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朱子家训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网易

新闻 微博 邮箱 相册 阅读 有道 摄影 爱拍 云笔记 闪电邮 手机邮 印像派 游戏江湖

更多

博客

手机博客 博客搬家 博客VIP服务

群博客 博客油菜地 博客话题 博客热点 博客圈子 找朋友发现 小组 风格

网易轻博客LOFTER 创建博客 登录

关注

显示下一条|关闭

姜俊的博客

弘扬传统文化 诚敬国学讲堂

导航

      

首页相册音乐收藏博友

日志

姜俊

加博友关注他

最新日志

 

 

  微笑的力量诚敬蒙学馆招生简章崔元章先生簡介 桑恒昌怀亲诗集 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

该作者的其他文章

博主推荐

相关日志

随机阅读

 完美绅士——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Pierre Arpels男士腕表全球首发

  

越南出台黄金管理新措施 强悍“犀利姐”也相亲凤凰淑女原创 两部委打击医闹,谁打击闹医?

 清晨第一泡尿的疾病信息

首页推荐

更多>>

诚敬国学讲堂开学拜师仪式

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报告

2010-11-19 20:46:38|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报告

第一集2010.3.07诚敬国学讲堂郭帅华老师主讲

尊敬的诸位长辈、老师,大家上午好!感恩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指导末学的习讲,感恩大家的

真诚护持,末学今天为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想要兴旺发达、长久不衰,首先要有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灭亡了,原因就是缺失了道德、文化、历史的传承,导致祖先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不能留给子孙后代。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有着五千余年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我们也称之为炎黄子孙,现在,我们中国的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把她奉为拯救21世纪的良方妙药,

中华文化担负起了拯救世界的使命。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受益于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会传承的这么完善呢?绝对不是偶然的,凡事皆有一个因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学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中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这个说法呢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纵观历代大圣大贤、建功立业、名垂后世者,无一不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扎下圣贤的根基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孟子,小时候得力于母亲的谆谆教导,才有以后的伟大

成就。以孟子的资质,况且需要母亲的善教,况且我们平常人呢?

中国古人,自身有成就后,就会念念想着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子孙后代,为后来人谋福利,所以就有了家训、家书的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国诸葛亮的《戒子文》,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在古时候,一个人一生需要有四种教育,一是家庭教育,是扎根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德行、人格、习惯、价值观、正知正见养成的重要阶段,此段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谚语所谓:“三岁看少,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家庭教育如果缺失,将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最大的损失,民国著名高僧印光大师曾说:“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确实是一语中的。古人讲:教子婴孩,教妇初来。体现了古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慎于始。说起从开始教导孩子,其实从母亲怀孕时已经开始了,称之为“胎教”,《颜氏家训》里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宫别居,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二是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培养一个人智慧能力学问的教育:三是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张,是一个人历事炼心、造福社会、修齐治平的教育。四是是宗教教育,是回归本性、认识因果的教育,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了这四种教育,才能成就一个完善的人生。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缺失了,根没有了。小孩的为人处世没有了一个准则,都是以自己周边人的影响和电脑电视的影响为准则,为人处世以自己的习气为导向,是社会家庭*和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然后,宗教教育也缺失了,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没有认清事

实真相,不了解因果,普遍没有畏惧心,以自私自利为核心,是导致战争和天灾人祸的根源。

那么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了解到了古代的四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课,经典教导我们要学贵力行,我们要把古圣先贤家道家教的智慧继承下来,以让我们自身受益,

国家民族受益,后代子孙受益。

下面,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呢,先介绍一下朱子其人,了解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这里的朱子不是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夫子,大家要区分开来。本篇的朱子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所以《朱子治家格言》又称为《朱用纯治家格言》或《朱柏庐治家格言》。他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士,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江苏昆山人,朱熹第九代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88年】,享年71岁,年轻时曾为明末秀才,侍奉父母至孝,其父朱集璜为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入侵,城破,后投河自尽。时朱柏庐昼夜恸哭,痛恨清军,为坚持民族气节,终生未入仕途,居乡以教书养母,期间,康熙皇帝曾多次举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考试,都遭到拒绝。他一生修学以程朱理学为主,主张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尤致力于“敬”。设馆教徒,以小学、近思录为宗,仿白鹿洞书规,深感当时教育失当,曾写《辍讲语》教徒。

