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1:3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

七、

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

七、

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推荐第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东莞市清溪中学顾凯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语:老师来自于绵延悠长的秦巴山下,芳香的泥土,葱葱的山林,潺潺的溪流,已经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蝉儿嘶鸣,落叶翻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学习任务有三,第一,整体感知,摘一摘。第二,说明顺序,理一理。第三,生动语言,品一品。

解题:“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和拟人手法,新颖、有情趣,能引起好奇和阅读兴趣。

看美图,说美词,想顺序: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一、感知一篇,摘一摘。

预习检查:

一是字词积累, 二是概括主要信息 三是关于物候的谚语 四是说说说明顺序和方法

1、字词积累:

①字词: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课文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几乎像是与天连接。 风雪载途:在路途中一直刮着风雪。载途,满路、遍地。 周而复始:每年都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②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道观

2、概括课文的主要信息(学生回答后展示摘录资料)

2、各段中心句,中心词 四季风景画(物候景观)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标志: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以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具体到抽象)

主要信息解说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事活动上。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谚语和名句:

1、麻雀囤食要落雪。

2、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3、龟背潮,下雨兆。

4、泥鳅静,天气睛。

5、雨后知了叫,晴天便来到。

6、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7、有雨山戴帽,无雨顶上光。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说说说明方法

分类别(7-9节: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举例子 引数字

引资料(10节) 作比较

下定义(9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地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说明顺序,理一理

1、课文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关键词是什么? 能否调换顺序? 是何说明顺序?

2、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首先,纬度的差异;第二,经度的差异;第三,高下的差异;此外,古今的差异。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前三点式空间顺序,最后是时间顺序,也是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来排列,由大到小,不可调换,也可理解,先主后次。

3、看图片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三月的内蒙古草原,和三月的海南,一个是白雪皑皑,一个是烈日炎炎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四月的大连图片,一个是春暖花开的春天,一个是郁葱葱的夏天。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一个白雪皑皑,一个是春暖花开)

你知道哪些古诗词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请你说一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三,生动语言,品一品

1、精读一节

配乐朗诵(教师),问:你听到了大自然的的哪些声音?

2、品味语言

以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一小节,本节用词生动典雅,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引导朱自清的《春》

苏醒:把大地人格化,亲切生动。 融化、次第:用词典雅,文气扑面。 翩然:轻快飞舞的样子,活泼伶俐。 孕育:典雅形象。

簌簌:纷纷落下,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销声匿迹:消失了叫声,藏起了形迹。简炼典雅。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典雅简练,电影镜头。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3、配乐朗诵(学生)

4、语言特色:准确、严谨,典雅

5、造句训练:请用两个典雅的词语,选取一个场景造一个句子

结束语:

竺可桢:严谨的科学家,物候学的创始人,研究物候学长达50多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用颤抖的笔,写下的当天的气温和风力,并端正地写上的局报二字,本文不仅让我们学习了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从现在起,留心向身边的第一朵花,每一片叶,我想,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将会兴奋地告诉我,荔枝花何时绽放了花蕾。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赠与我们的丰厚的礼物吧。

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崔文华(主备人)时间:2011年4月18日

宋娟(授课人)时间:2011年4月27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小时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

(出示并齐读课题)。

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是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四、指导读好

一、

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

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诗歌,从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告诉我们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通过自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诗歌,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

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

奥秘。

(5)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领起( 1 )--- 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蚂蚁搬家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2--8)水中蝌蚪春天到

大雁南飞秋天到

大树圆圈是树龄

鱼鳞圆圈是鱼龄

总结全文( 9 )--- 爱学习、勤思考才有发现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推荐第4篇: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一、导课

同学们,最近几天气温下降,天气寒冷,连我们的心情也随之降到了冰点。现在呢,咱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画,改善一下我们的心情,好不好?请看大屏幕,春草绵绵、夏荷秀美、秋枫如丹、冬雪飘零,对于四季的交替,大自然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科普短文《大自然的语言》,静心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作者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吧!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要有的放矢,一起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辨析说明方法,学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3、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2、大家齐读,将本节课的任务了然于心。

3、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同学们先来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学生来读,纠正并点评后,全体学生齐读每个两遍。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进入文本的学习,首先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学生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1-3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6-10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也是这篇科普短文重点要给我们传授的科学知识,让我们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那么按照这些主要内容,大家来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

根据大家划好的层次我们来看,先描述物候现象,再作科学解释,然后推究原因,最后阐释研究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属于什么?逻辑顺序

