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咨询师成长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9:34: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

姓 名: 毛清霄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湖北省黄冈市 所在单位: 赤壁中学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

毛清霄 赤壁中学

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本身的影响、青少年同龄人社会交往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逆反心理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有着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只要成人对其加以积极地引导,完全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近些年来,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逐渐引起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注意,这就是逆反心理。它表现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的人群中,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迄今为止,逆反心理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概念描述。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此作如此定义:“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另有人定义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对抗行为。”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必须把握: 第一,逆反心理不等于逆反行为。逆反心理虽然可能与一定行为相联系,但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应起来。性格内倾的人善于克制自己,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情绪,即便在特定的情景刺激下产生了逆反心理,很多情况下并未能转化为外显行为;此外,逆反心理虽然必须在一定的情境压力下产生,但是,若外界压力过分强大,已经形成禁令条规等明文规定,或者化为有效的社会反对实力,逆反心理也不易外显。

第二,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指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阻碍他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行为,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所以,应该说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是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征。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

二、三岁到十

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意味着从一个依赖于成人抚养教育,主要按照成人所制订的规范生活的孩子转变成独立生活、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近年来,人们发现,在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表现主要有: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雷锋被说成是处于低层次文化素质群体中突出的“傻子”,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中学里,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在同学中拉帮结派被称为讲义气等种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赞,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另外,他们对于纪律、行之有效的校规、守则等,也认为是妨碍自由发展的桎梏。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人,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以上,简单列举了青少年逆反心理几个侧面的表现。那么,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许多的研究中,都把“文化大革命”及一些历史事件看作是逆反心理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于这些远离“*”已

二、三十年的青少年,早已淡漠、消失的“*”对他们到底又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国家传统的文化观点和教育模式对于逆反心理的产生又该负什么责任呢?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之为天经地义;这种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等级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最深层,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结构的主线和轴心。

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在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西方文明民主、自由,强调个性的思潮影响,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向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本身的影响

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在他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他们不能随着生理成熟立即进入成人世界,而是处于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所谓“边缘人”的不稳定状态。这种“边缘性”在青少年身上常有一种不确定状态,有时社会、家庭以“成人”对待他们,给予信赖,有时又像照顾“孩子”一样对他们处处呵护;这使他们总处于心理的矛盾状态,但在同龄人中,他们往往是以“成人”自居,以比别人高一筹的身份出现。同时,“边缘性”将以一种被剥夺、不公平等的内心体验表现出来,即表现为一种异化状态和受歧视状态。这就是生理发展的成熟与社会地位延迟稳定之间的“异时性”。这造成了青少年在过渡阶段的矛盾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这一阶段重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对成人感、独立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的追求上。青少年成人感的出现和对成人社会地位的追求,包括着一种希望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愿望。他们基于自认为是成人的心理感觉,试图像父母、教师那样自由自在地活动,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一种渴望在情感上与成人进行“公平交换”的心理意识,是其价值观的反映。更确切地说,这是青少年审视成人,考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青少年的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往往出人意料,或“反抗”或“我行我素”的行为急剧增加,情感上的冷漠使他们越来越明显地疏远成人、拒绝成人,表现为逆反心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旺盛的“表现欲”的体现,即通过自己的“示威”活动引起成人和社会对其存在和要求的重视。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

(三)青少年同龄人社会交往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在追求成人感的过程中遇到成人的消极对待,不得不把交往的触角伸向同龄人中间,通过与同龄人交往来满足自我需要,转化内心旺盛的心理能量。心理相容、同龄、共同的主体动机、需要、兴趣、爱好,特别是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有利条件,使他们有可能结成一定的“小集团”,形成特殊的、有强烈凝聚力的社会团体。这些团体具有信息畅通、情感共鸣、利益、爱好一致、相互激励、需要互补等社会——心理功能。青少年小团体各自具备独特的“文化”或“亚文化”,团体内部的舆论和规则往往成为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重要参照标准。在这样的“小集团”中,青少年试图摆脱原来那种与成人狭隘的联系,形成外围的社会依存关系。他们在团体内部的交往中,发现着自己的“镜像自我”,在公平和自愿的原则下,坦然地谈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泄着对成人的不满。在这样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更容易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作为一种道德力量,这种团体提供了青少年行为外部控制的标准,它主要是作为道德价值观的参照和行为的控制者、强化者而起作用的。在团体压力的作用下,同伴的评价时时影响着各个成员内心的评价,同伴的议论迫使他们不能再和成人过分接近。而且,团体还把青少年的不稳定性、好斗性,对成人的不满情绪都汇集起来。因此,青少年对成人的管教表现出逆反心理,这使成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情感错觉,对青少年的某些具有独立意义的行为采取粗暴压制的态度。其结果是成人的态度成为一种强化的因素,加剧了青少年反抗的情绪,带来了更多的反抗行为。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缺陷

思想教育工作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长期的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已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了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没有摸清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和需要,进行工作时只讲形式,不注重效果,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失利,甚至是适得其反。同时,青少年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师长的言行都已经有了自己评判的标准,尽管幼稚、片面,但却左右着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因此,成人的言行不一,出尔反尔必然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产生反感。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渗入了我国。例如,强调自我、突出个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追求独立的心理,使之影响了大批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就愈加复杂化,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

以上,简单地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在这其中,有社会历史原因,有教育上的原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是,不同社会制度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便会打上不同社会的烙印,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可能是个人主义、个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产生的温床,也可能是创造性思维,开拓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先兆。当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感情成分多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积极的态度来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克服逆反心理的不利因素。

四、逆反心理的积极面及引导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具有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

不听命于成人,对成人的管教予以反思都说明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增强。此时,青少年已不再是处处需要成人呵护和照顾的孩子。他们已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体系,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是青少年独立性的可贵的萌芽。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青少年对于正面宣传的否定、反向思考虽然说明了他们思想上的不成熟,但是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上存在的个别不公正、黑暗的事例表现出不满和愤怒,这都表现了青少年纯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这些可贵的思想萌芽如果加以精心培育,必定会成长为栋梁。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中存在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可贵精神

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虽然他们并不能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奇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还是创新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创造力。

(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成人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当教育者面对青少年的反抗时,应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教育中的不当之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能形成民主、向上的家庭气氛,压制青少年渴望成长独立的要求,等等。我们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归咎于青少年。同时,我们教育工作应多一些反思。

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回避的,作为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

第一,建立信任感。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给青年一种信任感。同时,要充分信任青少年,聆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和青少年进行沟通,给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相应的重视,不轻视他们的观点,不嘲笑、不怀疑他们的参与精神,在相互充分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二,要认清新形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摸清青少年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自我要求,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第三,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应从自然科学、哲学、历史等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发展,全面的思维方法,可以正确地分析社会现实,既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仍存在的不足,又要有坚定的信念,看到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和必胜的生命力,从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李存益:《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后果初探》,《江西高教研究》1990年第3期。

3.董贵杰、赵红:《试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4.朱智贤等:《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心理咨询师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二级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成长报告[优秀]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实习报告

心理咨询师实习报告

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成长报告
《心理咨询师成长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