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不用,有人可以用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3: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不用,有人可以用

儿子在悉尼大学读书的同学,两个人也是同租一间房舍的好友,找了一份在一家慈善机构开办的旧货商场打杂的工作。这家由慈善机构开设的商场所售商品全部来自个人捐赠,也就说这里的商品进货渠道不是厂家,也不是批发商,而是一些爱心人士。他们把自家用不着的物品,以无偿的形式捐赠给慈善机构,然后由这些机构的商场对外销售。销售商品所得除留出部分用作场地租用费和雇佣人员的工资,其余悉数上交澳洲全国慈善总会,由总会负责具体实施救助、扶助计划。

在澳大利亚这样的慈善商店很多,几乎遍布全国大小城镇,悉尼就有近百家。每家商店的门口都摆放着几个很大的箱子,分门别类,有的是装衣物,有的是为了盛锅碗瓢盆和日用品。大宗的捐赠则是事先联系一下门店,到时候由捐赠人送到门口,有工作人员接受。在这里无论捐赠了什么物品,当时都不做记录,捐赠人也不签字留名,只是放下走人。之后再由工作人员进行检查、整理、消毒,等这些工作完成了再上架销售,保证每一件物品都是无毒、无味、无菌、可用。

因为儿子的同学在那里工作,去悉尼的那段时间,我便成了这家商店的常客,和店长和工作人员都成了熟人。店里有衣物和日常用品,也有一些瓷器和玻璃水晶制品,以及小型电器、家具。我青睐这里的各种瓷制盘子,跟我们的习惯不太一样,国外的很多使用盘,其图案和瓷质都具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用的时候可以用,不用了挂在墙上或放在书房,就是一件非常好看的艺术品。

这些年,我逐渐从国外买了不少这样的盘子,全部作为艺术品放在书房,十分炫丽,这也成了我的一个收藏专项。在悉尼的这家慈善商店里,我大概买了近二十个来自世界各国的盘子,回到家往书架上一溜摆开,的确上档次。当然最让我乐此不疲的是这里的价格,那是相当低,基本没有超过10澳元的,把物美价廉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而这些盘子的价格既便是到了跳蚤市场,至少也要翻番。再一个是这些盘子大多已经用了一段时间,不是新品,属于老东西,更符合收藏的标准。

到这里来的不仅有我这样喜欢“捡漏”的老外,澳大利亚当地也有许多人光顾,他们和我一样有着一颗“捡漏”的心。需要说明的是,捐来的物品绝不是我们想象的“破烂”,人家不是当废品处理掉的,而是“我不用有人可以用”。还有一些甚至连包装都没拆开。

在发达国家是没有收破烂收废品这一行当的,自己不用的东西,好一点的捐赠给慈善机构,类似慈善商店。稍微差一些的天亮前放到家门口,如果有人路过此地,又感觉这件东西自己可以派上用场,拉回家直接使用即可。到了社区收拾垃圾废品的时间,如果堆在门口的东西没人要,工作人员就当废品收走,当垃圾处理掉。

我朋友的孩子在澳洲留学,非常节俭,在知道这样的事之后,趁夜色在大街上“捡”了电视机、书桌、沙发,把一间家徒四壁的小房打扮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地过上了幸福生活。还有一位老教授,也是我的忘年之交,他到美国给闺女看孩子,因是临时出国工作,房子、家具全是租用,不太符合中国人复杂的生活习惯。后来他发现丢在大街上的很多可用之物,被清扫车拉走,感觉可惜,但不明其中之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终于明白事情的原委,趁晨练之际在社区弄了很多他想用的物品,解了他在美国的燃眉之急。离开美国之前,他也像当地人一样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放到门口,解急用之人的暂时困难。

每当说起此事,老教授便感慨老外的实用性。在这方面我们存在很多误区,捐赠要留名,讲究一个“雁过留声”,到一个风景点游览都要写上“某某到此一游”,十分看重自己所作所为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又带有极其严重的虚荣,爱面子,不愿到价廉物美的慈善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更不愿意捡拾人家的遗弃物品,拿到家里用。

