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0:47: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所选用的基本事件。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惶急时如热锅蚂蚁,应对时如狡黠狐狸,窘迫时如待屠羔羊,溜走时如丧家之犬。

二、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大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有关高祖的哪几件具体事情。 文章主要写了有关高祖的哪几件具体事情?

天生奇人 宏伟志向 吕公嫁女 入主关中 鸿门争斗 决战垓下 高祖戏父 高祖还乡 2.结合人物身份特征,用简练的短语来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1——2)奇人刘邦: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3——4)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5——14)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15——20)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真实),不虚美,不隐恶。”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且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1).雄才大略,抱负非凡。“咸阳纵观”

(2).仁厚爱人,豁达。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3).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4).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郦生进谏,知错就改。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5).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6).百折不挠。昌邑、固陵兵败。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7).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8).好逸恶劳。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9).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10).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韩信)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

四、探讨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阅读5——14段,举例说明。

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将对老百姓的态度的对比。

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入关诸将对老百姓态度

项羽 意气用事,有勇无谋。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 刘邦 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安民 封库 约法三章 ②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

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固陵兵败后,听取张良意见,使韩信、彭越立刻转变态度。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待诸侯策略

项羽 意气用事,有勇无谋。

刘邦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镇定自若, 随机应变 ③用人方面的对比

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用人

项羽 刚愎自用 有一范增,不能

刘邦 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不如子房 不如萧何 不如韩信 ④治军方面对比 治军

项羽 目光短浅,治军不严 项伯告密,听其言 刘邦 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立诛曹无伤

五、活动探究

司马迁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给我们哪些启发?

1、尊重事实,有根有据。

2、全面理解,态度严谨,存真去伪。

3、善恶必书,恰如其分。

4、有眼光,有胆量,有气魄。

“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实,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这不仅需要有眼光,更需要有胆量和气魄。

六、布置作业

《学习与评价》9——14题。

总结:

历史走到今天,从司马迁的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到巴金先生的“说真话,信真理”,无数的文人用自己的作品和人格诠释着文化与做人的含义。让我们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吧。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读后感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读后感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