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属于教读课。这是一篇长篇虚构作品,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全篇散打,不如选点扭打。”考虑到这一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梳理行文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选好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使课堂教学各环节浑然一体;并突出学法指导,随文讲解必要的语文知识,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同时要指出的是,这篇课文传递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材编写理念;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点点滴滴地渗透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揣摩、体悟、“抵达”,切不能说教、强加、游离。

此外,本教材是在2016年秋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所以教师在备教时还应格外关注课文的这一重大语境,调整教学策略,以彰显贯彻“部编”本的主要特色和主张,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智慧;要努力使学生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广博阅读,学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雅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文学习能力,但仍有很大的训练必要与提升空间。这篇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语言文字也比较浅易,所以学生对学习本课很有兴趣。但学生也许会对阅读这类长文心生畏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授之以渔”,“以简驭繁”,还要适时引导点拨,与学生平等对话,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创意

1主问题,板块式,诗意手法。 2长文短教,整体处理。 教学目标

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整体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梳理行文结构。 教法分析

利用主问题构建“板块式”课堂教学,牵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 学法指导

独立研读,交流分享,聆听记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一篇外国的虚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

二、一句话概说课文

1让学生用“一句话概说课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屏幕显示)

一句话概说课文: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2师生对话。

涉及的内容可能有:环保、信念、理想、意志、毅力、执着、创造、给予、奉献、博爱、守望、希望、“化悲痛为力量”、“杰作”、“奇迹”、“宁静致远”、“人定胜天”、“天道酬勤”、“世外桃源”、“隐者”……

3教师小结: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富有魅力的作品。

三、递给学生一把钥匙

教师指出本课的学法创意:拿起一把解读作品的钥匙——“我”,并顺势板书。

(屏幕显示)

一把解读作品的钥匙——“我”

通过“我”认识课文 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教师简单讲解(注意指出“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小说中的人物)。

四、通过“我”认识课文

1让我们通过“我”认识课文。 (屏幕显示)

通过“我”认识课文 (屏幕显示)

思考:“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

先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含有“我”的地方,然后想想“我”在那里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

2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要求思考批注。 3师生交流。 4教师小结。

(屏幕显示)

①“我”的旅行是故事的缘起。

②“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奇迹的见证者,这篇故事基本上就是“我”的游历见闻。

④“我”对牧羊人的观察以及与牧羊人逐步深入的交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⑤“我”的心生好奇和恍然大悟,为故事设置悬念,增添波澜。

⑥“我”的“刨根问底”和“应征入伍”,引出故事背景。

⑦“我”的缺席,为故事留下空白,也使故事自然分层、对比鲜明。

⑧“我”的评议,可以烘托牧羊人形象,传递故事主题。

教师穿插讲解:

①“我”的旅行是故事的缘起。 第2段:那是在1913年……旅行。

②“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奇迹的见证者,这篇故事基本上就是“我”的游历见闻。 ④“我”对牧羊人的观察以及与牧羊人逐步深入的交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⑤“我”的心生好奇和恍然大悟,为故事设置悬念,增添波澜。 第3段:我看见……山地上。 第8段:第二天……事情。 第10段:他是在种橡树!

第13段:从昨天……树林了吧!

⑥“我”的“刨根问底”和“应征入伍”,引出故事背景。 第11段:趁这个机会……一些事。 第13段:这样……酬劳。

⑦“我”的缺席,为故事留下空白,也使故事自然分层、对比鲜明。 第12—13段:第三天……爆发了。

⑧“我”的评议,可以烘托牧羊人形象,传递故事主题。 第1段。

第15段:当我……创造。

第18段:从1920年……这有多难! 第21段。

五、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1让我们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屏幕显示)

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屏幕显示) “我”在观察 “我”在倾听 “我”在感慨

任选一种角度、一处语言,分析其表现出的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教师简单讲解:“‘我’在观察”需要学生寻找“我”看到的关于高原、牧羊人的情况。“‘我’在倾听”需要学生寻找牧羊人说的话(尽管牧羊人常常沉默寡言)。“‘我’在感慨”需要学生寻找“我”对牧羊人的评议。也就是说,学生要以“我”之眼、以“我”之耳、以“我”之心认识牧羊人。