其实,我们亟需建立一个合理合求合规的捐赠机制,原来都是官办的“慈善总会”、“红十字会”负责其事。不方便也不实用,更不放心,这是捐赠者的感言,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捐赠钱物被挪用,被浪费,甚而出现郭美美这样吸食在“红十字会”的蛀虫。中国式捐赠,搞得仪式性很强,全社会动员,骨干分子带头,大张旗鼓。这样做立马见效,容易引起轰动,产生强烈的社会震撼。但是,捐赠毕竟是一种爱心与奉献的个人自觉行动,靠运动式的动员有强制之嫌。怎样形成一种力所能及、长期见效的捐赠常态,上述所说的几种形式都有借鉴价值。

除了澳大利亚、美国,欧洲各国的捐赠形式同样易于操作,而且十分普遍。

有一次,我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坐大巴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途中在一个小镇休息时,到附近的街巷闲逛,就看见一家慈善商店。店面不算大,物品却极大丰富,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有的能看出是旧物,有的就是新品。进来买东西的人不少,也有捐赠物品的,亦如在悉尼看到的那样,他们也是把物品放到门口的一处指定位置,扭头就离开。所售物品的价格也很低,我买了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荷兰生产的瓷盘,图案是荷兰队标志风车,才两欧元,折合人民币十几块钱。

当然,这样的捐赠形式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我们讲究一个“破家值万贯”,能用的东西当然要留着自己用,暂时不用的一些闲置物品,说不定哪天就能够用上。所以搬家时,明知新居已经添置了新的家具、家电,有很多用了多年的老东西还是不舍得扔。新东西的边上再摆放上老物件,新老结合,子子孙孙,多大的房子也是越塞越满。

中国人过紧巴日子久了,形成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用过的东西不舍得扔掉。况且,现在还有一个群体庞大的城市收废品队伍,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靠收集废旧物品养家糊口。从看过的报纸杂志到各式各样的包装纸盒,再到实在用不下去的废旧家电,都会被收去废物利用。这些值不了几个钱的废品,被收废品的人低价收购,然后加价卖给废品站,买与卖的差价就是收废品的那些人的收入。此等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自己增加了收入,虽然微不足道。重要的是通过简单的废品流通方式,让一部分人找到了生活下去的门路。

尽管如此,我还是主张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买卖的形式处理自己的闲置物品,也可以建立类似慈善机构开设的商店。有一个传统的观念需要更正,把自己不再使用的闲置物品捐赠出去,不是施舍,不是爱心驱使,而是一种简便灵活的社会交换。这个群体不分穷富,而是需要,我可以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放到慈善商店,也可以到慈善商店买回自己需要的别人的闲置物品。其中也有一个差价,而这个差价就是捐赠者和购买者双方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一箭双雕,不经意间完成了多项互惠互利的义举。

常听人说,家里有一些不用的东西不知如何处理好,当废品卖可惜,也卖不了多少钱。想捐给那些需要的人,却不明渠道,放来放去,本来可用的东西也不能用了。如果我们这里也有慈善商店之类的捐赠点,送到那里,即可解急需之人之用,还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方式。如此办法,比我们纯粹的定点捐助捐赠,意义广泛,还多了一层实用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以我们目前的许多情况而言,要实行单纯的慈善商店式捐赠,恐怕还有诸多不便。比如被人发现慈善商店的东西价格便宜,从此买出去倒卖怎么办;那些骑着三轮车冒着寒风酷暑,穿大街走小巷的收废旧物品度日的人怎么办,他们的身后可能还有一个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大家庭。更何况,有些单位每月底卖废品的钱,要上交财务,一帮小弟兄还要拿卖废品的钱聚会唱歌。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国情和传统,形成一个平等互利透明的社会原则。在对慈善机构和红十字会监管尚不到位,经常出现不和谐声音的当下,捐赠和被救助依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捐还是不捐,取决于公众对责任机构的信任程度,久拖不决的郭美美事件,以及捐赠物品的霉烂废弃,严重阻碍了人们爱心大潮的涌动。作为完整的社会救助机制的补充,信任、尊重、无私,才是慈善事业的基点。

可以用除法

我手写我口,作文不用愁

不用搀扶

不用搀扶

协议(不用)

有时我也想有人陪

有人太依赖我了怎么办?

有人说

有人会说

有人说

我不用,有人可以用
《我不用,有人可以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