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年苏教版《史记》选修《高祖本纪》4课时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0: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6-2017学年苏教版《史记》选修《高祖本纪》4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的文言知识,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互现法、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3.体会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写史传统,培养不虚夸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学习文中用互现法、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好处。(难点)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法 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现对课文的认识。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基本结构

(提示问题:本文侧重写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如果以此为线,全文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部分

1、介绍刘邦的个人情况

2、写刘邦是如何打败项羽及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3、写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四、整体把握,重点阅读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一、)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精读)

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二、)总结文言现象(分组课后完成)附上总结的文言现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泽之陂(bēi) 繇(yáo) 乃以秦王属吏(zhǔ) 章邯(hán) 徇(xùn)

献飨(xǐang)军士 轵(zhǐ)道 垓(Gāi)下 玉卮(zhī) 媪(ǎo) 狎侮(xiá wǔ) 酤(gū) 箕帚(zhǒu) 踞床(jù) 荥(Xíng)阳 轘辕(Huányuán) 黥(qíng)布 跂(qì) 崤(Xíao)山 郦食其(Lìyìjī) 贳(shì) 酒雠(choú) 单父(Shànfǔ) 绐(daì)

2、通假字

(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掳” “憙”通“喜” “解”通“懈”

(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3)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座” “诎”通“屈”

(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无”通“毋” “内”通“纳” “距”通“拒”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7)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8)高祖常繇咸阳 “常”通“尝”,曾经。 “繇”通“徭”,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 “无”通“毋” (11)兵罢戏下 “戏下”通“麾下”

3、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4、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平民百姓” 今义:“家庭成员” 作业:“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渐渐 今义:稍微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今义:山东省

5、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降: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从: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怪: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然:认为„„正确)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家: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王: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白马: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都:定都) 诽谤者族(族:灭族)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后: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怒: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先: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 诛暴逆(暴逆:暴逆的秦朝)

五、布置作业

1、整理并识记文言知识。

2、预习下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读1-4段

二、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2、感知刘邦的形象,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

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亭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的评价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文中先说其性格中好的一面,再说性格中的缺点,这是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修《春秋》褒善惩恶、评判历史的传统,文中正是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所以才有了对刘邦的这种评价。

三、本部分小结

本文故事性较强,以高祖为主线侧重写刘邦与项羽的斗争及建立帝业的过程。高祖的开国功绩是不可辱没的,而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写史传统,在肯定刘邦的政治家的形象的同时,又拂去了其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因此汉高祖是我们值得品读的一个真正的人。

四、学生朗读5-7段

1、检查这一部分文言知识识记的情况。 字义: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 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可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降章邯 (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同懈) 系颈以组(丝带)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昌邑未拔

与偕攻开封

代为上将军

啖以利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2、分析此段内容

提问: (

1、)刘邦入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⑴不杀秦王子婴⑵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⑶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

2、)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刘邦有何影响?

明确:入关后,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从“秦人喜”“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破之”“ “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

4、)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五、了解本部分对项羽的简短叙述

1、学生找出叙解本部分对项羽的简短叙述述项羽的句子与刘邦的有何不同。

2、作者这样叙述有何深意?

明确:“诸将归属”“破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等内容侧重叙述项羽军事上的成功,与刘邦的叙述不同,这是因为作者另有深意。沛公的知人善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性格特点恰是项羽所缺乏的,这也是项羽日后败给刘邦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课堂小结

刘邦入关灭秦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为他即将为王奠定了群众基础,而刘邦入关前与诸侯及怀王的约定,在灭秦后也已提上了日程。

七、作业

1、将5~7段中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预习下文。

2、做课后“阅读与探讨”中的第3题,巩固“互见法”的用法。

第三课时

一、研习8—14节

1、检查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字义:今则来(如果)

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实不用其命(服从)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

欲以求封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何以得主约

是迁也

与项羽决胜垓下

2、问题探讨:

1、)这一部分,主要用什么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明确: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宫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

2、)楚军为什么会败给汉军?

