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3: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闻采访学复习提纲

(2011/01/02修改) △关于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要明确三点:

一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三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关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于1923年,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式》,是我国国人著的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

△为什么学习新闻采访学?把学到的关于新闻采访的系统知识用以指导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搞好新闻报道,做好记者工作。

△中国现代报纸的祖宗,是古代的邸报。

△最早记载邸报的是唐代孙可之《读开元杂报》。此文表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即有类似邸报的政府官报出现。这份“进奏院状”便成为现存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了。那些办邸报的人——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官员和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邸吏,就是后来记者的前身。记者的起源,当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即公元8世纪。

△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来亚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传统记传》,是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记者”这种称谓,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见于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第

七、八期刊出的《时事十大新闻汇记》一文。民国初年,“记者”这一称谓已普遍被新闻界人士接受。

△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正是在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今天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日报,

相当一部分是19世纪创刊的,如美国号称“三大报”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

“无冕之王”出于19世纪英国

《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被称为“大力神”的《泰晤士报》成为英国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

△100多年中,许多杰出的无产

阶级记者。首推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无产阶级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1922年9月13日创刊的党中

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响导》,主编是蔡和森同志。

△1925年6月,党创办的第一个

日报——《热血日报》问世,瞿秋白同志任主编。

△1949年10月1日,新华社成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1952年10月,还成立了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的新闻机构——中国新闻社。

△为适应社会对新闻媒体越来越

多的要求,记者内部又出现了分工,有专业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等类型。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

领域的记者。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

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

作。

△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

发,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这种性质,决定了记者应有较高的政治修养。

记者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提高

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呢?

一政治立场。

二、政治方向。

三、政治观点。

四、政治纪律。

五、政治鉴别力。

六、政治敏感性。

七、政治远见。

△毛主席说:“搞新闻工作,要政

治家办报。”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

△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看

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记者采访的足迹,通者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

众服务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

把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文学知识。历史地理

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第三层次:自然科学知识。 第四层次:新闻业务知识。 第五层次:外语知识。 △记者专业修养包括的内容主要

是:一要学好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规律的

科学。

△新闻行业的道德,是一定的道

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

体现。

西方新闻界体现“自主制约”的

新闻道德准则,最早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长威廉博士于1908年提出的《记者信条》。

△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

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准则》,六条:

一、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六条,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准则,全体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准则》的第一条,也是《准则》最根本的一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

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在实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三,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无中生有,损害了他人的名誉,犯了诽谤罪。这样的记者要负有法律责任。

记者揭人隐私,既是不道德的,又触犯法律,为法律所不容。

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是一个既不道德又触及法律的问题。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关于国家秘密包括的事项,该法第八条列了七个方面:

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以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其他经国家保秘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落在实处?

△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

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

△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必然赋予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1.新闻性。2.政策性。3.全局性。4.广泛性。5.时效性。6.连续性。7.公开性。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用一句话来表述,即:采访决定写作。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人们常说“七分采,三分写”。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 (1)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3)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每一道防线。

△在采访任务中,包含着五个要素。这就是:

(1)拿到事实。 (2)拿到真实的事实。 (3)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拿到典型的事实。 (5)迅速地获取事实。 △采访的八个步骤是: (1)获得新闻线索。 (2)确定报道选题。 (3)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4)联系访问事宜。 (5)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 (6)提问。 (7)现场观察。 (8)结束采访。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怎样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重写轻采”会产生什么后果?

△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

△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也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又多又快又准又好地传播信息应成为新闻工作的追求。记者在开

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广辟新闻信息源。2.增大新闻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

众服务。

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

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

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

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批评性报道,要讲究效果。除了

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增强大局意识外,还要十分讲究批评艺术。

△记者竞争的方方面面和很多,

可以在独家新闻上竞争,可以在新闻时效上竞争,可以在不同的新闻视角上竞争,可以在新闻创新上竞争,等等。

△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也即依靠领导,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要遵循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怎样才算是

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一、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二、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要不要坚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是衡量记者是不是真正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从根本上说,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需要。

△记者采访中最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是座谈会。

△为什么说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记者采访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记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新闻事件一发生,记者迅速赶到现场,尽快播发消息。这体现了新闻采访的突击性。

△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访问的过程中,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重要阶段是沟通阶段。

△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

记者应该具备哪些采访作风呢?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不畏艰险的作风,是记者最需具备的几种采访作风。

△怎么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 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群众的本领。第三,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发稿快的有效办法: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2.多写短新闻。3.分段发稿。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

△新闻采访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几种是;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上采访。其中又以直面采访和视觉采访为最基本的基本。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要搞好直面采访,要把握和实行三个原则:

一、平等。

二、因人而异。

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主要是指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

应战,机智处理;恰当地掌握时间,等等。

△什么叫视觉采访?简言之,就是用眼睛采访。

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1.接收信息。2.发现线索。3.识别美丑。4.辨别真伪。5.洞察本质。6.捕捉情景。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1.了解最新信息。2.拓展消息来源。3.运用网络进行调查。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5.收集背景资料。

△交叉采访: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叫作交叉采访。

△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

△新闻姓“新”。采访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应该放在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新问题上。这是采访的重点,也是报道的重点。

△在选题时怎样做到把研究受众的需要和党的需要统一起来?怎样做到“两头”满意?

△什么叫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

△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说能力。

△思维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

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

逆向思维,另外,比较思维(纵向

思维与横向思维)、超前思维,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很有帮助。

△发现新闻线索有哪些渠道?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 △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他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在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记者无论是作为策划的实施者,还是作为策划的参与者,都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1.要有一个好的创意。2.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3.要会公关。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的和经常性的两种。

△搞好访问,首先要分清访问类型与选准访问对象。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正问。2.侧问。3.反问。4.设问。5.追问。6.故问。7.借问。8.激问。

△对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六点:要锐敏,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追踪采访的种类:

一、人物追踪采访。

二、事件追踪采访。

三、其他追踪采访。

事件,分两类: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

非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

突发事件的种类:1.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2.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3.突发的恶性交通事故。4.其他,如火灾、劫机、爆炸等。 突发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2.异常性。3.破坏性。4.紧迫性。

△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般而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记者重视:

1.关于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问题。

2.关于如实报道的问题。 3.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的问题。 4.关于连续报道的问题。 5.关于“后来居上”的问题。 △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从实践看,隐性采访大约有三种类型:1.侦察型;2.体验型;3.验证型。

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隐性采访应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暗访与明察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的关系。

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

批评、表扬性的稿件一般适合用隐性采访。

△记者亲自动手积累资料,首要目的是为采访报道服务。

新闻采访学

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题纲

新闻采访学(材料)

新闻采访学试卷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教学新语境

新闻采访学自考资料

《新闻采访学》B卷_新闻采访学

g新闻采访学笔记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采访学知识点总结

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
《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