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0寓言四则导学案(教师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初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导学案

第六单元第30课《寓言四则》

初中2013级学科:语文教师:唐亚利审核:备课组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5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3、4,5

【学习课时】 3 课时

【课前准备】(看谁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预习要求同前。

【知识链接】

1、体裁介绍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2、(1)伊索生平介绍

伊索(Aesop620~560B·C),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过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据说伊索因得罪特耳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的神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王。他掌管着天地的秩序。赫拉,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3)、《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

《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等编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希腊寓言故事,看看它们讲了什么故事,又蕴涵怎样的哲理。

二、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

1、寓言定义:寓言。这是一种隐含有 “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寓言的故事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对于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寓言作者往往把它们人格化。我国先秦的寓言创作,成就很高,许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古希腊产生的《伊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2、参看知识链接。

三、研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自由诵读。

思考: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答案: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集体诵读,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讨论、回答。

思考:赫耳墨斯是一个的人。

答案:(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答案:“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词,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上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答案:嘲笑宙斯,讥笑赫拉,表达了赫尔墨斯的爱慕虚荣。

③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④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⑤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答案: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和神态。

①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②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4、师生一起对照板书概括寓意:这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有自知之明,不要妄自尊大„„

5、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自由朗读,读顺文章。(提醒学生多音字“粘” 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并请学生评点。

3、师:蚊子的话用怎样的语气读?

答案: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4、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战斗前: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

战斗后: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通过追问,穿插分析:两个“吹”的不同,以及重点词语“冲”“咬”“唱”“叹息”等。

5、概括寓意

答案:骄兵必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6、阅读如果改编寓言结局,寓意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答案: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师小结: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所以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寓言就是这样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们读寓言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第二课时

智子疑邻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朗读中不添字,不漏字,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说说不认识或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词。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4、听个别读。

三、疏通文意,掌握故事情节。

1、疏通文意:对照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

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解释下列词语、句子意义: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

(2)、不筑筑:修补。

(3)、其邻人之父亦云父:古代对老年人(多指男性)的称呼。

(4)、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3、翻译寓言。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毁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将会有盗贼进来。”

其邻人之父亦云。

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他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以自己的儿子为聪明,却怀疑隔壁那个老人是盗贼。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理解寓意。

1、小组讨论,再在全班说。

教师指导: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答案:(1)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2)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3)与人为善。不要凭感情无端猜疑他人,如果能做到公正无私,便不会被感情左右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4)、判断事情应该客观,不可以加入主观因素。

答案: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是正确的,效果也不见得好。

2、作者写这则短小的寓言故事的本意是什么呢?

五、联系生活,谈体会。

生活中是否有“智子疑邻”的现象?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谈。

六、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塞翁失马

一、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朗读中不添字,不漏字,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说说不认识或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词。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4、听个别读。

二、疏通文意,掌握故事情节。

1、疏通文意:对照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解释下列词语、句子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翻译寓言,复述故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人的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三、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1、分组讨论探究。

教师引导: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众人”的态度来看:(塞翁沉着冷静,静观事情的变化)面对一系列的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引导: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

答案: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是不需要一定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答案: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寓意总结。

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四、联系生活,谈体会。

五、小结。

六、积累:背课文。

30寓言四则导学案(教师用)

30寓言四则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寓言四则30草案

人生寓言导学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

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

寓言四则导学案及答案(学生用)

9、寓言两则导学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含答案

22寓言四则导学案

30寓言四则导学案(教师用)
《30寓言四则导学案(教师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