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年科学下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3: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单元

1、骨骼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2、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3、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1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2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2、关节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2、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3、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

4 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3、肌肉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2、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3、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6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2、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3、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

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8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

3.拓展:营养与健康。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2.延伸:身边的科学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

9 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第二单元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教学过程 备注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10 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看书上第19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1、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 (7)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并板书

三、布置作业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3、我 们 来 抽 丝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真丝织物教师课件投影、学生欣赏。

2、学生展示。利用实物展台,学生展示自带织物。

3、揭题:我们知道美观大方、华丽高贵的真丝织品是用蚕丝纺织而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蚕丝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1)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剪贴成一张学习小报。

(3)集体交流

(4)小结教师讲评各组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2、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

(2)阅读26页课文

(3)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交流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 (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1、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3、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4、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教学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教学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

14 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5)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第3单元

1、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16 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回顾和解释

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2、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4.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5.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6.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17 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

18 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三回顾和解释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3、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3.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4.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5.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19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 教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

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

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4、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4.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教学反思

一、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记录在黑板上,并提问,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都动脑筋了。那么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研究哪一个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商量一下,统一意见后再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选择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得票最多的问题一起来研究。 教师,那么你们打算如何研究呢?(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信服?怎样证明就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其他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学生开始思考,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验证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才有说服力。 学生开始设计实验。

21 教师是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和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在这个过程中你打算如何控制变量?教师提示学生要多做几次,防止偶然现象。

学生回答,结束后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开始汇报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回顾和解释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证明黄豆的发芽需要水。

5、摆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

22 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 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

(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

(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

8、

9、

23

10、

11、

12、

13、

14、

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5、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

24 力吗?

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

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

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 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

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

25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

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3、合作交流。

4、汇报。 活动五:

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

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26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

27 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

28 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9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30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

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

5、降落伞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3、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31

4、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32

1、调查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主题设计调查问卷,能够向熟人征求回答信息,能够根据回答信息得出简单的分析结论;

2、能够正确填写调查表,能够模仿教材的格式自己设计调查表;

3、能够在现场调查活动中使用某种捕虫工具和某一种观察工具。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一个主题设计调查问卷,能够向熟人征求回答信息,能够根据回答信息得出简单的分析结论;能够正确填写调查表,能够模仿教材的格式自己设计调查表;

教 学 过 程

一、了解调查的意义

1、地球是否真的变暖了呢?你是怎么认为的,有科学道理吗?

2、要想知道地球是否真的变暖,应该怎么办?

3、科学家事怎么做的?

4、科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了什么?

5、说明调查可以使我们了解在不同时间内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6、你知道各种候鸟似如何迁徙的吗?

7、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知道?

8、科学家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找到答案的?

9、他们是怎样来做的?

10、从下面的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迁徙最远的鸟是什么鸟?哪些鸟经常飞到北极?„„)教师可以用地球仪进行比划。

11、调查使我们了解到一些事物的相同和不同特征。

12、阅读课本55页的事件,看到这则消息你是怎么想的?

13、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去做?

14、怎样去调查呢?为什么要去检测种子、化肥、农药?

15、调查使我们完整地了解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学习调查的方法

1、前面几则活动中科学家调查的方法一样吗?

33

2、调查有很多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来设计调查问卷

3、看课本55页,然后请同学想一下你想要了解什么样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调查?

4、自己小组讨论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在全班进行调查。

5、交流调查的结果,全班同学点评。

6、你知道丹顶鹤是怎样生活的?请学生来给大家做演讲。

7、再请学生说说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调查的?

8、我们不但可以通过图片资料调查问题,还可以通过文字资料调查问题,阅读课本56-57页或者亲临现场进行调查。

三、调查实践

1、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调查问题,并讨论好这样的问题是否适合在校园内进行。

2、指导学生进行分工。

3、讨论调查需要用到什么样的器材?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如何使用。

4、分工进行现场调查。

5、完成调查报告并汇报

2、预测

教学目标:

1、懂得预测的含义,明白科学的预测不是胡乱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

2、懂得科学知识、生活实践是我们进行科学预测的根据;

3、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可能会有错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科学的预测。 教学难点:

1、能有根据地进行预测,并科学地表述预测的依据和推论。

34

2、能通过科学的预测,做好生活中灾害性事件的防护措施。 教学过程:

一、结合时事,引出预测

1、同学们,今天是2010年的5月12日,那你们是否还记得前年的今天呢?

2、不错,今天就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祭,(出示图片)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是啊,虽然两年很快过去了,但提到汶川大地震,大家的心情还是那么沉重。可能许多同学想过,要是像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够提前预测到,那该有多好啊,是不是?