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非常有条理,这种条理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而且在文章的局部也有体现。

六、品读课文,局部欣赏

1、(课件出示:)同学们速读6-10段,思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排列的?这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四个因素分别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是按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程度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安排的,这样安排有条有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除了这部分以外,文中还有许多段落也体现了这种条理性,比如:第一段由春写到冬;第二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都是按时间顺序来说明的。以后我们在写作或说话时也要注意有条理这一点,使人看得明白,听得清楚。

2、文章的内容概括了,思路理清了,那么,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物候。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以“物候”为题目呢?用“大自然的语言”做题目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新颖而生动形象;人是有语言的,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那除了题目以外,文章中还有哪些段落也能体现这种生动说明的特点呢?

3、学生阅读1-2段,思考: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物候,而是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四季风景图,这样写有何作用?

优美雅致,文气朴面,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物候知识的说明。

七、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生动形象的说明是本文的一个语言特色,但作为科普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才是说明的主要特点,要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清楚明白,看一看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小组交流)

作者在介绍物候知识的时候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详实的例子,这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我们也了解了不少物候方面的科学知识,下面呢我们就学以致用,(课件出示:郭沫若的诗),同学们用刚了解到的物候学知识解释一下下面这两段诗吧! 明确:物候现象的来临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越往北,花开得越迟。

八、课堂小结:

由此可见,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啊!懒汉永远看不懂,粗人怎么能发现。在以后的生活中,愿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用你的心灵去发现,用你的妙笔去记录奇妙的大自然吧!

九、布置作业

推荐第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1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默读法。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使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2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结构。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说明结构,并做点拨。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速读6~10段合作探究。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看图片,进一步理解物候因素,尤其在古今差异处渗透德育教育保护环境。

六、学以致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大林寺桃花》的奇异现象。

七、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八、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 1.赏读文章第

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

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

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九、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2、检测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重点字词。

十、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一、布置作业。

4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推荐第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背景: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大胆的推行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模式,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种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题: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及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并且学会多角度读,

要有一定速度;注重观察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幻灯篇布谷鸟的画面及声音展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特殊的语言,听布谷鸟叫了,仿佛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1、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等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3、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

、初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并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 候鸟孕育 连

翘.....纬度 萌发草长莺飞 ...

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piān然

、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问题 。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用简短的词句概括四季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

明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整体把握:全班同学一起找一下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同学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

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

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2.请指出选文第1段的三个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3.选文中“甲型h1n1

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

课堂小结:找几个同学总结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或者在哪些方面你收获比较大。

必做题:

以你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或一本课外读物为说明对象写一篇小的说明文。

要求:简要写出基本内容和特点。

顺序合理,语句通顺,300字左右。

按照预习导案预习下一课。

选做题:

收集几则农谚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反思: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了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再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问题设计的恰到好处,把大而

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推荐第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速读准确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速读法、小组比赛激励法、延伸训练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组合要言,快速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在默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快速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些怡人的自然现象,它们有一个科学性的名称,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三、筛选信息 组合要言

1、默读课文,快速把握作者、出处、勾画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把握的字音、字形。

2、检查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 候鸟()孕 育() 连 翘().....

纬度() 萌发()草长莺飞() xiāo()声匿迹...

shuāi()草连天piān()然

3、摘选信息 组合要言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进行摘要是阅读,取其要点。

点拨资料:摘要式阅读:常常要摘录要点要求:用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保存资料。摘要是进行内容摘要,摘取组合文中的重要语句,如“观点句”或中心句、总说句,再加以综合性的表达,以获取全文的重要信息。

要求:1:尽量用原文的语句进行要点摘录2:尽量按原文的顺序进行要点摘录3:尽量不遗漏原文的要点。

摘要式阅读要求:1不摘录故事、传说;2不摘录形象的描述;3不摘录生动的阐述 4不摘录抒发的情感5不摘录作者的设想6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开头和结尾。

如果我们按这样的要求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就可以形成一篇含量丰富的读书笔记。

4、自读课文,小组活动,形成各小组的《大自然的语言》的要点摘录,教师引导点拨穿插其间。

5.交流 小结要点摘录

示例: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点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8)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快速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6、小结: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阐释,接着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最后明确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出号召。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探究细处的逻辑性

这种逻辑顺序在文字的段落语句表达中也存在,请同学们找出并分析。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按由主要到次要,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和前文的前后照应关系。

四、探究说明语言

我们所摘录的内容所在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而我们舍弃没有摘录的内容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1.勾画相应的句子赏析

