网友赞誉,也有人抨击,质疑声主要是不赞同将严肃公共议题置换为私人体验。但是,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依旧占据着不大的手机屏幕。另外,中央主流媒体微博中“防骗防盗”、“xxx产品质量”、“好人好事”等内容在2013年下半年来也显著增强,并赢得较高的转发量。由此可见,网民群体在关注硬新闻的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介对身边事务有了更强的认知。严肃媒体往往坚持软硬新闻的二八定律,社交媒体向社会个体生活体验靠拢,是拉近受众关系的有效路径之一。 注:

1、刘鹏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卢永春、邱若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2、艾媒咨询:《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

3、蒋彦鑫:《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24万个》,《新京报》2013年11月29日。

4、陈宁、潘宇峰等:《2013年腾讯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发展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12月6日。

5、韩元俊:《网民盛赞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传播三中全会精神》,新华网,2013年11月26日。

6、刘斌、宋凌燕:《领导人“卡通片”网上爆红“复兴路上工作室”到底是谁》,《南方周末》2013年10月24日

社交媒体总结

社交媒体运营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英特尔社交媒体指南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发布

【直播】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发布会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
《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