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中庸》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1: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中庸》后感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孔子“五美”学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讲的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文化的主轴。中国人就连生活方式也是中庸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张或弛,或进或退,持中和,处柔顺,善变通,精辩证。中庸不是调和,不是迁就,中庸是适度,是平和,是战战兢兢的循“道”而行。以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使我们的民族有了持久的韧性,其主要特点是柔中有刚,表现在我们的忍耐性以及以柔克刚的巨大能力上。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性。在现实生活与自我感悟生活中找到平衡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中国几千年中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庸文化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庸俗与懦弱,不是做老好人......而是对人生万事万物的一种平衡把握,这种平衡把握要求懂得助人律己,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助人时且助人,要求懂得进攻别人就是在暴露自己

《中庸》的含义不是无能、怯懦,而是中和、平常。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常常把中庸之道挂在嘴边呢,平常心、平安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说的总是简单,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的大境界连圣贤都难以抵达,故而我们也只需要尽量保持一颗朴实的心即可。其实《中庸》并不是不鼓励上进,而是提醒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要激进,应当张弛有度。比如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当鼓励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制定一个高的目标。但是又要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懂得,由于诸多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左右,不是每个人都能登上世界的巅峰的道理。这个世界最重要、最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居于中处的平凡人,最成功人的人生并不是财富人生、艺术人生,而是真诚人生、快乐人生。生命最郑重的使命并不是去拥有、获得,而是去爱、适当适时地付出,去有机地中和社会。就好像老师一样,并没有很多的财富、权力,却能每天和你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中庸》卷尾引用《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的,而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那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如此说来,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地存在着,其实不然。人们常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这里的“隐”是一种纯粹的品格与心境的修为,一种最完美的、最优雅的自我控制力。当然,这非常地难,甚至可说无法抵达,即使是《中庸》作者子思也望尘莫及。让我们看一看《中庸》的创作背景:子思以说道传教为宗旨,周游列国。曾为鲁缪公之师。后困于宋,不得志,遂愤而作《中庸》。因此可以看出《中庸》本身就是一部在不中和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故而说明“中庸之道”更多时候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类难以突破的极限。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天”或者世界、人类是有法则、有定律的,所以只要严谨、率真地做自己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违背规律行事,否则就是背叛和谐、自取灾难。恰巧,这正是巅峰对峙了数千年的孔孟、庄老两大国学屋脊最奇妙、最中和的一次共识。就做人来说,中庸之道意味着: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既不愚忠,也不奸诈;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升了迁不专横跋扈,丢了职不低三下四;发了财不要为富不仁,受了穷不要人穷志短;既不让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心性之沉静,取舍之中和,方能超越浮躁,以踏实、持久的一贯风格来为人处世。

中庸之道实在是太博大了。我在此只可浅一段,愿大家可以多关注我们的古典文化。

读《中庸》后感

读.后感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读.后感

读 后 感

读.后感

读 后 感

读《中庸》后感
《读《中庸》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中庸有感二 中庸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