2.小组交流反馈

例: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六、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生动而严谨的语言表达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明确科学就在身边。我们通过默读与摘要式阅读学会了速读中筛选信息,同时学会了一种阅读学习方式:摘要式阅读,要把这些好的阅读方法应用于每篇文章的阅读之中

八、布置作业

1、从自己所积累的农谚中任意选择一则,说明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解说它们对农业生活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2、拟两条环境保护标语。

3、完成下面这篇短文的摘要式阅读。

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4月22日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

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得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附:

摘要式阅读

物候物候学科学生动的说明语言

推荐第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案背景: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大胆的推行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模式,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种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题: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及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并且学会多角度读,要有一定速度;注重观察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幻灯篇布谷鸟的画面及声音展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特殊的语言,听布谷鸟叫了,仿佛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知识回顾】

1、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等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3、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教师引领同学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并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 候鸟()孕育() 连翘().....纬度() 萌发()草长莺飞() ...

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piān()然

(三)、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问题 。(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师点拨读书方法,找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首括句与尾括句)

【合作探究】(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

(一)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明确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与描写)

2、用简短的词句概括四季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明确这两段文字的语言简明概括生动)

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排比等)

(二)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明确不能)

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按由主要到次要,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3、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承接上一个问题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井然有序,便于接受和理解)

整体把握:全班同学一起找一下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同学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拓展延伸】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明确从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来概括答案要点)

2.请指出选文第1段的三个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明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很”就成为一般性可能)

课堂小结:找几个同学总结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或者在哪些方面你收获比较大。

【布置作业】

必做题:

(一)以你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或一本课外读物为说明对象写一篇小的说明文。

要求:(1)简要写出基本内容和特点。

(2)顺序合理,语句通顺,300字左右。

(二)按照预习导案预习下一课。

选做题:

(二) 收集几则农谚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反思: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了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再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问题设计的恰到好处,把大而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推荐第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执教:马能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5、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6、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 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

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决定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

有它自己的语言吗?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自然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生字词识记

三、朗读课文 感知研读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教师指导: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归纳小结

五、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七、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是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大的丰收。请你收集一些农谚,了解它对农业所起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铜 石 中 学马勤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做比较等。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短片《四季风光》,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二.自主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纬( )度连翘() 萌( )发 孕( )育

衰( )草连天 风雪载( )途销声匿()迹

2、解释下列词语: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草长莺飞风雪载途

三、狼吞虎咽: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就是物候,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有关物候的相关的知识,学生带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自由交流: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展示

四.细嚼慢咽:朗读

1、2段,品味语言。

语言的生动性仔细阅读第

一、二两个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请用下面的模式来说:句子(词语)写得好,它好在。

语言的准确性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除了生动形象它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准确,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多种说明方法又及相关词语的的运用上,请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试着谈谈它们的作用。请用下面的模式去说。 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

用是。

五、饭后品茗

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中国横断山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一现象的原因。

六、牛刀小试:回顾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其实许多科学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稍加注意,我们也会从中受益匪浅,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沙尘暴、海啸、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

因此,我们大家也应该养成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时刻留意身边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联系总结,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物候方面的小专家。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也给我们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这就是农谚。(多媒体展示)学生补充。

七、当堂达标学生做“达标练习”

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草长鹰飞 衰草连天 农谚 灵敏

B.北雁南飞 冰雪溶化 显著 物候

C.鸟语花香 籁籁下落 山脚 丘陵

D.割麦插禾 草木萌发 内陆 孕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第11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东坝中学路德斌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积累词语。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说说“大自然的语言”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

三、筛选信息,回答问题。

1、学生速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讨论交流。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学生回答,归纳明确。

四、划分层次,理清顺序。

根据上述问题,划分文章结构,并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逻辑顺序。

五、精读课文,局部探究。

默读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六、赏读课文,揣摩语言。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

1、本段主要描写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3、品味本段中的一些词语。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有感情地朗读。

七、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运用学到的物候知识理解诗文内容。

2、说明收集到的农谚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八、布置作业,类文阅读。

第1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4、了解自然现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l)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2)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速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CAI、录音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2)萌发:(3)次第:(4)呈现:(5)周而复始:(6)花香鸟语:(7)物候;(8)观测:(9)悬殊: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会有那些语言?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提高速读能力。

1.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学生独立归纳文章内容。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积累词语。

1、教师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2、学生讨论并归纳,自由发表意见。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