明确: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防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已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败,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3、小结此部分

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负约”于诸侯及怀王,然而刘邦在韩信、张良的计策下的绝地反击证明了赢人心者赢天下的真理。刘邦的知人善用、安抚民心的智慧举动最终使项羽大败垓下,至此刘邦的强大对手消失了,即汉帝位指日可待了。

二、研习15-17段

1、检查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字义: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连百万之军(统率)

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

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此所以失天下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问题探讨: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

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3、小结此部分

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要想成就事业,用人是非常重要的,刘邦的策略确实对我们有启发作用。

三、研习18-20段

1、检查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字义: 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

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

比沛(和„„一样) 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

2、问题探讨:

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

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识记本课文言知识。

2、课后去阅读《项羽本纪》,说说刘邦和项羽你更喜欢哪一位?你如何看他们的成败?

第四课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刘邦在司马迁专门为其作的传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

这则本纪中,司马迁既写了汉高祖“美”的一面,也写了他“恶”的一面。 “美”的一面,如: (1)

抱负远大。

举例: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知错必改。

举例:见郦生——“沛公方踞床------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3)善于纳谏。

举例:与秦军大战争蓝田——“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

破秦入关—— 不杀秦王,属之于吏;封闭府库,还军霸上;

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告谕百姓,不受酒食。

赴封地汉中——烧绝栈道,示无东意;决策东向,争权天下。

楚汉相争——追击项羽;调韩信、彭越之兵;决胜垓下;四面楚歌。

(4) 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举例:鸿门宴——“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5)知人善用。

举例:总结经验——“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6)有人情味。

举例:高祖还乡——纵酒,教歌,叙旧,留饮;击筑,为歌,起舞,泣下;复沛、丰。 “恶”的一面,如: (1)不事生产。

(2)好酒及色。 举例:贳酒,醉卧。

(3)无赖。 举例:“绐为谒曰‘贺钱万’”。 (4)粗鄙。 举例:未央宫举杯噱父。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高祖刘邦的善恶之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 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四、作业。

1、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高祖·本纪》学案 备课人:湖西中学 张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理解刘邦的性格特点。

2、在阅读和理解中加强文言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关于高祖

由对前文的概括引入:请学生讲高祖之生、高祖之相、高祖之行,并补充被删去的原文中的高祖故事。

1、提示: 高祖之生 高祖之相 高祖之行

2、补充:

汉高祖斩白蛇: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头上天子气: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3、作业:

(1)比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竟: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竟酒

善: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

易: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富易交,贵易妻

息: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臣有息女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因击沛公于坐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 遂坐上坐,无所诎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公始常欲奇此女 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4、本文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写高祖的奇异的出生、相貌及行为?

(二)、高祖与项王之比较

1、待人 高祖: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项羽: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2、用兵: 高祖: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数其罪十)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项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见识 高祖: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留侯世家》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项羽: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4、话与诗 高祖:

★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思考:

1、从这些比较中,你能看出刘邦怎样的性格来?、

2、用自己的话对刘邦进行综合评说。

(三)、课后作业:

1、比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谢: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令张良留谢

属:乃以秦王属吏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约束: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害: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不如决策东乡

3、指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词: 沛公引兵西 先入关者王之 沛公然其计 会项伯欲活张良

(四)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总结归纳与评说:

第三专题训练

备课人:湖西中学 张洁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2.下列各词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

B.参加研制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

C.西班牙将投资8.2亿欧元,在我省建立世界上最大并最具竞争力的硅金属工厂,其生产能力、技术手段和产品质量,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3.今年10月1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聚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先抗灾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 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

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6分)

二、文言文阅读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①B.及项梁之薛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度吾所能行为之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

1、B

2、C

3、略

4、C

5、A

6、B

7、D

史记 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教案 高祖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高祖本纪》总结课教案

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学年苏教版《史记》选修《高祖本纪》4课时   教案
《学年苏教版《史记》选修《高祖本纪》4课时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