4、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测。(板书课题:预测)

二、实验探究,认识预测 活动一

1、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小组里都有一个量杯,里面已经装了一些水。现在,请大家轻轻地把它从材料盒里拿出来,放到桌面上,然后呢,在心里面把这个刻度默默记下来。

2、都记住了吗?好,那如果向里面放入两颗这样的玻璃球,大家推测一下,水位可能会怎么变化呢?

3、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

4、哦,原来你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进行了推测。(板书:已有经验) 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5、事实到底怎样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好吗?不过,在做实验前,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大家考虑得都很周到,老师呢也提醒同学们注意了,咱们要等这个水面平静下来以后,眼睛平视来观察,记住了吗?

7、好,现在就动手试着把这两颗球放进去吧。

8、都放好了吗?好的,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其他小组呢,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了吗?

9、同学们,刚才我们放两颗玻璃球,水位就升高了50毫升,如果要

35 是再放两颗,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再来猜测一下?并说出你的根据。

10、哦,原来这位同学是根据刚才这个实验的现有证据来作的推测。(板书:现有证据)其他同学呢?也同意吗?

11、那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要想知道答案,还得靠什么来验证?(实验)

12、好,就请你用刚才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13、好的,如果观察到现象了,就请大家坐回原位。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验证结果?其他小组呢?

14、好的,大家都已经观察到现象了,就请小组长把量杯小心地放进课桌里收好吧。

15、其实,像刚才那样,同学们凭着已有经验和现有证据,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的这种有根据的推测(板书:有根据地推测),这个啊,在科学上面就被人们叫做预测。

活动二

1、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在这方面呢,有一位科学家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她就是珍妮。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学第57和58页中这部分有关珍妮的故事,一会再来和大家交流学习收获,好吗?

2、谁来说说她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

3、是啊,珍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预测就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活动三

1、其实,不仅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科学的预测。

2、谁来说说,在生活中,人们都积累了哪些成功的预测经验呢?

3、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谁来说几句? 活动四

1、其实,不仅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科学的预测。

2、谁来说说,在生活中,人们都积累了哪些成功的预测经验呢?

36

3、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谁来说几句?

三、实践活动,验证预测

1、的确,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很多科学的预测。我们今天也来实践一下好吗?

2、你看,现在老师两只手里各有一支粉笔,如果我把其中一只手松开,预测一下这支粉笔将会怎样?你是根据什么来预测的?

3、让我们一起来鉴证一下。(师示范)

4、这支粉笔果然摔碎了。如果老师松开另外一只手呢,粉笔也将怎样?这次的根据是什么?

5、那同学们愿不愿意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来拯救老师手里的另外这支粉笔呢?

6、好的。老师这儿呢有这样一些材料,先一起来看一下,这是„„(分别出示报纸、餐巾纸、塑料袋、气球、海绵、布块,并介绍)。

7、下面,你能预测一下,用这些材料中的哪一种来保护粉笔,可能会使这支粉笔下落而不破碎吗?

8、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想好你们选择这种材料的根据是什么?

9、好的,谁先来说说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行,请把你们小组的材料领下去。其他小组呢,也来说说你们的选择?

10、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方案了,下面老师就把粉笔发给你们,希望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小心地操作,保护好这支粉笔。行吗?如果需要皮筋的话,小组的实验盒里也给大家准备了。

11、一会我们就将在教室里来进行一个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粉笔保护得最好,能够获胜?不过,老师只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所以小组里面一定要相互配合好。明白了吗?

12、好,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不过,为了使比赛更公平、公正,你觉得我们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同等条件下?看谁想得最快?

13、真好,和老师想的一模一样。

14、现在,老师给大家控制了这样一个同等高度(在教室里拉长绳)。

37 下面,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的制作成果带上来。

15、我们一起来鉴证一下。数三声后松手,

1、

2、3,放。

16、好,请你们打开看看,谁的粉笔没有碎?

17、成功预测的是哪几组呢?真了不起!同时,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拓展延伸、指导生活

1、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事情当我们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灾害时,只要像刚才那样,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对不对?

2、来看一下,老师这儿有四幅图。(出示图片)这几个事例,你能预测一下,他们这样做后果会怎样吗?

3、是啊,那对于这些事情,你觉得应该怎么预防呢?

4、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

5、那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6、是啊,所谓金钱有价,生命无价.可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大家在生活中能够成功预测是多么重要啊!

7、最近呢,学校发放了防灾减灾的相关科普知识,橱窗里也张贴了宣传画,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这位英国小女孩一样,课后去扎扎实实地学一学,好吗?

38

四年科学下册教案 (2000字)

四年科学下册完整教案

四年下册家乡教案

四年成功训练教案下册

四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科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