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3、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4、个别提问回答。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5、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四、教师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我门要热爱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A.抄写课前字词。B.思考练习一。C、课后练习四。

六、说课精要: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很重要,要对他们高要求,并布置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在学习课文当中提高能力。

七、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

2、学习文中的一些说明方法。

3、了解自然现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CAI、录音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第

二、

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

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正课(掌握一些自然知识及文章的说明方法)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讨论并归纳:(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

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

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

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

四、教师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更应该热爱大自然。

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

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过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思考再回答,或通过小组交流完成)

五、布置作业A.完成练习三。

B.完成《掌握语文》的练习。C、写一大自然景物。

六、说课精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

七、教学后记:

第1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主备人:范文英审核人:

导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重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重点)二

导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导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涵泳品味法。

4.延伸拓展法。

导具准备:投影仪

导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约2分钟)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它的专业名字叫什么?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文题和作者)

2、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物候的科普文章,请大家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目标一:通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自学指导一: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和中心句;划分段落层次,概括要点。 三: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一(约8分钟)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

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大家还有其他的生字要补充吗?(约3分钟)

2、按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5分钟左右)。

3、师:下面来检测大家的阅读效果。看问题回答。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学生回答。

5、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

6、师问:依据文章内容,怎样划分段落层次?

7、学生回答。师板书要点。

四、出示目标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五、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二

8、自学指导师问:大家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的内容顺序可以调换吗?作者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何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9、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10、师问: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10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1、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好处——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12、谁还能从文章其它层次或段落中,发现体现说明条理性的地方?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3、学生回答。如课文1-3段,11段等。

1-3段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11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14、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文章的说明顺序?作用?学生回答。

2、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外,本文还采用了恰当的

说明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

二:完成目标一:掌握举例说明的方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2、学生回答。(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3、自学指导师问:大家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找出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思考其作用。

4、自主学习学生回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最主要的是举例子)

5、师问: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6、学生回答。

7、归纳提升: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三、完成目标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自学指导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听读1--2自然段。

⑵多媒体出示: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④.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

及时耕作。

⑶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自主学习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

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五、作业布置

练笔:写一篇介绍家里一件艺术品或小摆设的说明文。

六、课后反思

第1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谁来读一读?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

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做手势表扬学生) 师:语言有各种各样,你们刚才说的都是有声的语言。老师刚才做了一个动作,谁

发现了?这是什么意思?对了,老师刚才的动作也叫语言,只不过这是无声的语言。

师:大自然也有五省语言,今天就让我们意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和老师

一起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快让我们读一读,看看你是否能发现。

1.生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

2.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3.我们把这些词语朋友带到课文再读一读吧!要求:先标出小节,再朗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

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师: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你能读懂吗?(让学生同桌分工合作朗读课文,然后两个人讨论,读懂了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2.学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顺序进行板书)

(1)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师:是这样吗?(板书)大家来读一读吧!(自由读)你们看,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猜一猜,它们在说什么?(学生展开联想练习说话) 师:是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小蝌蚪多么高兴呀!你们高兴吗?谁想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指名读)

师:从你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已经陶醉在大自然无声的语言中了,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

(2)第三小节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

么语言了?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板书)大家同意吗?(夸奖: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么把你听懂的

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3)第四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板书:三叶虫化石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什么不明白的?

预设: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和石头一样的东西。

三叶虫: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

镶嵌: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如果没有,教师提问)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告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读后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第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1、师:刚才我们从课文中读懂了“蝌蚪游动„„”(指着板书总结)是呀!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学生接读),不爱学习的人(学生接读),粗心大意的人(学生接读)(出示课件)

2、大自然无声的语言多么有意思,你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妙不可言)

3、师: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你是爱学习的人吗?考考你(根据图片,用给出的句式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看那,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它在告诉我们,

4、课下,同学们也搜集了有关大自然的资料,现在就同桌交流一下,一会儿用刚才的句式展示给大家。(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5、回归全文:大自然用无声语言,高素了我们这么多信息,让我们再一次用心聆听一下吧!(齐读课文)

五、总结:大自然奇妙的语言还有很多,老师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也能用明亮的眼睛观察大自然,学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春天来了

鱼鳞一圈一岁三叶虫化石汪洋一片

第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掌握它们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

1.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 小组互查学案完成情况,依据情况加分。

2、各组抽号回答学案预习部分的问题

(一)积累词语。

翩然 孕育 连翘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二)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三)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四)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六)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

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

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

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读,做批注,然后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萌发”“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语的意义。 (4) 请你试着用下列词语描绘一下四季的景象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2.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感受到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所以要求语言要准确、严密。举例: (1)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几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梅花

