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4: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题目实际是一个句子:“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题目用逗号取代了“是”。这个题目是对本文主题的概括。作者热爱大自然,觉得大自然就好像诗表达的那样,那么美好,那么意境深邃,给人以美感享受,所以说“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本文作者是宗白华。

宗白华,原名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1897年12月22日生,1986年12月20日逝世。幼年时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读书,17岁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21岁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后学医科,课余自修哲学、文学。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主要理论著作有《美学与意境》《美学散步》《歌德研究》《论中西书法之渊源与基础》,另有诗集《流云》,与郭沫若、田汉合著通讯集《三叶集》,译著有《判断》《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海涅生活与艺术》等。

〔结构分析〕

本文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共7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语意理解〕

“我小时候虽然贪玩,不爱念书,但对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

这是本文的总起句,写爱大自然是自己的天性。这句话为本文定下了基调———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双重关系的转折复句,这种复句的重点都在后一个分句上。前两个分句写作者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点明他的兴奋点不在学习上。接着句意一转,指出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先否定,再肯定,肯定的意思则更为突出。“酷爱”,非常爱好。“发乎自然”,自然而然引起和产生的。本句中的“自然”,是“不经外力干预,自由发生”的意思,即天性。

“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 本句写作者小时候常去游玩的地点。这时,他正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读书。清凉山,位于南京城西,秦淮河畔,海拔67.7米。清凉山地区,有山有水,古迹甚多,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扫叶楼,位于清凉山西南坡上,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二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后院假山层叠,景象极好。雨花台,南京城中华门外1000米处,面积约1.53平方千米,绿地覆盖率90%以上。据说南朝时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因说法虔诚,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门外,面积0.47平方千米,周长5000米。它是景色秀美的园林,清朝时被誉为“金陵第一名胜”。传说南齐时洛阳少女卢莫愁远嫁江东,居于此湖滨,因而得名。“风烟清寂”,空气清新,环境静寂。“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飘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这时我的心最快乐。”

这句写作者在风烟清寂的郊外游玩时的感受。他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觉得自己已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并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痴迷自然到如此地步,这是对大自然强烈之爱所致。“笛声远去”后的省略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这时我喜欢海,海是世界和生命的 象征!”

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是一个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作者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大海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正是抓住这种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

〔写作特点〕 1.语言富有诗意。 2.想象丰富。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

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美的。那云、那山、那水、那清丽的白天、那落日的晚霞、那静夜的箫笛声,等等,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作者的心里都赋予了诗的灵性。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文章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绵厚悠长的味道。自然是美的,但美的自然却要靠善感的心灵去感受,而我们的学生大多还没有像作者那样的感受力,许多美的自然时常与学生失之交臂。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能对作者于自然的种种感受不甚理解。教学时,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并唤起情感的认同,成为了教学本文的难点。 (2)关于教学思路。

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叙述的。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展开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进程,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作深入理解,最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共同的感受。 (3)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可以从前文《春》学习导入,也可以从课题导入: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大自然是最美 的诗?

②整体感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对大自然分别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③细读理解。引导学生细读理解课文,要注意三点:一是作者在不同时期看到的自然之景,二是由景而生的特殊感受,三是学生对作者感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时,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展开。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填写下面的表格:

第二步,品味句子,指导朗读。

读第

1、2自然段,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对自然的感受。读第一句“我小时候虽然贪玩,不爱念书,但对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酷爱”是什么意思?从“发乎自然的”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看到天上变幻的白云联想到了什么?在风烟清寂的郊外和箫笛声声的夜晚,作者的心情又怎样?你也曾有过作者这样的感受吗?在学生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重点指导朗读。注意朗读的形式,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读,在读中产生联想,在读中唤起体验。

读第4自然段。先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由海想到了生命的壮阔,想到了世界的美丽。然后引发学生想象晓雾弥漫中的海的诗情画意。最后指导朗读,读出激昂的情感。

读第5~7自然段。“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理解后指导朗读。

第三步,再扣课题,回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灵变化历程。

可以先提出问题: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朗读全文。可以告诉学生:作者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还可以朗诵作者的一首诗,如《我生命的流》:我生命的流/是海洋上的云波/永远的照进了海天的蔚蓝无尽。 我生命的流/是小河上的微波/永远的映着两岸的青山碧树。 我生命的流/是琴弦上的音波/永远的绕着那松间的秋星明月。 我生命的流/是她心泉上的情波/永远的萦着她那胸中的昼思夜潮。

④比较阅读。课文《春》和本文都是景与情紧密结合,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春》侧重于对景物的描绘,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在美丽的景物之中;而本课也写了景物,但在感情的表达上则是直接抒发,这又是一种表达方法。 2.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背诵。 3.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不多,注意“犀”的读音。要注意写字的指导,特别是课文中容易写错的字要重点指导,如“酷、秩、箫、蒸”等,强调学生的写字习惯。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晓雾弥漫)的海 ( )的海 ( )的海 ( )的海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4.实践活动。

观察自然中的一景,写写自己的感受。 资料

〔宗白华(1897-1986)〕 原名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幼年在南京第一模范高等小学读书,17岁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后升读大学,课余自修文学、哲学。同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负责编辑《少年中国》月刊。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1920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至逝世。曾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蜇)”之称。宗白华认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把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归结为“充实”与“空灵”、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为“充实”和歌德的进取精神有某种相通的地方,对歌德所描绘的离开有限去追求无限的所谓“浮士德的苦闷”提出了批评。对中国魏晋玄学中的美学思想给予了特殊的注意,认为其中包含有积极的东西。还着重论述了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和空间意识问题,认为中国艺术中的空间表现了人与悠久无限的大自然生命的亲切统一,是一种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的空间,这种空间意识是以道家和《周易》的宇宙观为哲学基础的。所著《美学散步》论文集,开创了独特的“散步美学”。对于美学研究,主张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自己民族丰富的美学遗产。研究中国美学,要注意音乐、建筑、舞蹈等方面,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同时将中国美学理论与欧洲、印度美学理论进行 比较。

主要著作有:《美学与意境》《美学散步》《歌德研究》《论中西书法之渊源与基础》等;译著有:《判断力批判》(康德原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海涅生活与艺术》等;主要论文有:《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另有《宗白华全集》《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等编辑出版。著有诗集《流云》,与郭沫若、田汉合著通讯集《三叶集》。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学反思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我心中的大自然

有关大自然的诗

我心中的最美

我心中最美教师

我心中最美教师

我心中最美的人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案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