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4: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陆霄峰

摘要: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成为多面手,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美术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多样性 互动

正文: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高中欣赏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的认识和感悟,下面就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如何上谈一些浅见:

一、把握欣赏课的性质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而在实际欣赏课中如何更好体现人文性呢?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防止美术学科过分专业化,例如,在课上,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面对不同欣赏层次的学生,一讲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必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样大量运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直接套用教材句章的欣赏课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使原本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另一方面,要防止美术欣赏课变为故事会,一些教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常常把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甚至作者的私人感情作为讲课的重点,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似一堂成功的欣赏课,却与教学重点、目的丝毫无关,也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对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毫无作用,本末倒置。当然美术欣赏也不该是“看图识义” 如果单纯注重欣赏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忽略对图像生成规律的认识,对图像生成方法的学习,对图像美感的评价。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力图避免的正是这种单一的倾向,而注重将人文性和技术性平衡起来,这学期开展的书法和设计兴趣小组,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致,更好地实现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二、多学科的结合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了解所谓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例如:高中欣赏课《现代人物画》中对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品欣赏,可采

用如下办法:教师:“同学们,你们对古文《愚公移山》一定很了解,请一位同学跟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吗?”(学生回答积极:“坚忍不拔,面对困难不退缩。”)教师继续问:“徐悲鸿先生在画这幅作品时正是抗战时期,他所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这样,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知识、故事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把握欣赏课的性质,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

三、让学生说,实现师生互动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例如:教师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四、善于利用多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弥补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美术欣赏的苍白,这种融合图象、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技术使得许多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无论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评价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优质课程竞赛中,把是否运用多

媒体技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对于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都是错误的。例如: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毫无巨细形容:本来直接可以使用的图片,偏偏要压缩在电脑里,一些要提问的问题也精心设置在内,并配上回应学生回答的音响效果,反映在荧幕上的文字也以各种方式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与颜色。于是教师只要鼠标轻点,教学过程便在荧幕上上演,许多教师认为制作一个课件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但在华丽的荧幕背后,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一成不变的课件并不适合不同的班级同样使用,因为学生的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教师如果忽视具体情况,整堂课其实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所以只有善于利用多媒体——把它和现代教育要求适时配合使用时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不断向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解析》

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心得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随想

新课程改革心得

新课程改革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