朱子一生著作甚丰,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左传酌解》等著作,曾写过《劝孝歌》传于乡邻,感人至深,今天在江浙一代流传甚广,后文我们也附录下来了。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朱子于清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咐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去逝后,其门人弟子谥其号为“孝定先生”,因为他一生德行、学问出众,与归有光、顾炎武并成为“昆山三贤”,

与徐枋、杨无咎并成为“吴中三高士”。

说到此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名号学问,刚才讲到,朱子原名朱用纯,自号为柏庐,起这个号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父亲抵抗清军牺牲,仿晋朝王裒攀柏庐墓的事迹以明自己的孝亲之志的。晋朝的王裒,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后来他的父亲也是非义而死,王裒非常悲痛,就在父亲的坟墓前搭建一个茅屋,住在

那里,每天抱着父亲坟上的柏树痛苦,泪水落在柏树上,后来柏树也枯萎了。他的母亲非常害怕打雷,母亲去逝后,每逢下雨打雷,他就跑到母亲坟前安慰母亲:“母亲别害怕,儿子在这里呢。”朱用纯也是侍奉父母极孝,有感于王裒的事迹,就起了“柏庐”这个号,予以明志。那么在历史上,以号明志的现象是很多的,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原号学海,因遇孔先生算命,指导人的一生皆是命运所定,后受云谷禅师点化,知道了断恶修善改造命运的原理,不愿做一个凡夫俗子,就把“学海”改为“了凡”,以告诉自己,要做圣人贤人,了断凡夫的生活,写过《了凡四训》传世,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曾国藩先生自号叫“涤生”,是取《了凡四训》里:“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之意,有洗涤生命清洁无染的含义,我们有机会见到曾国藩的书法作品,就会看到有的是落款“涤生曾国藩”的署名。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年轻时曾用号“齐奘”,“奘”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因为先生从事的是中印文化交流和印度梵文的研究,而玄奘大师正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要向玄奘大师看齐,做一个伟大人物,有见贤思齐之意。所以古人起名取号都有极其深刻的道理,都有文化内涵在里面,要么是自己的志向,要么是自己道德伦理的准则,每当别人叫自己的时候,也是在时时提醒自己,不断进步。那么现在社会起名都没有这个讲究了,不知道为什么起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仅仅是为了好听,背后的文化缺失了,名字失去了告诫自己提醒自己的含

义了。

好,下面我们回到主题,这篇《朱子治家格言》是朱柏庐综一生之学养写成,完全秉承古圣先贤教诲,给后代子孙的一篇训文,亦称《朱子家训》,是讲求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其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立志、因果教育、家道传承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是集儒家做人处世接物之大成者,极富智慧涵养,传世以来,家喻户晓,其中有许多句子已成为至理名言,几百年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历代士大夫誉为“治家之经”,曾被陈宏谋先生选入《五种遗规》。所以我们要把它作为主要的功课来修学,全篇共524字,内容差不多是《弟子规》的一半,要把它和《弟子

规》当成相辅相成的教材,千万不要轻视。

末学这次习讲,参照历代家书家训,以钟茂森博士的朱子治家格言讲记为依据。每句话,我们先从事上去分析,让后从义理上去探究,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因为末学才疏学浅,言行愚钝,必将有遗漏和