2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要求思考批注。 3师生交流。

涉及的内容可能有: ①“我”在观察:

第2段:这里海拔……薰衣草。像马蜂窝一样、一间埃一间的房子。我确实……坍塌了。 如今……吼叫。

第3段: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环境特点:死气沉沉、残败、颓圮、破旧、荒芜、不适宜人类居住。后来这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衬托出牧羊人的“伟大的神力”。)

第3段:我看见……山地上。(在如此恶劣、严酷的环境里,牧羊人的出场使“我”惊喜,仿佛预示着这个人的不同凡响。)

第4段:他从一口深井里……甜丝丝的。(“深井”一词,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极端严酷,衬托出牧羊人顽强的生命力。)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简简单单的生活条件。) 第4段: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是极精妙的一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与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第5段:他不住……石房子里。(长期居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样子的。(认真、严谨、坚毅,日积月累。)房顶……看不出来。(虽然独居,但有认真的生活态度、过硬的生存本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后来牧羊人还和“我”分享了他的“热汤”,说明牧羊人还是很友善、和气的。)

第6段:他的那条大狗……不张扬。(大狗可以替牧羊人看羊,他是牧羊人的好帮手、好伴侣。这句话“一笔两写”,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和主人的脾气秉性相近的大狗。)

第7段。(层层挑选,优中择优。认认真真,心无旁骛。从“拣”字看出牧羊人经验丰富,手法老到。从数量词看出牧羊人做事有计划、有习惯,可以推测他是常常做这件事的。)

第8段:出发前……铁棍。(从牧羊人在出发前泡橡子和带铁棍,看出他心思缜密,经验丰富,工具齐备。“铁棍”一词,反映了自然条件之恶劣和牧羊人克服困难之决心。)

第10段:他停了下来……泥土。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经验丰富,技法纯熟,小心仔细,专心致志,办事周到。)

第11段:吃过午饭……橡子。(把植树当成一项事业时时记挂,刻不容缓。) 第13段:这一带……高原上。(这显示了牧羊人植树的成效:植被给这里带来了水汽。牧羊人是令人叹服的。)

第14段:牧羊人……硬朗。(不仅活着,而且活的还很好。) 第15段:1910年……相信。这片……11公里宽。 第16段:这片……龙卷风了。这些……一样。 第17段:路过……溪水。(这是牧羊人的丰功伟绩。) 第19段:1945年……87岁了。我完全……路了。 第20段:昔日……改变了。

(好一派焕然一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这是当地物质条件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双重变化。这是牧羊人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的最真实的写照。这表现了牧羊人的奇伟之处。)

②“我”在倾听:

第6段:可是……不吸烟。(健康、简淡的生活习惯。) 第7段: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独立做事,不受外界干扰。) 第8段:他痛快地答应了。 第9段:我以为……一起去。(爽快,大方,坦荡,友好。) 第10段:我问他……不知道。(把劳动、创造、奉献看作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不求功名利禄,可见牧羊人人格之纯粹、崇高、朴实、大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恶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第11段。(家境悲惨,坚持不懈,独立维持,坚强淡定,心态平和,旷达超脱,博爱之心,志向笃定。成活率低,工作艰辛。“既然……就……吧”的句式表现了牧羊人的率性、坦然。“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有的人一生被‘命’所运,而有的人是可以运‘命’的。”牧羊人在原本灰暗的人生底色上,创造了壮丽的华彩!)

第14段:他说……白桦树。(坚持植树。为了植树,他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扩大了植树的规模。在植树这件事情上,牧羊人坚定不移,想方设法,倾尽心血。)

第16段:他还……那里。(科学种植。) ③“我”在感慨:

比较集中的段落有:第1段、第15段、第18段、第21段。 3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我们心目里的牧羊人是犹如神秘泉水一般的独居者,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人间奇迹的创造者,更是爱和生命的传播者。

六、总结 教师指出:欣赏一篇作品,一定要选好角度,多角度阅读作品。因为——“角度决定深度”。

(屏幕显示) 角度决定深度

七、推荐阅读

课后自读《链接资料》,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我”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