庾信 (北周)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

罗隐 (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第1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刘建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

(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

(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略)

第1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查字典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 ②(

4、5) ③(4—10) ④(11)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

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

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 “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三、四

2。背诵第

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物候观测 差异

第18篇:《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执教:三穗二中姜学锋 执教班级:台烈中学八(3)班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1.默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比赛

二、读书找答案比赛

1、检查自此预习情况。

2、分组默读课文比赛。

3、按组解决课后问题。

4、按顺序评价。

三、探究比赛

1、作者把道理说得有条有理,他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

四、大显身手比赛

1、作者在说明物候的科学道理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找出一两个,说说有何作用?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什么道理?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五、谈天说地比赛

1、同学们自己说一个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并说说这个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19篇: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

情况分析: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

目标:

1、

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

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准备:

1、

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

诗歌配乐《tears》

3、

大自然景象图、诗歌图谱各一幅。

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官”指的是什么吗?(幼儿回答,教师总结,眼、眉、耳、鼻、嘴)

师: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们的反应很快,说

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

基本部分

1、

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回答)

(2)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诗歌中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可以举例说明)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丰富多彩,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5)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组织幼儿看图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师: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

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情况分析: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目标:

1、

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准备:

1、

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

诗歌配乐《tears》

3、

大自然景象图、诗歌图谱各一幅。

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官”指的是什么吗?(幼儿回答,教师总结,眼、眉、耳、鼻、嘴)

师: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们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

基本部分

1、

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回答)

(2)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诗歌中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可以举例说明)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丰富多彩,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5)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组织幼儿看图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师: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

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时晴天,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

一圈就是一年,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第2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上传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谁来告诉老师,大自然有语言么? 有没有!大声地说!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美丽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你看,那芬芳的泥土,辽阔的天空,已经让我们爱上了这里的的一草一木。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芍花盛开,那是在绽放生命的姿态,芍花低垂,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去破译大自然语言的密码(板书)同时问:大家认真预习了吗?

好。来看两幅图片:多媒体

谁来做个翻译官,翻译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图片一:大家好,我叫夏„„图片二: 以上这些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称它为:什么。(班里提前布置)

物候。那么,编者为什么不用物候或物候学作为文章的题目呢?这样不是跟着直接、更明白吗?

预设2:吸引人

预设3;比喻。作用,生动有趣。举例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个:

1、狼吞虎咽——立足全篇,找一找(整体把握课文)

2、细嚼慢咽——抓住一小段,品一品(语言特色)

3、深入探究——顺着几大段,理一理(说明的顺序)

课文都认真读了吗?那么完成老师给大家布置的阅读小任务了吗?

第一项小任务:字词积累,找出难记或者需要特别提醒的字词(学生板演) 第二项小任务:(多媒体显示:l狼吞虎咽)整体把握,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概括一下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6—10)

4、意义(11-12)

5、多媒体显示:细咀慢咽

过渡:123前三段说明了什么叫物候学,那么让我们先来读第一段,尝一尝语言的味道 齐读

小组合作:前后左右。找出第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品一品好在何处 找出先读,再说

多媒体显示:深入探究

过渡语:无论是桃红绿柳的春日,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他们是有什么决定的呢?让我们马上揭开这个奥秘:

1、迅速地浏览6——10段,思考:

2、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理一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明确:由主到次的顺序,叫逻辑顺序。作用:条理清晰。多媒体几幅图片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

抛砖引玉:其实,这种物候现象在我国古诗中也有体现:多媒体显示:《大林寺桃花》 一生读《大林寺桃花》,理解诗意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个因素

(三),即高度的差异。体现了文中的那一句话: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预设;还有一首词:秋词——姑且理解为秋天的语言,大家背过这首诗吗?老师背一下。 积累:你的搜集:大自然的语言(根据时间取舍,灵活使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维度影响)

结合本课前后的语言学习,我们看到了,生动性的说明确实增添了说明文的魅力,但是,本文呢,是一科普说明文,是一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所以,他的语言除了生动以外,还必须是准确的,严密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因为准确严密是说明文的生命,正如本文的作者竺可桢,他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研究物候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席,他还用颤抖的笔写下了当天的气温和风力,并端正的写下了二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深入的谈谈,在这里作为一项作业留给大家,就是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

我们本堂课,学会了什么是物候学,还学会了怎样既生动、又能条理清晰的把对象介绍清楚,还学到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