错解的地方,故请各位老师见谅、批评。

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就是朱柏庐,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了。“治家”,即是齐家,《大学》里讲:“身修而后家齐”,“身不修不可以齐齐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我们治家的前提是修身,修身为先,齐家为后。现在社会,为什么家庭不和谐,领导不好当呢?为什么部分人不能成就事业、受众人尊敬呢?修身没做到啊!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身没做到,就齐家了,治国了,当然达不到目标了。所以治家先修身!立业先修身!在这里,虽然朱子没有讲到修身,但是却暗含修身在里面,大家要特别留意。“格”,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解释:格其不正,而使其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他们两个人的意思很相近,格是“断绝、割断”的意思。大学里讲“格物”,物就是后天的习气,物欲。一个人能够断绝自己的烦恼习气,和各种物欲的诱惑,必然能够得到身心的清净于庄严,他能够得定,定能生慧,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格物”为修身之要。“格言”就是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句子简短,或一句,或两句,便于传诵和记忆。《朱子治家格言》言简意赅,义理宏深,字字珠玑,但读起来却很浅易,

贴切实用,从此也可见朱子道德学问之深厚。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代的著作,它能够成为传世之作,一般来讲,首句都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往往都是“提纲携领”,贯穿全篇的义理,所谓“开宗明义”啊,把全篇的道理都讲出来了。古人有个比喻叫“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就像一个小动物,我们把它的耳朵提起来,全身的毛都会顺着皮肤的纹理而自然顺畅的。[黎明],称为寅时,又称为平旦,早上三至五点,是日夜交替之际。“即起”是立即起来,不拖延时间。从事上讲是要早起,从义理上讲,早起是治家、求学的重要条件,易经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是要我们顺应自然之道,有恒,效法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曾国藩在家书里告诉子孙:“勤字功夫,第一要早起,第二贵有恒。”又说:“晚起为败家之象”,在他立的课程十二条目中,

其中就有一条是早起。可见早起的重要性。俗话说,一天之际在于晨。古今,凡是学问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能够早起的,像古代早朝,上至皇帝宰相,下至文武百官,都是早上三四点钟就上殿参议国事的,宋王禹偁的文章《待漏院记》记载黎明时宰相上朝的情景:“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至止,哕哕栾声。”为我们写出了宰相勤奋治国的事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不管春夏秋冬,每到早上,他屋里的灯总是北大校园最先亮的。08年十一期间,我有幸和学校部分老师一同到到庐山东林寺体验生活,早上都是三点半起床,虽然有点不适应,但真正起来以后,感觉是很好的。科学研究,人们最佳的睡眠时间是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天道酬勤,让我们从早起做起吧。“洒扫”,指打扫卫生,那这里为什么说洒扫而不说打扫呢?这是告诉我们打扫卫生的方法和细节,平常我们打扫卫生,如果直接扫地,不洒水,会荡起一层灰土,不但污染空气,而且还不彻底。这是古人告诉我们做事情注重细节、方法。“庭除”,指院子。从事上讲是勤劳,习劳。从理上讲,勤劳是一种恭敬的心态,所谓主敬存诚,是要培养我们敬人、敬事、敬物的品行。一个人从内心里面能时时恭敬,处处恭敬,表现在外必定是勤勤恳恳。洒扫庭除是培养我们的敬人、敬物之心。由自己内心的真诚恭敬扩展到对一切人恭敬,是推己及人。由对人恭敬在扩展到对一切物恭敬,所有动物乃至桌子板凳,花草树木都要恭敬,是推己及物。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敬物者物恒敬之。《礼记》曲礼篇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特别强调要一切恭敬。《太上感应篇》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正是敬物的一种表现。古大德教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得十分收获。我们能以至诚恭敬存心,能得大智慧,能得真学问。“要内外整洁”指屋内外、院子内外干净彻底。从事上讲是要整洁清净,从理上讲,内是指内心。外是指心以外的一切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现在我们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导师释净空教授教导大家 :“和谐社会,从心做起,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内心清净整洁善良,外面世界环境就会随之改善。我们要从内心反省,乃至从内心的一个念头,都要细致的去检点,要达到纯善纯净,这是内整洁。内整了,外面就会洁了。内外是一不是二,内外一体,内外一

如,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是和谐社会的真正道理。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朱子家训心得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读后感

朱子家训教案

朱子家训 读后感

《朱子家训》读书笔记

朱子家训读后感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心得
《朱子家训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